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內加工貿易的效益及成本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加工貿易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貿易額逐年增加,其中的加工貿易增長更是迅速,并占有重要的比重。有數據為證:199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1154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占比為38.3%,此后,伴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加工貿易增長呈現更快的速度,以至于到2005年該比例達到48.6%(6905億美元/14219億美元),2007年雖有所下降,占比仍然達到45.4%(9861億美元/21738億美元)。研究表明,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初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三來一補”的貿易方式是加工貿易的雛形。1980年來料加工和進料加工在對外貿易中比重有限,兩者合計僅4.4%。到1986年,進料加工的貿易方式開始嶄露頭角,“三來一補”合計占全國進出口貿易額的15%,已經占有一席之地。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鼓勵“進料加工復出口”為主要內容,以海關進口料件報稅監管為政策核心,發展原材料采購和產品銷售市場“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貿易方式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貿易作為這一貿易方式概括性很強的詞匯,于20世紀90年代應運而生并沿用至今。第三階段是1992年至今,在這一階段,鞏固和發展加工貿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貿易不僅在吸收外商投資、擴大出口、增加就業和稅收方面作用顯著,而且在提高國內產業競爭力、推動技術進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競爭與合作中發揮了更大的影響力,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可是這種不斷的擴大的加工出口貿易是否有效益?是否能夠提高國民福利?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我國加工貿易的效益分析,認清我國對外加工貿易的現狀,以達到提高國民福利的目的。
我國加工貿易發展現狀
(一)重視出口創匯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加工貿易迅速發展,并且持續保持大量的貿易順差。又由于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不斷攀升,1990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1154億美元,其中加工貿易占比為38.3%,此后,伴隨我國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加工貿易增長呈現更快的速度,以至于到2005年該比例達到48.6%,2007年雖有所下降,占比仍然達到45.4%。加工貿易中存在較大的貿易順差,是我國外匯儲備過多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規模加工貿易的存在,使對外貨物貿易交易額變得巨大,由此造成一個假象:與國際貨物貿易總額相比,我國進出口占有的份額越來越顯著;與國內經濟總規模(GDP)相比,我國經濟發展對對外貿易有很高的依賴程度。如果考慮加工貿易的事實真相,結果就大不相同了。以外貿依存度的計算為例,針對一項加工貿易,實際上是以來料價值(作為進口)和交貨價值(作為出口)相加之和與其加工費(大體相當于GDP)進行比較,結果必然抬高該比例的數值水平。交貨價值通常應該高于來料價值,因此,大規模加工貿易的存在,必然形成較大的貿易順差,但實際上這個順差并不是正常貿易競爭的結果。我國的加工貿易額以驚人的速度逐年積累,近十幾年都保持著相當可觀的貿易順差,表1是我國從2001-2007年的加工貿易順差一覽表。從表1分析可知,2001-2007年,我國的出口和進口貿易額都呈現出逐年大幅增長,并一直努力追求“出口創匯”。可是大量的外匯儲備是有代價的。如果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持續保持順差,那么外匯量則會增多,外匯過多對本國的影響有:外匯儲備大量增加,是本國面臨通貨膨脹的壓力和資產泡沫隱患;本國貨幣貨率上升,會使出口處于不利地位,以本幣表示的出口商品的價格上升限制了出口,打擊本國的就業;本國匯率上升,會使外匯儲備資產的實際價值受到外幣貶值的損失而減少;本國匯率上升,本幣成為硬通貨,容易受到外匯市場搶購的沖擊,破壞外匯市場的穩定;加劇國際間摩擦等。另外,加工貿易擠壓正常貿易,使我國出口稅源萎縮,減少我國的財政收入,以致影響國民福利的改善。
(二)輕視創造品牌
目前,我國在出口方面品牌化程度低。在我國每年出口的7620多億美元的商品中,標有中國本土品牌的商品僅占1/3左右,有1/3的商品沒有品牌,有1/3的商品是外商品牌。品牌是商品的組成部分之一,沒有自己的牌子,商品很難進入國際市場,其競爭力也比較弱。我國外貿企業在國外注冊商標的寥寥無幾,不少外貿企業為了完成出口任務,不得不依附于外國品牌,只能賺取很少的原料費和加工費,而高額的銷售利潤成為外國經銷商的囊中之物。我國的紡織品服裝多數以貼牌方式大量進入百貨連鎖店、大賣場或折扣店等中低檔服裝銷售渠道,供應商得到的利潤有限。雖然國內供應商也參與了部分世界品牌的形成過程,以部分國產紡織品以貼牌方式進入品牌連鎖店,但由于不掌握品牌的設計和營銷等核心技術,只能賺取很低的紡織加工費,高額利潤被品牌持有者獲得。品牌營銷意識淡薄。由于我國企業品牌營銷起步晚,在國際市場上,大部分廠家還未能樹立正確的品牌營銷觀念。我國企業還未真正走出國門通過國際媒體開展品牌營銷。我國每年用于品牌國際營銷的費用較少。甚至許多企業僅僅通過國際博覽會這一單一途徑推銷自己的品牌。綜合運用廣告、公共關系、營業推廣和人員促銷品牌營銷的企業很少。另外,多年的計劃經濟使我國眾多企業商標意識談薄,缺乏品牌自我保護意識。近些年來,國際市場上屢屢發生我國馳名品牌被外商搶注的事情。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出口商品商標被搶注的有2000多起,被澳大利亞搶注的有150多起,被日本搶注的有100多起,印尼搶注的有54起,造成每年約10億元的無形資產損失。商標被搶注,意味著不能進入國外市場,或要花費幾百倍甚至幾千倍于注冊費的高價買回商標使用權。多年來我國一直鼓勵出口,鼓勵企業為國家創造外匯,外貿企業單方面注重出口,卻忽略了全局性、長期性的品牌戰略。我國絕大多數外貿企業依然沒有把品牌上升到戰略層面來對待,以至于常常不能掌握品牌這一無形的核心競爭力。
