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十二五文化發展工作計劃范文

十二五文化發展工作計劃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十二五文化發展工作計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十二五文化發展工作計劃

一、回顧

期間,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文化工作堅持率先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著力打造“文化”品牌,大力提升文化軟實力,開創了文化工作發展新局面。

(一)重點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

以來,我區不斷加大對文化設施的投入力度,基本形成了“區有兩館(圖書館、文化館)、街道有一站(文化站)、社區有一室(文化活動室)”的格局。先后投入1.7億元修復、改建和新建的文化活動中心、區市民科技文化活動中心、新城體育文化科普公園等項目正式投入使用,總面積達4.3萬平方米。基本形成了半徑為1千米、步行約10—15分鐘的“十五分鐘文化圈”。基本健全了區、街道、社區三級文化基礎設施網絡,人均公益性文化設施面積達0.12平方米。

(二)群眾文化生活質量實現新提升

充分利用轄區內深厚的民間文化資源,有效整合現有文化團隊,成立了藝術團。緊密結合重大節日,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系列活動,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市民的文化素養。一是發揮“古韻風情節”、“盛世觀前中國民間手工藝藝術節”、“未成年人傳統文化藝術節”三大文化活動的品牌效應,推動全區群眾文化活動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二是組織“書會”、“戲曲周周演”、社區趣味活動、歌舞表演等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有效帶動了全區群眾文化活動的廣泛開展。三是開展文化進社區、進工地活動,極大滿足了廣大居民群眾和外來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需求。各類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動年均2000次以上,年均惠及居民群眾150萬人次左右。新建成的圖書館采取與市圖書館合作的模式,實現了資源共享和通借通還功能,為轄區居民學習提供了便利。

(三)“非遺”保護工作拓寬新領域

在第三次全國非遺普查工作中,按照摸清家底、做到“不漏一個社區、不少一個類別、不丟一個項目”的要求,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面深入開展社區排查。目前我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總計123項,其中世界級4項,國家級15項,省級10項,市級11項。年作為普查工作的先進典型,區文化館獲“市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3人獲“市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區傳統文化傳承指導中心被命名為“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并完成了非遺普查資料的整理匯編工作,編印了《市區非遺普查資料》。年成功申報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位,創意產業園成功申報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基地。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成功舉辦“懷袖雅物中國()折扇藝術展”,探索了非遺生產性保護新途徑。大力實施文化資源整理工程,年7月,通過對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深入調查和挖掘整理,編印了《文史資料匯編》,為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的實施提供了寶貴的基礎性資料。

(四)文化產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以來,區委、區政府按照省、市文化建設的總體要求,把文化產業發展作為爭創“兩個率先”的一項重要任務加以推進,出臺了《關于推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大環境日漸形成。截至目前,全區有從事文化產業的企業769家,年,文化產業出稅戶數達1401戶,同比增長8.6%,全口徑財政收入1.38億元,同比增長14.48%,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6426萬元,同比增長22.87%。初步形成了以傳統產業為基礎,以婚慶創意產業園、創意產業園、容·創意產業園等為主體,特色發展、集聚發展、量質齊增的發展新態勢。

(五)文化市場管理開創新局面

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推動文化市場繁榮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大型企業為龍頭,多門類、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市場體系。管理對象主要涉及娛樂、網吧、音像制品、出版物、印刷五大行業,其中有娛樂業30家、網吧經營單位37家、音像制品單位在冊33家、出版物經營單位35家、印刷復印單位118家。加強綜合執法隊伍建設,切實加強文化市場監管,多家單位被評為市級先進文化市場經營戶。充分發揮區“掃黃辦”的職責,堅持日常巡查和專項檢查制度,實行文化市場綜合執法,不斷加大行政執法和市場監管力度,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違法行為,進一步凈化和規范文化市場秩序,營造了公平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環境。

