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電子銀行包容性增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包容性增長的內涵及背景
(一)包容性增長是近年來提出的新概念“包容性增長”在2007年8月由亞洲開發銀行首次提出,2010年9月16日,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國家主席發表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致辭,這是繼2009年11月15日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上提出“統籌兼顧,倡導包容性增長”之后,主席再次強調這一重要理念,表明包容性增長已上升為執政理念。按照亞行的解釋,“包容性增長(InclusiveGrowth)”指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它與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相對立,更倡導一種機會平等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國家和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二)中國倡導包容性增長具有深刻的現實背景。近年來,我國經濟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速度。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來了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由增長本身不均衡導致的矛盾逐漸增多。世界銀行報告顯示,美國是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財富,而中國則是1%的家庭掌握了全國41.4%的財富,中國的財富集中度甚至遠遠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兩極分化最嚴重的國家。表征國民收入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也從30年前改革開放之初的0.28上升到2009年的0.47,從2000年起就已越過了0.4的國際警戒值,目前仍在繼續上升,這是社會利益共享機制發生嚴重斷裂的信號。同時,一些被過往經濟高速增長掩蓋的民生問題開始集中凸顯,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土地拆遷問題等引起的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后金融危機時期,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也沒有得到解決,投資仍然起著主導作用,消費并未充分啟動,而在外需方面,面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復雜。因此,在即將迎來的“十二五”期間,中國必須進行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由“GDP增長”向“包容性增長”轉變,否則環境容納不下,社會承受不起,經濟發展難以為繼。
(一)電子銀行是全新的經營平臺電子銀行(ElectronicBank)又稱電子銀行業務,中國銀監會2005年公布的《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中明確定義,“電子銀行業務,是指商業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利用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通訊通道或開放型公眾網絡,以及銀行為特定自助服務設施或客戶建立的專用網絡,向客戶提供的銀行服務”。電子銀行主要包括利用計算機和互聯網開展的網上銀行,利用電話等聲訊設備和電信網絡開展的電話銀行,利用移動電話和無線網絡開展的手機銀行、短消息服務,以及其他利用電子服務設備和網絡、由客戶通過自助服務方式完成金融交易的自助銀行,如ATM取款機、自助繳費機、轉賬電話、POS機等。電子銀行的基本特征是“3A”特征,即電子銀行為客戶提供任何時間(Anytime)、任何地點(Anywhere)、任何方式(Anyway)的全方位銀行服務。此外,電子銀行還具有高效性、創新性、低成本和業務全球化等特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電子銀行是銀行柜臺在時間、空間上的延伸,是商業銀行又一個全新的經營平臺,是集多種電子渠道于一體的綜合性金融服務體系。
(二)電子銀行蓬勃發展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3.84億,增長率為28.9%。而商務交易類應用快速增長,平均年增幅68%,這表明我國電子銀行業務已有很好的發展基礎,網民規模和商務交易的高速增長推動著市場對各金融機構網上銀行系統、電子支付系統、現金管理系統等電子銀行業務的需求,使得近年來電子銀行業務得以蓬勃發展。事實上,近年來我國電子銀行客戶規模大幅度增長。2009年末,中國工商銀行全行企業網上銀行客戶189萬戶,比上年末增加45萬戶;個人網上銀行客戶7,536萬戶,增加1,864萬戶。企業網上銀行實現交易額135.35萬億元,增長22.5%;個人網上銀行實現交易額17.81萬億元,增長82.3%。同時,電子銀行業務在銀行整體業務中分量越來越重,2010年上半年,中國農業銀行電子渠道分流率達53.92%,同比提高6.22個百分點;實現電子銀行業務收入31.8億元,占全行中間業務收入的比重達13.15%。
