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的實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社會經濟與生活水平的提高正在不斷影響并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態度與意識,并且科技的進步極大的縮短了人們的工作時間,帶來了更長的閑暇時間,這使得休閑正在以一種嶄新的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這種背景下,鄉村休閑旅游成為人們閑暇選擇的重要途徑之一,這帶動了鄉村經濟的發展.本文從鄉村休閑旅游為視角,以實證分析的方法,對當前我國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進行深入研究與探討,進而尋求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鄉村休閑旅游;旅游經濟;休閑需求與供給
休閑旅游產業是工業化社會高度發達的產物,并且發展到目前為止,休閑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在其社會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推動力的作用.而從國內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各種先進科技不斷運用于各領域的生產中,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閑暇時間不斷增多,這給人們提升生活質量提供了基礎支持,使人們對生活質量的提升有了新的認識與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鄉村休閑旅游獲得了蓬勃發展的契機,逐漸成為鄉村經濟發展中除農業生產之外的重要產業.休閑參與經濟創造,并且其不僅帶動消費,而且調節再分配,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是農村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高級階段.因此對農村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于促進我國鄉村休閑旅游經濟與新農村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中國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的條件
從我國鄉村休閑旅游的市場需求來看,鄉村休閑旅游市場逐漸形成,并且在新農村建設的推動下,農業經濟正在與旅游經濟實現一體化.首先,對市場機遇進行分析可知,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為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基礎推動力,并且我國當前城市職工的假日需求強勁,閑暇時間供給充足,這給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提供了持續的動力.此外,我國城市都市圈逐漸成熟,這也給鄉村休閑旅游提供了支持,因為相關研究表明,中國城市市民出游范圍中80%集中在距離城市500公里以內的范圍,15~50公里范圍的出行游客占24%,15公里以內占37%,而且15公里以內的休閑出行多集中在周末.其次,從居民休閑出行范圍的分布來看,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經濟具有巨大的客源市場.這是因為超過80%的市民在出行時選擇就近休閑,并且有超過50%的出現游客具有觀光休閑目的性,而其中民俗、生態等休閑旅游逐漸發展成為新的休閑旅游形式.從我國鄉村休閑旅游資源來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具有多樣性的鄉村自然景觀與農業景觀,此外還包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這些都為我國發展鄉民休閑旅游經濟提供了優越條件.我國地域廣闊,跨越不同的氣候區域,形成了具有氣候層次性的農業分布模式,這給鄉村休閑旅游的非同質性提供了有利條件.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以及社會資源為鄉村開展休閑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從地區分布來看,我國西部地區具有豐富的林地與草地資源,以及典型的氣候資源,比如新疆的光熱資源等,西部地區的生物資源也是其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的重要優勢資源.此外,西部地區的少數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宗教文化資源(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等同樣體現了西部地區鄉村旅游資源的優勢與特色.對于東部地區而言,其休閑旅游資源與西部地區具有顯著的差別.東部地區休閑旅游資源更多的體現在歷史資源、民耕文化資源、國家政策資源、水資源、經濟資源等方面,具有便利的交通條件,為這些資源的有效開發與利用提供了交通支持.
2中國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的問題與建議
2.1鄉村經濟發展滯后由于鄉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因素的存在,雖然近些年來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建設的發展取得良好效果,顯著提升了農民收入水平,不斷縮小了城鄉“二元結構”,但鄉村經濟發展現狀仍然遠遠滯后與城市經濟,這給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首先,城鄉居民在可支配收入方面存在顯著差距極大的制約了鄉村休閑產業的發展《.中國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率從1978年時的2.36,發展到1990年時的2.20,再到2000年的2.79,2012年的3.1,2013年的3.03,由此可見,雖然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例在進入2010年后開始呈現穩定趨勢,但城鄉差距依然很大,這顯然不利于農村休閑旅游產業開發.其次,城鄉社會的“斷裂現象”發展得到不斷糾正的同時,“鄉村主義”的觀念仍然存在與多數城市居民思想之中,他們認為鄉村休閑旅游是城市人對農民經濟水平提升的一種方式,是城市反哺農村的行為.但從鄉村休閑旅游的市場本質來看,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品交換,休閑旅游產品為游客提供優質服務與精神享受的同時,帶來了自身經濟的發展,這體現了經濟發展的本質規律.綜合來看,鄉村經濟發展滯后造成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較低,進而使得他們沒有進行鄉村休閑產業開發的資金支持、動力與條件.并且城鄉見經濟發展的差異也造成了教育差異與文化差異,這也制約城市居民參與鄉村休閑旅游與消費的因素.
2.2鄉村休閑產業開發投入不夠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發展意識等因素導致用于鄉村休閑旅游資源開發的投資與精力十分有限,缺乏整體規劃,發展模式單一、投資模式單一、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產業鏈等問題,是目前困擾我國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的難題,也具有普遍性.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的消費群體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征,多為附近200公里以內的出行游客,一旦休閑旅游產品缺乏層次性、系統性與可持續性,將會在長期范圍內影響客戶群體休閑消費的需求和欲望,最終使休閑旅游業陷入衰落.從目前的實際現在來看,由于投入力度不夠,引發了連鎖反應,比如產品開發深度與廣度不夠,產業鏈過窄過短,區域范圍內的交流合作不夠,為形成突出的核心企業等.
2.3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的宏觀策略從國家宏觀層面,各級地方政府積極引導、扶持與鼓勵具備鄉村休閑旅游優勢資源的鄉村開展休閑旅游產業,按照“有基礎、有資源、有積極性”的原則建設休閑旅游的重點村鎮,以試點模式引導其他鄉村休閑業發展,進而形成區域規模,構建特色休閑產業鏈.對于具有資源優勢與休閑產業的鄉村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改善目前松散的狀態,突出市場導向,迎合市場需求,引入科學機制,深層次挖掘休閑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基層政府要重視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組建開發團隊,創新觀念,突出鄉村生態與農家特色,打造鄉村品牌,形成品牌效應.
