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金融發展差異化對比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現實情況看,筆者認為,造成目前區域金融化差異的原因包括內生、外生兩方面。而內生因素主要體現具體區域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等,外生性因素主要包括有國家政策導向、經濟發展需要等方面。下面在分析內生性因素以及部分外生性因素中,主要通過對上海以及新疆進行比對分析。
(一)內生因素
1、區域地理位置。決定區域金融發展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地緣位置,以上海和新疆為例。上海地處沿海地帶,是中國與世界發達國家進行經濟交流的主要窗口,各種經濟金融交往與互動十分頻繁。另外,上海交通體系發達,海、陸、空各種運輸方式為其發展提供了十分便捷的條件。金融支持力度在經濟發展的帶動下也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使得相應產業得以形成,資源以及要素的流向出現了集中化態勢。而新疆地處內陸,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有限,使其難以吸收其他國家先進的金融經驗以及業務經營模式。此外,地域環境的制約使得新疆的交通十分落后,這也抑制了新疆與內地經濟交流的大幅度開展,而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基礎也阻礙了更高層次金融體系的形成。
2、歷史沿革。上海在多年前已被作為中國的重要戰略地帶,曾經的遠東金融中心也為其今后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管是在戰亂年代,還是在新中國成立后,上海因為過去所留下的積淀一直受到政府青睞。過去良好的文化以及歷史沿革成為上海今后擴大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反觀新疆,由于地處塞外,過去也一直沒有得到國家的重視,并且戰亂頻生,周邊環境的制約使其缺少與發達國家交流的機會,致使其經濟地位始終難以提升。因此,歷史的因素也成為造就目前區域金融差異化的因素之一。
(二)外生因素
1、政策導向。國家對于上海和新疆的發展政策區別較大。中央政府致力于將上海打造成國際金融中心,所以金融方面優惠政策明顯,各種資金、要素流動充分,金融體系高度競爭且具備了極高效率,致使其金融機構體系極度發達。而對于新疆來說,由于自身經濟基礎薄弱,國家政策上的照顧呈現出過于單一化的趨勢,均是以迅速發展為綱,且新疆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多元化產業,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缺乏現實的來源,致使金融支持在經濟發展中與上海來相比所表現出的作用差異巨大。政策導向以及措施的單一化使得新疆和上海的金融發展呈現出了較大差距。
2、經濟發展目標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提出了先富帶后富,共走富裕路的經濟發展規劃。要先富,則必須選取自身基礎較為雄厚的地區進行培植,不斷利用地理以及區位優勢實現迅速富裕。而這樣的發展規劃也符合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規劃的長期方向。東南沿海一帶利用自身區位優勢以及國家寬松政策的支持,吸引了大批人才,積累了充裕的資金,這也為后來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而落后地區由于先天優勢不足,在經濟發展初期難以受到國家重視,這樣政策發展的目標以及規劃過于傾斜的現象就會進一步突出。金融機構的存在以及發展是為了適應以及更好的促進地區經濟實力的提升,而資源稟賦的過度集中也使得發達地區金融體系以及金融機構迅速成熟,致使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
二、對于欠發達地區能否復制發達地區金融模式的探討
對于欠發達地區來說,不僅存在以上固有缺陷,在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區域環境內在的多種制約因素也體現得愈發明顯。發展條件成熟度不足也使得其不能照搬發達地區的金融模式來推動地區經濟發展。
(一)地域條件制約。前述原因中已經提到,地域環境作為內生因素影響了區域間的金融發展。而欠發達地區即使擁有了先進的金融體系,也未必可以對其進行有效利用進而推動經濟增長。主要原因在于落后地區的周邊發展條件是否充足,是否需要如此先進的金融機構以及多樣化的模式。繼續以新疆為例,即使擁有了與上海相同的金融體系,但是現實條件的制約也會令其并沒有辦法對大規模的金融資源進行充足有效的運用。新疆周邊的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緩慢,大范圍高層次的經濟貿易合作也沒有切實展開,而中亞國家更多的在依賴與新疆的經濟互動來帶動本國國內發展。另外,目前新疆的交通還不發達,運輸成本較高,無法充分地與外地進行便利的經濟交流。這樣,先進的金融體系在環境制約下便不再重要。
