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技發展對生態秩序的雙層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促使信息技術領域產生新的網絡道德。信息技術的目標是把觸角伸向世界各地,把握世界動態,實現智能化。例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在世界各地迅速普及、發展,它讓人們在網上共享信息資源、查看新聞資料、發送電子信件、進行在線聊天、網絡戀愛、網絡購物等,人們在這計算機網絡交往中產生了新的網絡道德。遵循網絡道德行事的企業,他們利用信息技術在互聯網上建立自己的商品網站,并依靠自己的誠信與顧客進行網絡商品交易,他們在這虛擬世界交易中得到信任,這樣,人們將最優秀的經濟上的機遇提供給他們,他們可借此在激烈的網絡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他們得到消費者的稱贊和信譽,形成新的網絡誠信道德。
促成了高科技企事業單位的新道德觀念。企事業單位的傳統的義利觀、效率觀被新的道德觀念所代替。效率效益觀念、科學觀、自主創新觀念、競爭觀念、公正公平觀念,在給人們的經濟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不斷改變和提高人們的素質。平等觀念、誠實守信觀念、權利義務觀念、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觀念逐步深入人心,使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科技促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科技發展不僅更新人們的道德觀念,提高道德水平,而且在人們對自然界改造中,形成了對自然的新生態倫理觀。科技活動的主體從人類整體的生存和發展的高度來考慮對自然界的開發和利用,從而維護生態平衡,使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互作用達到和諧一致。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看,人類是地球上生物長期進化的產物。
與其他生物相比,人類不是單純地順應、依賴自然界,而是靠科技的合理發展來正確把握自然界及其規律,并能動地改造自然界。但問題的另一面是,同其他生物一樣,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環境的一部分,人類生存、發展的條件均來自自然界,人類的活動始終受自然條件、自然規律的制約,人類一刻也不能脫離地球環境而生存。在古代,人類就開始認識生態觀點的重要性,儒家曾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個思想主要是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觀念,但那時生產力比較落后,科技還不發展,自然環境對人們還沒有造成很大的威脅。但在現代,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于是人們對自然界無節制的開發和利用,最后會得到自然界的報復,讓人類無法生存。因而科技活動的主體———人類在利用科技時考慮到了自然環境的保護程度。例如,在過去,捕獵動物、砍伐森林,不與道德發生關系,而在今天卻要有道德責任上的評價,人們必須自覺地承擔起保護自然的責任。從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出發,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科技發展的主體確立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生態倫理意識。
(1)科技發展的主體從思想層面樹立“存在即價值”的核心生態價值觀。科技發展的主體認識到其他自然存在物與人類一樣,都具有使生態系統得以穩定和平衡的內在價值。我們在承認其他自然存在物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內在價值的同時,它們也滿足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外在價值。所以自然存在物和人類可以互為價值的主客體,因而人類與自然存在物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倫理關系。例如,奧爾多?利奧波德提出“大地倫理”思想,指出要實現倫理向大自然的延伸,轉變傳統觀念,擴大“共同體”概念的范圍,將自然物納入共同體之中。因而科技發展的價值既體現在它能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而且還體現在與其他自然物協同共生。
(2)科技發展的主體從行為層面實現技術運用的生態化。在人類的科技活動生態化這方面有以下三點要求:一是要徹底放棄和關閉不利于環境保護的技術和生產;二是對傳統技術進行改進,使技術的結構和功能進一步符合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循環規律,以盡量減少現有技術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三是大力發展新的生態技術,構建有利于生態優化的新技術體系,如通過能源的轉換、原材料的革新使生態因素內化為技術的本質屬性,讓技術不再成為與環境相沖突的對立因素。由上可知,科技發展要從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動態性、有機性出發,強調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發展,可以靠科技發展來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環境,促使人與自然和諧地發展。
科技發展推動人類社會向前有序的發展
人類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現代人類社會是從古老原始社會經過上萬年長期、復雜的演變而逐漸形成的,并且還將按照一定規律繼續向前發展下去。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發展更快地推動人類社會在經濟、教育文化、軍事、航天航空等方面向前有序的發展。