期間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取得較好較快發展,為“十二五”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同時也存在一些與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不適應、不協調的問題。主要是: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完善,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產業數量少、規模小,整體發展水平還不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貢獻力不足;文化和旅游業結合得還不夠緊密,直接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還不夠明顯;文化活動檔次和質量都有待提高;文化人才隊伍結構失衡,高層次人才和文化企業領軍人才當緊缺。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時期采取切實有效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文化為本”發展戰略,大力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積極探索文化科學發展方式,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形成文化事業興、文化產業強、文化張力大、文化形象好的文化新優勢,為開創“三區三城”建設新局面和“謀求新跨越,打造新”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性、發展健康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充分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重要作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2.堅持文化為本的發展戰略。牢固樹立“文化立區、文化名區”的指導思想,圍繞文化事業興、文化產業強、文化張力大、文化形象好的總體要求,既注重統一部署、整體推進,又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形成亮點。既注重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又注重文化的產業屬性。做到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發展,力爭在重點工作、重大項目、關鍵環節上取得顯著進展,帶動我區文化的全面繁榮。

3.堅持文化惠民的根本要求。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著眼于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注重對歷史文化、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打造鮮明的文化特色。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更好地滿足文化需求,激發文化創新的熱情,推動文化創業,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提高文明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三)發展目標

到“十二五”期末,全區文化設施更加完善,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事業更加興旺,文化產業更加發達,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文化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更有力的支撐,對我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提升作用更加突出,把我區建設成為與基本現代化適應的文化名區。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深入人心。人民群眾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和諧文化建設扎實推進,文明和諧的社會輿論環境和道德風尚得到進一步弘揚,人民群眾創業創新的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公民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升,努力爭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示范城區。

2.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建立健全。進一步加強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更新改造現有文化設施,積極打造具有現代化標志的區重點文化設施群,建成以標志性文化設施群為引領,群眾性文化設施全覆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建立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標準體系,健全績效考核機制,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積極爭創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

3.文化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努力吸引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較強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的文化企事業單位,一批具有集聚效應和產業特色的文化產業園區,一批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到2015年,全區文化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達10%以上,文化產業成為我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4.文明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強鞏固。突出文明創建活動的群眾主體性、均衡性和工作的針對性,探索創新創建工作長效管理新模式,實現公共文明建設科學化、制度化、常態化,市民文明素質顯著提高,城區環境面貌顯著改善,進一步形成和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建設的長效機制,努力創建市全國文明城市示范城區。

三、“十二五”工作重點

(一)加強思想道德文化建設,提高群眾思想道德素養

1.加強理論研究和正面輿論宣傳。深入學習貫徹黨的會精神,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學習現代經濟、科技、社會管理和法律等知識,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努力把理論學習的成效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思路、決策和能力。廣泛開展理論和形勢政策宣講,道德模范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等系列活動,扎實開展創先爭優活動,鞏固提升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始終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弘揚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進一步完善新聞制度、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工作機制,完善黨委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探索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

2.提高干部群眾思想道德素質。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大力弘揚“作風”,為“謀求新跨越,打造新”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進一步凝聚力量、激發活力、鼓舞斗志,努力在全區形成鼓勵創業創新創優的良好氛圍。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切實加強公民誠信、社會責任、科學精神教育,組織開展社會志愿者服務活動,促進形成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社會風尚。深入開展“廉石”文化建設,在全區弘揚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尚。

3.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全面落實《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整合社會資源,創新工作方法,拓展工作平臺,持續深入打造“傳統文化進校園”,“小荷藝術團”、“七彩童年少兒才藝大賽”、“傳統文化藝術節”等一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載體和特色品牌。積極為未成年新人提供多方位服務,重點關心幫助社區內流動、孤殘、單親等特殊未成年人群體。建立社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考核激勵機制,每兩年開展一次全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社區評選活動。

4.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動公共文明建設科學化、制度化、常態化,完善“請群眾參與、讓群眾滿意、受群眾監督”的全民參與創建新格局,美化城區公共市容環境,營造商戶誠信經營氛圍,構建鄰里和諧友好關系,把“公眾共建、公眾共享”的城市公共文明建設理念落到實處。繼續深入開展“四百”文明創建評選活動,營造良好的文明創建氛圍,拓展文明創建的內容和渠道,進一步深化示范城區、文明單位、文明行業、文明社區創建的考核、激勵和監督機制,加強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文明創建工作,不斷擴大文明創建活動的有效覆蓋面。

(二)加快推進文化設施建設,增強文化共建共享合力

1.完善基礎設施布局。對照《市基層文化標準化建設評選和命名工作的實施意見》,切實抓好基層文化館(站)標準化建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礎設施向社區“全面延伸”,實現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文化活動廣場在區、街道、社區三級的全覆蓋,圖書館(總、分館)網絡及數字化開發利用達到區、街道、社區三級全覆蓋。加強新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新城文化活動中心,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