(二)市場環境的制約。欠發達地區的市場機制本身比較落后,而高度發達的金融體系也是市場充分競爭的重要表現。由于落后地區本身的市場機制并不健全以及產業結構的單一,要素與資金的流動也會由于眾多因素阻礙而出現趨勢集中化,更多資源稟賦會過度集中于某項優勢產業。而發達地區金融機構的業務以及資金多元運用上已經十分成熟且更具方向性,欠發達地區由于發展模式的單一,且因為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的存在,資金的使用效率低下的現象會愈發凸顯出來。
(三)區域內居民金融意識以及民族習性。居民以及企業的金融意識是促進金融業不斷發展的主要意識形態之一。金融機構的業務發展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本質上的創新動力也來源于居民以及諸企業的需求。而欠發達地區居民以及企業金融意識的低下將令先進金融業務沒有足夠市場,這樣的情況也會使其業務運作模式趨于僵化,而自身業務創新動力的下降會使得金融機構業務拓展受限。受限的發展模式會使得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的金融發展差距重新加大。另外,區域內的民眾習俗以及民族習性對于金融發展的影響也很突出。欠發達地區的部分民族意識對于發展并沒有足夠認識,對于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很欠缺。雖然在近些年中已經呈現出一些較好的發展態勢,但是文化意識的改變需要時間。因此,落后地區對于發展意識欠缺的現狀在短期內仍舊難以改變。
(四)產業成熟度低下。金融機構如何發展,必須要考慮實際的市場需求。主要因素在于地區產業成熟度以及企業的實際需要。發展趨勢的單一化決定了金融機構眾多的業務以及資金運用缺乏有效發揮的空間。目前國家政策的引導也在于要更快的實現發展,使欠發達地區迅速擺脫落后局面。而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也要逐步拓寬產業的范圍,不斷調整經濟結構,以求實現多元化發展。真實的市場需要也會在這一過程中慢慢的體現,但這需要足夠的時間。在目前的情況下,這樣的條件還不具備,照搬發達地區的金融模式會讓金融市場陷入混亂,對于重要生產要素以及金融資源也會造成極大的浪費。
(五)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的辯證解讀。要明確的是,金融機構(主要是銀行業)的本質是服務業,其目標應立足于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取得利潤,它的發展應該與產業的發展成正比,也就是要通過高質量的經濟發展進而帶動金融發展。因此,問題的關鍵則在于國家政策導向以及地區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通過政策引導以及內在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來為金融服務創造出有效的需求,而市場需求力度加大會推動金融的發展。在金融機構逐步發展之后,其所帶來的必然結果是可以有效地推動以及促進經濟增長。這樣,金融發展與經濟發展之間便建立了一種可以相互促進的長久動態機制。另外,經濟發展的多元化會帶來需求的多樣化,這樣也會使得金融機構的業務以及發展趨于多元化模式。總體上看,經濟的發展要有政策的指引,金融的發展需要經濟發展來帶動。而產業的支撐需要金融機構的資金以及政策的扶持,這樣又回到了國家對于政策層面的制定。因此,這三者相互之間是一個內在的循環過程,不斷促進,不斷補充。而最終目的以及落腳點在于經濟的發展。但是,如果金融系統過度發達,則與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之間會出現一種不平衡。而政策目的在于迅速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金融機構的業務開展以及資金運用會出現使用范圍集中與使用效率低下的情況。其對經濟發展作用支持將只能維持在增長的實際需要層面,因此強行將發達地區的金融模式套用在欠發達地區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將十分有限,并且會出現極大的浪費。
三、結論
經過前述的討論以及分析可以看出,落后地區在通過套用先進地區金融機構的發展模式上有著現實困難。內在體制以及眾多外在因素的制約會使得先進金融體系對于落后地區發展的作用變得十分有限。從經濟發展的宏觀層面上看,制定合理的經濟發展規劃是最為有效的手段,通過政策的制定以及眾多優惠措施來挖掘新的產業并以此帶動資金和技術乃至人才的大幅轉移。而經濟在逐步的發展過程中,金融機構自身的業務模式發展也會逐步得到進一步拓展以趨向于多元化,相對應的,金融機構在這一過程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會不斷增強。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政策制定是前提,經濟發展是目的,金融發展是手段。這樣的邏輯也就符合了金融深化可以有效促進經濟發展的結論。
作者:梁斯單位:新疆財經大學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