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霉菌毒素對畜禽養殖危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霉菌普遍存在于飼料及飼料原料中,霉菌會大量消耗飼料的養分,在適宜的條件下能大量、快速生長,同時在生長過程中產生有毒次生代謝產物———霉菌毒素。目前飼料中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單端孢霉烯族毒素、煙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麥角生物堿6大類,其中黃曲霉毒素是迄今發現的毒性最強的一類生物毒素,是強致癌物。霉菌毒素是污染飼料、食品的主要元兇,近年來,因霉菌毒素的污染對農業和畜牧生產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據統計,每年全球大約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受到霉菌毒素的污染,因畜禽食用霉菌毒素污染過的飼料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數十億美元。據BIOMINGmbH等的報道,國外飼料霉菌毒素污染十分普遍和嚴重,僅煙曲霉毒素每年對亞洲養豬業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1億美元。在國內,有研究發現我國飼料和原料霉菌毒素污染超標的比例高達60%~70%。2009年張丞等調查顯示,我國飼料霉菌毒素污染普遍,這些毒素主要是嘔吐毒素(DON)、煙曲霉毒素(FUM)和玉米赤酶烯酮(ZON),這與Edwards的研究結果一致,其中,玉米及其加工副產物是飼料中霉菌毒素的主要來源。美國學者早在15年前就將霉菌毒素定義為動物傳染病的誘因,霉菌毒素是防止動物傳染病第一要考慮的因素。大量的研究及案例表明,飼料及其原料中不可避免地存在霉菌毒素污染,被污染的谷物和飼料不但給動物健康帶來危害,而且對人類健康產生了潛在威脅,也給全球的經濟帶來了嚴重的損失。
一、霉菌毒素的毒性作用
1、降低飼料營養,浪費飼料資源霉菌在霉變飼料中大量繁殖,需消耗飼料營養物質,霉變飼料的感觀性質惡化,如變色、異味如散發出難聞的霉味、油哈味,粘稠污穢、結塊等,嚴重影響飼料適口性,霉菌分泌的酶又分解飼料,導致飼料營養價值降低,發霉嚴重的飼用價值下降為零,蛋白質品質降低,微生物含量下降,最終導致飼料利用率降低。
2、抑制免疫系統,降低機體抵抗力霉菌毒素的核心危害作用是對免疫系統的破壞及強烈抑制免疫應答,使法氏囊、胸腺和脾臟質量降低,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活性降低,抑制免疫球蛋白和抗體的產生,降低補體和干擾素的活性,損害巨噬細胞的功能,最終導致畜禽生產性能低下。此外霉菌毒素還能溶解淋巴細胞,使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調節機能受到抑制、抗體產量減少,出現免疫麻痹與免疫耐受,致使免疫應答低下。赭曲霉毒素A可抑制動物免疫機能,使得顆粒細胞吞噬作用和細胞免疫能力下降。單端孢霉毒素則是一類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通過影響動物的免疫細胞降低免疫應答能力。