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上市審計報告范文

上市審計報告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上市審計報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審計報告;時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意見

一、引言

為了保護廣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相關監管部門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及時披露相關本公司的信息。《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試行)》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在每個會計年度后120天內披露經過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公司年報。《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劵法》要求公司債券或股票上市交易的公司必須在每個會計年度結束后四個月內,向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提交公司年報。

二、文獻綜述

有關信息延遲的因素,國內外的學者結論主要集中在公司特征以及會計師事務所特征兩個方面。在公司特征方面,公司規模以及經營業績是被關注的重要因素。Gilvoly和Palmon(1982)、李維安等(2005)認為,公司規模與信息延遲成正相關,也就是公司傾向于及時披露好消息,推遲披露壞消息。而Bamber等(1993)認為公司規模與信息延遲成負相關。Gilvoly和Palmon(1982)研究發現,業績越好的公司越傾向于較早公布財務報告,信息延遲時滯也越短;國內學者陳漢文等(2004)、巫升柱等(2006)也驗證了盈利的公司相比虧損的公司會更加及時地披露其公司的財務年報。李維安等(2005)認為經營業績越好的上市公司披露年報時滯越短。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特征評價主要采用的是會計師事務所規模以及審計意見類型。在事務所規模與信息延遲關系上有三種不同意見,Francis和Wilson(1988)研究發現事務所規模與信息延遲成正相關,Leventis(2005)則認為事務所規模與信息延遲負相關,李維安等(2005)則認為事務所的規模與信息延遲無顯著的影響。Eliott(1982)指出,審計意見類型與信息延遲具有顯著關聯。Bam鄄ber等(1993)認為,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審計單位往往會出現較長的信息延遲,并且越不利于被審公司,信息延遲越長。李維安等(2005)、巫升柱等(2006)的研究均得到了上述相同的結論。對于公司主動進行審計師更換的動因,有一些代表性的意見。如若審計師出具保留意見,很可能觸怒公司管理高層,促使他們終止現任審計師的合同,尋找更容易和自己意見達成一致的審計師。Chow和Rice(1982)發現收到“非標準”意見的公司在隨后的會計年度將可能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財政上的困難使得公司的審計需求有所改變,Schwartz和Menon(1985)認為財政困難的公司更傾向更換審計師。伍利娜等(2006)從會計師事務所更換角度發現較晚更換事務所的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及時性顯著較差。Schwartz和Soo(1996)的研究指出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屬于公司的重大事件,需開會進行商討后并向廣大投資者公布此消息。審計師變更的時機能夠提供洞察審計師更換的原因以及審計師更換的后果。盡管較晚更換審計師會帶來審計滯后和盈余公告滯后的影響,但更換審計師比率最高的時間還是在第四季度。因為審計師更換可能導致增長(縮短)報告公布時間,所以對投資者來說及時經審計的金融信息存在潛在損失(收益)。這些發現影響審計師與潛在的新客戶談判和資源的適當分配達成新的協議。他們也關心在會計年度晚期進行審計師更換的管理者,因為這些變化通常涉及收到保留意見的風險更高的公司,并有較長的報告延誤。

(二)研究假設

公司規模是影響年報披露的一個重要因素,規模越大的上市公司相應的其他業務也就越多,審計過程也就越繁瑣,必將導致審計活動增加,延長審計報告時滯。而Dyer和McHugh(1975)認為為大公司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會增加人手,這樣會減少審計所花費時間。由此可見,公司規模和審計時滯有相關性,但是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并未獲得一致的結論,固然提出第一個假設:H1:公司規模對審計報告時滯有顯著影響。根據信號傳遞理論,信息傳遞始終是由信息量有優勢的一方向劣勢一方傳遞著,并且該信息一定是獨一無二的,且為劣勢方所需要的,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往往愿意及時主動公布好的消息,而對壞消息卻是“支支吾吾”。公司業績好的企業為了消除投資者的疑慮,更愿意主動傳遞好的消息。國內外的學者研究結論大致相同,業績好的公司,越傾向較早公布財務報告。由此,提出第二個假設:H2:業績越好的公司審計報告時滯越短。上市公司做出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行為,一般都是由于購買審計意見失敗,或者由于發展需要從而更換更高質量的事務所,或者審計費用過高使得上市公司被迫做出更換。不管公司是出于上述何種原因,那么新簽約的事務所熟悉程度沒有前面的好,但是公司出現了更換事務所的行為,將會成為我國監管部門的重點監管對象,并且新簽約的事務所為了保證自己的審計獨立性、審計質量,一定會加大控制力度以及實質性測試,這將會使得審計成本增加,這個審計成本包括時間以及經濟。故而,提出一個新的假設:H3:上市公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后會延長其審計報告時滯。由于審計意見會影響投資人對公司基本情況的判斷,被出具非標意見的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延緩和分散公司財務報告對公司股票的影響,往往會選擇推遲公布此消息。相反,被簽發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管理層為了向市場釋放這樣一個利好消息則更愿意早披露年報。H4:非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會延長審計報告時滯。