(1)科技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在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越來越高。科學技術通過提高勞動力的科技素質、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改善勞動手段、提高管理水平等來提高生產力的水平,促進經濟的發展。20世紀后期,以國際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球社會各地區、國家之間信息聯系能力的飛躍性發展,并通過全球范圍的電子商務活動,逐步改變了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相對封閉的市場和營銷模式。社會經濟的產品分配和交換方式的改變,又必將影響生產方式和結構的改變,并形成開放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格局。因此,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將成為新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全球社會經濟發展系統向更有序的方向邁進了一步。
(2)科技對教育文化具有積極效應。科技發展極大地推動現代人類社會的教育文化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方面,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科學知識的灌輸可以提高人類的文化素質、科技素質,更新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還可采用先進的遠程教育,可以方便地進行網上課程培訓,豐富和更新教育的內容、方式,提高教育質量。另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不僅豐富了文化的內容,繁榮了文化市場,而且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多樣化的載體。例如,數碼影視節目的發展,電子圖書和電子閱覽室的出現,都是科技發展的結果。
(3)科技在軍事國防、航天航空等領域具有積極影響。科技革命可以通過高科技武器的研制,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等途徑,增強國家軍事力量和國防水平。“二戰后初期,美國正是依靠對核技術的壟斷,靠核威懾才建立起了自己的世界霸權。稍后蘇聯也掌握了核技術,美蘇之間的均勢格局是與它們共同擁有先進的核技術從而形成基本上勢均力敵的‘核均勢’分不開的。”因而,一個國家的軍事科技發展程度,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該國家的和平狀況與發展水平。還有,海洋的開發、基因研究的發展,宇宙空間的探索和開發使外層空間利用問題成為國際關系的新內容,航天航空的目標是向太空尋找資源,在太空尋找新的棲息地。比如我們國家在研究衛星、宇宙飛船、天宮一號火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這些高科技的研究及合理利用,可以保障我們社會向前和諧有序的發展。
科技發展對生態倫理的消極效應
科技發展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推動作用,給生態倫理提供積極效應的同時,它也帶來了人類的“異化”、自然環境的破壞、社會關系緊張等消極的效應。
1.加劇了人類的異化
所謂異化,指的是事物在發展變化中逐步走向對自身的否定。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分離而發生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
人類曾經安然地生活在地球上,但是由于現在人口不斷增加,人類的欲望不斷擴展,人類開始通過對科技的發明試圖將地球上的東西都占為己有。出于經濟功利目的,科技發展遺忘了對人的發展,直接引發了科技工具理性對人的異化。科技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對象化的知識力量,它是人對物的把握與利用,它給社會進步提供著必要的物質保障。當今科技發展在給人類帶來實惠的同時,也破壞了人類的家園、異化了人,加劇了人類的異化。科學史家柯萊伊曾經說過,科技發展“把我們質的和感知的世界,我們在里面愛著和恨著的世界,代之以一個量化的世界,這一世界雖然有每一事物的位置但卻沒有人的位置。”
科技發展對人類的異化現象的結果是導致了物對人的統治,人們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科技成果同人本身相分離,并轉過來成為壓迫人和奴役人的手段。從而使“物的世界的增殖和人的世界的貶損成正比。”人們創造的物質財富越多,人的價值就越受到貶損。例如,從人類自身來看,雖然人工智能、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延伸甚至部分地代替了人的體力和腦力,減輕了人類的負擔,但它卻使人的體力、腦力、心理都受到消極影響。生活節奏的加快,人的生活的技術化和城市化,不僅加重了人們的心理壓力,影響了人類自然肌體的發展而且導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喪失,造成了人的精神空虛和生存的無意義,并進而帶來了人的倫理道德的畸變,人文精神的喪失,使人們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從人與人的關系看,由于科技的高度發展,個人往往被消解了情感、特性、價值,變成龐大機器體系中的一個零件,從而使人們變為抽象的數字和符號,在數字和符號中人們滑向了彷徨和孤獨的深淵。由此可見,科技發展也加劇人類的異化,對人類產生了消極效應。
2.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
科技的發展使人類征服、改造和支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了,但也加深了人類掠奪自然的程度,從而造成了資源銳減、環境惡化、生態失衡等嚴重的生態問題。科技發展的初期,人類雖然已經開始利用自然為自己服務,但是在那個時代,由于人類知識機構與工具和方法的水平限制,能夠達到破壞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但是,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在依靠尖端科技工具武裝的現代人在追求經濟功利的過程中過分陶醉對大自然的征服,不大反思自然界對人的優先地位和制約性,總是習慣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種資源、無收斂地向大自然排放大量的有毒化合物,甚至不惜以消滅地表生物的多樣性與整體性為代價。這不是科技本身的錯,而是科技背后人文精神的缺乏。