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環境科學素質提升的方式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公民環境科學素質是指公民關注、關心環境,能夠正確理解并掌握基礎性的環境與環境保護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環境科學方法,能夠合理地看待環境問題,形成科學解決環境問題和參與公共環境事務的能力。
1.1環境科學知識
環境科學知識水平主要指公眾對環境科學方面的術語、概念、常識、基本原理、規律,相關的新聞、政策、法規、條例等環境領域相關知識的知道、了解或掌握的基本情況。
1.2環境科學方法
環境科學方法水平是指公眾對一般環境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理解環境科學探究過程和本質的知道、了解或掌握的基本情況。包括對環境科學知識應用的途徑、方法和手段等。
1.3環境科學行為能力
環境科學行為能力是指具備在日常生活與社會公共生活的實踐活動中解決環境實際問題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主要包括公民應用環境科學知識、環境科學方法、環境科學意識參與社會環境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和監督的能力,是環境科學素質的最終目標。
1.4環境科學意識
環境科學意識是環境科學素質的核心,內化于人們的觀念中,決定了對環境問題的評價和行動導向。環境科學意識是指在環境保護中,公眾對環境的認識水平。包括環境價值和環境態度。公民環境科學素質4個維度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定的環境科學知識與環境科學方法是公民環境科學素質的基礎,沒有基礎的知識和方法作為依托,形而上的環境科學意識只能流于形式;在意識上保持對環境問題的高度關注和敏感性是公民環境科學素質的內在映射,沒有正確的環境科學意識,知識與方法的學習只能變成機械的記憶,在實際生活中無法完成環境保護的主動學習和自覺實踐。
2環境科學素質提升方法
2.1環境科學意識導向
環保科普工作應從青少年、社區居民等重點人群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出發,將環境科學意識作為一個整體融入到各個知識單元,幫助其在獲得正確的環境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環境科學方法,培養初步的環境科學行為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促進其環境科學意識的形成,以促進其在感性的經驗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質規律,進而形成理性的認識,能動地指導其學習、工作、生活與實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從我做起的意識;資節約意識;綠色消費意識;循環使用意識;清潔生產意識;分類處理意識;科學認知、理性應對意識;共建共享意識。
2.2環境科學知識培養
在環境科學知識培養方面,環保科普工作應緊密圍繞我國環保工作的重點,本著易于認知和便與實踐的原則,選取與國家環境保護大政方針相契合,與公眾生活聯系緊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重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涉及生態系統與保護、自然資源與保護、大氣環境保護、水環境保護、土壤環境保護、合理處置固體廢棄物、物理性污染與自身保護、環境權益與義務8個主題。
2.3環境科學方法與行為能力設計
環境科普工作應按照8個環境科學知識主題,針對不同人群的認知水平和動手能力,提出相應的環境科學方法和環境科學行為能力,幫助青少年、社區居民獲取或掌握環境科學知識與方法,針對典型的環境事件和環境問題,培養他們在實地觀測、調查研究、模擬實驗、測試評估等方面的環境科學方法和行為能力。
3環境科學素質提升路徑
3.1青少年環境科學素質提升路徑
在中小學校內,校本課程作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授課時間、授課教師、教課地點等多重制度保障,學校具有校本課程內容方向的自主選擇權,能夠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性,教學效果可評和可考。因此,環保科普工作應設計校本課程,以跨學科的知識、信息、數據、學習者的經驗作為問題解決與行為養成的有效工具,創設可供學生體驗的課程環境,不僅為校園中的環境科學素質提升工作提供穩定的地位,更能夠充分調動青少年的參與熱情。具體包括:①參考學校所在區域的環境與資源特點,按照青少年年齡特點和實際需求,確定課程特色。課程應顯著區別于原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理科課程,并納入學校總體教學計劃。②根據校情、學科特色,研究編寫教材,篩選教學資源。③圍繞校本課程,建立環保創新操作室。利用高技術含量的實驗儀器設備以及軟件等多種載體,為學生提供可視化、可操作、可互動體驗,易于科學探究的實驗平臺。所配置的設備應既突出校本課程的需求和特色,又體現當前科技發展的最新水平,同時具有較強的適用性和安全性,能夠充分滿足青少年需求。④向高校、科研院所“借腦”,建立科學顧問制度,請科學家進校園為學校設計項目和開展活動提供具體指導,以提高科研水平。
3.2社區居民環境科學素質提升路徑
目前城市社區的范圍,一般是指經過社區體制改革后作了規模調整的居民委員會轄區,是公眾工作、學習之外的生活寄托。社區居民人員的構成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差異巨大,不同性別、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職業帶來的個體認識與興趣點差異迥然。此外,由于職業不同,他們的作息時間規律也千差萬別。因此,環保科普工作應選擇與衣、食、住、行、用、文娛等每個公眾都會接觸的日常生活環節相關的內容,依托社區完整地組織架構和功能體系,結合國家的環境科普主題宣傳日,開展嵌入環境科普活動,強調活動的體驗性與參與性,幫助社區居民形成解決實際生活、工作中有關問題的能力。
具體包括:①按照本地區的環境與資源特點,根據社區所在區域和社區居民人員構成等實際條件,充分調研社區居民需求,確定活動特色。②利用社區活動室、學習室等創建環保社區活動站,配置專用活動器材或設施,設置固定的科普活動輔導人員,為開展環保科普活動提供場地。③圍繞環境科學知識主題,開發活動資源。設計并實施有創意、有特色、有示范意義、可操作性強的科學探究實踐項目。
④聘請環保、科普、科學教育、科學傳播等各領域的專家作為科學顧問,協助社區科普工作者,設計策劃活動內容和形式。綜上,本文圍繞環境科學意識導向、環境科學知識培養、環境科學方法與行為能力設計3方面確定了環保科普工作的重點內容,并提出了提升青少年、社區居民兩大重點人群環境科學素質的方法與路徑。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逐步摸索將環保內容以校本課程和科普活動的方式嵌入學校的日常教學和社區的群體生活,貫徹于公眾終身學習的整個過程,為普遍提高我國公眾環境科學素質水平做出貢獻。
作者:李婧李娜袁瑋單位:天津市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