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養殖業污染成因及整頓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養殖污染產生的原因
1.1畜禽養殖方式落后改革開放以來,畜禽養殖從分散、傳統、小生產方式,逐步擴大規模發展起來。農民在養殖場的選址,欄舍的建設都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一般都是利用自家的承包田地或自家庭院來發展養殖業。畜舍簡陋,生產條件落后、飼養環境復雜,設施缺乏。大多數養殖場沒有畜禽糞尿處理設施。
1.2畜禽糞尿無害化利用率下降因為化肥使用起來方便、節省勞動力。而糞尿等有機肥料運輸和施用需要耗費更多的勞動力,因而較少施用。而養殖的數量連年翻番,排泄的畜禽糞尿也大幅增加。農田不施用,長期下去無處容納,就對環境產生了污染。
1.3干部群眾環保意識淡薄各級干部都是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生產指標的落實上。把著力點放在如何把生產數量搞上去,對環境問題重視不夠。有的人認為只要生產上去了,環境差一點不成大問題。還有人認為,農村環境差一點,很正常。部分養殖戶把賺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把眼前利益放在首位,對損害環境的事抱無所謂的態度。多數養殖場都是將糞尿堆放在露天或直接傾倒、排入到溝渠中。
1.4監管缺失養殖業環境污染與當地政府、環保、畜牧管理部門的監管缺位是分不開的。在一些嚴重污染地區,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聽之任之,未采取有效措施干預和控制污染的進一步發生。對大部分養殖場,沒有針對飼養環境、環保條件、疫病防控、技術條件、建設布局等方面的評估及審批程序,對養殖產生的污染物、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未進行有效的監管和規范管理。
2養殖業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措施
2.1加快養殖小區(規模養殖場)的沼氣工程建設
沼氣工程是治理養殖業污染的重要基礎性設施,是促進畜牧業與環境的良性循環,實現“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抓好規模化養殖基地的沼氣工程建設,盡快投入使用,早出成效。
2.2加強科學規劃和有效監管
2.2.1新建設的畜禽養殖場必須經畜牧管理部門的統一評估審批。包括場址選擇、飼養規模、環保條件、疫病防控、技術條件、場內布局等項目進行評估,不符合條件的一律不允許建設。新建養殖場的沼氣工程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使用。
2.2.2對水源及居民生活區造成污染或潛在威脅的養殖企業應堅決安排撤離。
2.2.3規劃建設標準化、生態化、園林化養殖小區,促進養殖散戶向養殖小區集中,與產業化經營對接。
2.2.4環保部門要制訂畜禽養殖、加工企業的污水排放標準、養殖環境質量控制標準。實行有效的監管,及時處理違規排污、污染環境案件。
2.3推進畜牧業循環經濟
在建設沼氣工程的同時,必須把沼氣和沼肥的重新利用予以同步規劃實施。沼氣除就地使用外,可通過管道輸入居民區使用。沼肥可與有機農業緊密結合。
2.3.1牧糧結合。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后,倡導種糧大戶發展生態養殖場。畜禽糞便經沼氣池發酵處理后,沼肥用于肥田,同時實行稻鴨共棲(即在稻田內養鴨),以鴨治蟲、以鴨治草,從而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牧糧結合有利于生產綠色大米。
2.3.2牧果結合。養豬、養禽與果園結合,實行豬-沼-果,或禽-沼-果。果園中可同時放養土雞,讓雞吃果園中的蟲子和雜草。沼液、沼渣用作果園肥料,實行生態養殖,良性循環,發展綠色、無公害果業。
2.3.3牧菜結合。以畜禽養殖的沼液、沼渣給菜地施肥,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產業。
2.3.4牧漁結合。實行豬-沼-漁生態養豬,或禽-沼-漁生態養禽。
2.3.5草、牛(羊)結合。發展養牛(羊)結合種植牧草,實行“牛(羊)-沼-草”生態養殖。丘陵崗地種植高產飼料作物(如青割玉米、包菜、紅薯、苦荬菜2~3茬)。每公頃可產青飼料15萬~20萬kg。可養乳牛或肉牛12~15頭(另需補充精料),年糞尿經沼氣池發酵后,沼肥用作飼料地施肥。
2.4科學合理利用飼料,減少有毒有害物的排放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主要來自畜禽排泄物及飼料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殘留,其根源在于飼料。隨著動物營養學研究的深入和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從飼料原料選購、配方設計、加工飼喂等過程進行嚴格質量控制,并實施動物營養調控,從而控制畜禽產品的公害和環境污染,使飼料飼養達到低成本、高效益、低污染的效果。
2.4.1飼料的加工。采用飼料膨化和顆料的加工技術,可以達到破壞和抑制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消除有毒有害物質和微生物,改善飼料衛生,提高營養吸收率,使糞便排出干物質減少1/3。
2.4.2配制氨基酸平衡日糧。依據“理想蛋白質模式”配制日糧,在滿足有效氨基酸需要的基礎上,適當降低日糧蛋白質水平。研究資料表明:將豬日糧蛋白質含量每降低1%,氮的排出量則減少8.4%,如將日糧粗蛋白含量從18%降低至15%,可將氮的排放量降低25%。提高日糧蛋白質消化率或減少日糧蛋白質含量,畜禽養殖產生的惡臭物質將會大大減少,不僅可以節省蛋白質資源的消耗,而且是降低畜禽糞便氮污染的重要措施。
2.4.3根據畜禽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合理配制日糧。動物不同生長階段其營養需要差別很大,生產中要盡可能地按不同品種、不同生長階段、不同環境下營養需要,設計出與動物生理需要一致的日糧,這是減少養分消耗和降低環境污染的關鍵。
2.4.4合理利用飼料添加劑。在日糧中添加酶制劑、酸化劑、益生素、絲蘭提取物、寡聚糖和中草藥添加劑等,能更好地維持畜禽腸道菌群平衡,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環境污染。
2.5加強技術指導和培訓
積極推廣科學飼養、動物防疫、健康養殖等方面的新科技、新知識,提高養殖戶的養殖技術和環保意識。將畜牧業的發展,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和“生態環保型”轉變,為打造現代化畜牧業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