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鐵礦資源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發展研究雜志》2016年第9期
提要:
近十年我國鐵礦資源開發利用發展呈現四個趨勢,即,開采難度加大,回采率有所提升;入選品位下降,利用效率總體趨好;尾礦加速排放,回收利用潛力巨大;綜合利用產值2009年達到峰值。通過分析制約我國鐵礦資源國際競爭力提高的資源因素、技術因素、政策因素,從鐵礦生產成本、稅收政策、生產管理三個層面找出與世界鐵礦大國的差距。本文認為,提高我國鐵礦產品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還是要落在稅費政策調節上,降低生產成本、增強企業內生動力。結合我國鐵礦生產實際,建議降低國內鐵礦稅賦、劃分礦業為第一產業、推進企業管理創新,以此促進鐵礦企業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提高我國鐵礦資源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
鐵礦資源;國際競爭力;降低成本;稅費政策
近15年,我國鐵礦石儲量下降趨勢明顯。從2001年的121.3億噸下降到2013年48.36億噸,儲量年均減少6-7億噸,年均下降8.1%左右。隨著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鐵礦石需求激增,2015年全國鐵礦石產量14.5億噸,鐵礦石成品礦表觀消費量12.1億噸,其中進口礦8.2億噸,對外依存度67.8%。由此可見,我國鐵礦石供應仍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國內消費需求,而且我國鐵礦資源國際競爭力薄弱。
一、近十年我國鐵礦資源開發利用發展趨勢分析
(一)開采難度和深度加大,采出品位下降,回采率有所提升
近年來,隨著國內鐵礦石大規模開發利用,鐵的開采品位逐年降低,掘(剝)采比快速提高,開采難度增大,露采采出品位逐年下降,但由于經濟快速發展對鐵礦石的需求日益增長,推動了礦山企業技術進步,回采率卻有所提高。2006-2015年,露采鐵礦采出品位下降3.4個百分點,剝采比也從2006年的3.1提高至2013年3.9,但回采率總體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96%左右;地采鐵礦掘采比由2010年的79米/萬噸快速提高到2015年的152米/萬噸,2006-2015年,地采鐵礦開采回采率在78%-84%之間,總體略有上升。
(二)入選品位下降,但利用效率總體趨好
隨著鐵礦石開發強度加大,原礦入選品位快速下降,選礦回收率總體呈下降趨勢。但隨著國內共伴生礦和超低品位鐵礦資源選礦技術的進步,使得我國鐵礦利用的效率大大提高。紅礦在入選品位下降、選礦比大幅上升的情況下,精礦品位還略有上升;多金屬礦雖入選品位大幅下降,但近兩年選礦回收率卻呈上升態勢,2015年選礦回收率71.6%,比上年提高約1.1個百分點;尾礦品位有所下降,資源利用效率趨好(表1)。
(三)鐵尾礦加速排放,回收利用潛力巨大
國內鐵礦的規模化開發造成了鐵尾礦的大量排放。據《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07-2014年間,鐵尾礦排放總量為30.99億噸,且呈逐年增加態勢。2015年,環保部調查數據顯示,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尾礦產生量最大,為5.68億噸,而綜合利用率僅為22.6%,鐵尾礦中含有多種元素,回收利用潛力巨大。(四)綜合利用產值2009年達到峰值,近年波動不大經受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2009年,鐵礦綜合利用產值為近年峰值,達到120億元;綜合利用產值率也達到最高,約為12%。隨后大幅下降,近兩年略有回升。2015年,鐵礦綜合利用產值為67.64億元,同比增長6.0%;綜合利用產值率4.4%,同比增長27.2%。
二、制約我國鐵礦資源國際競爭力提高的因素分析
(一)資源因素———礦山開采條件差,資源回收率偏低,采、選難度越來越大
