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主要以技術進步為基礎,而影響技術進步的主要因素就是人力資本。從人力資本因素角度具體分析河北省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和人力資本現狀,驗證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就業結構優化之間的相關性。河北省經濟發展模式主要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未來河北省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的作用將凸顯。因此,推動河北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應從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高職教育產教融合、打造人才引聚與產業發展互動機制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
人力資本;產業機構;就業結構;協調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果,在此過程中,三大產業結構也正在逐步實現優化和升級,吸引大量剩余勞動力由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另一方面,國內人口增長的壓力和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依然是我國當前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之一。從長遠來說,經濟的快速發展是緩解和解決一個國家和地區就業緊張形勢的關鍵因素,但就短期而言,經濟總量的增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眼前的就業問題,最近幾年的相關統計數字顯示,經濟增長拉動地區就業的作用正在不斷減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就業結構是否合理是衡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合理的就業結構反過來會對地區經濟產生推動作用。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需要和相關的技術相適應,而技術水平的提高則需要依托人才的培養和引入。一個收益較高的企業其人力資本存量必然很高,人力資本存量與結構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和企業技術水平的關鍵因素,也是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產業模式轉變的重要基礎。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之間的互補彈性將會越來越高[1],從而促進企業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型,因此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一定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產業的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過程。河北省目前正處于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產業結構正處于由“二、三、一”發展模式向“三、二、一”發展模式轉變的過渡時期,如何實現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就業結構的優化,以及促進和推動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對推動河北省經濟發展和促進勞動力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與人力資本關聯性分析
1.產業結構合理化和轉型升級要以人力資本投入為基礎。生產要素所包含的范圍較廣,如勞動力、資源、資本等都屬于生產要素,其中以勞動力要素最為活躍[2],勞動力要素的投入比重對于產品的產出量將會產生直接的影響,進而影響到企業的經營利潤。同時,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效果和人力資本投入的數量和質量有關,要以人力資本的供給情況為基礎。
2.人力資本結構引導和支撐產業結構轉型。一般來說,就業人員的個人收入水平受到人力資本存量高低的影響,即高學歷高素質人才收入水平相對也較高。國家或地區的人力資本結構能夠反映居民的總體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而消費水平的提高又將帶動消費需求隨之發生變化,為了適應消費者消費需求的變化,企業甚至整個行業都將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使整個產業結構趨向合理化,在此過程中,人力資本的結構對于產業技術創新和使用起到引導和支撐的作用。
3.人力資本結構是產業結構升級的動力。首先,對于新興產業來說,技術是發展的關鍵,人力資本的投入能夠有效推動技術的創新,促進產品生產率的提高;其次,對于傳統產業而言,高新技術設備的投入是傳統產業長遠發展和轉型升級的動力,新人才和新技術的注入,有助于全體提高傳統產業的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第三,消費者的需求消費結構和居民收入水平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而人力資本的投入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能夠顯著增加居民收入水平,進而影響消費者的需求消費結構,促進整個行業甚至整個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
4.產業結構調整對人力資本結構和就業結構影響的雙面性。人力資本結構的變化以及投入的高低會對產業結構產生一定影響,反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升級對于人力資本結構和就業也會產生一定的作用。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的本質就是生產要素在企業甚至整個行業中的重新配置,在此過程中,勞動力就業必然會受到影響,引起人力資本結構的變化。當前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表現為第一產業GDP比重逐漸下降,第二、第三產業GDP比重不斷上升,第三產業GDP比重增速較快,最終將超過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這種產業結構的演變趨勢最終會導致就業結構發生變化,即勞動力要素由第一第二產業逐漸向第三產業轉移,另外,企業對于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將會上升,客觀上有助于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整體素質。產業結構調整對于就業結構的影響具有雙面性[3],即一方面,調整產業結構能夠為高素質人才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第三產業等新興產業對于勞動力要素需求增加,尤其是對高素質、技術性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因此人們為了獲得更好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對自身人力資本的投入會增加,從而實現整體人力資本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傳統產業對于勞動力要素的需求將會逐漸減少,導致部分技術水平較低的勞動力被排擠出來[4],造成失業。
二、河北省人力資本與產業、就業結構現狀分析
1.河北省人力資本結構現狀分析。從目前河北省人力資本結構發展現狀來看,其總體特點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和對教育需求的不斷上升,使得河北省內高等教育現狀無法滿足人力資本能力提升的要求。從受教育者人數比例來看,河北省較全國平均水平要高。省內各類人才的匱乏和河北省的教育質量有關,省內的名牌大學相對較少,且大量專業性、技術型人才流向京津地區的現象比較普遍,優秀的勞動力資源紛紛向北京和天津地區聚集,且在外省就讀的大學生之中,僅20%左右能夠返鄉工作,人才隊伍結構仍然不穩定,究其主要原因,還在于北京、天津地區的經濟較為發達。