2.加強文化陣地管理。依法加強對區文化館、圖書館、街道文化站、社區文化活動室等基層文化陣地建、管、用的督查,并將其納入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管理和“文明街道(社區)”創建考評體系,切實加強基層文化館(站)人員的配置和管理,明確職責,落實任務,加強考核評估。充分發揮藝術團、小星星藝術團等團隊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快推進群眾文藝團隊建設,完善管理機制,倡導合作精神,促進資源整合。大力扶持民營團隊發展,鼓勵支持群眾自辦業余文藝團隊,加快群眾文化運行機制的轉變和創新。構建文化配送式服務新理念,使群眾文化活動貼近市場,貼近群眾,更具生命力。

(三)著力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文化凝聚力和感召力

1.擴大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通過展覽、采風、交流等形式,為文藝創作增添新的活力,創作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精品,爭取在各級各類評比中取得優良成績,通過走向群眾,走向市場,實現兩個效益最大化。大力推進文化資源整理及應用工程,圍繞資源主體,編撰各類劇本,出版文化精品叢書。提升歷史街區“影視效應”,引入影視制作團隊,拍攝弘揚文化的精品影視片、紀錄片、專題片,通過各種現代傳播渠道,積極推廣,提升我區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和輻射力。

2.推進文化服務活動縱深開展。逐步將文化惠民服務主題由設施建設轉移到內涵建設上,通過充分挖掘區域文化優勢和文藝資源,發揮文化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文聯、社科聯、科協等人民團體的組織引導作用,舉辦各類文化藝術節和民間文藝節,推出一批文化惠民活動新品牌,在質、效上取得新提升。高質量開展好“三送”、“四進”工程,推進“特色文化之鄉”建設,廣泛開展“一街道一品、一街道多品”的特色文化活動。統籌實施“我們的節日”、“天天有”和群星璀璨廣場主題活動,創新文化惠民活動形式。提升、優化“十五分鐘文化圈”的服務內涵,培育真正屬于群眾自身的健康文化,通過市場運作、購買服務,調動群眾“辦文化”的積極性,確保各類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動年均20次以上,年均惠及社區群眾10萬人次左右。

(四)扎實推進人才隊伍建設,增強文化發展持續活力

1.切實加強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全面貫徹中央和省、市要求,認真貫徹落實等六部委《關于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立足基層需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工作隊伍。進一步夯實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加強區文化館、圖書館、街道綜合文化站宣傳文化工作隊伍建設,創新文化人才隊伍管理模式,確保街道綜合文化站至少有3個編制,明確1名專職文化站長,并實行從業人員持證上崗制度,各社區有1名工作人員負責社區宣傳文化工作。進一步拓展基層宣傳文化工作力量,積極引導大中專畢業生、“五老”等有一定專長的人員擔任社區義務宣傳文化員(志愿者),發揮基層文化骨干、文化能人作用,大力培育百支業余演出隊和百名文化中心戶。建立和完善分級分類、分工負責的培訓體制,五年內完成對基層宣傳文化干部兩輪培訓。

2.加大文化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著力引進高層次、高素質的文化經營管理、中介服務、科技創新等急需人才,力爭引進專家級文化人才8名。鼓勵支持企業和社會各界開展文化產業人才的培養、培訓工作,重點培養文化創意設計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和中高級技工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人才激勵機制,獎勵為我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激發文化人才活力。

(五)大力實施文化保護,探索文化保護傳承新途徑

1.重視和加強文物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工作方針,全面落實《市文物保護管理辦法(試行)》、《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市城市紫線管理辦法(試行)》等政府規章,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支持配合古城申遺工作。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加大對古民居保護工作的資金投入,依法對轄區內古民居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有效發揮轄區內文保、控保建筑的作用。切實加強對古城墻的保護與管理,保持城墻景區內外環境的優美整潔。加強人員培訓和業務指導,健全考核評價機制,穩步擴大各級文保單位和控保建筑數量,保持較高的完好率。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全力做好“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國家級名錄項目的保護規劃,并規范、有效實施。充分利用歷史文化片區資源,建立非遺保護傳承展示中心,吸引乃至更高層面的非遺資源入駐歷史文化片區。積極推進傳承基地建設,大力開展昆曲、評彈等非遺項目進校園活動,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投入機制,形成社會化、多元化資金投入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格局。進一步實施政策性扶持與生產性保護結合、項目性保護與生態性建設結合的戰略。加大對外宣傳和開發利用力度,結合社區、民生旅游,充分拓展項目效益。積極做好市級以上非遺項目申報工作,力爭到2015年非遺項目申報數達10個,非遺傳承人申報數達到15人。