由于片面的短淺的思想,使得人類只看得到眼前的經濟利益,看似幸福并且自由的生活,事實上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極大程度的破壞,沙塵天氣頻繁、水體污染嚴重、數萬種生物物種已經滅絕或者瀕臨滅絕、地球溫度不斷升高、地震和海嘯等災害不斷發生,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到地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據統計我國的沙漠面積已經占到了國土面積的16%之多。現在全球的水資源也污染嚴重,很多地方已經無法正常地使用飲用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的統計,現在全世界已經有大約8.84億人口是無法獲取并能夠使用安全的飲用水,這樣的狀況十分令人擔憂。例如,在我國,處于青藏高原北部,被評價為我國最美麗的湖泊之一的青海湖環境優美,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近幾年來,由于水體污染嚴重,湖面的生態環境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還有,今年3月份,在日本的福島海域附近核輻射影響嚴重,在核輻射于4月初達到每立方米海水10萬貝克勒爾的峰值水平之后,人們曾預料來自福島的放射性物質碘、銫、钚大多將迅速消散在太平洋中,造成海水污染嚴重,甚至影響到中俄邊境的馬哈魚大量死亡。這些只遵循物理和化學規律而不遵循生態規律的科技活動的存在價值是有缺陷的,它只會帶來生態災難,造成自然環境的極大破壞,這樣科技發展對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界產生了消極效應。
3.阻礙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科技的發展向人類提出了道德上的挑戰,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將造成國家內部社會治安混亂、國際關系緊張。在原始社會,科技還處于萌芽的狀態,人們的道德是十分純樸的,人們共同勞動,平均分配,人與社會處于和諧狀態。隨著科技的進步,到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有了階級對抗的社會中,極少數剝削階級占有生產資料,掌握著國家政權,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雖然也或多或少地給廣大被剝削階級帶來一定的物質生活的改善,但歸根到底是為剝削階級無償占有工人或勞動人民生產的剩余價值來服務的。資產階級那種“人不利己,天誅地滅”的道德信條,形成整個社會的統一的道德觀念、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想,于是被剝削階級經常與剝削階級發生對抗,對剝削階級充滿憤恨,對社會的黑暗產生極端的不滿,科技在這樣的階級社會中,它使人與社會處于不和諧狀態。在當今社會主義社會,科技發展對社會仍然存在一些消極影響,例如,受“金錢萬能”的影響,經濟利益的驅動,科技被用在市場競爭中,生產廠商生產各種轉基因食品、瘦肉精、三聚氰胺嬰幼兒配方有毒奶粉等偽劣商品,他們為了賺錢,利用科技來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這樣嚴重損害了人們的身體健康,違反了市場的公平競爭秩序,這就有損人們之間誠實守信的道德心理,破壞了社會風氣。
在國際社會關系上,科技發展的消極效應呈現了由區域性、局部性向全球性、整體性擴展的發展態勢。有些科學技術活動已經成為整個人類社會的共同災難。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沒有國界,對宇宙起源、生命本質和物質世界本原的研究,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超出了一個國家可以支撐的范圍。”那些事關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問題在國際關系上造成某種程度的影響。例如,核技術的發展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毀滅的可能;信息及網絡技術的發展也使人類面臨著一些新的網絡道德、網絡犯罪問題;克隆技術的發展又讓人類已有的人際倫理可能遭到擾亂和破壞。科技的發展所帶來的這些消極影響將對人類社會已有的倫理價值和倫理關系造成嚴重的沖擊。
合理地利用綠色科技促進生態倫理的和諧發展
科技發展帶給生態倫理巨大的積極效應,但又給生態倫理帶來一些消極效應,造成人類的異化、自然環境的破壞、社會關系的緊張,導致生態系統的失衡。這些消極效應并不是科技本身的錯,而是由于科技背后社會制度的缺陷、人類道德意識的缺失,從而受經濟活動的利益驅動,人們只利用科技發展的工具性去控制自然,卻沒有考慮到科技發展的合理性、正確性等人文精神的指導。為了促進生態倫理的和諧發展,現在我們提倡綠色科技發展,主要指的是以綠色生態作為科學技術的主旨向度和使命,一切科學技術都以維護生態平衡作為人類自己的發展前提,實現科技、生態的最優化和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簡單地說,綠色科技發展是指人們合理地利用科技,進行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環保。綠色科技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始終圍繞人的生存和自由全面發展。綠色科技發展是建立在現代生物學技術基礎上的,其目的就是要增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就是要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其價值不僅體現在對人類需要的滿足和人類福利的促進,而且在于增進整個系統的平衡。”
我們提及的生態倫理是指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序關系。利用綠色科技促進生態倫理和諧發展的要求:一是確立發展科學技術的價值目標必須以造福人類為宗旨;二是注重科技應用的合理性,必須以人、社會、自然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綜上所述,我們在發展科技的同時,不能忽略了人類的精神家園,不能忘記生態倫理培植和道德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要以人道和美德作后盾。因而我們要合理地運用科技發展,限制其消極效應帶來的不良后果,積極合理地發展科技、利用科技,從而實現生態倫理的和諧發展。
作者:袁名松袁承蔚單位:安順學院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