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殘疾人遠程教育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連云港市殘疾人遠程教育基本情況
連云港殘疾人遠程教育正式開始于2010年11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連云港學習中心”成立,由連云港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連云港電大”)與連云港市殘疾人聯合會聯合創辦。2012年11月中心改名為“國家開放大學殘疾人教育學院連云港學習中心”(以下簡稱“中心”)。連云港也成為江蘇省繼南京、鹽城之后第三個開展殘疾人遠程教育的城市。
1.辦學與運作機制連云港殘疾人遠程教育采用以連云港電大為主體、市殘聯協助、教學場所設在市廣播電視大學的合作辦學模式。市殘聯出臺《連云港市獎勵殘疾人大學生暫行辦法》,對參加廣播電視大學(以下簡稱“電大”)遠程教育學習的殘疾人實行免交90%學費的獎勵政策。電大提供遠程教育學習模式為殘疾人提高素質、掌握技能、尋求發展作支撐。
2.教學方式與學習支持服務在殘疾人遠程教育探索過程中,連云港電大充分考慮殘疾人心理、生理和認知特點,在教學中以網上教學為主,面授導學、遠程面授教學為輔教學方式。即在安排教師與學生定期面對面交流基礎上,主要由師生在殘疾人專屬學習平臺———陽光學習網上學習平臺各門課程討論區進行互動交流,使其在遠程教育網絡環境下能夠輕松自主學習。目前中心專兼職工作人員3名,教師7名,均具備中級以上職稱,其中副教授職稱教師4名。
3.專業設置目前連云港市殘疾人遠程教育專業設置為社會工作專業專科層次,面向全市招收殘疾人學員。課程體系按中央電大殘疾人教育學院統一安排,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拓展課、通識課、實踐課構成,課程性質包括統設課、非統設課,學生畢業最低須達到76學分,學制兩年,學籍八年有效。開設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工作政策法規、個案工作、社會福利與保障、社區工作、團體工作、社會調查研究與方法、心理咨詢與輔導等專業課程。
4.招生情況2010秋首屆遠程教育社會工作專業大專班招收34名學員;2011秋、2012秋又分別招收23名和13名學員。學員分布涉及全市三區(新浦、海州、連云)和四縣(贛榆、東海、灌云、灌南)。2010秋34名學員中,肢殘28人,聽障2人,視障4人,健全1人,分別占學員比例82.4%、5.9%、11.8%、2.9%;2011秋23名學員中,肢殘10人,聽障4人,視障3人,健全6人,分別占學員比例43.4%、17.4%、13.1%、26.1%;2012秋13名學員中,肢殘9人,聽障2人,視障1人,健全1人,分別占學員比例69.2%、15.3%、7.7%、7.7%。
(二)存在問題與不足
兩年多時間,連云港市摸索實踐,已逐漸構建起比較完整的殘疾人遠程教育體系,2013春32名學員順利畢業,取得中央電大專科學歷畢業證書。但由于仍處在起步和初級階段,殘疾人遠程教育目前依然是高等教育領域薄弱環節。
1.殘疾人遠程教育受重視程度不高目前全國開展遠程教育的67家高校中,在連云港設立教學中心或學習點的有30多家,開設上百個專業,1萬多名學員在讀。但在這些遠程教育辦學機構中,僅電大開設了專門面向殘疾人的遠程教育,70名學員在讀。
2.教學場地設施與殘疾人“無障礙”化要求差距明顯殘疾人無障礙設施是為保障殘疾人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設工程中配套建設的服務設施。包括無障礙通道(路)、電梯、洗手間、盲文標識和音響提示等其他相關生活設施。市殘疾人遠程教育所在電大校區已有30年歷史,雖不斷建設完善,但目前殘疾人無障礙設施建設基本沒有,輔助設備缺乏。
3.殘疾人遠程教育專業培養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現在,越來越多殘疾人希望通過學習提高崗位工作能力或掌握生活、就業技能以及獲得更多繼續教育機會。但目前連云港市殘疾人遠程教育辦學類型受限,殘疾人學習專業和選擇范圍僅限于社會工作一個專業,教育層次也僅限大專,滿足殘疾人終身教育需求的特色課程缺乏,職業培訓等非學歷教育發展落后。
4.入學“門檻”與殘疾人實際受教育水平不相適應中央電大殘疾人遠程教育作為高等教育形式,要求參加專科學習的學員應具備高中或職高、中等技術學校學歷證書。但連云港地處江蘇北部,經濟實力和社會綜合實力均在江蘇排名靠后,特殊教育基礎事業發展較弱,全市28萬殘疾人中高中以上學歷者不足7000人,大量有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的殘疾人,特別是一批中年殘疾人因歷史原因,只有初中學歷,難以取得遠程高等教育學習資格。
二、啟示與發展思考
