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國文學互動式教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學活動要立足于教材和學生需求,以此為出發點.其中教材是教學活動主題與范圍的框架內容,學生作為教育對象,其現狀構成了設定教學目的的關鍵要素.在教學設計中,要適當調整教學順序、整合教材資源、改變呈現方式,科學地進行教學法設計,使教材內容更易于課堂教學表達,更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內容的目的,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比如《外國文學》課所涉及的六種文學思潮,發生在六個不同時期,持續時間或一千年,或三百年.在這些文學現象中,相關于中世紀的部分,學生掌握有一定難度,比如對人為什么“生而有罪”的“原罪”說,是教學的難點,在講授時安排的時間就應該多些.在講述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思潮時,資本主義成熟階段,金錢給人們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對人性的戕害,對于這一問題的介紹分析也是重點.這種有所側重,是對教材的把握和有針對性的處理.好的教師應該具有對教材、對學生和對自身的綜合把握和駕馭能力.從教學目的提出,直至整個教學活動的完成,比傳統的教學過程都要更加富于主動的創造品質.
如果說以學生為本是價值觀問題,那么怎樣實現以學生為本就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踐行“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活動,必須立足于課堂教學這一學校教育主要的方式上去思考與創造.以《外國文學》課為例,以學生為本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以實現多因素啟發式互動教學.互動式教學的“動”,重在引發思索,集思廣益,提升教學質量,而不應流于形式,否則課堂上有問有答挺熱鬧,課后轉眼就忘了.那就不是真正的動.真正的“動”,是課上學,課后想,多年以后還不忘,生活工作用的著;是將一時的興趣使然,升華為一生的學習動力,而不是大量很快就會過時或被遺忘的事實的簡單積累.根據筆者多年教學經驗,教學互動分為“內動”和“外動”,只有二者共同發揮作用,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內動”,是發自內心的,自己主觀想“動”《.外國文學》課程在教學理念上,強調師生間學術的平等交流,思想共振,以提高素質、啟迪智慧、開拓精神視域為依歸.第一,從教師角度講,教師心里要有學生,要知道學生想什么,想學些什么,對他們今后職業生涯有用的是什么,了解他們對本門課程的期望值,了解他們的疑惑所在,這樣才能處理和把握好教材.例如講授古希臘文學的《荷馬史詩》,對其張揚人性,鼓勵滿足個人欲望的個人本位內涵,針對80后、90后學生個性已經較強的現狀,如果平鋪直敘不加慎思的交代給學生,未必對學生的思想成熟有益“.遵循教育的內部規律,教學活動必須從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出發,必須有益于他們身心健康發展”.
所以在課上,對這部分內容做了弱化處理,而對其中的“阿喀琉斯之踵”所蘊含的民族自省精神做重點講授,這對當下社會與學生的浮躁心態是有警示作用的.這就是教師的“內動”,是教師研究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處理教材,把握授課內容.其次,是學生如何內動.堅持以學生為本不僅是一種價值論主張,而且是以這種觀念、態度、方式、方法來處理問題.教學中的以學生為本的觀念、態度、方式、方法,就是高度尊重學生.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調動起來.因此,課程的講授,在興趣點上,教師應該跟著學生走,學生對什么感興趣,教師應該心中有數.第二,從學生角度講,在知識點上,學生應該跟著老師走《.外國文學》有一個章節講授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主人公堂吉訶德的大戰風車是一個可笑的行為.但這個形象所蘊含的深層次的觀點即知識點,卻不是堂吉訶德的所作所為有多么可笑,而是揭示其性格的兩重性———荒誕行為背后的動機都是高尚和純潔的,學生對此應該有進一步的理解.堂吉訶德大戰風車是因其視風車為魔鬼,出發點是高尚的,是不自量力地與邪惡斗爭,而且是屢敗屢戰.而這恰是一種美德,是美德使他發了瘋.為什么說是美德使他發了瘋?知識點就在這里.在如何提高教學效果方面,要使學生跟著教師走,就要貼近生活,使學生易于理解.講授這一點時,我舉了一個現實生活的例子:一輛私家車在行駛至人行道時,在綠燈的情況下減速緩行或停車禮讓行人先行.這一行為卻被后車的司機罵為“瘋子”.在這種特定情境下,前車因禮讓行人的美德而被后車罵為“瘋子”.由此引出我們所要重點講述的知識點:堂吉訶德所處的時代與他美好的德行是不相匹配的,是時代的錯誤.這樣,在興趣點上教師跟著學生走,而在知識點上,一定要學生跟著教師走,教師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最終引導到教學的知識點上,這才做到了教與學的“內動”.