三、審計報告時滯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樣本與數據

本文以2014年、2015年兩年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利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來分析上市公司審計報告時滯的影響因素。數據篩選遵循以下原則:剔除證券金融類公司;剔除數據不完整的公司;剔除信息披露不詳的公司。最終得到2014、2015兩年共1689個樣本。

(二)變量定義

1、因變量選取。本文研究的因變量是審計報告時滯(Auditors’ReportingLag,ARL),審計報告所涉及的會計期間結束日到報告披露日之間的時間間隔,代表會計師執行審計合約的審計效率,也反映了財務報表的及時性。變量界定:ARL,審計報告披露日和年度財務年度截止日(12月31日)之間的時間。

2、自變量選取

(1)公司規模。公司規模的大小決定著這家企業審計工作量的大小,大公司會因為規模大從而審計工作量大。但是也有可能因為擁有良好的內控從而減少審計的工作量。不過在年度財務報告的披露整個過程中,大的公司往往比小公司承擔著更大的由外部投資者帶來的壓力。由此發現,因為公司規模的不同,公司披露時機存在著一定的變化差異。變量界定:公司總資產的自然對數(SIZE),SIZE=ln(公司當年度總資產)。

(2)經營業績。公司的盈利狀況一直是外部投資者判斷該企業當年經營活動狀況“好”“壞”的重要指示燈。因為人們都是喜歡報喜不報憂,類似推論,管理者會傾向于更早報告好的業績,而推遲報告差的業績。并且由于信息不對稱的客觀情況存在,及時報告業績,會使得投資者對于該公司的疑慮降低,相信公司的發展是在一個正確的軌道上。由于不同的會計政策會影響公司盈力能力指標這使得進行審計業務的注冊會計師和公司管理層如果對于所采取的會計政策有分歧,會導致雙方花費較多的時間進行溝通和談判。變量界定:經營業績(LOSS),公司虧損為“1”,公司盈利為“0”。

(3)審計更換。會計師事務所變換(AuditorFirmChange,AFC),在一個會計年度有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變量界定:審計更換(AFC),一個會計年度會計師事務所有更換為“1”,其他為“0”。

(4)審計意見。審計報告有四種類型:標準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和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否定意見審計報告、保留意見審計報告、拒絕表示意見審計報告。審計意見是審計師對于其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的綜合評價,不僅可以反映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這方面的問題,還可以揭示被審企業是否存在著幕后交易事項等行為。所以,審計意見的準確性確定了該份審計報告質量的好壞。本文對于標準無保留意見以及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視為“標準”意見,其余則定義為“非標”意見。變量界定:審計意見(QUA),“非標”意見為1,“標準”意見為0。

(5)事務所規模。本文對數據樣本上市公司的事務所規模進行控制,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年度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來進行比較劃分。變量界定:事務所規模(AUD),國際四大為“1”,非四大為“0”。

(6)更換時機。審計時更換的時間如果是在本財務年度結束后更換,那么很可能由于是本公司經營時對于自身經營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于前任審計師和重大的會計政策產生意見分歧,而后任審計師有效審計時間并不長,審計時間不充分。變量界定:更換時機(TAC),在本年度期中報告日后更換的公司為1,否則為0。

(7)是否ST。我國為了規范上市企業的金融運作,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促進股票市場的健康而有序的發展,在1998年對財務狀況或者其他出現異常的上市公司的股票進行特別的處理(簡寫“ST”)。ST股是其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或者其他的狀況出現異常,對于其進行特別處理。ST股代表著這個股票的不穩定性,面臨著退市。變量界定:是否被ST(ST),被標為ST股的為“1”,反之為“0”。

