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校城市產業結構適應性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通過分析赤峰市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集中度、布點數、聚集度的現狀,運用區域經濟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從三次產業、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三個層面對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和產業結構的契合度進行了分析,提出進一步提高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契合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產業結構;適應性
教育經濟學理論認為,區域產業結構與教育專業結構有著相互依存的關系,經濟結構決定著教育結構,教育結構又反作用于經濟結構。中等職業教育直接為區域經濟服務,區域產業結構是中職學校專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依據。中職院校專業設置和調整必須適應區域經濟需要,加強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
一、赤峰市產業結構研究
(一)赤峰市產業結構概況近些年赤峰市經濟快速發展,如圖1、圖2地區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466.3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5689.1億元,年均增長16%。從產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日趨下降,第二產業所占比重逐漸上升,從2010年開始,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超過50%。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最多,占到51.5%,人均產值1.8萬元;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占到20.8%,人均產值16.5萬元;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到27.7%,人均產值6.6萬元。從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來看,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赤峰市現階段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主要任務。在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同時,推動產業多元化和產業鏈延伸,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有機農業,改造傳統服務業,發展新興現代服務業,增強服務業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對技術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變化,特別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很多行業亟需大量熟練技術工人,這就對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赤峰市優勢產業分析根據赤峰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調整優化結構,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冶金工業、能源工業、食品工業、化學工業、裝備制造業、醫藥工業、建筑業、旅游業、農業、牧業是優勢特色產業,如圖3、圖4,生產總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94.77%,從業人員總計145萬人。其中冶金工業占區域生產總值比例21.91%,能源工業占13.24%,農業占12.13%,食品工業占10.67%,建筑業占10.40%。從業人數中,農業最多,達到107.5萬人,建筑業6.5萬人,能源工業6.1萬人,旅游業3.6萬人。
(三)新興產業分析根據赤峰市十二五規劃的“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發展新興現代服務業”的第三產業發展目標,商貿流通業、現代物流業、商務服務業、社區服務業是主要發展方向,這就對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提出了新要求。
二、赤峰市中職專業結構分析
本研究調查范圍包括全市36所中等職業學校。調查指標包括專業集中度、專業布點數、專業聚集度(表1)。目前開設專業集中度超過50%的有4個專業大類,分別是農林牧漁、加工制造、信息技術、財經商貿,說明中職學校辦學方向較為集中。農林牧漁專業大類,包含23個專業方向,專業數量占專業大類所有專業數量的71.88%,專業方向覆蓋面廣。布點數達到123個,平均每個專業布點數達到5.3,專業重復布點多。信息技術專業大類專業集中度達到66.67%,包含10個專業方向,專業數量占專業大類所有專業數量的55.56%,布點數達到43個,平均每個專業布點數達到4.3。加工制造專業大類專業集中度達58.33%,包含16個專業方向,專業數量占專業大類所有專業數量的88.89%,布點數達到59個,平均每個專業布點數達到3.7。財經商貿專業大類專業集中度達到52.78%,包含9個專業方向,專業數量占專業大類所有專業數量的42.86%,布點數達到24個,平均每個專業布點數達到2.7。從專業方向看,總計有26個專業的布點數超過5個。其中計算機應用布點數最多,達到22個,超過10個布點數的有8個專業方向,包括現代農藝技術、畜牧獸醫、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農村經濟綜合管理、機電技術應用、焊接技術應用、護理、學前教育。上述專業重復布點較多,在下一步工作中應進行調整。從學校專業設置看,專業大類超過5個的學校有20所,其中超過10個的有5所,最多達到14個;從專業方向上看,專業方向超過10個的學校有15所,其中超過20個的有5所,最多達到38個。根據職業學校特色發展的原則,包含專業大類多的學校需要明確辦學方向。
