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上市公司民營經濟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當代紹興民營經濟的集群化成長與資本積聚
當代紹興民營企業的成長呈現出現代企業集群化發展的特征。紹興形成了以紡織印染、黃酒生產、機械制造、化工原料、醫藥產品、廚電產品、銅加工以及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區域化民營企業產業集群。2008年全年全市38個塊狀經濟有企業5.64萬家,職工76.87萬人,總資產2502.46億元。其中銷售收入在100億元以上的塊狀經濟有11個,同比增加2個。其中:紹興縣的紡織業塊狀經濟1092億元和紡絲業塊狀經濟105億元,諸暨市的五金制造業塊狀經濟455億元、襪業塊狀經濟331億元、織造業塊狀經濟261億元、鋁塑管材塊狀經濟213億元和珍珠業塊狀經濟166億元,上虞市化工塊狀經濟140億元,新昌縣軸承業塊狀經濟130億元,嵊州市領帶塊狀經濟143億元、機電塊狀經濟109億元。改革開放以來嵊州逐步形成了領帶服裝、電器廚具、機械電子三大主導企業。全市現有領帶服裝生產企業17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150億元;電器廚具生產企業500多家,年銷售收入超過50億元;機械電機企業1000多家,年銷售收入90億元。嵊州先后被命名為“21世紀國際性領帶都市”“中國絲針織服裝生產基地”“中國最具影響力紡織之都”“中國廚具之都”“中國電聲零件之都”和“中國小功率電機生產基地”。大唐襪業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歷經創業、茁壯成長、迅速提升三個發展階段,形成了集襪業研發中心、生產基地和輕紡原料市場、勞動力市場、襪業機械及配件市場、聯托運市場、襪子銷售市場等五大市場于一體的發展格局,構成了紡絲、回彈、織襪、繡花和染整等前后道配套的專業分工協作、產業集聚度高的產業體系。是全球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浙江省21世紀最具成長性的十大國際性產業集聚區之一,舉世聞名的“國際襪都”。1980年,山下湖有近400戶農戶大膽從外地引進技術,開始小規模人工養蚌育珠。80年代初普及到山下湖全鎮95%以上的農戶,年產珍珠達20多噸。1983年后,珍珠繁育、養殖、加工一條龍逐漸形成。1996年后,珍珠養殖逐步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生產之路。到2008年,諸暨山下湖鎮淡水珍珠養殖面積突破40萬畝,年產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0%、全國總產量的80%。
店口五金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20世紀80年代店口銅加工產業開始興盛發展。90年代初,隨著中國南方五金城的建成,店口實現了由鎮到城的跨越式發展。2008年,全鎮擁有工業企業4018家,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企業100多家,超億元企業21家,上市企業2家,海亮和盾安分別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和制造業500強。紹興市是建筑大市,多年來,建筑業產值、利稅和創省部級以上優質工程等指標保持全國地級市首位。十一五計劃以來,我市建筑企業飛速發展,高資質企業不斷增加。大型骨干企業生產規模、市場份額增長較快,其競爭優勢得到進一步加強。至2010年年底,紹興全市從事建筑業的民營企業有780家,其中包括17家特級企業,113家一級企業。全市建筑業總產值3243.16億元(含建筑企業在外地的施工產值)。據紹興市基本單位名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2012年底,注冊地在紹興的1683家建筑業法人單位,共有從業人員127.1萬人。諸暨市環保裝備產業起步于20世紀70年代末,2001年11月,諸暨環保裝備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正式在牌頭鎮建立,2002年12月,被命名為“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2006年,由菲達集團牽頭,浙江大學、省環保產業協會等共同參與建立省環保裝備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基地累計有省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1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家,已基本形成產品生產、技術開發、工程設計與咨詢服務相配套的產業體系。