(8)獨立董事。獨立董事站在公正的立場上,進行監督管理層的各項決策。獨立董事的存在可以使得董事會對于股東更加盡職盡責,從而提高了審計效率,減少審計報告時滯。變量界定:獨立董事(IND),本公司獨立董事占董事會比例。

(9)資產負債率。一般使用資產負債率來衡量企業的資本結構以及償債能力,那么按照信息傳遞理論,“盡早公布好消息,較晚披露壞消息”,那些負債率高的公司將會產生較長的時滯現象。變量界定:資產負債率(LEV),負債總額/資產總額×100%。

四、實證研究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本文以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為樣本,經過篩選后,去掉缺少相關數據的公司以及證券金融類公司后,共有1689個樣本。審計報告時滯時間平均為87天,其中最大值為119天,最小值為14天,公司更換會計事務所總共110家,占整個樣本的6.51%。共有690家公司在4月公布審計報告,占整個樣本的40.85%。公司規模平均值在22,最小值為15.42,最大值為28.14。兩年間,各會計師事務所總共開具36次保留意見,占整個樣本的2.1%,共有140家公司使用“四大”事務所提供的審計服務,占整個樣本的8.3%,而且2015年較2014年有所上升,可以理解為“四大”在審計服務方面相對于國內的會計事務所有審計質量、投資者信服度上的明顯優勢。有174家公司年度有虧損,占整個樣本的10.3%。共有161家公司被標為ST股,占整個樣本的9.5%。有73家公司在當年中期報告公布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占整個更換樣本的66%,即2/3的企業會在下半年或者本年度資產負債日至第二年4月30日之間更換會計師事務所。2014年共有19家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共67家公司使用“四大”事務所作為本年度企業審計事務所,共79家ST公司,共117家公司虧損,共有61家公司更換其會計事務所,其中有44家更換是在本年期中報告后,里面11家是ST公司。對2014年的可觀察數據分析,公布時間的平均值為資產負債表日后87.28天。2015年共有17家公司被出具“非標”意見,共73家公司使用“四大”事務所作為本年度企業審計事務所,共82家ST公司,共57家公司虧損。共有49家公司更換其會計事務所,其中有29家更換是在本年度期中報告后,里面有11家是ST公司。對2015年的可觀察數據分析,公布時間的平均值為資產負債表日后85.647天。

(二)實證研究及分析

H1假設成立。公司規模成正相關并且顯著,意味著公司規模越大,公司結構越繁雜,那么將會顯著延長審計報告時滯。H2假設成立。經營業績成正相關并且顯著,信號傳遞理論中,優先獲得信息的一方,有自主意識,可選擇是否提前或者推遲公布,并且資產負債率也成正相關,這也就說明公司的償債率好的話,會及時披露報表。H3假設成立。審計更換與審計報告時滯成負相關,這顯示,在會計事務所更換后,審計時滯將會隨之增加。也就說明,公司在更換會計師事務所后會使得本年度的審計報告公布時間增加,即上市公司更換審計事務所后會延長其審計報告時滯。H4假設成立。審計意見也呈成顯著正相關,即當出具了保留意見時,會導致審計時滯延長。事務所規模和報告時滯顯著正相關。事務所規模和報告時滯顯著正相關,說明企業使用“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做本公司的審計工作,會使得時間遲滯延長。是否ST數據正相關,并不顯著,則說明這個并不能夠解釋有關審計時滯的相關事項。對于更換時機和報告時滯正相關,并且有顯著性,意味著,在中期財務報告公布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較晚的公布其審計報表。這個和參考的Schwartz和Soo的研究結果,第三季度后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延長本公司審計報告遲滯的結論一致。獨立董事所占比率和審計報告時滯成反比,也就意味著獨立董事的增加會減少時滯,若獨立董事能保持獨立性,則對于內部控制以及內部審計,有著很大的幫助。