“外動”就是課堂上的互動,主要是通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提問來實現.以《外國文學》課程為例,課堂上可以有多種提問方式.一是師與生的互相提問.在授課過程中,為保持學生積極的聽課狀態,可以采取即興提問的方式,有選擇地將某些簡單的知識點讓同學自己講,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在一學期的課堂教學中,應該選擇4-5次課,在下課前留出10-15分鐘的時間給學生就課堂教學的內容對教師提問.回答老師的提問在學生更多的是處于完成任務的被動心態;而對向教師提出問題,則是積極主動的.如有學生提問:中國人大聲講話,而西方人說話只用對話者互相之間能聽見的音量,是否可以據此說中國人不文明,老師怎樣看待?對此問,教師從中西文化在地域性、民族方面的差異作答,并引用前外長李肇星關于此問題睿智幽默的回復作答:大聲說話,是中國人光明磊落.這種學生對教師的提問,使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間,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價值發現的平臺,會很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習視域.
二是學生之間的相互提問.學生之間的互相提問有分組預先設題的方式,例如講授中世紀歐洲文學但丁《神曲》一節時,課前先布置題目:但丁的《神曲》描述了他對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游歷.其中,由維吉爾(知識的象征)引導但丁游歷了地獄和煉獄,游歷天堂則由貝婭特麗絲(愛的象征)引導完成.這個情節隱喻的觀點是天堂之路是由知識與愛鋪就的,為什么?題目布置好后,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指導其對作品進行研討.學生在課下要閱讀作品和相關評論,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課上每組輪流推選一人為發言人,就“愛”的內涵進行課堂討論,當眾表述觀點,同時進行小組代表之間的交流.課堂氛圍極其熱烈,涉及內容豐富,角度多元.教師引導討論方向,協調可能出現的問題,隨機進入,進行點評、總結,并找另一組學生進行點評,最終在以學生為主的討論中將“愛”的內涵引導到教師預想達到的知識點:“愛”是激情,是持久的激情,只有保有長期的激情并心無旁騖的專注于所學所做,才能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和研究,達到理想境界———天堂.
課前的充分準備可以使學習者對于課堂教學的主題有了充分的了解,會提出一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這不僅突出了聽課的重點,而且也為課堂上學習者能夠響應性思考騰出了空間.再如在學習雨果的《悲慘世界》時,安排學生課余時間觀看電影,預留思考題:對比原著與電影在人物刻畫方面的異同,并將“悲慘世界形成的原因”作為課堂討論題預留.這種開放性的預留題,使學生既可以從對歷史材料的處理方面來思考,也可以從語言的成功和情節的精彩方面來審視,用今天的觀念審視歷史人物,拓展思維空間,提出自己富于個性化的見解.通過預習自學,學生對問題有了思考和初步想法后,就樂于與同學探究、交流,從而將課堂上學生被動的聽講變為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也為學生創建了自我能力展現的舞臺,使課堂真正成為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天地,使學習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樂趣.這種形式,使學生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生既有與授課教師的思想、學術對話,又有同學間的觀點、看法交流;既有教師主講的“一言堂”,也有學習者積極廣泛參與的“群英會”,提升了作品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同時,這種思想交流的碰撞,也激發了學習者活躍的思維,擴展了學術胸襟和眼光.
提問的形式多樣,使大多數學生能夠達到適合于自己個性要求的學習狀態,從而保證學生的參與面.這樣,通過采用多種師生互動提問方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積極參與所學課程的全方位教學進程,訓練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為了更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互動的效果,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整合多種因素.在教學方法手段上應充分結合學科特點,采用多媒體教學,集電視、電影、幻燈、錄音機等各種功能于一身,能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圖、文、聲、像、影并茂的特點.有關外國文學名家名著精美圖片展示,精彩影視片斷播放,經典音樂欣賞等,都可以在教學中同步使用,彌補單純的語言文字講解的不足,加深學生對課文深度和廣度的理解,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課堂教學的外延,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講授海涅的詩歌時,在課堂上播放門德爾松據海涅詩《乘著歌聲的翅膀》所作的同名歌曲,給學生一種切實的美的感受.多媒體教學設施為外國文學課教學手段、教學形式的豐富多樣、生動活潑提供了完善的技術展示空間.“本科教學是高校生存運行的主線和主旋律.沒有了本科教學,高校就不復存在.”
本科教學應堅持以學生為本,扎根于學生的內在自然和潛能,立足于學生本體,使之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其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才能調動起來,使教學活真正成為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這正如《論語•學而》所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對教師而言,課堂上論古道今,縱橫捭闔,要求教師不僅具有更加淵博的知識,而且要能夠恰當取舍.課堂一板一眼死氣沉沉,千年一面,萬世一孔,令人生厭,要想使教學靈活起來,前提是努力豐富自己的知識,解凍歷史,活化人物,教學準備充分,駕輕就熟.這樣,課堂教學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以學生為本的、生動活潑的教學.
作者:王巖單位: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