十一五以來紹興民營企業成為推動戰略性新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盾安集團、精功集團、臥龍集團、萬豐奧特集團以技術研發為核心,以資本運作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高新制造業的升級發展。新昌制藥廠與新和成作為紹興民營制藥企業,借助資本市場力量,推動企業產能擴大與產品研發走在國內制藥行業前列。在節能環保領域,作為上市公司的菲達集團也在資本市場上吸引更多投資者的關注。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第三產業發展異軍突起,重點商貿項目推介會紅火開展,各種節會活動規模逐年擴大,服務業迅速發展。截止2010年紹興地區396個商品交易市場實現商品交易額1767.06億元,其中有42個成交額超億元的商品交易市場,5個商品交易市場成交額超過100億元。中國輕紡城在2010年的交易額達438.64億元。
二、紹興民營企業上市公司的興起與發展
紹興地區民營企業上市的上市過程開端于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的改制。在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改制過程當中,紹興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其中,一些企業實現了借殼上市、借船出海。1997年,紹興輕紡城成為全國現代企業改制的試點企業。同年紹興著名的制藥企業震元堂與黃酒名企古越龍山成功進入中國資本市場。2000年以來,紹興民營企業特別是楊汛橋地區的企業,積極拓展國內外資本市場。浙江玻璃、寶業集團等實現在香港主板上市。2004年底,紹興板塊在中國資本市場上異軍突起,臥龍科技、菲達環保、浙江龍盛成功成為上市企業。深圳交易所中小板塊的開設為新和成、精工科技、盾安環境、京新藥業和三花股份開辟了走向資本市場的通路。2008年紹興地區的民營企業上市公司數目與市值在浙江省各個地級市中居首位,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二位。中國資本市場上紹興民營企業表現活躍,并購重組活動頻繁。2010年紹興上市公司數目發展到41家,包含11家境外上市公司。2011年底,紹興共有上市公司49家,全年上市公司融資額90.86億元,其中新增的7家上市公司首發融資額為51.43億元。2012年資本市場上紹興板塊上市公司達52家,紹興成為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三的資本強市。2012年紹興板塊上市公司在紹興規模以上企業中貢獻了20%的凈利潤和38%的地方稅收,成為區域民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
三、當代紹興人經濟發展經驗與特征
當代紹興人經濟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草根型市場經濟模式發展的產物。當代紹興人經濟的發展歷程也是新越商創業精神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從傳統手工業到現代工業經濟,從家庭作坊到上市公司,當代紹興民營經濟的發展呈現出資本化、開放性、跨區域與國際化的四種特征。當代紹興人經濟的發展歷程當中,不斷涌現的名牌企業、名牌產品與知名企業家為紹興人經濟的進一步整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第一,紹興人民營經濟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紹興人民營經濟具有鮮明的草根經濟特征,體現了窮則思變、敢闖敢拼的創業精神。以越商特有的“四千”精神開端,當代越商民營企業發展了以創新求變、適應發展為主旨的自我轉型升級模式。第二,紹興人民營經濟的發展以傳統的紡織印染、建筑業、機械制造為基礎,具有區域化的工業經濟特征。從小規模的塊狀經濟到現代化的產業集群,紹興民營經濟的發展經歷了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公司化企業、大型跨區域企業集團到上市公司的現代化演進歷程。第三,植根于紹興區域的民營企業經濟具有資本化、開放性、跨區域與國際化的四種特征。紹興民營企業是較早接觸國內外資本市場,通過并購重組、借殼上市、IPO上市實現民營資本證券化發展的企業集團。植根于紹興的民營企業如盾安集團、精功集團等大型企業早已將生產基地與營銷網絡拓展到全國范圍與國際市場。以龍盛集團、三花控股、臥龍集團、萬豐奧特等為代表的紹興民營企業,已經開始通過國際資本運作進行國際化布局。第四,從資本市場的紹興板塊到國際知名的企業化集團,紹興民營企業創立和發展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品牌。當代紹興民營企業憑借一批響亮的著名品牌使得區域工業經濟的發展極具競爭力,也為傳統工業與傳統產業的整合、升級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紹興建筑與紹興制造業在國內外市場都具有較好的品牌競爭力與行業口碑。
作者:袁建偉單位:紹興文理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