(六)精心創作文藝精品,拓寬文化對外交流合作渠道

1.創新形式,繁榮文藝創作。強化地域文化特色,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挖掘內涵,創新形式,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代生活題材、吳文化題材、青少年題材等作品的創作,重點抓好文學、戲曲、歌舞、書畫、攝影、小品等各類精品的創作和生產,優先扶持反映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范性、導向性、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編篡《文史資料系列叢書》。爭取每年能打造出在省、市有較大影響、在市場叫得響的文藝精品佳作。

2.拓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大力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戰略,建立合作平臺,健全激勵機制,精心創作和培育潛力大、吸引力強的作品和項目。積極參與文博會、大型主題文化研討會等交流活動,配合傳統節慶、人文招商等活動進行交流推介。開展“訪名人,尋記憶”活動,走訪全國范圍內有印記或情節的院士、專家等名人。積極承辦全國性的行業年會、主題博覽會等活動,拓展文化交流合作新途徑,創新文化交流合作新模式,持續提升“人文”品牌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七)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凈化社會文化環境

1.完善文化市場體系。加大娛樂游戲、出版印刷、演藝演出以及文化經紀、咨詢、產權交易等中介機構的培育和引進力度。加快建立健全現代化、社會化、網絡化的文化商品流通體系。不斷優化消費環境,努力提供多品種、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營造文化消費市場良好環境。

2.提升市場管理能力。圍繞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新要求,對照文化部《關于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裝備工作的指導意見》新標準,逐步提高區文化市場管理機構的裝備現代化水平。整合區“掃黃打非”、“知識產權”、“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要求,開展區文化市場凈化工程,提升行政指導能力,完善管理服務考核機制,確保文化市場和諧繁榮、長期穩定。

(八)全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優化提升產業結構和質量

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建設重大項目,打造特色品牌,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市場主體,調優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建立健全區域特色鮮明、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產業發展體系。

1.扶持和發展九大重點文化產業

創意設計業。重點發展文化傳媒創意、建筑創意設計、咨詢策劃創意和休閑消費創意等領域,逐步完善“研”(研發)、“產”(產品)、“售”(銷售)產業鏈,帶動我區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創意設計產業產值年增長率高于GDP平均增長率。

動漫游戲業。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動漫原創與核心技術研發能力強、充滿活力、專業性強的動漫企業。加強與影視、旅游、演藝、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扶持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動漫品牌。

出版印刷發行業。形成以新華書店為龍頭,以綜合書店、專業書店和便民店為基礎,國有書店和社會投資主體互補充、共同發展的出版物發行網點新格局。優先發展數字數碼出版印刷、綠色環保印刷,推動印刷產業向高層次發展。

演藝娛樂業。優化經營性娛樂場所布局,積極培育一批上檔次、上規模的娛樂文化企業。促進演出娛樂業與旅游產業結合,開發大型文化旅游演藝項目。積極配合市屬院團改制轉制,推動評彈、昆曲、劇等劇目市場化運作、良性發展。

文化旅游業。挖掘整合文化資源,注重文化與旅游結合,鞏固歷史街區4A級景區創建成果,加快推進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優化文化旅游環境,開設旅游特色線路,打造旅游精品項目,豐富文化旅游業發展內涵。

新興傳媒業。高度重視新興媒體的發展,以數字內容產品開發為核心,大力發展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絡視聽、數字出版、手機報等新興媒體的配套產業,積極拓展交易傳播渠道。

影視制作業。拓展功能,努力把、歷史街區建設成為新的影視取景基地。吸引國內優秀的影視創作團隊和劇組與我區合作開發,積極推動延伸影視制作產業發展。完善電影院建設布局,力爭新城區域新增大型電影院所1-2處。