早在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意見》就明確提出:“加快推進殘疾人高等教育發展”,“各地要為殘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學歷教育、自學考試、遠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滿足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這為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與保障。但該政策原則性仍然較強,既缺乏配套相關制度也沒有明確規定相關主體責任。如何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怎樣發展好殘疾人遠程教育,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結合實際總結思考。
(一)依托電大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是有效渠道
1.電大遠程教育網絡為殘疾人教育提供直接技術支撐電大是我國現代遠程教育骨干力量。電大遠程教育擁有現代信息技術設備、教學課件和覆蓋全國城鄉的教育網絡,開發了遠程教學平臺、教務管理系統,成為構建遠程網絡教學環境的重要技術支撐。市電大包括全省乃至全國電大基于衛星電視網絡、計算機網絡和教學輔導管理網絡即“三網合一”的現代遠程傳輸技術平臺,為建設數字化學習港奠定了厚實基礎。它更方便殘疾人遠距離學習,也能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整合與共享。
2.電大遠程教育能直接為殘疾人教育提供主要教學資源和師資隊伍電大遠程教育擁有包括繼續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等大量教學、培訓資源,整合運用了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建設了一大批媒體教學資源。電大可以把學歷教育課程教學資源和非學歷教育、各類培訓精品資源用于殘疾人教育課程開發和管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年齡、不同類型殘疾人群多樣化學習需求。電大電視中專教育和燎原教育,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資源通向農村提供了便捷途徑。另外,電大也培養并聚集了一大批專門從事遠程教育、成人教育的人力資源,直接解決殘疾人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問題。
(二)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殘疾人遠程教育事業發展機制
1.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殘疾人遠程教育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人們總認為遠程教育能減少成本,盡管初期投入較大,但通過遠程教育產業化運作,招收大量學生,平均到每個學生身上的費用也就較低。但是,從實際發展看來,遠程教育要保證質量,需要較大投入,特別是對教育資源信息化的投入。作為一項社會公益事業,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至少不能完全套用市場經濟規律來運作,因而政府對殘疾人遠程教育財政傾斜投入還是十分必要,如可以高于普通院校經費30%-50%扶持。此外,還需盡早出臺與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相配套的更明確、操作性更強的政策或規范性文件,對殘疾學生接受高等特殊教育期間經濟資助、遠程教育機構為殘疾學生學習和生活創造必要“無障礙”化條件等特殊要求等進行規定,切實維護殘疾人接受遠程高等教育權利。
2.成立由政府運作的殘疾人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構建適合地方實情的殘疾人遠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模式,必須明確殘疾人遠程教育發展工作思路,建立運行順暢的殘疾人遠程教育辦學機制。這需要政府出面組織、統籌、協調,重點和難點在于通過政府統籌、合理整合、配置各種教育資源,使之形成教育合力。因此地方政府應成立殘疾人教育服務指導中心(專家指導委員會),負責對殘疾人遠程教育進行綜合管理、指導與服務,集終身教育指導、理論與實踐研究、培訓服務和管理、監督、協調為一體。指導中心主任建議由市領導擔任,副主任由殘聯與教育部門領導擔任,成員由宣傳、人事、勞動、教育、民政等有關部門人員參與。