(2)河北省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就業人口中高學歷勞動力所占的比重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截至2012年底,人力資源總量一直處于穩步增長的態勢,其中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資源、專業技術人才資源以及高技能人才資源數量逐年遞增。
(3)從國家來看,人才地理分布具有不均勻的特點,以東南部沿海經濟較發達城市人才分布密度最高,西北地區人才分布相對較分散。河北省人才分布和國家人力資源地理分布具有相似的特點,東部沿海地區城市如唐山、秦皇島等人才分布較為集中,西北部城市如承德、張家口、邢臺等對人才吸引程度較弱,因此人才分布密度較小[5]。同時由于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內環北京天津兩大經濟發達城市,一直以來,河北省人才受京津兩市“虹吸作用”影響,呈現人才單向流動的特點。綜合來看,河北省人力資本總存量在全國范圍內屬中等偏上水平,人才流動情況呈現流入流出并存的現象,對于新興產業技術人才,流出現象嚴重,傳統產業技術人才則流入大于流出。
2.河北省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現狀分析。
(1)產業結構現狀分析。河北省地處我國華北平原腹地,渤海灣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勢明顯,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國內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從1978年開始,河北省借助區位優勢和強大的經濟基礎,一直以來都保持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勢頭,在此過程中,省內的產業結構也得到了不斷的優化和升級。河北省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為28301.4億元,穩居全國第六,其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分別為3500.4億元、14762.1億元、10038.9億元,第一產業相比2012年有大幅下降,第二產業穩中有升,第三產業依然保持快速上升的勢頭。圖1為1994—2013年河北省GDP構成變化趨勢,自1994年以來,隨著國內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以及全球經濟的迅速發展,河北省經濟社會發展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實現了“跨越式”發展[6]。由圖1可知,1994年至2013年,河北省的第一產業發展速度逐年放緩,第一產業產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雖然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但遠低于第二三產業,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一直保持迅猛增長的勢頭,并有加速上升的趨勢,第二產業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則平穩上升。三次產業所占GDP比重的變化和河北省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決策有關,另外,居民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也是推動河北省第二三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使得產業結構朝著高級化和多元化方向發展。具體來說,第一產業在1994—1996年有降有升,1996年以后則一直保持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全國其他地區第一產業的比重基本上也都呈現下降的趨勢,一定意義上說明第一產業發展處于下降的態勢,未來第一產業內部結構將實現調整和優化;第二產業在1994—2013年發展平穩,在三大產業所占GDP比重中,第二產業始終處于首位,維持在50%左右,目前仍然是河北省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型產業,和1994年相比,2013年河北省第二產業產值增加了14倍多,說明河北省第二產業的發展速度較快,雖然從個別年份看,第二產業產值比重存在不穩定的現象,但總體呈現上升態勢,在河北省整個產業結構中起主導作用;由圖1可知,河北省第三產業從1994—2013年呈現顯著上升的趨勢,第三產業產值由1994年的682.46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10038.9億元,增長了14.7倍,產值比重由31.2%上升到35.47%,早在1981年時,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就已超過第一產業產值比重位居第二位,且一直保持至今。但同國家相比,河北省的第三產業產值比重一直低于國家的指標,說明河北省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還落后于國家整體水平,其發展相對滯后,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河北省產業結構向高級化、多元化發展的步伐。
(2)就業結構現狀分析。隨著河北省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河北省的就業結構也隨之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改革開放初期,河北省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占絕對優勢,高達1600多萬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總共占23.12%,從1994年以后,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逐年減少,在三大產業中的就業比重明顯下降,而第二、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則逐年增加,但此時增長速度還比較緩慢,從1994年開始出現就業人員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的態勢。一般來說第一產業對于就業人員的素質水平要求較低,從河北省甚至全國范圍來說,從事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較多,第一產業也成為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的關鍵產業,但實際上從1992年開始,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就已經開始出現下滑,到2013年,河北省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為1404.49萬人,相比1994年下降了21.11%,第一產業就業比重總體呈現下降的趨勢。但在解決勞動力就業方面,第一產業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國家來看,第二產業是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河北省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也在逐年上升,從改革開放到1997年,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大促進了河北省第二產業的發展,使第二產業的就業份額激增。1998—2001年,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比重出現小幅波動,這主要是由于當時的國企改革和減員增效大量職工下崗,但從2002年以后,第二產業就業人數比重一直保持平穩回升;河北省第三產業近些年發展較快,伴隨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數量不斷增加,第三產業是未來解決就業問題最具潛力的產業,在吸納勞動力,解決就業問題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雖然從1994—2013年,河北省第三產業的就業人數一直保持持續上升的態勢,但同國家相比,第三產業從業人數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在解決就業難題的問題上,河北省需要借助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來吸納大量的高素質高水平勞動力,在優化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同時也推動產業結構的合理化。