會展廣告業。支持轄區博物館、酒店會所、大型公園廣場等場所舉辦大型會展活動。積極吸引國內外著名廣告機構落戶我區。著力提升“小吃美食節”、“消費時尚廣場文化節”、“中國民間手工藝藝術節”、“迎新春大型購物節”四大節慶活動的知名度,擴大會展廣告行業的影響力。

工藝美術業。發揮區內傳統民間手工藝門類多、大師多、基礎好等優勢,推動工藝美術業向規模化、產業化、規范化發展,加快非遺保護傳承中心等場館建設,做大做強玉石珠寶等特色工藝街區,扶持工藝美術行業逐步壯大。

2.優化產業布局,打造四大產業集群

結合我區“一區兩城、三縱四橫”的總體規劃,著力打造文化產業“四大集群”,基本形成主題鮮明、業態聚集、融合互補、富有潛力的產業發展格局。

高科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堅持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新導向,加快建設“科技廣場”,將大科技園打造成古城區文化科技創意產業集聚的新亮點。鼓勵引導現有文化、科技產業園區優化整合、強強聯合,重點科技企業與文化創意企業優勢互補,延伸文化創意產業分工協作產業鏈。引進培育3D影視制作、動漫游戲、新媒體傳播等現代產業業態,在新城規劃建設文化科技創意產業集聚園,形成古城新城齊力奮進、科技創意融合共進的高科技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歷史文化產業集群。以、拙政園、怡園、四大歷史街區為發展重點,修繕完善基礎設施,恢復或創辦私人博物館、收藏館、展示館、名人館、規劃館等場館設施,發揮放大新“三館”的品牌效應,加快建設非遺展示中心,打造以、拙政園歷史街區為一體的古韻街區體驗區,以歷史街區為重點的民國建筑群展示區,以拙政園、怡園為代表的世界文化遺產游覽區,形成集非遺項目傳承保護、優秀文化展覽展示、民俗風情感受體驗、歷史風貌取景應用為一體的歷史文化產業集群。

文化休閑娛樂產業集群。挖掘整合觀前宗教、民俗、演藝、餐飲文化等資源,鞏固提升其作為第一文化商貿休閑圈的地位。充分利用轄區優秀文化資源,引導和助推昆曲等優勢項目做大做強,打造集傳統文化傳習、影視演藝、民俗時尚休閑等企業為主體的文化休閑區。引進和壯大萬達廣場、觀前喜游城等集電影、出版、娛樂(游戲)等產業為一體的文化綜合體,形成富有特色的文化休閑娛樂產業集群。

文化旅游產業集群。結合古城標志性開放式旅游區建設,統籌利用園林、博物館、名人故居、環古城河等各類資源,挖掘文化旅游資源新內涵,賦予文化資源利用新功能,探索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途徑,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加強對高品質、大容量的標志性旅游文化項目的開發利用,加快文化產業與旅游業的融合發展,爭創國家級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形成集旅游休閑、餐飲購物、度假住宿為一體的文化旅游產業集群。

3.注重項目引培,實施五大重點工程

圍繞培育產業特色優勢、提升產業規模效益的兩大目標,實施五大重點工程,把文化產業打造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文化資源整理及應用工程。用3-5年左右的時間挖掘和整理區內歷史建筑、民俗人物、曲藝工藝美術等文化資源,逐步建立文化資源資料庫。積極引入CIS(品牌定位系統),推出一句能獲得最大認可度的品牌語、出版一套高質量的文化叢書、拍攝反映風貌和人文歷史的精品影視、紀錄、專題片,開發“旅游拼圖”等一系列具有符號的文化旅游紀念品及衍生產品,開展針對性強、影響力大的公關活動或項目營銷活動,加快資源利用應用進程。

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保護利用工程。采取“一次規劃、分步實施”的運作方式,大力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修復唐寅故居等文化遺存,挖掘唐寅文化和泰伯文化,打造唐寅文化區、泰伯廟文化街區和西街綜合性文化休閑特色街,把歷史文化片區打造成吳文化的重要窗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展示區、古城旅游的新亮點。

—拙政園歷史街區提檔升級工程。以路為中心,優化街區水陸格局,恢復中河,溝通沿護城河休閑觀光帶,聯合拙政園歷史街區及博物館等文化資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資源。修復修繕傳統建筑,科學移建控保建筑,建設城市遺產保護展示館。完善街區主要出入口標識設計,積極參與國際交流,打造品牌文化主題活動,大力發展文化旅游特色游、深度游。