五、研究結論及啟示

(一)研究結論

資本市場里,企業的經營業績好壞依舊是廣大投資者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當然對于外部投資者而言,了解準確的公司業績信息存在著很大的難度,所以,上市公司定期披露的財務信息是傳遞該企業重要信息的來源。因此,企業披露財務信息的能力以及披露信息的意愿至關重要。信息價值的高低取決于兩個關鍵因素,及時性和準確性。其中,由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師進行的獨立審計程序為報告的準確性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然而及時性,由于年報披露時間依舊存在著較大的彈性———至第二年4月30日,總共120天的時間,因此,需要政府有關部門進行更接地氣的規劃以及落實。本文以滬市主板2014—2015年間披露的1689份企業審計報表、財務年度報表為樣本,進行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其一,被審計公司的規模,以及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大小對時滯有正向相關的影響,影響不大,在我國進行審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中,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雖然年收入、綜合排名都在前列,但具體所占據的數量比例并不大。其二,公司業績對于審計意見也有影響,審計單位在審查有虧損的公司時,會更加謹慎。公司存在著“好消息”就會傾向及時或者更加提前公布財務報告,相反,當公司有壞消息時,則傾向于推遲披露。當年度盈利的企業會比當年度虧損的企業更加及時地公布審計報告。當然審計師出具了“標準”意見的企業也會比“非標”意見的企業公布得更加及時。其三,當年更換了會計師事務所的企業會比不更換的企業較晚披露審計報告以及財務報告,企業倉促更換審計師會導致審計時滯延長。其四,企業內部審計能夠影響外部審計的效率、質量。公司內部控制體系的完善會使得審計報告時滯減少。

(二)啟示

資本市場里,利益相關者關注的不僅僅只是表面公告上寥寥幾句,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這樣的行為,更是關注這樣行為所帶來的最終結果,即對于當年度財務報告的影響。雖然我國出臺了預約披露制度這樣的強制性政策,但是彈性很大———120天的期限時間,這與歐美發達國家所規定的時間有較大的差距,依舊很多公司集中在4月公布自己報告,可以理解為上市公司刻意推遲本公司年報的公布。建議有關部門有必要縮短法定年報披露時限,這樣可以促進公司的及時上報。增加基礎信息的報告次數,以及減少年報的信息含量,因為年報信息豐富,這樣也就客觀造成了時滯的產生,如果可以將季報改成月報,則會一定程度上減少年報所耗費的時間。

參考文獻

[1]程小可,王華成,劉雪輝.2004年度盈余披露的及時性與市場反應:來至滬市的證據[J].審計研究.2004,(02).

[2]陳漢文,鄧順永.盈余報告及時性:來自中國股票市場的經驗證據[J].當代財經,2004,(04).

[3]杜興強,雷宇.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及時性:公司業績與審計意見的影響[J].財貿研究,2009,(01).

[4]耿建新,楊鶴.我國上市公司變更會計師事務所情況的分析[J].會計研究.2001,(04)。

[5]蔣義宏,陳高才.縮短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法定期限的可行性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7,(04).

[6]劉亞莉,石蕾,趙陽.審計延遲、披露延遲與信息延遲:影響因素及差異性分析.中國管理信息化[J].2011,(01).

[7]齊偉山,歐陽令南.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及時性決定因素的實證研究.經濟管理[J].2005,(08).

[8]束曉暉.審計師變更時間差與審計報告的有用性[D].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9]王英姿,陳信元.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變更的因素分析———一項基于安永大華合并前后客戶構成變化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12).

[10]伍利娜,束曉暉.審計師更換時間對年報及時性和審計質量的影響[J].會計研究,2006,(11).

[11]王雄元,陳文娜,顧俊.年報及時性的信號效應———基于2004—2006A股上市公司年報的實證檢驗[J].會計研究,2008,(12).

[12]朱曉婷,楊世忠等.會計信息披露及時性的信息含量分析———基于2002—2004中國上市公司年報數據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6,(11).

第2篇

【關鍵詞】 內部控制; 審計報告; 描述性分析

自2011年1月1日起,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要在披露年度報告的同時披露注冊會計師出具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自2012年起將全面實施內部控制審計。這種制度背景下,對內部控制審計相關的研究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對2007—2009年滬市A股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描述性分析為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設計和實施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參考。

一、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的總體情況

2007—2009年,滬市上市公司中分別有126家、176家、201家公司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分別占當年上市公司的14.8%、20.6%、23.3%。披露報告的公司數量逐年增加,表明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越來越重視。2008年開始已經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為2011年在我國上市公司中開始逐步實施的強制性內部控制審計奠定了基礎。大多數披露公司選擇了連續在三個會計年度都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所有公司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與財務報表審計報告都分開出具,一同在年度報告中披露。