據報道將感染沙門氏菌和球蟲的雛雞暴露在T-2毒素下,其抗病力明顯下降。黃曲霉毒素B1可通過減少胸腺的重量和外周T細胞的數量,使白細胞和球蛋白值降低,從而抑制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有研究表明火雞飼喂黃曲霉毒素B10.25g/kg,就能破壞雞霍亂的獲得性免疫。霉菌毒素也可通過其他毒性間接抑制免疫系統,如T-2能夠激活內分泌系統,促使皮質固醇在應激狀態下釋放,從而間接地抑制免疫功能;DON的神經毒性間接造成對免疫系統的抑制;ZEA的雌激素樣作用,導致雌激素分泌失調,進而影響免疫器官機能的調節。
3、抑制蛋白質合成,影響細胞代謝霉菌毒素抑制蛋白質合成過程中關鍵的酶,使蛋白質的合成效率大大降低,進而負面地影響DNA和RNA的合成。研究表明,黃曲霉毒素的細胞毒作用是通過與DNA和RNA結合干擾其合成,進而在翻譯水平上干擾了蛋白質生物合成,影響細胞代謝,導致動物全身性傷害。黃曲霉毒素和單端孢霉烯族毒素能夠抑制蛋白質和DNA合成,其中T-2毒素主要作用于細胞分裂旺盛的組織器官,如肝臟、胸腺等;DON作為潛在的蛋白質合成抑制劑,對胃腸道黏膜細胞、淋巴細胞、胸腺細胞等均有損傷作用。ZEA可與17β-雌二醇受體結合,導致脂肪氧化反應、細胞凋亡并導致蛋白質和DNA合成的抑制,還可抑制其他大分子的生物合成。
4、破壞機體平衡,誘導細胞死亡霉菌毒素可誘發靶組織脂質過氧化反應,通過對抗氧化劑施加影響,從而誘發細胞的過氧化反應,打破機體原有的抗氧劑和促氧化劑之間的平衡。據報道VE和GA能阻止ZEA對細胞蛋白質毒害,提示ZEA可能通過擾亂依賴性細胞的氧化還原狀況,導致毒性作用,且ZEA可作用于細胞膜的調節機制,使各種動物組織、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另有研究證明,T-2毒素是最有效力的程序性細胞死亡的促進劑,其原理是通過降低還原態谷胱甘肽的濃度,以激發細胞程序性死亡;OTA可以阻止體外淋巴細胞增殖,并導致人類淋巴細胞凋亡;DON可作用于T、B細胞而產生免疫毒性作用,抑制或增加程序性細胞的死亡。
霉菌毒素對動物具有很強的毒副作用,它的危害突出表現在普遍性、微量性、蓄積性、隱性、復合性以及對器官的泛嗜性等方面。健康動物短期采食低劑量的霉菌毒素不會出現明顯的中毒癥狀,但是在多數情況下,由于飼料污染是多種霉菌毒素的混合污染,霉菌毒素之間具有協同效應會對動物產生更大的影響及危害。霉菌毒素可以對動物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生理和生物毒害,如黃曲霉毒素、褚曲霉毒素和伏馬霉素的致癌性、褚曲霉毒素的致畸胎性、黃曲霉毒素和柄曲霉毒素的致突變性、玉米赤霉烯酮的致雌激素異常作用、單端孢霉烯的致出血作用以及黃曲霉毒素和褚曲霉毒素的免疫毒性、黃曲霉毒素的肝毒性、褚曲霉毒素的腎毒性、單端孢霉烯的皮膚毒性及麥角堿的神經毒性等,另外還有些具有細胞毒性。畜禽長期采食受污染的飼料,一般表現為畜禽消化紊亂、采食量下降、被毛粗亂或羽毛異常、外觀營養不良、生長受阻、繁殖機能下降、組織壞死、免疫抑制、致癌、基因突變。生產性能下降以及死亡率升高等。而飼料中霉菌毒素對動物的影響通過食物鏈傳遞到食品安全,進而對人類的健康產生潛在威脅。
