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析低碳經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
1.自然環境與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的關系
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并沒有將自然經濟納入其研究范圍,認為自然環境只是為經濟活動免費提供可利用資源的供應系統。由于自然資源不是勞動產品,又沒有進行價值交換,因此并不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但是,吳易風教授通過對馬克思著作的分析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而不單純是生產關系;馬克思對生產方式的研究包括了對自然資源配置的研究,不同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下有著不同的配置方式,不存在超歷史的資源配置的合理性。馬克思通過對勞動的定義“,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節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將自然環境與社會再生產過程緊密聯系起來,為我們正確認識自然環境與社會再生產過程之間的辯證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
2.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關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雖然沒有對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之間的協調關系給出系統分析,但是,在他和恩格斯的自然力思想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馬克思認為:“自然力不是超額利潤的源泉,而只是超額利潤的一種自然基礎,因為它是特別高的勞動生產力的自然基礎。”這一觀點明確指出自然資源是構成生產力要素的重要基礎。因此,自然資源是通過促進提高勞動生產率來推動經濟發展的。另一方面,恩格斯指出:“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按他利用自然力的程度使他服從一種真正的專制,而不管社會組織怎樣。”揭示了災難性的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阻礙作用。因此,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辯證統一的關系。
3.資源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環境的清潔也是一種資源,污染了環境,就等于“消耗”了清潔環境。價格、替代品和技術進步對清潔環境的作用與對其他資源的作用是相同。“如果排放污染物是沒有成本的,那么,生產者就沒有限制排放污染物的激勵。但是,如果污染環境存在某種價格,那么,生產者將設法尋找到某種方式,以替代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污染物的價格越高,生產者就越有積極性去研發限制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和途徑。”因此,在生產中加入環境成本,不僅可以節省資源、保護環境,還能起到提高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這與發展低碳經濟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二、低碳經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1.低碳經濟倒逼技術進步
低碳技術與技術進步的關系是一種倒逼的關系。有的學者認為“技術發展帶來低碳經濟”,只要突破了技術問題,低碳經濟也就自動發展起來了。其實,這完全顛倒了低碳經濟與技術進步的因果關系。先進技術的發展一定是為了適應某個預先設定的經濟發展目標,技術進步總是滯后于所設定的經濟發展目標的。縱觀歷史,只有當人們不滿足于當下的生產和生活條件時,才會通過發明先進的科學技術改變原來的生產、生活方式來滿足人們新的需要。事實證明,當下運行的高碳經濟發展模式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污染,是對人類生存條件的極大挑戰。為了挽救瀕臨枯竭的資源、恢復碧海藍天,人們提出了更高一級的,更符合人類生存發展的新需要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而要想發展低碳經濟,必須改進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因此,低碳經濟與技術進步之間的關系,必將是前者倒逼后者的關系,并且這種倒逼機制是低碳技術發展的強大原動力。
2.低碳經濟模式的優越性
傳統經濟學認為,勞動是勞動者通過勞動手段改造自然來獲取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各種要素的過程。高碳經濟模式是將支持經濟活動的四種基本資本中的人力資本、金融資本、人造資本結合,改造自然資本來獲得各種人類生產生活所需的要素。對比低碳經濟和高碳經濟的理論模型得出:假設將人類全部的經濟活動抽象為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低碳經濟模式下,在對自然系統向經濟系統(社會在生產過程)輸入可用資源的認識中,首先,加入了對由經濟活動產生的不可轉移消化的廢棄物(抽象為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從正反兩方面重新理解生產和消費過程。其次,提出了自然資源和自然承載力的有限性問題,自然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并不是不可耗竭的;自然系統能夠承受的污染也是有限的。最后,給出了低碳經濟模式下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當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自然的最大承載力時,社會在生產過程的實現條件就是“馬克思關于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當其已經逼近自然系統允許的最大排放量時,還必須滿足生產和消費活動必須是二氧化碳零排放,否則社會在生產過程就不能繼續。低碳經濟模式展示了勞動對自然系統的破壞性,也不再將生產力簡單地理解為人類征服自然的能力。
3.低碳經濟的實現形式
低碳經濟的實現形式是合理調整能源結構,優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積極開發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除了節約能源、提高能效外,還必須加快開發清潔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戰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向“低碳富氫”的方向發展。尤其是應減少地下含碳能源的開采,大力開發太陽能、水能、風能、核能、地熱能等新能源。發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以優勢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以發展低碳經濟為契機來解決能源問題,根本出路是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節約優先的方針,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積極調整工業結構、優化用能結構,加快構建節能型產業體系。要強化工業節能,推進建筑節能,加強交通運輸節能,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推動政府機構節能。特別要注意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廢棄物能源化、資源化利用,走生物質能源發展道路。由此可見,發展低碳經濟并不是為了限制生產的持續增長與消費的持續提高,而是在資源環境的最大可承受范圍內,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魯穎單位:遼寧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