我國鐵礦資源總體品位低、共伴生礦多、選礦難度大,而且礦山大部分淺部易采資源已采完,大量國有骨干礦山已進入中晚期,一批老礦山資源枯竭,幾乎所有上世紀60~80年代建設的大型露天礦都開始進入深凹露天或轉入地下開采,隨著開采品位逐漸降低,深部、殘礦、邊緣零散小薄礦體、境界外礦、復雜難采難選低品位礦床已成為利用的主要對象。同時環保要求,礦山開采地表農田不破壞,村莊不搬遷,河道不改道,地下水不受影響,地表不塌陷,據此要求,鐵礦地下開采比重逐年增加,且由于深部巖體處于“三高一擾動”(高應力、高溫度、高水壓和開采或開挖擾動),采礦條件復雜,成本高,采礦難度較大。如太鋼袁家村鐵礦、陜西龍鋼大西溝鐵礦、云南大紅山鐵礦、包鋼白云鄂博西區鐵礦、湖南祁東鐵礦等大型鐵礦都是典型的復雜難選鐵礦,資源條件較差,品位較低,難選難冶煉。
(二)技術因素———綜合利用關鍵技術難以破解,共伴生礦綜合利用水平仍然偏低
綜合利用技術一直是鐵礦資源綜合利用的桎梏,如湖北鄂西鮞狀赤鐵礦、包頭白云鄂博稀土磁鐵礦,銅、硫(鈷)矽卡巖型礦床,多金屬復雜錳礦等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一直是世界公認的難題。目前多數鐵礦山仍以主產品生產為主,資源回收的數量和質量均不高,礦山“三率”指標仍處于較低水平,中小礦山與鄉鎮非規模礦山尤為嚴重。鐵礦加工利用過程中,綜合回收利用的組分多達26種,其中可選出單獨精礦的有鐵、銅、硫(鈷)、鈦、鋅、釩、硼、稀土、重晶石、螢石、磷灰石等12種,呈分散狀態在冶煉中回收的有Cu、Ag、Co、Ni、Se、Bi、Cd、Sc、Nd、Ta、La、Ce、Pr、Nd、Eu、Sm、Tu等17種。我國尾礦及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大多數礦山企業對尾礦的綜合利用技術單一,大部分以堆放為主,高附加值產品不多。
(三)政策因素———鐵礦產業集中度低,稅賦沉重,企業管理粗放
1.國內外鐵礦生產成本對比分析
根據對世界396座鐵礦(含中國鐵礦企業)生產成本統計資料,2015年世界鐵礦平均生產成本(離岸價)為55.3美元/干噸(干噸是指礦石在105攝氏度下水份被蒸干后的凈重)(F.O.B),2018年為50.2美元/干噸(F.O.B),2022年為52.1美元/干噸,2026年為54.5美元/干噸。2014年鐵礦生產成本(F.O.B)中,采礦成本20.8美元/干噸,占37.61%;加工處理成本12.7美元/干噸,占22.97%;管理與支持成本3.5美元/干噸,占6.33%;權利金5.5美元/干噸,占9.95%;運費12.8美元/干噸,占23.14%。國外咨詢機構測算2015年中國鐵礦生產成本(離岸價相當于完全成本)為76美元-110美元/噸,2015年我國統計鐵礦石生產成本,制造成本55美元-110美元/噸,加上管理費、財務費用等,完全成本在88美元-150美元/噸左右,平均生產成本為119美元/噸,大大高于國外生產成本。
2.國內外鐵礦稅收政策對比分析
在國外,澳礦、巴西礦均被視為第一產業,稅費優惠,一般稅費占銷售收入10—12%,而我國鐵礦業稅費占銷售收入的22%—25%。巴西權利金或稱開采權使用費,只占銷售收入的2%,澳大利亞高于巴西,粉礦權利金占F.0.B售價5.6%,塊礦占7.5%,西澳政府分布粉礦也要提高與塊礦相同,占7.5%。巴西、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鐵礦石供應商以低成本、高售價,從中國市場獲得了天文數字的利潤。以2014年為例,中國由澳大利亞進口鐵礦3.9億噸,澳方平均每噸獲利76.25美元,2013年由中國市場獲利297.38億美元;由巴西進口鐵礦1.89億噸,巴西礦平均每噸獲利80.6美元,巴西由中國市場獲利152.33億美元;同樣,印度礦2013年獲利16.84億美元,南非獲利32.69億美元。2013年我國進口鐵礦石8.2億噸,到岸價132.65美元,進口礦平均成本70.62美元,各國供應商共由中國獲利526.8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120億元,相當于可增加國產礦5億噸的產能。目前我國礦山稅費占銷售收入的22-25%,2013年占23.56%,鐵精礦完成成本約620-900元,折合100-145美元,有三分之一企業為110美元,國際市場競爭力弱。管理費占銷售收入12-25%,全國平均占14%,因此減少管理費是礦山企業深化改革的目標之一。
3.國內外鐵礦生產管理對比分析