1、對養豬業的危害豬群采食含有霉毒素的飼料表現為食欲下降或不采食飼料,持續性體溫升高,易發豬皮炎腎病綜合癥,生長受阻,生產性能下降,繁殖性能降低,出現免疫抑制,組織器官受損等。豬群公豬中毒出現睪丸萎縮、性欲減退、精液質量下降;生長育成豬則會表現為被毛粗亂、生長發育停滯、肉品質下降、陰囊部皮膚呈水浸樣病變,病豬犬坐,咳嗽,氣喘,包皮紅腫,關節腫脹,四肢僵硬,蹄部壞疽,頑固性下痢或便秘,部分出現嘔吐、直腸脫出甚至陰道脫出;導致母豬卵巢發育不良和激素分泌紊亂,使母豬不發情,配不上種,懷孕母豬出現流產,產死胎、弱仔,或產后無乳,部分未曾配種的小母豬出現“陰道炎”等,個別重癥患豬出現癱瘓;種豬的繁殖力下降、死胎、流產機率升高。
2、對養禽業的危害雞天生對霉菌毒素敏感,飼料中較低的毒素含量就會造成雞群大量死亡。霉菌毒素的主要毒性表現在神經和內分泌紊亂、免疫抑制、致癌致畸、肝腎損傷、繁殖障礙等。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飼料適口性差,蛋雞會因厭食而體重下降,產蛋量及品質下降、生產性能及飼料報酬降低;種蛋受精率和孵化率下降[48];其影響集中表現在卵巢和輸卵管萎縮、輸尿管、輸卵管內尿酸鹽沉積,腹瀉,排黑色粘性糞便,肢體殘廢,死亡率增加,還會導致腎小管變性,脾臟淋巴濾泡增生等病變。據報道,黃曲霉毒素B可以引起火雞、肉豬、雞、小白鼠及家兔等動物發生免疫抑制作用。幼禽表現為食欲不振、仔雞采食含有霉菌毒素的飼料后引起拒食。嗜眠、生長緩慢、貧血腹瀉;T-2毒素中毒家禽表現為食欲減少或廢絕,雞冠和肉垂色淡,反應遲鈍。肉鴨對黃曲霉毒素要比肉雞更為敏感,常造成鴨的喙部潰瘍,剖檢可見鴨的舌部組織糜爛,脾臟壞死和肝臟的網絡狀壞死。
3、對養牛業的危害由于牛消化系統的特殊性,瘤胃對霉菌的降解能夠有效保護奶牛防止出現急性中毒,但是長期高劑量的霉菌毒素會導致奶牛群出現一系列慢性問題。長期采食霉變的飼料可引起奶牛霉菌毒素中毒,主要癥狀表現為:瘤胃代謝紊亂、營養不良、被毛粗糙、生長遲緩、繁殖率降低、牛奶中體細胞數增加和產奶量下降、牛奶的品質差、生產性能降低、乳房炎、蹄病等的發生幾率提高,還可引起排卵率下降、發情延期或長期不發情,公牛射精量和精液濃度下降及精子活力降低,奶牛抵抗力低下導致產后疾病和一些繼發病增多等,更嚴重者如不及時處理引起奶牛死亡。霉菌毒素中的黃曲霉毒素對牛的危害尤為嚴重,可引起動物肝壞死、導致胚胎死亡、先天性缺陷、腫瘤以及抑制免疫系統,導致機體出現神經癥狀。另據Ozsoy等的研究表明,飼料黃曲霉毒素污染與亞臨床蹄葉炎和卵巢囊腫有直接正相關。
4、對其他養殖業的影響青霉酸能誘導小鼠肺泡細胞發生炎癥,謝華梅等認為,青霉酸對小鼠的腎臟及腸粘膜具有明顯的的損傷作用;Thomas等通過對懷孕母鼠的日糧中添加ZEA對胎兒發育影響的研究發現,添加組的胎兒發育要明顯遲于對照組,胎兒骨骼肌發育要比對照組遲鈍,成活率也比對照組低。除此之外,霉菌毒素還可以導致魚的采食量下降、肝壞死、突然大面積死亡、不耐運輸;危害獺兔的免疫系統,造成獺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降低甚至完全喪失。
三、結束語
由于霉菌毒素能夠通過食物鏈對人類健康造成重大威脅,我們對其危害要有清晰的認識,畜禽養殖業應盡一切努力從每個環節去降低或消除霉菌毒素污染的發生及強度,積極采取措施從多種途徑多種角度入手,減少霉菌毒素對動物健康及生產性能的不利影響,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經濟損失,提高生產效益,保護動物健康,進一步實現對人類健康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