累計503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除4家公司外,其他公司都聘請了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同時審計內部控制和財務報表,符合監管部門加強公司內部控制監管又不過度增加上市公司成本負擔的意圖。有3家公司的注冊會計師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其余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都是無保留意見,即注冊會計師認為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因此,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符合信號傳遞理論,即通過自愿披露向投資者發送對企業有利的信號,表明其內部控制完善,進而會計信息更為可靠。

二、會計師事務所特征與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情況

表1報告了各年度聘請不同規模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可以看出,聘請國際四大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最高,分別為20.7%、30%、35.4%;聘請國內十大(以每年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排名劃分)審計的公司披露比例次之;聘請其他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比例最低,為12%、17.3%、19.7%。從近年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審計的情況來看,不同規模的會計師事務所都積累了內部控制審計的經驗,有利于今后內部控制審計在我國的順利實施。

三、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特征分析

(一)財務狀況

2007—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每股收益以及每股經營現金流都顯著高于未披露公司(見表2),兩者存在顯著的系統性差異(P

(二)公司風險

2007—2009年,分別有8家ST類公司(包括ST公司、*ST公司、S*ST公司、SST公司)披露了11份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比例顯著低于非ST類公司(489家披露了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94%為盈利公司,即經營管理水平差、財務狀況異常以及企業面臨風險高的公司難以維持有效的內部控制,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可能性低。值得關注的是,因大股東長期分歧給公司帶來諸多問題而拆分上市的ST東北高速在2008年的年報中也作出“未發現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和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的自我評價并由注冊會計師出具了消極保證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表明在這一階段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還因相關指引的不完善及監管的缺位存在著不規范。

(三)公司治理

內部控制與公司治理之間是緊密相關的。本文發現,在2007—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中超過半數(比例為58.4%、62.3%、58.5%)是上證公司治理板塊公司,表明這些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具有廣泛認同的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礎。

四、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

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本文比較了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與未披露公司在財務報告質量(從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和總應計利潤的角度)上的差異,從而有助于分析上市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必要性。同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難以直接觀測,而內部控制質量與財務報告質量緊密相關,兩類公司的比較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注冊會計師是否能真正識別內部控制有效的上市公司。分析結果表明,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報告更可靠。

(一)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與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

按照《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當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已經按照會計準則的規定編制,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審計單位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并且注冊會計師按照準則的規定計劃和實施了審計工作,在審計過程中未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注冊會計師應當發表無保留審計意見。非無保留意見的財務報表審計報告表明公司披露的財務報告在可靠性上存在風險,因此注冊會計師發表的財務報表審計意見類型能夠代表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

根據表3,2007—2009年滬市分別有66家、67家、59家上市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披露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比例為0.8%、1.1%、0.99%,未披露公司收到非標準財務報表審計意見的比例為8.9%、9.6%、8.5%,前者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低于后者。以上分析表明,企業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是實現財務報告可靠性的基礎,內部控制有效的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更高。

(二)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披露與公司總應計利潤

公司的盈余包括應計利潤和經營活動現金流兩部分,應計利潤是指當期沒有現金的流入或流出,但按照權責發生制和配比原則應該計入當期損益的收入和費用。盈余中的現金流部分可操控性不強,公司一般主要利用會計政策的選擇操縱應計利潤。因此,較高的總應計利潤(總應計利潤等于凈利潤減去經營活動現金流并用公司總資產標準化以避免不同公司規模的影響)通常意味著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低。

由于盈余管理包括增加利潤為目的的正向盈余管理和減少利潤的負向盈余管理,因此,與以往研究相同,本文將總應計利潤的絕對值作為盈余管理的變量。在2008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總應計利潤的均值為0.065,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低于未披露公司。同樣,2009年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總應計利潤的均值(0.069)與未披露公司(0.08)也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從總應計看,披露標準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有更高的盈余質量。

五、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近年來,內部控制審計在上市公司中越來越得到重視,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公司數量逐年增加。盡管實踐中相關制度規范的缺失導致內部控制審計報告的披露還存在著不規范之處,本文的分析發現披露內部控制審計報告公司的財務狀況、公司風險、公司治理以及會計信息質量顯著好于未披露公司,表明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實施內部控制審計能夠促進上市公司提高公司質量。

