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方戲曲媒介傳播發展模式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戲曲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縮影,對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各種新媒體在戲曲傳播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戲曲文化的傳播由傳統的電視、報紙等媒介逐漸轉向現代媒介傳播方式。文章對新媒體環境下我國地方戲曲的媒介傳播方式進行探討,旨在借助新媒體促進我國戲曲藝術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戲曲;傳播
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遺產”,對中華民族歷史以及文化傳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戲曲也從原始的古代舞蹈,逐漸演變成大眾的角抵戲、參軍戲,然后發展成北雜劇與南戲等戲曲派系,再到近現代的各種地方戲曲。我國戲曲的傳播內容不斷發生變化,其傳播形式也隨著時代、地域文化等因素的變化而發生改變。當代,隨著社會文化的推陳出新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我國戲曲文化的傳播理念以及傳播方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部分地方戲曲以及處于失傳的邊緣。因此,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怎樣有效地提高我國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播效率,探尋我國地方戲曲媒介傳播發展模式,成為戲曲文化傳播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地方戲曲傳播的發展現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戲曲行業的整體發展面臨著危機。中國藝術研究院的資料表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全國各地劇中繁多,擁有記錄在案的地方劇中多達三百余種,但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我國戲曲演出率大大下滑,有的劇種一年就演出一次,再加上外來文化以及科技手段的不斷沖擊,戲曲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中國戲曲年鑒》的資料顯示,2000年全國有創新劇目和日常演出的劇團不超過130個。可見,戲曲藝術生產能力量能在逐年的減弱。[1]不少公辦專業戲曲院團在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已經不能正常地運作劇團的演出,國內部分劇種已經瀕臨失傳。雖然我國政府下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我國飛文化物質遺產保護措施》等相關法案,但是真正落實到位仍然有難度。從地方戲曲的傳播現狀來看,戲曲藝術形式的特殊性使其在傳播過程中難于其他類型的文化傳播。由于我國經濟全球化、市場國際化、傳播媒介電子化的發展,當下我國大眾群體特別是年輕一代接觸戲曲的機會很少,戲曲本身缺乏有力度、有廣度的普及宣傳活動,人們自然也就難以對其產生興趣。因此,在全球性文化產品盛行的今天,戲曲不得不面對大眾群體疏遠和冷落的壓力。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新媒介的崛起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傳播出現了新的契機,中國傳統的戲曲文化也借助著新媒體的發展進行傳播方式的轉變,然而真正能夠做到的卻是少數。
二、新媒體時代地方戲曲媒介傳播的發展模式
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更加快捷和方便。而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借助新媒體的傳播優勢,有效地優化了戲曲文化傳播環境。新媒體是以網絡科技水平實現信息的傳遞的媒介,種類也是多樣化的。它在當下我國社會中基本可以分為互聯網新媒體、手機新媒體和電視新媒體三大類。[2]
(一)手機新媒體傳播模式近年來,隨著我國通訊設備的更新換代,手機作為人們的通訊手段,是人們與外界接觸的主要渠道之一,加上我國通信網絡的快速發展,手機報、手機電視、微信公眾號的開通等都成為我國戲曲新媒體載體的代表,從而出現了以手機為傳播載體的新型傳播發展模式。手機報是依托手機而訂閱的一種類似于報紙形式的傳播方式,是通過手機運營商平臺發送給手機用戶的一種電子報紙,是報業在新媒體中的延伸。手機電視同樣如此,是實現電視與手機相結合的一種手機直播類型的傳播方式。微信公眾號的開通,為戲曲在手機新媒體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這種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書面形式的傳播,用戶可以采用微信平臺中語音、視頻、圖片以及文字相結合的形式。這既沖擊了用戶的視覺效果,也使得我國戲曲文化能夠更加形象地展示出來,讓跟多的人了解到戲曲。