2.4促進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的措施目前我國鄉村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模式體現出單一模式、分散投資、分散經營的特征,這種模式不具有可持續性,因此需要以市場為主導,培育新型發展模式,比如“A+B+C”模式,即“吸引中心+利潤中心+文化中心”模式.圍繞市場需求,在傳統休閑旅游產業的基礎上創新開發衍生產業,構建新型優勢產業體系,要體現特色差異,比如地區特色農村文化產業、農業活動產業、銀色產業、自駕產業、休閑房地產業、溫泉產業、鄉村娛樂產業、農林漁業、療養健身等產業體系.此外,要重視農業的多功能統籌,引導休閑需求,培育休閑市場,建立城鄉休閑接軌體制,重視鄉村的生態保護與文化傳承,突出城鄉休閑差別與鄉村特色,實現可持續發展.
3中國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實踐———以溫州市為例
3.1溫州市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優勢溫州鄉村休閑旅游的雛形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時,鄉村農民創辦的農民特色餐館,為城市消費者提供吃農家菜、住農家房服務.隨著城市居民鄉村休閑需求的不斷增加,逐漸發展成為集田園觀光、農業采摘、農業娛樂、農業生產體驗、鄉村餐飲、鄉村住宿為一體的現代鄉村休閑產業,為溫州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截止2014年底,溫州市全年共接待游客6578.4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81億元,其中農家樂占據37.65%的份額,鄉村休閑性質旅游占據57.21%的份額.從鄉村休閑旅游資源上看,截止2014年,溫州市具有79個鄉村旅游特色村,426個鄉村旅游特色點,參與經營鄉村休閑旅游的經營戶高達3700多戶,由此可見,溫州市鄉村休閑旅游事業蓬勃發展.溫州市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一方面得益于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另一方面得益于溫州市豐富的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從溫州市旅游局內部資料《溫州市鄉村旅游數據統計表》得知,溫州市鄉村旅游類型主要包括城市依托型、景區依托型、村寨依托型及其它類型,其中景區依托型占據主導地位,這與溫州市突出的自然景觀資源具有極大的關系.此外,村寨依托型不斷發展,其在溫州市鄉村旅游經濟中占據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這一方面是因為溫州市本身具備豐富的村寨休閑旅游資源,另一方面也與溫州市政府對村寨投入力度具有直接的關系.溫州市具備獨特的文化資源,這使得溫州自古以來具有“一片繁榮海上頭,從來換做小杭州”的美譽.溫州文化資源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是楠溪江古村落文化、泰順廊橋文化、永嘉森林文化以及蒼南古村落文化等,這些均能夠體現溫州市與眾不同的休閑文化形式,具有休閑旅游也開發的特色優勢.溫州市在鄉村自然環境方面同樣具有優勢資源,比如雁蕩山風景、楠溪江水風景、田園風光(楊梅林、茶園、竹林、梯田等)以及漁村風貌.除此之外,鄉村宗教及歷史文化資源亦十分豐富,比如大若巖陶公洞、包公殿、江心寺、周宅祠巷天主堂等,以及“永嘉四靈”、謝靈運、劉基等.豐富的民俗節慶活動也給溫州市鄉村休閑旅游增添了風采,比如泰順的“百家宴”、泰順提線木偶、攔街福、澤雅“造紙”、楊府爺、點柚燈、溫州鼓詞、永嘉昆曲、甌劇、瑞安藤牌舞等.此外,溫州鄉村民俗中不可忽略的還有特色飲食文化,比如“吃重五棕”、“菖蒲酒”、“草頭湯”、“送節宴”等.這些具有典型的溫州鄉村特色的休閑文化只有在溫州鄉村親身體會才能感受其魅力.
3.2溫州市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發展的貢獻首先,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帶動了溫州市地方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全年接待游客數據,還是全年實現旅游總收入數據,近些年來均呈現穩定增長趨勢,且增長率維持在15%左右,明顯高出溫州市地方經濟年增長率,這說明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給地方經濟做出了顯著的貢獻.其次,鄉村休閑旅游經濟實現了溫州市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總體上來看,第三產業的產值上升勢頭較猛.鄉村休閑旅游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農業結構調整、養殖業快速發展、新型農業綜合開發等.再次,鄉村休閑旅游經濟的發展擴大了溫州市的招商引資、提高了就業率.鄉村休閑旅游產業開發還使得溫州地區民俗文化、古村落等具有地區特色的文化形式與建筑獲得了持續穩定的投入,保護了民族文化,并提高了利用水平.最后,鄉村休閑旅游推動了地方基礎設施建設與改造,尤其是交通設施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所引發的連鎖反應改變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帶動了三大產業的共同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是休閑、旅游與農業融合的產物,是農業多功能拓展和延伸的表現,體現了現代農業多元化發展的思路,無論是在新農村建設還是在城鎮化建設中,鄉村休閑旅游經濟均展現出了強勁的經濟勢頭,豐富了地方經濟發展模式,尤其是對農業發展而言,提升了農業的附加值,這具有積極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意義.
參考文獻:
〔1〕姜玉輝.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長沙市鄉村旅游發展為例[D].廣東海洋大學,2014.6.
〔2〕李強.鄉村旅游經濟發展實證研究———以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為例[J].農業經濟,2012(12).
〔3〕焦豫.鄉村旅游經濟增長與“三農”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24).
〔4〕張潔.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7.12.
〔5〕陶玉霞.鄉村旅游需求機制與訴求異化實證研究[J].旅游學刊,2015(7).
作者:楊靜 單位:浙江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