建立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是上市公司及資本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也將給上市公司以及整個資本市場帶來質的提高,這已經是人們的共識。內部控制審計是企業建立有效內部控制的重要制度保障,注冊會計師以其獨立的身份及專業能力能夠更客觀、更準確地剖析企業的內部控制缺陷,促進企業全面提高風險防范能力和經營管理水平(劉玉廷、王宏,2010)。對于即將實施的內部控制審計,還存在以下的具體困難:1.內部控制審計正式實施之初,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整體有效性進行評價與測試的經驗嚴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內部控制審計實施的效果。2.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內部控制缺陷與財務錯報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系,對于目前未導致財務錯報的重大缺陷,注冊會計師要根據控制缺陷導致錯報的可能性及潛在錯報的金額大小判斷控制缺陷的嚴重程度。因此,重大缺陷的判斷在實踐中難以把握,與財務報表審計相比,內部控制審計要更多地依賴注冊會計師的職業判斷作出定性分析,增加了內部控制審計的難度。

針對以上的研究發現和內部控制審計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具體困難,本文針對內部控制審計的順利實施向相關各方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部門角度的建議

1.重視內部控制審計實施的培訓工作,讓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從業人員能全面把握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內容。除了要求從業人員在理論方面提高外,還可以通過讓他們學習交流部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在美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的經驗和實例,在實踐中提升執業能力。

2.密切關注和跟蹤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效果,保障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順利實施。美國在實施內部控制審計的過程中,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一直都對實施情況密切跟蹤,適時相應指南,提供具體指導,并對準則做出及時調整,完善審計方法,時至今日,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審計的爭議逐漸減少,美國監管部門的做法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

3.嚴格內部控制審計實施過程的監管,讓內部控制審計切實發揮提高會計信息可靠性的作用。完善的制度建設和嚴格的監管將是內部控制審計制度成功實施的重要保證,應該通過建立完善配套的監管規則,加大對相關違規違法披露行為的稽查和處罰力度,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實現內部控制審計制度的規范化運作,保證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二)上市公司角度的建議

上市公司應完善內部控制的設計與執行,及時發現、糾正重大缺陷。做到領導層重視、職工全員參與,實現全過程控制,健全適合本單位特點、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內部控制制度。

(三)投資者角度的建議

作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主要需求者之一的投資者目前對于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還不充分,僅由政府強制推行內部控制審計難以收到理想效果。社會公眾應加深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理解,結合內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來把握上市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時,其財務報告的可靠性會受到影響。投資者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視與監督可以避免注冊會計師的內部控制審計工作走過場,促進上市公司通過內部控制審計真正發現存在的控制缺陷,減少財務報表重大錯報。

【參考文獻】

第3篇

【關鍵詞】 非上市企業 會計報表附注 問題 建議

新《企業會計準則》強調:報表附注是財務報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會計報表附注拓展了企業財務信息的內容,突破了報表揭示項目必須用貨幣加以計量的局限性,增進了會計信息的可理解性,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可比性,體現了決策有用性的特征,使會計報表使用者能更充分了解其所關心的經濟實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及未來的發展,并作出正確的決策。目前報表使用人獲取會計報表附注的主要途徑是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后的審計報告。

我集團對外參控股40余家企業,涉及化工醫藥、機械裝備、建材輕紡、金融擔保等多個領域。從近年來獲取的被投資單位審計報告來看,大部分企業已執行企業會計準則,只有少數幾家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報告附注披露形式多樣,有的十分“精彩”,言簡意賅,重點突出,如系統內的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子公司等,報表附注格式漂亮,披露嚴謹、充分;有的則“洋相百出”、刪繁就簡、含糊不清,主要是一些中小企業審計報告附注。審計報告附注披露的參差不齊,折射出了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質量的高低。

一、非上市企業審計報告會計報表附注披露存在的問題

1、披露內容不嚴謹

第一,部分會計報表附注與會計報表金額不一致,主要會計項目附注的數據縱向、橫向加減合計不一致。會計報表與會計報表附注數字相互勾稽、吻合,這可以說是對附注披露最基本的要求。出現這種錯誤,往往是審計、復核人員的粗心所致。