3.加強殘疾人遠程教育師資崗前培訓和在職提高遠程學習正在充分利用電子媒體,使教育向著更為廣泛的群體邁進。但“技術固然重要,然而稱職的教師和合理的教學更加重要。”殘疾人遠程教育不僅要求教師掌握專業領域豐富知識和網上教學技能,還要通曉特殊教育基本原理,具備與殘疾人溝通能力,單純依靠接收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生,短期內無法滿足遠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需求。通過崗前培訓,使一批具有較高專業素質,有志從事殘疾人遠程教育事業的優秀人才及時充實到師資隊伍中,是緩解殘疾人遠程教育師資隊伍短缺的有效途徑和辦法。而且隨著社會發展,新技術、新方法不斷出現,要求從事殘疾人遠程教育的教師不斷學習和提高。政府教育部門應出臺有關政策,建立專門培訓機構,編寫培訓大綱和相關教材,制定完備的培訓計劃和考核標準,培養優秀的殘疾人遠程教育教師隊伍。
(三)構建有特色符合實情需求的殘疾人遠程教育模式
1.進一步健全寬進嚴出的遠程教育學習制度給殘疾人積極創造教育與發展機會,使他們的潛能得以最大程度發揮,實現殘疾人自身價值和勞動力解放,是最科學、最人道的態度和措施。殘疾人遠程教育要以公開入學與公平就學為基本原則,在打破入學年齡同時更要打破入學學歷門檻,實行自主招生和“零障礙”注冊入學制度。只要年滿16周歲,具備相應學習能力的殘疾人均可注冊入學。入學后,學生可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學科,根據自己興趣、現有基礎和需要,進行自由組合,形成自己的課程學習計劃。學生在第一學年通過一定數量基礎課程的補修學習或實行半年脫產預科學習制度,考核合格后即可進入專業課程和專業核心課程學習。
2.培養目標、課程模式、考核評價都要多樣化全納教育理論認為: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每個教育對象都具有特殊教育需要,我們應針對不同個體特殊需要,制定出個別化的教育計劃。殘疾人遠程教育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和培養“職業人”教育要求,設計課程、安排教學,在課程設置上應大力發展崗位培訓、職業培訓等非學歷教育,建設滿足殘疾人就業、康復、文化、體育、生活、娛樂的非學歷特色培訓課程,充分體現遠程教育服務社會的基本辦學功能。考核評價要更多體現職業要求。比如,對英語、數學等課程可以通過專業課學習或取得職業資格證書進行學分替代。教材可直接采用職業資格考證教材并按其要求實施教學,為殘疾人獲取相應職業資格創造條件。
(四)推進殘疾人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應用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是遠程教育發展優勢所在,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殘疾人教育中應用有利于為殘疾人提供全過程、全方位學習支持服務。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要繼續引入先進、實用信息技術,建成適應各種類別殘疾學習者的數字化學習環境,以滿足不同類型殘疾學員學習需求。如:應當對網頁、各種格式的文本文件、視頻資源等無障礙設計進行研究。為重度殘疾學生添置計算機附屬配件,使他們在學習的同時,還能進行一些生理功能康復。改善輔助教材和參考書,提供放大的屏幕圖像、替代的鍵盤和鼠標、語音識別軟件等為視障學員提供必要的閱讀便利。
三、結語
近年來,特別是在我國特定社會轉型時期,教育公平日益成為教育問題熱點和焦點。我國目前有8502萬殘疾人,應該說沒有殘疾人參加的教育就沒有實現教育平等,就談不上整體教育公平。發展殘疾人遠程教育,強調教育對象的全民性、教育過程的終身性、教育資源的共享性、教育空間的社會性,以此促進社會成員學習權、生存權、發展權得以保障,尤其是保障殘疾人受教育權利和機會,實現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人生發展進一步融合,使促進社會發展的人生價值得到充分顯現,促進人的生存與發展狀態更加優化,以此成為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徑。目前,發展遠程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推動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舉措。我國應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優勢,開拓為殘疾人教育服務領域。
作者:周霞單位:江蘇廣播電視大學連云港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