總體來看,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過程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河北省的產業結構正處于“二、三、一”模式向“三、二、一”模式轉變的過渡階段[7]。同時,由于受到政策體制以及內外部環境的限制和影響,傳統的服務業在河北省產業結構中仍然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第一產業的就業人數絕對值依然很高,而金融、保險、現代教育等新興產業發展速度緩慢。與此同時,河北省從業人員素質整體水平較低,缺乏高層次的尖端人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問題難以克服,導致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受到限制,因此,有必要大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結構的優化,推動產業布局合理化,不斷提高第三產業就業規模,從而實現生產力要素的最佳配置。
三、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預測及協調發展實證分析
隨著國家對就業等民生問題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在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背景下,河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也在發生不斷的變化和調整。了解和掌握河北省未來一定時期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演變趨勢對于制定相關產業調整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1.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預測分析。針對河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現狀,本文引用灰色GM(1,1)預測模型對河北省未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發展演變進行預測。(1)成分數據處理及灰色GM(1,1)模型預測。參照王慶豐[4]對成分數據的降維處理方法,采用非線性映射方法對河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比例數據進行降維處理,將成分數據轉化為轉角數據。定義向量(2)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演變預測分析。根據上述方法對基礎數據進行處理并構建成分數據灰色GM(1,1)模型,對2014—2023年河北省產業結構及就業結構的演變進行預測,得到降維后的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轉角數據和相關指標如表1所示。根據表1計算結果和GM(1,1)模型建模機理,可得到相應的預測模型為:由表1可知,發展系數-α均小于0.3,則根據灰色系統預測理論,所得到的模型能夠被用于中長期預測問題,預測問題的平均相對誤差最大值為1.291,能夠滿足模型一級精度預測的要求,因此,模型應用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轉角預測有效,利用模型對河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進行預測,預測結果如表2所示。根據表2所示結果,其中2014年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預測值與實際值經計算誤差分別為:3.58%、1%、0.21%,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誤差分別為0.48%、1.46%和1.04%,利用成分數據灰色預測模型對河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進行預測,預測精度較高,預測結果能夠滿足要求。從未來河北省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演變趨勢來看,第一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將持續下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比重將逐漸上升,未來十年河北省產業結構格局仍然表現為“二、三、一”發展格局,第三產業發展潛力依然非常巨大;從就業結構來看,第三產業就業人數所占比例將呈現遞增趨勢,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人數比重逐漸減少,第三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口數量將逐年遞增。
2.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關聯性分析。將河北省三次產業就業結構變量作為因變量,三次產業結構占GDP比重作為自變量,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和產業結構中就業結構比重構建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并進行相關性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根據表3顯示,第一產業擬合優度為0.819,表示產業結構的81.9%以上的變動均可由此模型進行解釋,擬合優度較好。F統計量為314.549,拒絕模型不顯著的原假設,此模型整體在10%的水平下顯著。一次項系數為1.315,表示第一產業增加1%,就業將增加1.315,同理可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就業結構的影響分別為0.625和0.918。第二產業擬合優度為0.130,擬合優度較差,只有產業結構變動超過13%時才能由此模型解釋。通過對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一元線性回歸分析可知,河北省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業結構占比和就業結構的變化能夠相互匹配,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時能夠很好地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同時第一、第三產業的發展能夠很好地推動和促進勞動力就業,但第二產業線性回歸不顯著,一定程度上說明第二產業占比增加對就業的促進作用不明顯,表示河北省三次產業結構在促進勞動力就業方面還存在不協調,主要問題集中在第二產業。
3.人力資本對河北省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實證分析。影響勞動者就業機會的因素有很多,如性別、學歷、年齡、工作年限等,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可僅對學歷因素對勞動者就業機會的影響程度進行分析,在顯著性水平為5%時,勞動者學歷和就業機會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12,也就是說企業職工的學歷越高,企業進行轉型時勞動者所獲得的就業機會越高,提升勞動者的學歷水平有助于促進勞動者就業機會的上升。根據對人力資本和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相關性分析,論文采用二維Logistic模型對產業結構、就業結構的人力資本進行分析,在分析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和就業結構變化的人力資本因素時,引入勞動者學歷、性別、年齡、工作年限、工作地點、因素,構建模型如公式(1)所示:其中,Em表示勞動者的就業機會,以“0”表示勞動者就業難度加大,“1”表示就業難度小。如進一步考慮勞動者具體學歷層次,可將學歷進一步細分為碩士及以上、本科、專科、高中及以下四個層次,則可將模型細化為:其中,edh表示高中及以下,edp表示專科,edg表示本科,eds表示碩士及以上。運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模型進行統計分析,以產業結構調整中勞動者的就業機會作為因變量,勞動者學歷作為自變量。運用Wald統計量對上述模型進行檢驗和篩選,Wald統計量的數學表達式為Wald檢驗的原假設為,近似服從自由度為1的χ2分布。