第二,會計報表附注中不同部分內容相互矛盾。如某公司會計報表附注中“重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說明”中闡述長期股權投資的核算方法:一般持有被投資企業股權比例20%以上,應采用權益法核算;50%以上時,應當采用成本法,并編制合并會計報表,而“財務報表項目注釋”中顯示其持有某企業的股權比例為38%,且沒有說明特殊原因,實際核算方法卻為成本法。持股比例要求選用權益法,但企業采用了成本法,既不能準確反映長期股權投資的真實價值,又會對損益產生重大影響。又如某公司會計報表附注中“重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的說明”中闡述壞賬準備計提采用年末余額百分比法,但“財務報表項目注釋”―應收款項卻顯示沒有提取壞賬準備。“會計報表主要項目注釋”的披露與前面“主要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表述內容大相徑庭,容易導致財務報告使用者無所適從,極大地影響了審計報告的質量。目前,一般是由會計師事務所代編企業附注,而會計師事務所編制附注都采用程式化的模板,未認真地逐一進行復核、修改。

第三,附注中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各項目填列不正確等。如某公司間接法編制的將凈利潤281.31萬元加上調節的明細項目和為510.54萬元,不等于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251.28萬元,經仔細與具體項目核對,原來是將投資損失(減收益)一欄填錯了,投資收益380.9萬元應列示-380.90萬元,卻填成380.90萬元。

第四,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不同報告期會計報表附注對同一內容的表述不一致或邏輯不符。如某公司在上年附注中披露固定資產中無運輸設備,在本期報表附注中披露的固定資產期初數中卻包含運輸設備等,也無相關變化說明。

2、披露不完整

第一,部分企業(執行新企業會計準則)只列報了現金流量表主表,附注中未披露間接法編制的現金流量表補充資料。按企業會計準則第31號―現金流量表規定,企業應當在附注中披露將凈利潤調節為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信息。直接法和間接法編制的現金流量表互為補充,互相驗證,可以讓使用人對不付現的成本和不影響經營活動的現金流一目了然。

第二,未披露重要的可選擇的會計政策和確定依據。如某企業應收賬款計提了壞賬準備,但是在會計政策中未說明壞賬準備計提的方法和比例。又如某公司將持有的上市公司投資列作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但未披露判斷的依據,只是在附注段里拷貝了會計準則里的相關規定。持有的金融資產是列入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還是交易性金融資產?長期股權投資?不同的判斷將導致不同的會計計量,對在報表中確認的項目金額具有重要影響。如不披露會計政策及其確定依據,使用者不理解企業選擇和運用會計政策的背景,降低了財務報表的可理解性。

第三,未披露前期會計差錯導致的報表期初數和上年同期數的調整及原因,報表使用人不清楚個中變化的原因,無法和上年數進行銜接,產生判斷的混沌。如:某公司調整了資產負債表中長期股權投資、應交稅費、投資收益等十個項目的期初數,但是在報表附注中未披露調整的各項目金額、調整的原因和性質。

第四,重要項目出現遺漏。如某公司未披露所有者權益相關明細科目,盡管本期未發生變化,但期初余額很大。財務報告是提供給非特定的財務報告使用者的,作為財務報告使用者沒有義務逐年閱讀企業的財務報告,所以對一些前期結余數量較大的余額有必要在年報附注中清晰表述相關數據的來龍去脈。

3、披露不充分

第一,重要的會計項目披露不充分。資產負債表如固定資產項目,未詳細披露在建工程轉入的固定資產類別、金額;未披露不同使用狀況的固定資產信息,像期末已提足折舊仍繼續使用的固定資產原值、閑置固定資產、受到限制的固定資產等。又如在建工程項目往往金額較大,但多數企業只是列示項目名稱,本期增加、期末金額,未單獨列示利息資本化的金額,也未詳細披露項目何時開始,總投資多少,其中土建、設備各多少。

第二,利潤表的主要項目披露往往過于簡單,無明細項目。如“三項費用”的披露只是重復了利潤表中費用的名稱和本期、上期數,這樣披露無任何意義。大部分公司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未披露職工薪酬、業務招待費、研究開發費、安全經費等重要明細,財務費用未按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匯兌損益、手續費明細項目列示。

第三,研發支出未充分、完整披露。研發支出是個“中間科目”,按研究和開發階段分別確認為當期損益和資本化為無形資產。大多數企業在無形資產里會披露資本化的研發費用和尚未轉入無形資產的開發支出金額,但都沒有在管理費用項目披露研發費用的金額,這樣報表使用人無從獲知完整的研發支出總投入。如某公司承擔國家科研項目,但是附注中對此項目的總投資、項目累計支出、項目補貼、項目進展并未進行說明。為了應對當前金融危機,企業加大了自主研發的投入,研究開發(R&D)活動作為技術創新的源泉,成為了企業保持核心競爭力、取得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對于報表使用人來說了解企業研發的投入水平及實力,可以預測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發展潛力。