國外鐵礦大型企業實行現代化科學管理,他們對計劃管理、技術管理、生產調度、設備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實行現代化管理,例如,嚴格管理礦山設備,實行計劃檢修,而不是搞事故檢修,礦山不建維修設施,各主要設備供應商在礦山設保稅倉庫,設檢修團隊,負責本廠設備運行的維修保養,礦山企業與供應商訂立檢修合同,這與我們礦山設置大而全的修理設施、作業率低的狀況相比,反差極大。另外,重視產品質量管理,他們堅持質量第一,信譽優先,占領市場,把產品質量列為首要目標,在采場以選擇性開采為主,高、低品位礦石相互搭配,礦石加工后,塊礦、粉礦分別堆存,裝運時平鋪直取(切)進行中和混勻。相對而言,隨著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已形成具有年產鐵礦石10億噸的生產能力,但大中型礦山只占11.23%,小礦山卻占88.77%,地方小型、群采礦山迅速增加,小而分散。總體上看,礦山開采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低,粗放管理,生產效率低。綜上所述,資源稟賦條件不佳是客觀存在,技術工藝水平在短時間內無法突破,因此,提高我國鐵礦產品核心競爭力最有可能、最快捷的途徑還是要落在國家政策上,需要國家稅費政策大力扶持,企業加強管理,增強企業內生動力,降低生產成本。
(一)降低鐵礦稅賦,建立市場價格影響的制約機制和稅收調節機制
目前我國稅收項目包括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資源稅、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房產稅、印花稅、城建稅、燃油稅、契稅、其它稅共12項。繳費項目包括資源補償費、水資源費、水土流失補償費、排污費、公路建設基金、排水設施費、人防費、占河費、清淤費、養路費、教育附加、其他費共13項,稅費全計25項。按照我國現行工業企業財務制度,在生產中實際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工資,其他直接支出和制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礦山稅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22-25%。2012年全國平均稅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21.46%。當鐵礦石市場價格波動時,民營礦山企業首先考慮的是如何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保生存,而不是進一步提高“三率”水平。市場好時,民營礦山企業可能考慮用些低品位礦、難選礦,此時民營礦山企業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果較好;一旦市場不好時,民營礦山企業不再考慮用低品位礦、難選礦,此時民營礦山企業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效果完全喪失。因為民營礦山企業要生存,降低生產成本是唯一的出路,必然會放棄需高成本處理的低品位礦、難選礦。采用無底柱采礦法的地下礦山,采用降低放礦截止品位,通過提高礦石貧化率的手段,提高采礦回采率。結果是礦石量和混巖量都增加了,在增加選礦成本的同時,資源稅也增加了,最終企業的效益反而下降。2013年,國土資源部出臺《國土資源部關于進一步規范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的通知》(國土資發[2013]77號)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從按原礦征收改為按鐵精礦銷售收入征收。這樣做國家財政收入似乎增加了一些,但從另一方面也減弱了我國鐵礦產品核心競爭力,給進口礦加大了市場空間,多進口鐵礦多花的錢比資源補償費增收的錢要多得多。因此建議將稅賦降到銷售收入的10%-12%,同時建立相應的市場價格影響的制約機制和稅收調節機制,以此激勵企業主動開展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
(二)遵循礦業技術經濟屬性,將礦業由第二產業劃為第一產業
目前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巴西、美國、加拿大、智利、俄羅斯、沙特等國都視礦業為第一產業,只有中國、日本、德國視礦業為第二產業,而日本、德國礦業比重小,中國不應與日本、德國為伍。所謂第一產業,指的是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產品、為后續加工制造業提供原料的產業。我國一直都是把礦業歸類于第二產業,實質上是把礦業作為加工業的原料車間來看待,將礦業劃歸工業的結果,導致在管理實踐中出現一些經濟政策背離了礦業特有的規律,比如國家對礦企的稅賦政策也多參照工業企業的標準,工業原料車間的原料主要靠外購,在征收增值稅時可以當作生產成本抵扣,但礦山企業顯然不同,其原料成本相比工業企業少之又少,而其需征收增值稅的部分也隨之高漲,對礦業企業顯然不公平。