在進行統計分析時首先剔除表3中回歸系數不顯著的變量,得到統計結果如表4所示。根據表4Wald統計量檢驗結果顯示,對勞動力就業機會產生較大影響的主要有學歷層次的本科和碩士及以上、工作年限三個變量。目前河北省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和過渡時期,對綜合水平較高、工作年限較長、具有一定經驗的勞動力需求較大,因此這三個方面綜合水平較高的勞動力在就業機會上具有明顯的優勢。總體來說,目前河北省的經濟發展模式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轉型和過渡階段,資本和技術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勞動力,但并不能從根本上完全取代勞動力,通過技術的創新和資本的投入能夠有效地促進勞動力生產效率的提高,同時技術和資本的投入會增加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專業性、技術型人才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人力資本結構的轉變是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及就業結構變化的決定性因素。
四、結論
河北省人力資本對于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目前河北省產業結構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三次產業之間存在就業結構不協調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過程,尤其隨著京津冀協同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深入,河北省在共享京津兩地優勢資源的同時,不協調的就業結構和落后的人力資本結構也成為河北省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掣肘。相比京津地區,河北省在高等教育投資方面仍然比較落后,三次產業勞動者教育投資收益逐年下降,接受職業教育的勞動力資源所獲得的人力資本優勢不明顯。因此在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協調發展方面,促進人力資本教育結構的合理化對于促進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基于人力資本視角,推動河北省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和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依托新型城鎮化戰略背景,因需施教推動農村教育,強化全民教育觀念。新型城鎮化是在區域經濟協同發展背景下所提出的以人為本、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進行城鄉統籌和區域經濟協調互動發展的新型戰略。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農村勞動力發揮著主體作用,我國農村基礎教育相對比較薄弱,尤其河北省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比重較大,在推動農村人口市民化和引導農村人口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分流過程中,農民基礎素質是關鍵,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大力推動農村教育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因需施教推動農村教育,并通過一定的政策導向強化全民教育觀念。2
.對接京津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推動河北省高職教育產教融合。高等職業教育是獲得高素質和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體系的協同和對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京津冀三地應進一步加強在高職教育專業合作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互動交流。一方面,河北省應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完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通過建立開放式的、多方參與和支持的人才聯動培養機制,形成專業人才培養和產業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產教融合制度;另一方面,應充分發揮政府引導職能,通過政策引導和制度保障,為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實現高職教育定向培養打造互動交流平臺。
3.借機京津冀協同發展,柔性吸引京津高層次人才,打造人才引聚與產業發展互動機制。人力、智力因素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優化的關鍵因素,在加強高水平人才培養的同時,河北省還應該充分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優勢資源共享的有利時機,加大政府政策支持,減少人才地區性流動壁壘,同時從產業發展的角度出發,依托項目,采用柔性引進策略,實現高層次人才和地區產業發展的對接和融合。在吸納京津高層次人才集聚過程中,人才引進環境的優化和引用政策保障體系的完善是關鍵,河北省在立足本地實際的基礎上,應積極探索完善的人才引用保障體系和靈活的人才引用機制,同時加強城市綜合環境的建設和人才引進工作的宣傳力度。
4.緊抓京津功能疏解契機,加強高素質人才培養,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三地產業結構和功能的優化是協同化進程中的重要一環。京津兩市部分功能的向外疏解和對移出產業的承接為河北省加快產業結構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契機。教育功能是京津兩市功能疏解的主要內容之一。承接疏解功能過程中加強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優化人力資本整體結構對提高河北省產業承接能力、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協調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具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盛欣,胡鞍鋼.技術進步對中國就業人力資本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29個省的面板數據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06):172-173.
[2]薛繼亮.產業結構轉型和勞動力市場調整的微觀機理研究[J].理論與實踐,2013(2):66-67.
[3]張抗私.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有何影響———基于斯托克夫指數的視角[C].2011年產業組織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會議文集,2011.
[4]王慶豐.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5]阿茹汗.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問題分析———人力資本理論的視角[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3.
[6]劉東東.河北省產業結構升級對就業結構優化的影響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4.
[7]李燕.河北省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實證研究[D].太原:山西財經大學,2013.
[8]盛婉玉,論河北省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優化的協調互動[J].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112-113.
作者:李志偉 單位:唐山師范學院社會科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