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區域經濟關系變遷效應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區域發展戰略在國家層面的實施,主要考慮兩個目標,即區域公平和經濟效率。區域經濟關系涉及兩個以上區域的經濟利益,在以區域經濟利益為核心動力的區域競爭與區域經濟聯系中,也就必然涉及區域公平和經濟效率。從上述中國區域經濟關系變遷的三個階段可以知道,東部地區始終處于區域分工的優勢地位,中西部地區則處于劣勢地位。區域經濟關系變遷的效應主要表現為由于各區域主體地位的不平等而對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本文主要以改革開放后的區域經濟增長、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區產業結構趨同作為變遷效應進行分析。
(一)區域經濟增長
從經濟總量上看,我國改革開放后實行的效率優先的區域非均衡發展戰略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比重呈現逐步上升態勢,從1980年的51.13%上升到2005年的59.63%,提高了8.5個百分點;而同期中西部地區則分別下降了6.76和1.74個百分點。應該說,從改革開放到1999年中國區域政策的重心是經濟增長或者說是注重效率,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在推動全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拉大了東中西三大地帶的區域經濟差距;而1999年開始實施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改變中西部地區在全國經濟格局中的作用暫時沒有充分發揮。
(二)地方保護主義
從總體上看,我國計劃經濟體制條件下形成的東部與中西部間的資源---加工型垂直分工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變。面對利益的雙重流失,在分權式改革體制下,具有獨立經濟利益的中西部地方政府紛紛采取資源轉換戰略,竭力控制本地區初級資源產品的直接輸出比重,提高其深加工程度,企圖把產品的貿易結構重心轉移到中間制成品和最終制成品的輸出上來,延長初級資源產品產業鏈,發揮區域乘數效應,推動經濟增長。但中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較差,在中間制成品和最終制成品方面同東部地區競爭很難獲得優勢。于是,中西部地區想方設法防止“肥水”外流,限制某些東部地區產品進口,保護自身幼稚產業,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因此,以“關、卡、封”為特征的地方保護主義便席卷各區域。
(三)地區產業結構趨同
中西部地區為了改變在區域分工中處于劣勢地位的格局,集中投資于那些價高利大的加工產品,由此導致一些加工工業項目的重復引進和重復建設,形成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趨勢。大多數省份都將汽車、電子、機械和石化等列為“九五”期間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其中,將汽車列為支柱產業的省區市有22個,而且整車是絕大多數省份發展的重點;將機械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省份有16個;將化工工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省份有16個,大部分又以石化為重點;有24個省份將電子工業列為支柱產業,其中又以通訊設備、計算機、電子音像等作為發展的重點;有14個省份將冶金工業作為支柱產業。
二、中國區域經濟關系變遷的啟示與政策含義
(一)區域發展戰略決定區域分工,并進而主導區域經濟發展軌跡。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分工格局具有路徑依賴性,必須充分考慮前期發展戰略及業已形成的區域分工格局,即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實施必須兼顧垂直型產品分工和要素分工。
(二)正確處理經濟效率與區域公平的關系。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效應來看,區域公平問題的解決,可以使區域經濟之間保持適當的競爭協作能力,減輕由于區域差距過大給經濟、社會帶來的震蕩和不確定性。
(三)找準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的效率邊界。當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要按照市場化的要求,強化區域分工與協作,實現區域經濟的聯動發展。另一方面,加強政府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調控作用,政府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在尊重市場經濟客觀規律的前提下,利用區域和產業等政策,指導區域經濟發展。
(四)堅持中央和地方職能的有效結合。區域經濟關系的實質是區域在充分利用區域內優勢的基礎上實行專門化生產,并通過區際交換實現其產品價值,以滿足自身對本區域不能生產或生產不利的產品的需求,從而擴大區域經濟能力,增進區域利益。必須發揮中央政府的職能,協調各區域之間的經濟利益沖突,使區際外部性內部化,真正做到區域利益與整體利益的協調、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