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校農業專業學生就業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南方農村雜志》2014年第三期
近年來,廣東普通高校畢業生的總數逐步攀升,畢業生就業率同比有所提高[6]。《2011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白皮書》透露,2011年廣東高校畢業的本專科應屆畢業生達35.4萬人,與2010年相比增加6.36%;本專科應屆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4.93%,較2010年增加約1.67個百分點;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94.10%,專科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95.60%。廣東普通高校一級學科畢業生初次就業情況統計,詳見表2。表中顯示,2011年廣東普通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情況較為理想,其中,在本科畢業生中,農學類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最高,為95.37%。但在專科畢業生中,農學(農業)類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僅為93.93%,僅比哲學和法學等專業略高,可見廣東專科層次農學(農業)類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并不理想。筆者通過對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進行調查與分析,主要表現如下五個方面:1.就業率情況與調查。2009-2012年公布的《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白皮書》資料有關統計顯示,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2009年有畢業生516人,初次就業率為92.25%;2010年有畢業生571人,初次就業率為91.24%;2011年有畢業生742人,初次就業率為93.76%[7]。2.就業去向與調查。高職院校畢業生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留得住、下得去、用得上的實用型的專業技術人才,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建設服務。
《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白皮書》資料有關統計顯示,廣東高職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情況然發生變化,體現在省內就業的畢業生人數和比例有逐步下降的發展態勢,到東部沿海大中城市以及返鄉創業的比例則不斷提高。詳見表3。3.就業意向與調查。為更好地了解、掌握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就業愿望的具體情況,筆者深入對廣東2009年以來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意向等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具體情況分別如表4、表5和表6所示。從表4中我們可以看出,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區域主要集中在沿海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在中、西部農村等邊遠地區就業的高職院校畢業生較少。從表5中我們可以看出,多數高職院校畢業生都選擇在國家機關、企業及事業等單位解決就業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求穩的基本心理及行為。從表6中我們可以看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首次就業薪酬大多處于1500—3000元之間。從總體上來看,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在擇業標準方面相對比較適中。4.就業滿意度與調查。筆者共設計了五項調查選項,即很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和很不滿意。通過調查統計發現,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滿意度并不高(見表7)。5.就業途徑與調查。通過跟蹤調查2009—2011屆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就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校園招聘、親朋介紹、網絡報刊、自我推銷以及自主創業等(見表8)。其中,校園招聘排在首位,其次為親朋介紹、網絡報刊、自我推銷,而自主創業為最低。根據《2011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白皮書》資料顯示,2011年,全省畢業生中,只有1253人選擇自主創業,其中本科生559人,專科生694人。這表明,全省畢業生的創業率只有0.35%。通過統計調查資料表明,目前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途徑依然還比較單一,學校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意識,積累創新能力等方面的創新教育不夠,也沒有很好地發揮推薦頂崗就業的主渠道作用。因此,怎樣進一步提高畢業生創業人數和就業質量,拓展就業途徑、發揮實習實訓基地在就業方面的重要渠道的作用,是我們今后必須高度重視和值得思考的問題之一。綜上統計顯示,好的方面表現在廣東高職院校在農業專業設置方面正在日趨改進和完善,部分非農業類高職院校已開始增設涉農業專業。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我們研究解決,比如怎樣加強畢業生就業的心態、提高他們對就業指導的滿意度、進一步拓展就業途徑等,都有待我們深入研究及探討。
二、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學生就業存在問題
(一)競爭力不夠強通過以上對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現狀調查可見,廣東高職院校存在農業類專業數量偏少,甚至兩所農業類出身的學院涉農業專業合在一起也才15個,而且,農業類專業近幾年來招的學生數量也偏少,勢必出現廣東高職院校對農業類專業科研投入不足,整體教研水平不高,競爭力不夠強等現象。更何況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本身起步比較晚,多為原來的農業干部培訓機構調整或中等專業學校升格成立,社會知名度并不高,加之高職教育與普通高校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并不同,在社會上,對于高職院校畢業生曾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實在不行上高職。因此,必然造成了高職院校畢業生在社會上處于弱勢的地位,這就是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就業存在的根源性問題。