我國加工貿易的負面影響
(一)加工貿易是我國對外貿易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由于加工貿易的迅速增長,大大推進了我國出口規模的快速增長,擴大了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不平衡,加劇了與他國的貿易摩擦。其次,我國出口加工產品多屬于具有比較優勢的要素密集型產品,其出口價格低廉,不但擠占了國內的消費而且容易引發貿易爭端。再次,我國加工出口生產主要集中在低技術領域,市場相對集中在歐美等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所以導致出口秩序混亂,競相壓價,進而頻繁引發貿易爭端。例如,我國出口的羊毛衫,2004年出口的平均價格每件超過7美元,2005年下降到3美分,后來最低只賣0.8美元;我國的襪子在美國是4美元一打,在日本是3美元一打,并占據了國際襪子貿易90%的份額,完全可以控制整個市場,可是國內為了競爭,竟然把價格降到0.99美元一打,然后大量出口;2004年,我國出口鞋60億雙,在貿易中的比例占到了60%以上,壓價競銷使平均單價只有2.5美元,不到意大利鞋平均價位的1/10;還有溫州打火機,由于競爭使原來的15%的利潤下降到了2.5%。這種現象正在繼續,并且“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廉價商品的代名詞。近幾年我國已進入貿易摩擦高發期,據統計,從2002年開始到2008年上半年,外國對華的反傾銷案件數占全球反傾銷案件總數的百分比分別為:16.3%、22.4%、22.9%、2735%、35.1%、37.2%、43.5%,有不斷攀升之勢。從1995年到2008年的上半年,全球對華發起的反傾銷總數已達640起,位居世界第一。其中2004年就有16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及特保調查59起。頻繁的貿易摩擦使得我國對外貿易處于不穩定的市場環境,不利于我國國際市場的開拓。
(二)境外企業加工貿易使我國付出了高昂的環境成本和資源成本
受邊際收入遞減規律的影響,出口規模的急劇擴大必然伴隨著土地、勞動力、資金和其他稀缺資源的高投入、高消耗,并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包括資源衰竭和環境退化。根據國際組織計算,2000-2003年間,我國出口增長額在全球增長中占33%,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占全球的60%,石油消耗增長占全球的36%。盡管加工貿易的中間投入品有一部分來自境外,但配套原材料和能源、電力等仍需國內供給,使我國出口增長付出了高昂資源代價。環境經濟學認為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跨國公司為了追求最大利潤,會將高污染產業和產業鏈轉移到低環境規制的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變成跨國公司的“污染避難所”,因而提出了“污染避難所假說”。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忽視了引進外資過程的環境問題,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GDP增長的短期目標,在引進外資過程中,往往不顧環境成本的支出。因此出現了引進外資越多的地區,環境保護狀況越惡化的趨勢。2001年,東部地區污染密集型產業吸收的FDI為1652億元,2003年增加為2080億元,占我國污染密集型產業吸收FDI的86.6%。其中高污染產業和中等污染產業分別占我國的86.5%和87.4%。2005年,污染密集型產業吸收FDI增長為3276億元。這種集中性環境污染必然會帶來自然生態環境的失衡,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問題,2007年在江蘇發生的“太湖藍藻”事件就是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產生不良后果的體現。研究報告顯示,23.3%的河段水質污染嚴重而不能用于灌溉,45%的河段魚蝦絕跡,85%的河段不符合人類飲用水標準,而且河流自己等生態功能也嚴重衰退,形式已經異常嚴峻。境外企業把一些有毒有害產品的生產環節轉移到我國,這不但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污染,也對從事有毒有害工作的勞動者的健康產生了損害。地方政府短期內經濟增長和國家長期經濟發展的目標沖突在加工貿易項目選擇上表現尤為突出,國家對此非常重視,以至于從1999年開始,國務院的相關部門了多批次共1729個商品加工貿易禁止類目錄,1853個商品的加工貿易限制類目錄,遏制由加工貿易帶來的環境污染。這些公告的連續出臺,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國家層面對加工貿易帶來的環境污染是不能容忍的。
結論
我國的加工貿易確實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貢獻,但是加工貿易存在的弊端也應該引起重視。通過對弊病的改革,使加工貿易真正地提高國民福利。我國要強化品牌意識,改變出口創匯的傳統思想。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的成功經驗,我國外貿企業必須牢固樹立品牌競爭意識,把品牌發展戰略納入企業長期發展的規劃當中,以應對新形勢下的新挑戰。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我國應增強品牌保護意識,特別要保護民族品牌。加強品牌在境外的注冊工作,使名牌產品獲得法律保護,這是保護民族品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我國,民族品牌特別是市場知名度高、市場前景好的名牌決不能在與外商的合資過程中輕易放棄。并且不再把創匯看成出口的唯一、重要的目標,要著眼于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