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國外農業經濟轉型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農業經濟轉型的定位與發展
農業經濟轉型的決定性因素是其發展方向和自我定位,而各國農業的實際生產水平千差萬別,利潤最高的恰恰是農業經濟產業中高技術性產業,所以在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提高技術水平進而轉換成生產力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實踐過程中,如何加強引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業轉型的深度與廣度,市場化和調控機制互補成為政府在農業經濟轉型中必不可少的保障性措施。
二、以法律保障為基礎保障農業經濟發展轉型
農民的經濟生產能力和風險抵抗能力較弱,造成農業經濟轉型中存在收益分配不均衡的問題,正因如此政府在農業經濟發展轉型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作為農業經濟轉型的主體之一,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承擔著保障轉型的重任。美國政府注重經濟市場化運作,作為國民經濟的一部分———農業經濟發展也遵循市場化原則。自1920年進入機械化以來,美國政府陸續對農業發展方式、農民補貼和促進農業商品價格穩定等方面提出改革意見,隨后便頒布了《農業調整法》、《農業補貼法》和《聯邦農業促進與改革法案》等法律[1]。日本以農戶為主體的發展模式更加凸顯出政府對于農業經濟的保障性作用,通過并實施了《重點農業區域建設法》、《土地改良法》、《農業經營基礎強化促進法》和《批發市場法》等。1999年的《食品、農業、農村基本法》將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進行了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化的發展政策,有助于解決農業經濟轉型過程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三、利用社會資本積累拉動農業經濟方向轉型
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主要是增加農業用地的使用規模,當土地的使用規模到達一定極限時農業經濟的增速將逐步放緩,在此階段必須對農業經濟結構進行調整,以產生更多的經濟收益。截至20世紀初期,美國對于農業用地的擴充便已經停止,到1994年美國農場的使用面積為187英畝(1英畝≈0.405hm2),遠遠低于滿足其自身經濟需求的719英畝,因此必須要通過農業生產以外的經濟活動來維持。1850年美國農業人口占人口數目的55%,1990年隨著農業結構的轉型農業人口降低至40%,目前農業人口僅為2%左右[2]。美國改變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發展集約型農業,在有限的農業用地基礎上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單位面積的農產品產量,拉動農業經濟轉型。工業的發展帶動了法國社會經濟的整體式發展,創造了更多的經濟價值,相對于農業而言,其農業發展的收益性偏低,使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到工業生產中去,產生了農業發展滯后和工業發展的不平衡。為此法國政府制定了工業反哺農業的發展戰略,對與農業息息相關的企業采取增加農業生產補貼、擴大貸款額度、降低稅收等措施,加快資本對于農業生產的滲透,提高農業用地的集約化程度,迅速實現農業經濟的轉型。
四、城鄉一體化建設促進農業經濟經營模式轉型
隨著城市化發展的推進,鄉村發展無法實現與城鎮同步發展,導致城鄉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鄉村一般位于城市的周邊地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對外界資金需求大,依賴程度高,依靠其自身發展條件無法滿足現代化的發展需要,所以促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尤為重要。長期以來因地少人多等因素的限制,日本農業發展滯后于工業。針對日本突出的發展矛盾,日本政府采取町村合并發展的戰略措施,加強鄉村地區的交通設施、灌溉設施、通信設施等建設,撤銷地方性團體達到擴大市町村生產規模的目的,對于具有一定資產基礎的地區鼓勵組建以企業為核心的生產單位,并對完成規劃目標的地區實行優惠政策。通過表1可知,在城市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日本町村的數量逐年減少,而市數量逐年增加,生產規模隨著市數量的增多不斷增加[3]。城鄉一體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引入外部投資,投資的主體一般為政府,20世紀70年代韓國開展的新農村運動印證了這一觀點。韓國政府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1970—1980年期間投入27.571億韓元(100韓元約合54元人民幣,2013)用于改善基礎設施,有效減少了農產品運輸成本,獲得了顯著的效果。人均收入從1970年的137美元躍升至1978年的700美元[4]。
五、高新科技產業帶動農業經濟效益轉型
現階段高新科技產業對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貢獻率高達60%~80%,已經成為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每年英國政府對于農業科技的投入約為3.25億英鎊(1英鎊約合9.43元人民幣,2013),科研經費的使用主要分為3部分,即針對性的科研項目、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成果的市場應用,除此之外每年有340億英鎊用于對農業創新成果的補貼,補貼直接發放到農戶手中,以提高農戶對于科技創新的積極性[5]。所有的資金投入都在農業科技質量保證體系內進行運作,接受社會的監督和評價,使投入資金真正用到實處。德國在農場推行生產智能化,包括生產精準化、實時監控化、管理信息化、數據收集自動化和動物飼養機械化、減少人工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操作失誤。在此基礎上推廣有機農作物的生產,利用現代化的育種方式培養高品質的農作物,提升產品附加值。僅2006年德國有機農產品的營業額就高達46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有機農產品生產國,實現農業經濟發展從低端走向高端的轉變。圖1為各國推進農業經濟轉型措施的關系示意。
1.加強法律建設保障農業經濟轉型美國和日本在推行市場化經濟,農業經濟轉型時必須要滿足市場化經濟的客觀規律,但市場化經濟模式會造成大規模的市場壟斷行為,產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進而引發產品過剩,導致農戶的收益急劇下降。美國和日本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對農業市場經濟進行干預,加強政府對于農業發展的調控。中國農業經濟處在承前啟后的轉型時期,在發展市場化農業經濟的同時制定更多的法律,以規范市場化經濟對于農業經濟轉型的作用,同時調控農業經濟轉型的步伐和深度,在穩健發展中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2.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經濟轉型與農業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保障農業生產的關鍵,美國和法國積極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進農業生產方式的變革。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依靠工業的發展,導致農業經濟發展無法滿足現階段的實際需要,農業投入相對較少,無法及時更新農用機械,農業生產依舊處于半集約半粗放的狀態。因此,中國應繼續加大農業投資力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與工業的同步發展。
3.推進城鄉統籌建設日本和韓國通過對區域規劃和生產規模等方面的改革,加強城鎮與鄉村之間的聯系,在不斷完善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中國農村一般位于城市的邊緣或者2個城市之間,農產品運輸受到阻礙,交通運輸費占據農副產品收益的很大一部分,使得農戶對于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降低。隨著電子商務的興起和發展,市場對農產品的快捷運輸要求更高,農戶無法從新興的產品銷售模式上獲得更多的收益。因此,加快推進城鄉統籌建設應成為農業發展的長久目標之一。
4.促進科技研發和實際應用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不僅關乎農業經濟的持久發展和轉型,更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進步產生重大影響。德國和英國每年都會投入巨資進行科技研發,加快農業技術的更新換代,以促進農業經濟的科學化轉型。中國農業相關的科學技術在農產品深加工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目前應加強對現有農業科研的發展,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進行科技研發,在取得一定的科技成果后,積極地進行試點反饋和改進,為大規模的推廣打下基礎。同時應對新型的農業科技進行研究,比如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和精準農業等,使農業生產技術始終處于變革之中,提高農業經濟的活力,保證農業經濟轉型的順利實施。
作者:李強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