(一)電子銀行引領低碳生活方式電子銀行的應用,使我們不坐公共汽車、不開車,也不需要到銀行排隊、找車位停車,通過電腦、手機、ATM、轉賬電話等,就可以方便地繳費、網上購物、查詢賬戶、外匯買賣、投資理財、電子對賬,降低了紙張使用成本,也減少了往返銀行造成的碳排放。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今年6月該行電子銀行客戶數就已突破1億,如果按照每位客戶每月節省0.5公斤紙計算,那么1億客戶全年可節省600噸紙,每年可使600立方樹木免遭砍伐,可減少340噸碳排放;若這些客戶利用網上銀行進行轉賬匯款,以每位客戶每周減少往返銀行一次、平均每次10公里路程計算,累計全年可減少碳排放近10000噸。因此,電子銀行本身就是在推行低碳理念,倡導環保生活方式,促進人類對環境的包容。
(二)電子銀行彌補部分金融缺失經濟全球化以來,我國金融業發展迅速,但金融缺失仍然不容忽視,要實現金融包容(指讓弱勢和低收入群體以能夠承受的成本獲取金融服務和及時、充分信貸的過程[2])的目標,電子銀行是一條重要途徑。例如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省,經濟欠發達,金融服務缺失已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增收致富的一個“瓶頸”,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22個農村金融空白鄉鎮,占全省鄉鎮總數的9.3%,主要分布在46個縣的邊遠貧困地區,涉及18個少數民族,130萬人口,當地政府準備用兩年的時間落實金融服務全覆蓋的目標。當然,要覆蓋類似這種空白市場首先要有基本的銀行網點建設,但投放自助設備、使用電話銀行和手機銀行則可以迅速彌補網點建設的滯后和不足。電子銀行的準入條件不高,一張借記卡一個手機幾乎人人都有;使用成本也低,一般來說交易手續費免收或僅為柜臺的一半,這對于低收入人群特別是需要經常寄錢回家的外出打工者來說能夠節省不少的開支。因此,具有3A特性的電子銀行彌補了傳統物理網點的不足,使專業的金融服務惠及更多的地方和人群。
(三)電子銀行滲透國計民生許多電子銀行都開通了“金融超市”,醫療、養老、住房、證券、基金、保險、外匯、黃金等多種業務一站式辦理;遍布城鄉的自助設備可以查詢養老金明細、公積金余額,繳納孩子上學費用,轉賬償還住房貸款。連接各大銀行網上銀行的“超級網銀”(網銀互聯平臺),使中央銀行的系統優勢惠及到每一個公民。而針對國家推出的對所有農民實現全覆蓋的新農保目標,農業銀行依托金穗惠農卡產品,借助惠農支付通(轉賬電話)等電子機具為參保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實現了農戶足不出戶繳社保費、足不出村領養老金。針對社會關懷與自我關懷相結合的企業年金制度,工商銀行的企業年金網上服務使年金信息、資產運作情況等都能簡單明了地呈現在企業和職工的電腦上。因此,電子銀行不是簡單的銀行業務支撐平臺,它滲透到教育、醫療、住房、養老保險等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使包容性增長效果更加到位。
四、包容性增長理念下的電子銀行發展建議
銀行業的特性要求其發揮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主動把對經濟、社會和環境和諧統一的追求納入自身發展目標,包容性增長就是現階段的目標之一。信息化時代里,電子銀行輻射范圍廣,發展潛力大,是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一大支柱。從包容性增長目標出發,電子銀行發展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電子銀行普及和宣傳銀行應該加強電子銀行的營銷推廣,建設網銀體驗區,開展各種活動引導柜臺向自助設備分流,多向客戶宣傳電子銀行的低碳便捷特性,使越來越多的客戶自然、習慣性地選擇使用電子銀行渠道獲得銀行服務。
(二)加大電子銀行包容性功能開發銀行應該在包容性功能上進行業務創新,主要有:重視功能的易用性,讓更多的人可以馬上學會使用電子銀行,使電子銀行滲透人群更廣;針對特殊群體推出特色金融產品和功能,如農業銀行為支持“三農”推出惠農卡的同時,也在網上銀行和轉賬電話中增加了小額農戶借貸款功能;多開辟支付繳費品種和渠道來吸引更多的用戶,如在轉賬電話、自助設備和網銀上設定學費、電話費、水電費功能。
(三)增加自助機具在邊遠地區的投放面對成本約束的要求,銀行在縣以下的鄉鎮大量建設物理網點難度較大,發展自助業務是適應偏遠地區經濟發展、滿足客戶金融交易需求、彌補金融缺失最有效的途徑。截至2010年9月末,中國農業銀行縣域和農村地區投放現金類自助設備17938臺,自助服務終端5183臺;轉賬電話數量達88.4萬臺。
(四)加速推廣手機銀行據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8月底,我國手機用戶總數累計已達8.23億戶,這表明手機銀行可以讓金融接觸到中國的每一個家庭,同時,它在便利性,控制與信息方面大大超越了傳統渠道甚至網上銀行的效果,是最好的“金融包容性”電子銀行產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