第四,關聯交易披露“點到為止”。對關聯方交易的披露,有的企業“刪繁就簡”,有意回避;有的企業“點到為止”,模糊不清。如某公司雖披露與關聯方的交易(購鋼材、支付擔保費、提供設計等),但是對關聯交易定價政策卻未披露,該公司年末有大額預付關聯方貨款,對于未結算項目的金額卻未披露。不公允的經常性關聯交易往往披著合法的“外衣”,直接影響企業當期損益,甚至會侵占小股東利益。

第五,或有事項揭示不明確。對或有事項特別是預計負債方面揭示不明確或回避揭示,隱藏了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如一些公司未披露為外單位擔保的事項,或有所隱瞞,部分披露擔保事宜。又如:披露未決訴訟的企業不多,有些只披露了原因,但沒有披露產生的財務影響和補償的可能性。

二、完善會計報表附注的建議

審計報告所附的已審會計報表如果沒有會計報表附注的重要補充,將直接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對報表的理解。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完善非上市企業的附注披露。

1、需要進一步完善附注信息披露制度體系

可將原先散見于各具體會計準則的附注披露要求進一步歸總、規范,對其格式、內容作一些比較詳盡的可操作性的規定。中小企業量廣面大,而小企業會計準則尚未正式,附注披露形式五花八門,缺乏統一性和規范性,須盡快制定、完善相應的差異化信息披露制度體系。

2、須著力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質量

如前所述,審計報告會計報表附注披露存在著邏輯性低級錯誤、重要事項披露不完整、不充分等問題,暴露出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報告質量問題。會計報表附注審計是會計報表審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審計人員發表意見和審計結論,從而影響審計報告質量。審計報告的質量是會計師事務所的競爭力和生存之本。會計師事務所應重視附注信息的披露,恪守職業道德,運用職業判斷,嚴把審計復核關,杜絕低級錯誤的發生,提供報表使用人重要、有用的會計信息,維護事務所的專業、客觀、公正的“經濟警察”形象。財政部門、注協等監管機構應加大對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檢查和監管力度,只有通過監管促進發展,不斷提升會計師事務所執業水平,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

3、提高會計人員編制附注的意識和職業素養

由于我國會計報表附注起步較晚,財務人員對會計報表附注重視不足,普遍認為會計報表附注披露增加了工作量,往往交由會計師事務所代為編制。而且對表外信息的提供也存在諸多疑慮,擔心披露過多有可能泄露企業的商業秘密。殊不知,會計法、相關會計制度規定會計報表附注應該由被審計單位自行編制,是會計人員應負有的責任。財政部門作為會計工作的主管部門應加大宣傳和培訓的力度,強化財會人員編制會計報表附注的意識,并逐步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水平和專業判斷能力,使其能正確處理信息披露的充分性與恰當性的關系,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強化信息披露的監督體系

從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來說,作為理性的“內部人”,有隱藏對自己不利信息的需要。中小企業的信息存在“不對稱性”,“外部人”容易被誤導,做出錯誤的決策。因此,需要強化有力的監管體系,促進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要加大財政、審計、稅務等政府部門對會計信息披露的監控管理,充分發揮各自的職能,使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得到有效控制。

【參考文獻】

[1] 王尤責、李穎:基于會計報表及附注分析的審計報告質量鑒別[J].財會通訊,2010(2).

[2] 王國海:對會計報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探討[J].會計研究,2004(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黄色免费在线观看| 最新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激情视频 | 图片区日韩欧美亚洲| 久久er99热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乱妇狂野欧美在线视频| 免费网站看V片在线18禁无码| 麻豆国产高清精品国在线| 国产裸体美女永久免费无遮挡|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末成年ASS浓精PICS|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精品无码| 在线免费观看h| 天天做天天摸天天爽天天爱|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极品丝袜乱系列集合大全目录| 又粗又大又长又爽免费视频| 99久久免费观看|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国产一级性生活| 欧美日韩亚洲成色二本道三区| 天天操天天干视频|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语自制|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激情小说亚洲色图| 北条麻妃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蜜桃成熟之蜜桃仙子|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91香蕉国产在线观看人员| 天堂资源wwww在线看| 一级大片免费看|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