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現狀與治理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關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問題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從收益觀、信息觀以及契約觀等方面闡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現狀,從企業經營者的私人利益最大化,包括企業的籌資情況以及企業在避稅、規避稅務方面上分析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并提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對策,以此來促進我國上市公司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盈余管理;識別方法;治理對策
關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式越來越普遍化,但是盈余管理的行為降低了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從而導致了上市公司決策者的會計信息判斷失誤,因而大股東在公司的經營過程中容易損害其他股東和債權人的利益,從而影響了股市的健康發展。因此,企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相關部門對于企業的盈余管理防范與治理要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力才行,這樣才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本文主要針對我國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方面上的問題進行相關的探討和分析,以便在未來的企業經營中能夠起到促進企業發展的作用。
1盈余管理的涵義及特點
盈余管理的概念一直以來是會計學界存在的爭議性話題,隨著會計學的發展關于盈余管理的概念仍未形成統一的定義。目前關于盈余管理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種指管理當局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為了獲得某種私人的利益,在企業對外財務報表中會產生有目的性的干預行為。第二種指的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們為了能夠更好地作出相關的決策,應當需要作出準確的會計報告,并通過修改或構造公司交易情況變更財務報告的行為方式。通過分析可以了解到企業的盈余管理行為是屬于財務報告過程中關于數據的分析以及研究的結果,主要是側重于管理者的主觀意識。會計學界在研究企業的盈余管理過程中認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是屬于企業經營者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使自身的利益或者企業的利益最大化的行為,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要按照相關的會計準則去實施相關的治理措施,并能夠在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對會計進行相關的整改。上市公司中關于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有: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進行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業的管理層,而且往往是當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決策事件需要公司的管理層進行一些重大的會計判斷和決策會產生盈余管理的行為。企業的盈余管理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在上市公司中獲利最大的是控股股東,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控股股東為了獲得最大的利益,往往會損害其他小股東以及債權人的利益。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過程中其方法包括了會計方法和非會計方法,其中會計方法主要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關于會計政策的選擇、企業貨物交易時點的把控,而企業的非會計方法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涉及的交易事項的構造。
2關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因
2.1債務契約動因和管理層的報酬動因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對于債務契約動因主要指的是企業的債權人或者是相關的金融機構能夠維持自身的利益,在正常情況下會通過上市公司提供的貸款業務簽訂相關的經營方式和企業的保護性條款。例如:金融公司會通過該公司目前的經營狀況決定是否發放過多的現金股利、限制舉債規模、規定流動比例等措施。一旦發現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有違約行為,債權人就會根據相關的法規以及簽訂的條款采取相應的懲罰措施。因此,上市公司往往為了避免受到懲罰,降低違約的成本,采取會計方法或者是非會計的方法進行盈余管理。企業管理層的報酬動因分為顯性的薪資報酬和隱性的非貨幣報酬兩種形式,企業管理層報酬是和企業的經營績效直接掛鉤的,當企業的經營績效提高上去了,管理層的報酬才會提高。而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關于會計信息是直接用體現企業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所獲得的經營績效和收入的指標,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管理者們為了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空間,通常會利用薪資報酬或者是非貨幣報酬,例如股票、證券、股份等進行相關的盈余管理模式。
2.2稅收動因和資本市場動因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節約稅收動因變相增加了企業的現金流,在目前的市場經濟環境下,改善企業自身的財務狀況,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通常企業為了能夠更好地改善自身的財務狀況會利用會計方法,從而降低企業應納稅額或者是遞延應納稅額,特別是我國會計制度與稅法制度存在著差異性。因此企業高管在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容易通過盈余管理節稅動機的情況發生。在目前現行的資本市場制度下,一些企業往往會通過發行一些股票類的東西增加現金流,但是通過發行股票增加現金流的方式,其門檻相對較高而且股票發行的價格往往不容易確定。企業的經營績效與股票動態有著直接的關系,政府是允許企業經營業績獲準發行股票的,因而企業的經營績效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在招股說明書中往往會披露會計信息是獲取企業經營績效的重要方式,因此,企業管理者為了能夠獲得發行股票籌資的資格或者是為了能夠利用股價獲得更多的資金,會利用企業的盈余管理模式改變企業的會計報告。根據調查報告指出,許多家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盈余管理行為。
3關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現狀分析
