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養殖業環保治理工作規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村委會:
蘇坂鄉位于市新羅區東北部,東南與漳平市的基太、拱橋鎮交界,西南與雁石鎮相鄰,氣候溫和,全鄉現有耕地面積10838畝,林地面為15萬畝,礦產資源、水利資源等較為豐富。近年來,我鄉按照“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以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資源保障能力為目標,突出資源節約、合理利用和保護,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形成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相融合的新格局,我鄉養殖業工作在鄉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區上級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深入開展環境保護工作,在生態建設、環境整治、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整治等方面做了大量詳盡細致的工作部署。
鄉目前養殖業污染現狀
我鄉除了一家達標養殖戶以外,其它的畜禽養殖都還處于粗放養殖階段,普遍存在污染能力治理弱、缺乏統一規劃、養殖布局不合理及“重養殖、輕防治”等問題,一些養殖戶對污染治理不重視,存在著偷排、漏排的現象。村莊內有大量的散養戶,對村莊內環境造成很多污染。
我鄉現有養殖業污染治理面臨的問題
我鄉是農業大鎮,全鄉污染治理主要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1、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成為農村環境為題突出的主要原因,全鄉農業人口多,人均收入低,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產業項目投資偏低,粗放經濟發展方式加大了全鄉的環境污染整治壓力,很多農戶都是要靠養豬養家糊口,這對治理產生了一些抵觸情緒,不利于整體環境改善。
2、我鄉環境保護和養殖業污染治理方面缺乏必要的資金投入,由于我鄉財政比較困難,無力投入大量資金實施全鄉村的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在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資金來源上缺乏必要的投資渠道,政策上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和優惠政策。
3、我鄉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基礎薄弱,治理難度大。各村養殖戶分步很散,污染分布面廣,治理難度大,相關的污染治理等環保體制也極不完善,一些大型養殖戶對環保設施不重視。
4、我鄉是農村占主導的鄉鎮,對農村環境污染和治理的重視度和社會關注度不夠,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對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宣傳教育不夠,意識不強。
在“十二五”期間我鄉環境保護和養殖業污染治理的規劃原則、規劃時限及目標
1、規劃原則
(1)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對全鄉養殖業綜合整治進行規劃,根據我鄉實際情況和環保及污染治理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突出解決全鄉規模化養殖污染防治,規劃集中養殖模式,選擇發展前景好、有典型意義的村進行示范點治理。
(2)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在規劃中力求實事求是原則,根據上級部門對我鄉的關心,完善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美山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環境連片綜合整治)。
(3)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引進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和治理設施(現階段已有多家養殖戶開始使用海榮技術和ABS生物固氮技術),有效解決我鄉面臨的環境問題,并結合本鄉實際,創新機制,保證污染治理工作的順利實施;建立政府投入為主的保護和治理機制,建立和完善政策引導機制,制定有利于我鄉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的優惠政策。
(4)政府引導,群眾參與。充分發揮鄉政府及鄉相關智能部門、單位的主導作用,落實環保和污染防治的主體責任,維護群眾的權益,加強對全鄉群眾的環保及污染防治教育,建立和完善群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群眾及社會力量參與本鄉的環保和污染防治。
2、規劃時限及目標
(1)規劃時限
規劃時限為2011年至2015年,其中分為2011年-2012年為第一階段,2013年-2015年為第二階段。
(2)規劃目標
①到2012年底,對全鄉11個村的環境連片整治綜合治理基本上完成驗收,并開始投入使用,這一部份上使部分養殖廢水得到處理,各村莊生活區內實現無豬,2012年底對全鄉所有養殖戶建立長效的干清糞管理模式,一些大型的養殖戶(16家),完善其處理模式,使其污染設施必須達到深度處理工藝的要求。
②2013-2015年,屬于保持期,對全鄉養殖業污染進行綜合評價后,對2012年取的成績進行鞏固,其本上拆除關閉掉一些處理設施不合格的豬場,探索新的養殖模式,爭取所有養殖戶實現達標排放和零排放。
到2015年底,要達到全鄉人居環境和生態明顯改善的要求,環保和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全面提升,養殖業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全鎮環境監管能力顯著提高。
我鄉“十二五”期間養殖業污染防治規劃方案、措施
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1)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的宜養區、限養區和禁養區。合理布局,推行種養結合,走生態養殖道路;推進健康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積極推進人畜分離和圈舍改造,建設標準化養殖小區,科學劃定畜禽養殖區域,改變傳統人畜混居現象,全面開展養殖業的污染監測和防治。
(2)實行村村集中養殖模式。各村因地制宜,實現集中選址,集中養殖,這樣使資金更加集中,使處理模式更加規范,也可以使處理設施更加完善。當然也可以使村莊生活區內過到無豬,實現人畜分離。
(3)創新機制,綜合治理。按照區、鄉養殖規劃,嚴格執行禁養區、限養區和適度養殖區的養殖區域規劃,控制養殖總量。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結合“兩違”整治和畜牧業發展有關政策兌現,削減養殖總量。鼓勵和支持畜禽規模養殖場按照農業循環經濟的原則,對畜禽糞便及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鼓勵和支持新發展林果業實現林牧結合,對自覺開展豬糞配送到果蔬基地、苗木基地、果園等田頭的生豬養殖場給予一定貼補,確保治理工作順利實施。積極探索推廣新的環保機制。擬確定一個村為試點,組建生豬養殖合作社,通過社員內部自律和互相監督實現廢物廢水零排放,呈請區政府給予批示。
(4)嚴肅紀律,強化考評。嚴格按照區里丈量要求及補償標準測量己關閉拆除的養豬場,杜絕徇私舞弊和敷衍了事的工作作風;堅決落實村環保“一票否決”制及干部問責制,對工作中發現的問題沒有進行及時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村和責任人,將給予“一票否決”及通報批評、效能告誡。
(5)強化耳標管理機制。對耳標分配采取層層管理審批。對不配合或治理不過標的養殖場,鄉獸醫站不給發放。對需要耳標的養殖場應提前書面申請,由包場干部實地檢查其排污設施后在簽字,在交由分管領導審批,審批后由黨政辦開出證明給鄉獸醫站,然后才能發放耳標。在發給耳標時,養殖戶必須按他耳標發放數量繳納排污費,確保不漏掉一頭豬。
養殖場申報耳標→包場干部簽字→包片領導簽字→動物防疫員簽字→鄉鎮畜牧站領取
(6)為了進一步強化養殖業污染治理,提高規模豬場糞污綜合利用水平,促使養豬場實施干清糞,減少污染排放,鄉全面開展生豬養殖場干清糞實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