文化產業園區、特色街區、文化樓宇載體建設工程。力爭通過合作開發、專項規劃等方式新建產業園2-3家,新城區域新建1處以上文化創意主題產業園。引導現有產業園“騰籠換鳳”,逐步實現提檔升級。優化功能定位,不斷提高皮市街花鳥園藝、園林路玉石一條街等街區的建設品位。大力實施文化企業樓宇載體工程,建設一批集餐飲娛樂、休憩旅游、商務辦公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休閑商業街區、廣場樓宇。

未成年人藝術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工程。充分發揮我區未成年人傳統文化及藝術素質教育基礎好、參與人數多、社會影響大的優勢,進一步加大市未成年人藝術素質教育基地建設,放大未成年人藝術教育對我區素質教育的帶動效應,不斷壯大小荷花藝術實驗團、小星星藝術團等藝術團隊,力爭出新品、育新人、創新績、獲新獎。通過與專業院團合作、外聘專家教授等方式,努力培養未成年人對藝術素質教育的興趣愛好,不斷探索社會化辦學、有償化培訓、興趣化培養的藝術素質教育新模式。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部門、各街道、各單位要深刻認識加強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把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堅持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方針,推動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把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目標任務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實施、同步考核。建立文化建設工作責任制,把文化建設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發展質量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納入黨委、政府目標考核體系。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認真學習領會和掌握黨的文化工作的方針政策,學習關知識,提高駕馭文化工作的能力。積極動員社會公眾關心支持參與文化建設,努力形成黨政齊抓共管、上下協調聯動、社會踴躍參與的文化發展新局面。

(二)強化宏觀指導。充分發揮區宣傳文化工作領導小組指導和統籌全區宣傳文化工作的作用,協調好全區各部門齊心協力開展文化工作,形成發展合力。政府關部門要積極支持、密切配合,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和群眾性文化團體要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鼓勵和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形成共同推進文化建設的新格局。各部門、各街道、各單位要共同肩負“謀求新跨越,打造新”、建設文化名區的責任。文化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負責指導、協調和管理工作。

(三)完善投入機制。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財政投入的增幅應不低于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幅,宣傳文化事業發展資金和文化事業建設經費年度預算應逐年增加,確保文化事業經費增長幅度不低于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發揮財政杠桿作用,在保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正常運行的同時,鼓勵文化產業發展,建立文化產業發展獎勵機制,對企業和個人創造的名牌產品、體現民族特色的產品和藝術創作活動要積極扶持,對優秀文化產品和有突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要給予獎勵。加大對特色文化產業和現代文化產業項目的引進力度,在新城開發和老城區服務業發展中給予文化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

(四)深化體制改革。繼續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扶持和投資力度,從對文化的直接投入轉向由政府購買公共產品和文化服務。改變社會文化由政府統攬包辦的狀況,倡導公益性文化項目面向社會推介,吸引社會力量興辦文化事業。規范政府的文化管理方式,積極探索管辦分離的新路子,合理界定政府部門調控的范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努力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文化管理職能從“辦文化”向“管文化”和“服務文化”轉變,從管理政府文化機構設施為主向管理和服務社會文化為主轉變,從行政手段為主向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主轉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级小说第一页| 亚洲综合免费视频| 黄色毛片免费观看| 欧美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片| 四虎精品视频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偷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视频香蕉| 一级毛片免费不卡在线| 日本xxxx按摩强| 久久精品久久久| 极品肌肉军警h文| 亚洲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男人插曲女人下面| 午夜伦理宅宅235| 色综合久久久久综合99| 天天av天天翘天天综合网| 久精品国产欧美亚洲色aⅴ大片| 欧美爽爽爽爽爽爽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网| 真实的国产乱xxxx| 午夜爽爽爽男女免费观看hd| 色播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区女主播在线观看| 国产露出调教91|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4ayy私人影院| 国产麻传媒精品国产AV| 99精品热线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嫣嫣是女大生韩漫免费看| 三级理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含羞草传媒旧版每天免费3次 | 香蕉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videoxxxx实拍| a级男女仿爱免费视频| 女神校花乳环调教| 一本色道久久88|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