三、赤峰市產業結構與專業結構適應性分析
(一)與三大產業適應性分析第一產業專業布點數123個,每年計劃招生人數4920人,按照每人工作30年計算,則預計農業從業人員中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有14.7萬人,達到所有農業從業人員的11.4%,農業類人才培養能力不足。但是通過實際調查,第一產業實際招生人數普遍小于計劃招生人數,有些專業甚至沒有招生。中等職業學校專業布點數超過市場需要,說明中等職業學校農業類辦學模式并不完全符合市場規律。每年高考錄取人數24000人,中職錄取20000人,錄取專業集中在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因此估算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及以上的占到40%,第三產業達到70%以上。如表2所示,按照現有從業人員數量和比例,如果使70%以上的從業人員受到中等及以上職業教育,需要大力開展社會培訓,不考慮延期復核和繼續教育,每年需要新增農業類社會培訓2.7萬人,第二產業社會培訓7000人,第三產業社會培訓3500人。
(二)與優勢產業適應性分析在分析優勢產業和職業教育的關系時,仍然要考慮高等教育的影響。根據德國職業教育的經驗,將從業人員參加中等職業教育比例定為70%,產業與專業基本對接良好的有冶金、能源、建筑;職業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有食品、農牧業;培養能力過剩的有化學工業、裝備制造業、醫藥工業、旅游業。職業學校在專業調整時,應首先考慮上述專業方向。如表3所示,裝備制造業比例高達13.04%,通過對赤峰市36所中等職業學校調查發現,裝備制造業畢業生多安排在外地就業。因此雖然數據偏高,但就業依然良好,男生從業意愿較高。醫藥工業布點數偏多,安排就業具有外向型特點,專業選擇時女生較多。實際調查中發現,愿意到外地就業的女生比例偏低,因此建議加強對醫藥工業類專業發展的調控。旅游業布點數偏多,由于旅游專業的地域性限制,建議加強對旅游專業發展的調控。食品工業從業人員中未接受職業教育的人數預計在11783人,但持有裝備制造業從業資格的人員可以在食品工業里從業(例如機電技術應用)。因此食品類專業設置有一定復雜性,需要進一步論證。
(三)與新興產業適應性分析商貿流通業、現代物流業、商務服務業、社區服務業是主要發展方向。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和赤峰市發展規劃,需要加強建設的專業包括財經商貿大類的6個專業方向(商品經營、專賣品經營、連鎖經營與管理、物流管理與服務、房地產營銷與管理、客戶服務),公共管理與服務專業大類的10個專業方向(辦公室文員、文秘、商務助理、公關禮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民政服務與管理、社會保障事務、社會福利事務管理、家政服務與管理、老年人服務與管理)。優先考慮建設的專業:物流管理與服務、家政服務與管理、老年人服務與管理。
四、結論與建議
(一)建立中等職業教育信息服務平臺及時市場信息、企業信息、學校專業設置信息、畢業生就業情況等信息。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院校、社會各界共享信息。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負責收集、信息,并對信息的真實可靠性負責;企業通過平臺獲得招工信息;學校通過平臺了解現狀,找準辦學方向;學生通過平臺選擇學校。
(二)調整農牧業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形式農牧業中等職業教育嚴重滯后于產業發展。從業人員中預計僅有10%接受過中等職業教育。從業人員中存在年齡偏大,缺少上學時間等問題,學校教學時間和農牧業生產季節存在重疊。因此,農牧業中等職業教育不適宜全部采用全日制職業教育形式,送教下鄉、送教下田等教學形式更符合實際需要。
(三)扶持現代服務業專業建設職業學校專業建設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現代服務業處于起步階段,財經商貿大類和公共管理與服務專業大類總計需要建設16個專業方向,其中物流管理與服務、家政服務與管理、老年人服務與管理3個專業方向為優先考慮建設的專業。
(四)優化專業結構,建設特色專業專業大類開設過多的5所學校(赤峰北方職業學校、赤峰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赤峰華夏職業學校、赤峰育龍中等職業學校、寧城縣職教中心)需要在近期對辦學方向進行論證,集中力量辦學,打造特色專業,圍繞特色專業建設專業群。10所學校需要在中遠期對辦學方向進行論證,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專業建設水平。
參考文獻:
[1]靳希斌.教育經濟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董強.淺議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1).
[3]劉春生,徐長生.職業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陳永明.現代教師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王鵬 黃文婕 單位:赤峰農牧學校 赤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