國內大多數上市公司涉及的盈余管理行為都是為了應付證券公司而作出的特殊行為,關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與審計、公司的治理和相關的應計項目方面上的證實等研究與國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分析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國對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獨立審計能否識別盈余管理的討論,而在盈余管理行為的實際運用過程中與理論并不符合。如何對目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為問題進行處理成為當下經濟學者們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該怎樣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以及建立相應的激勵制度成為當下上市公司所要解決的問題,合理建立對應的解決措施能夠有效地促進企業的發展。針對目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點:(1)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過程中除了少量的內部人員控制外,大部分是由于上市公司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沒能把握好當下的企業經營理念從而導致企業運營問題的產生。(2)在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過程中無法有效地完善企業的治理結構,無法有效地避免人為操縱會計的行為。(3)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無法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導致了企業在會計人員上的限制作用比較小,無法有效地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等問題。對于此類問題,應加強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的研究,試圖找出符合上市公司發展需求的應對辦法,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關于上述提到的問題,本文主要以家電行業作為總體分析案例,其中選取較為典型的家電行業,以格力、春蘭、海信等代表性的企業為研究樣本,針對調查的上市公司銷售業績在2007—2012年期間的銷售數據和總銷售額進行分類和歸納。在2012年期間,春蘭電器公司股份在上半年的發表過程中提到了公司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營業收入達到了3.78億元人民幣,同比2011年期間減少了將近3.5%的營業收入,由于電器行業中參股公司較多,整體的效益降低了。在之后的時間中,春蘭公司根據自身的狀況調整盈余管理行為,并在2013年期間實現了資產置換措施,因此在上市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要針對自身的情況調整盈余管理行為是至關重要的。
4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對策及建議
在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政策中完善會計準則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是很重要的,在完善會計準則中有效地規范了會計核算的計量標準和依據。一些企業為了能夠更好地壓縮盈余管理的空間,應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上完善會計準則,并且在涉及管理者的主觀選擇的會計政策,會計政策應當做到更加的細致化,相應地減少可選擇的會計程序和對應的方式方法,從而減少管理層的會計估計和主觀形式上的判斷。在2006年時,關于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盈余管理行為,但是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誕生了一些新的盈余管理的方式方法。總體上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經濟市場中出現了一些新的業務模式,為了能使這些新的經濟業務模式在新的市場中能夠有法可依,防止一些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利用新的業務模式進行相關的盈余管理行為,政府部分和企業高管應及時對會計準則進行修訂,以下有幾點是關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議。
4.1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
上市公司為了能夠更好地經營企業需要從內部的管理機構中著手,建立有效監理機構,并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才能夠有效地避免了因人為的關系導致企業經營不善的問題產生。并且關于我國大部分上市公司的主要管理者是由公司的股東、董事會、監事會等共同組成的,因此在相關的企業文件中都有著明文的規定和各個負責人的職責,并且建立有效的企業機制,在根本上保護了中小股東的利益。在上市公司的運營中完善獨立的董事長制度能夠提高董事的監督作用,獨立的董事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對于公司高管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能夠減少因內部人員的控制導致企業會計信息出現差錯。
4.2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建立有效的激勵制度
完善企業管理者的業績評價體系能夠最大程度上限制盈余管理行為。我國上市公司對管理的業績評價主要是以企業會計信息為主,而在會計信息的錄入過程中、傳輸過程以及接收過程等形式中受到人為的操作性比較大,通常情況下會計準則的指標是比較單一,無法客觀地反映管理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業績。因此,上市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應當建立科學、規范和完善的指標體系來評價上市公司經營管理的業績指標,通過建立相關的指標體系能夠有效地制約內部人員對會計業務的控制,同時提高了企業經營的績效,對促進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關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已經影響到了資本市場和投資者。因此,在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要不斷地提高上市公司的決策者以及管理者的當局素質,并加強會計準則制度的建設工作,同時政府監督部門要加強對上市公司內外部的監管力度,從而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邵艷.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思考[J].綠色財會,2018(7).
[2]吳克平,于富生,黎來芳.新會計準則影響中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嗎?[J].上海經濟研究,2013,25(8).
[3]毛洪濤,沈鵬.我國上市公司CFO薪酬與盈余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9,12(5).
[4]于向輝,李亞婕,李素枝.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策略研究[J].會計之友(上旬刊),2009(10).
作者:蔣紀紅 單位:江西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