(二)電視新媒體傳播模式數字電視的運用提高了我國電視節目的質量,互聯網電視增加了與受眾的交互性,移動電視和戶外新媒體的應用則是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信息傳播智能化。而我國戲曲是優秀的傳統文化,突出其傳播模式的創新就主要體現在移動電視和戶外新媒體的運用上。移動電視普遍運用在交通工具上,用于減輕旅客的疲勞和無聊。在廣告的投放上,移動電視相比較其它傳播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能夠更加高效地傳遞我國戲曲文化中的精髓。[3]戶外新媒體的傳播主要體現在其運用范圍的廣泛性上。它可以用在公交、地鐵、航空等人流比較集中的地方。它將新媒體的傳播范圍優勢最大化,也實現了戲曲文化傳播效率的最大化。
(三)互聯網新媒體傳播模式互聯網新媒體傳播模式是指運用網絡技術實現信息傳播的模式。其中比較有典型性的是網絡電視、網絡廣播、網絡報刊的運用。戲曲借助這種網絡新媒體視頻、圖像、聲音的傳播,可以實現對戲曲資料的整合以及數字化的發展。這既保護了我國戲曲文化的傳承,又賦予了戲曲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播性質。人們可以在相關網站下載或在線觀看。這大大提升了受眾的體驗度,方便了人們的欣賞。這類新型的傳播模式能夠實現雙向傳播性,實現信息的多次傳遞。
三、新媒體時代地方戲曲媒介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消費性文化的沖擊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消費理念已經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根深蒂固,各種新奇、華麗、流行的感受對我國傳統的戲曲文化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在大眾的選擇和豐厚的商業利潤沖擊下,我國部分地方戲曲文化或者是戲曲元素被過度地娛樂化,逐漸走入了誤區。隨著我國進入新媒體時代,各種媒介多元化發展。手機、電影、電腦等多種媒介的出現,使得人們對于消費能力的選擇更加多樣化,加上我國戲曲文化的特性,使得其在受眾群體中的影響能力有限。而剩下的對我國戲曲有興趣的群體也因為市場消費習慣的因素,被迫選擇了能夠迎合消費群體的娛樂方式。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國戲曲文化在當代的傳播難度,阻礙了我國地方戲曲文化傳播模式的創新。
(二)傳播手段的單一每一門藝術想要獲得更好的生存空間,必須獲得快捷迅速的傳播途徑。但是在我國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地方戲曲文化的傳播手段仍然僅僅是依靠舞臺演出、優秀劇目下鄉展演等傳播形式進行傳播和推廣。由于沒有形成較為統一的傳播體系,戲曲傳播效果收獲甚微,傳播手段過于單一是新媒體時代下戲曲媒介傳播的主要問題之一。
(三)傳授者的網絡活躍度低在我國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地方戲曲文化網絡傳播的活躍度不夠,在網絡中關于戲曲的資源非常少,使得戲曲文化的網絡傳播受到了阻力。我國網絡戲曲文化傳授者沒有很好地運用新型媒介的傳播優勢,對于新媒介的使用能力尚需加強。[4]我國戲曲文化的傳播是由傳授者和受眾共同完成的。傳授者主要是指戲曲工作者,而受眾則是指喜好戲曲文化的人。從我國實際情況來看,戲曲文化在網絡環境中的活躍度不夠,主要原因是我國從事戲曲文化演出的人員普遍為中老年人,他們使用新型媒介的能力較弱,對于微博、微信等大眾交流工具的使用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新媒體時代地方戲曲媒介傳播的發展策略
(一)開發線上線下戲曲文化品牌建設從我國地方戲曲的傳播對象來看,我國地方戲曲仍然存在較大需求,只是由于我國當下地方戲曲文化傳播渠道的缺乏,地方戲曲媒介傳播受到了阻礙。因此,應當建設戲曲文化品牌,塑造其文化品牌形象,使其走進更多的受眾視野,吸引更多的年輕觀眾。以湘劇為例,湖南省政府部門專門打造了一個湘劇演出項目,政府每年補貼費用,對參加公益演出的院團進行津貼補助。這既解決了院團缺乏演出運營經費的尷尬,又強化了湖南地區戲曲文化氛圍。在電視欄目項目以及網絡門戶網站方面,都建立專門的部分進行維護以及活動的宣傳,充分利用在熱門欄目《天天向上》《新聞當事人》《快樂大本營》中加入湘劇元素的方式,建立湘劇電視品牌形象,進一步推動了湘劇的傳承和發展。
(二)搭建專業的戲曲網絡平臺我國人民獲取信息主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工具。對于喜愛戲曲文化的受眾群體而言,戲曲劇場的減少大大影響了人們對于戲曲文化的傳播。因此,運用當下新媒體的技術,在網絡平臺上專門搭建一些虛擬的演出劇場和門戶網站,將錄制好的演出傳播出去,大大增加人們的體驗感覺,從而獲取人們的好感,有利于戲曲文化品牌形象的建設,也能夠有效地刺激人們的視覺效果,符合當下新媒體傳播中人們對于新事物的獵奇心理,有助于傳播模式的完善。
(三)網絡新媒體的充分利用為了提升我國當前地方戲曲文化在網絡中的活躍度,一個有效的辦法是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這需要改變我國戲曲演出的整體陣容,充分融入新鮮血液,使我國戲曲文化能夠傳承下去。新鮮血液的加入將有效地改善我國戲曲院團運用新媒體的氛圍,完善傳播者創新戲曲的理念。戲曲音樂劇《長河》的編排將中國的戲曲元素與西方的音樂劇相結合,創作出意味深長、深刻感人的佳作。浙江京劇劇團創作的《王者俄狄》,用中國寫意的美學創作出另一番韻味的希臘悲劇表達。我們要在充分了解受眾喜好的基礎上,實現與受眾群體的互動。在新媒體時代,受眾與表演者的溝通、反饋都是即時的。這種即時性最大限度地滿足了觀眾對戲曲的審美期待,有效地激發了受眾群體傳播的積極性。
作者: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