根據礦業的技術經濟屬性,礦業發展消耗了更多的自然資源,相對于創造了更多的附加值的制造業而言,更能準確反映中國工業化的水平。礦業應和農業、林業一樣,作為基礎產業對待,這樣國家就可以采取更為寬松的扶持政策,進行保護性開采或可持續性開采,更為重要的是提高礦業資源的利用率。國家資本積累不能過度依靠礦業資源,工業化初期的原始積累階段可以容忍,但是現在就不可再容忍。礦業不屬于工業體系部門管理,而是基礎產業部門管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有利于參與國際礦業競爭和合作。因此建議與國際接軌,將礦業從第二產業調整到第一產業,使之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產業,而不是支柱產業,與林業、農業同等對待,同時國家對礦業稅收政策相應給予調整,按照第一產業的國內作法(類比農業)和國際慣例降低直至全部免征增值稅,并降低企業所得稅,以此提高礦業的國際競爭力。
(三)深化管理改革,以企業管理創新實現降本增效
以我國某大型鐵礦公司為例。一是實施戰略成本管理。該公司創造性地實施了基于價值鏈的戰略成本管理,優化成本結構,實施動態分析與管理,建立了物耗和費用標準定額體系,工序標準成本分析體系,全面預算管理體系,物流管理體系,形成了從研發、采購、生產、銷售、服務到企業價值鏈所有環節全面實施成本分析,全員參與成本管理的長效機制。此項戰略成本管理成效顯著,該公司精礦完全成本由620元/噸降到了530元/噸左右。二是實施“五品聯動”管理系統降成本,五品是指礦石地質品位,采出品位,入選品位,精礦品位,入爐品位,在生產組織上,以系統集成和協同調節五個品位,進行全價值鏈整體優化,統籌考慮采、選、冶能力匹配。2014年—2015年該公司礦業優化生產組織創效12.6億元。三是依靠先進的信息化手段降成本。以ERP為核心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統,實現從基礎數據采集,MES控制、ERP管理、BI分析的信息聯動。2014—2015年對標控潛創效2.63億元。四是實施全員成本目標管理。廣泛發動員工群眾,全員全系統降本增效,按照利潤目標,層層測算成本,制訂并落實降本增效措施。2014—2015年實施全員成本管理創效益1.82億元。因此建議深化我國大中型鐵礦企業管理改革,逐步向現代化、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管理轉變,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鐵礦資源作為支撐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需要不斷適應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國家調整鐵礦資源稅費政策,大力扶持,企業自身更要不斷管理創新,增強企業內生動力,降低生產成本,以此提高我國鐵礦產品核心競爭力,建立鐵礦資源安全保障供應體系,進而創建國際鐵礦石市場新格局,掌握進口鐵礦礦價話語權。
參考文獻:
[1]陳甲斌,馬茁卉,王嬙,等.主要礦產品供需形勢分析報告(2013年)[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3.
[2]薛亞洲,王海軍,王雪峰,等.全國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報告(2014)[M].北京:地質出版社,2014.
[3]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2014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N].中國環境報,2015.01.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全國非油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年報(2007-2012).
[5]王雪峰,等.降低成本,提高冶金礦山資源綜合利用水平[J].中國冶金,2015(8):51-53.
作者:王雪峰 殷鵬剛 趙玉鳳 單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化學與環境學院 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