(二)就業率比較低社會發展的復雜多變,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以及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等教育與中等職業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畢業生人數在今后幾年內仍有一定幅度的增長,供求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10]。高職院校教育作為國家培養高學歷、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而開設的教育類型之一,其往往注重專業技術和技能素養的培養。然而,由于高職院校專業的設置與人才需求出現錯位,加之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存在一定的偏差以及社會對高職院校畢業生存在偏見等,不少畢業生沒有到真正發揮動手能力優勢的工作崗位上,就勢必造成了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對口率普遍較低。2011年,廣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總數為35.4萬人,就業率94.93%。而高職類農學專業畢業生總數為865人,就業率93.76%,比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低1%,比專科畢業生就業率低1.84%,相對大量的畢業生就業來說,這種就業率是較低的。
(三)服務有待完善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近年來廣東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首先,就業工作長效機制依然沒有形成。在日常管理過程中,存在著工作職責不夠明確、協調聯系不夠順暢等突出問題。其次,畢業生就業指導水平有待提高。就業指導于服務的水平還比較低,就業指導與服務僅局限于實習階段,沒有把畢業生就業服務工作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與就業指導的全員化、全程化要求差距還比較大。指導工作的視野還不夠開闊,對畢業生的個性化指導不夠,畢業生就業指導的理論研究還不夠深入,理論轉化為實踐的能力還不強[11],特別是高職農業類專業就業指導理論幾乎空白。再次,一些就業服務機構并沒有真正發揮其應有的管理職能和作用,而只能被動地接受上級就業服務部門的指令,并沒有形成就業服務與管理的良性互動[12]。另外,就業服務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就業服務信息僅停留在網上,沒有完全形成網上人才市場體系。
(四)質量有待提高對于畢業生就業質量問題,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其具有質和量兩個方面。從量的方面來看,首先,考慮薪資因素。薪資越高,說明畢業生的工作能力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其就業質量就越好。其次,考慮就業單位的性質及層次、規模及知名度等。一般而言,畢業生能在國家機關、事業(國企)單位實現就業,就表明其工作能力越強,就業質量越高[13]。從質的方面來看,主要有三個指標:一是崗位發展前景。崗位發展前景越好,就業質量就越高。二是專業對口率。專業對口率越高,說明畢業生在學校所學習的專業知識及技能被用人單位的認可度越高,也說明學校的專業設置比較符合社會的需求,相對來說其就業質量就越高[14]。三是崗位適應度。適應度越高,表明綜合能力越強,就業質量越高。通過對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2009—2011屆畢業生就業意向進行調查分析,在國家機關、事業(國企)單位等部門就業的畢業生比例逐步呈現下降的趨勢,而在非公企業就業的畢業生比例正逐年增多。總體上看,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究其原因是,部分畢業生還沒有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和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畢業生就業專業不對口,學非所用的現象大量存在;畢業生自我創業意識依然較為淡薄;社會用人單位片面追求人才高消費的現象難以杜絕等等[15]。
三、廣東高職院校農業專業學生提高就業率對策
(一)增強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必須積極有效地引導農業專業學生轉變指導就業的觀點,認識自身所處的就業環境,認識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才是最好的職業;引導他們擺脫專業不對口的思想認識和束縛,不能簡單地強調其專業技能及知識,還要不斷增強其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更需要增強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水平;引導他們切實把用人單位的根本需求同自身的能力水平有機統一在一起,在選擇就業崗位時應當理性及切合實際。同時,開展農業類高職院校與用人單位之間聯合辦學,有效整合和利用合作辦學的資源、優勢及潛力,深化產學研結合的實踐教育,切實解決用人單位和學生就業的實際困難,努力實現高職院校農業專業教育“量身定做”、“訂單培養”等目標與任務。
(二)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廣東省教育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提出,廣東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新思路,強調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和實力增強,在追求量變引發質變的過程中,實現實質性的發展,打造教育品牌[16]。作為培養實用型高職人才為主的高職農業類專業,就必須要立足廣東實際,瞄準行業發展的變化,以就業服務為導向,以職業教育為主,努力打造專業品牌,擴大社會影響力,促進就業率提高。
(三)完善就業服務體系采取多元化、多角度與多層次的有效途徑,科學規劃集職業教育、就業指導、就業推薦和就業服務等為一體的就業指導與服務網絡,全面開展高職院校農業專業學生就業的指導及服務等工作,可以聘請專業就業服務機構、專家、成功人士、政府部門負責人或企業負責人等,為他們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同時,加強農業專業類高職院校與農、林、牧、漁等主管部門的橫向交流合作,以彌補高職院校自身存在的問題及不足,整合各種就業資源,為畢業生搭建便捷、優質、高效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互利共贏,促進高職院校農業專業畢業生的就業。
(四)提高就業的質量農業專業類的高職院校要積極引導農業專業學生努力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專業水平,以及職業道德、敬業精神、人際關系、協調能力等綜合素質,為實現就業打好基礎。同時,要不斷培養、鍛煉和發展自身的創新能力,牢牢把握選擇就業的主動權,進而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就業及需求。
作者:張志玲單位: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