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盈余管理概述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管理層在現行法律、法規和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選擇會計政策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業市場價值最大化的行為。其主體是企業管理當局,以可利用的會計手段或構建真實交易為手段對企業盈余進行調控,目的是達到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盈余管理的動機國外學者對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歸納為:資本市場動機、契約動機以及行業監管動機。我國的市場環境和經濟環境與國外有很大不同,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主要有以下幾種:(1)滿足債務契約動機,為獲得融資,最大程度地降低貸款提供者對所提供貸款的使用要求,企業管理層會進行盈余管理。(2)籌集資本的動因,如為IPO、增發股票、配股等,滿足證券市場監管要求,會利用盈余管理修飾財務報表,以獲得高的股票定價,盡可能多的籌集資金。(3)滿足監管需求。(4)通過調節會計利潤達到偷漏稅目的。(5)管理者自身利益動機。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委托-關系的產生,公司所有者和公司經營者的利益在很多情況下并不一致,管理者很可能為達到自己利益最大化進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的手段企業管理層進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應計項目盈余管理,即企業管理層在法律和公認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通過會計方法和政策的選擇,調節控制公司對外披露的會計盈余的行為;二是真實盈余管理,即管理層構造真實交易活動或控制企業相關活動發生的時點,以達到盈余管理目的的行為。具體來說主要有:變更會計政策、應計項目管理、利用資產減值準備準則、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改變交易時間、創造特殊交易(如關聯交易或資產重組)等。
(一)醫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性研究本文對醫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性進行實證研究時,以醫藥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ROE為研究對象,根據中心極限定律,若研究樣本是相互獨立,則其分布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通過計算、分組,得到凈資產收益率分布統計表(見表1)。根據表1,利用Origin畫圖工具,畫出凈資產收益率ROE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分布直方圖。正態分布的直方圖呈平滑的鐘型曲線,由下頁圖1、圖2、圖3可以看出,2011年、2012年和2013年醫藥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在-35%—35%區間上有多處斷層出現,并沒有服從或近似服從正態分布。滬深兩市主板上的醫藥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平均在10%左右,整體盈利狀況較好,三年中凈資產收益率大多數集中在0%—25%之間,2011年到2013年,在[25%,30%]區間上醫藥上市公司的數量呈上升趨勢。另外,從圖1、圖2、圖3可以看出,凈資產收益率從區間[-5%,0]到[0,5%]有明顯的凸起,并且在[5%,10%]區間上的醫藥上市公司較多。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有以下兩個解釋:一是我國《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規定,上市公司出現以下情形之一的,證券交易所對其股票實施退市風險警示:(1)最近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連續為負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連續為負值。(2)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凈資產為負值或者被追溯重述后為負值等等。若股票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后,公司披露的財報或者經審計的財報仍然存在相關被退市風險警示問題的,交易所會實行暫停上市的管制。因此,凈資產收益率在區間[-5%,0]到[0,5%]有明顯的凸起,且絕大多數上市公司的ROE保持在0%以上,說明醫藥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為避免ST或*ST而進行了盈余管理行為。二是我國《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規定,上市公司增發股票或是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上市公司最近三個會計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應不低于6%。從三個直方圖可以看出,醫藥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在5%—10%區間的數量最多,說明醫藥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為達到證監會的增發股票資格標準或者發行可轉換債券的資格標準的目的而進行盈余管理。
(二)醫藥上市公司配股權動機的盈余管理實證研究為進一步驗證醫藥上市公司存在為達到證監會配股資格而進行盈余管理行為這一結論,本文根據醫藥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直方圖,按凈資產收益率,把研究樣本分為三組:0%—5%,6%—12%和12%以上,并把凈資產收益率在0%—5%和12%以上的兩組公司作為對比樣本,預計凈資產收益率在6%—12%的醫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更為顯著。研究盈余管理時,結合大多學者采用的總應計利潤模型,必須確定操控性應計利潤,而確定操控性應計利潤又必須確定應計利潤的總額(操控性應計利潤與非操控性應計利潤之和),因而在研究過程中采用參數檢驗法,以總應計利潤法中的Jones模型為基礎,借鑒陸建橋(1999),陳小悅、肖星等(2000)的研究模型,并依據醫藥上市公司的具體特點加入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這一解釋變量作為本研究的實證模型。變量解釋:TAt是醫藥上市公司在t年的應計利潤總額(等于公司第t年的凈利潤與經營現金流量的差額);At-1為公司在t-1年的總資產;△REVt為公司在第t年的主營業務收入增加額;PPEt為公司在第t年的固定資產原值;IAt為公司在第t年的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原值;YB為虛擬變量,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在0%—5%之間時取值為1,否則為0;LJ為虛擬變量,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在6%—12%之間時取值為1,否則為0;JY為虛擬變量,當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大于12%時取值為1,否則為0;α、β1、β2、β3、β4、β5、β6分別通過模型線性回歸得出;ε為殘差項。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模型(1)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到表2回歸結果。由表2可以看出,在2011—2013年三年內,F值分別為8.414、3.722、211.356,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證明了本研究所使用模型被解釋變量與解釋變量之間有著明顯的線性關系,該多元線性回歸模型設定較好;對于R2值,絕大多數學者運用瓊斯模型進行實證研究時,都顯示在部分年份R2較小;表2中R2值在2011年和2012年時比較小,主要原因在于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構成均比較復雜,另外,從計量經濟學的角度看,當樣本量大于30時,擬合優度R2值可以較低。從回歸結果來看,2011年至2013年主營業務收入增加額△REVt的系數均為正,且在2012年和2013年該解釋變量的t檢驗結果均顯著,符合經濟學意義。解釋變量固定資產原值PPEt、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原值IAt的系數均為負,同時兩個解釋變量的t檢驗結果均顯著,符合經濟學意義。通過查看T分布表,虛擬變量YB和JY(即凈資產收益率在0—5%區間和大于12%區間)在2012年和2013年的t值并未通過t檢驗,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是不顯著的。而虛擬變量LJ(即凈資產收益率在6%—12%的公司)在2011—2013年間的t值分別為-3.378、-2.123、-1.988,在0.05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有力地證明了醫藥上市公司存在為達到證監會對凈資產收益率6%的配股資格而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
三、結論與建議
我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由于各公司的具體經營情況不同,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但是在上述實證研究中發現,我國醫藥上市公司存在為獲得配股資格而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適當的盈余管理能夠在短期內為企業贏得利益,但是從長期考慮,盈余管理雖然會改變企業實際盈利在不同的會計期間的反映和分布,但是并不增加或減少企業實際的盈利,現在“良好”的企業經營業績只是對未來利潤的“預支”。改變醫藥上市公司的實際經營業績,最根本的是改變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完善組織結構,立足于技術的創新,從根本上提高我國醫藥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另外,對盈余管理的研究,能夠為會計準則的完善和市場監管提供參考。約束和制約企業盈余管理行為,要從完善會計準則和相關法律規定、提高轉變監管思路、加強外部監督以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著手。
作者:韓若冰 鐘素艷 單位:沈陽藥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