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校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機械職業教育雜志》2014年第七期
一、蘇南高職學生非智力型職業心理素質的不足
1.職業誠信缺失企業要求員工忠誠企業,也考慮員工個人的發展,努力使兩者結合起來,但更強調對企業忠誠,更強調企業目標。蘇南地區大部分企業反映,當前許多高職畢業生把個人目標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誠信失范問題比較突出。如不守信用頻繁跳槽,簽訂了工作協議又隨意違約等等,使得用人單位對他們所支付的適應期成本大幅度提高。
2.耐挫能力差蘇南企業中,機遇比較多,員工間競爭也相對比較激烈,自然個人也容易受挫。筆者所接觸的高職畢業生中,很少有學生能夠對自己遭遇的挫折和失敗進行正確的認識,一旦現實與預期目標有距離,便習慣性抱怨,適應性差。大多數學生在面對重要事情的時候,更多的是采取聽天由命的做法,而很少去努力克服困難。同時,許多高職畢業生缺乏吃苦耐勞的職業品質。
3.合作意識弱企業員工間或企業與企業之間常常是競爭合作并存,需要競爭時競爭,需要合作時合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目標。然而,高職生在工作中常表現出競爭心理有余而合作精神不足的偏差。如集體意識差,不善于與他人合作,與同事缺乏情感溝通,不懂得關心體諒別人,一味要求別人的尊重但卻不尊重別人等。結果,個人缺乏歸屬感,組織凝聚力不強。
4.職業意識欠缺職業意識是指個體對不同職業的看法和認識,它是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而深化。但高職學生之所以選擇現在的職業,是因為看到這一職業的物質報酬比較豐厚,并非是結合自己的職業興趣、所具備的職業能力、職業個性特征和實際情況來選擇的。至于這一職業在社會上發展前景如何,對從業者提出的要求怎樣,都不是很清楚。職業選擇的盲從是高職生職業意識欠缺的突出表現。綜上所述,蘇南地區高職院校應當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尤其是非智力型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然而,相關調查表明,當前蘇南高職院校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越來越加大力度,但對于職業“軟素質”培養還缺乏系統的體系。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主要方法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首先要讓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在認知上明確職業心理素質的重要性,這樣才會使他們在學校生活中能夠主動地去培養自己,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第一,學校要為學生良好職業素質培養營造一個積極的外部環境。老師們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認識到良好心理素質和專業知識技能同樣是個體所應必備的。第二,對受到用人單位歡迎的學生進行分析,找出他們身上具備的優秀心理素質,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可信的榜樣,從而激發學生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第三,多與企業聯系,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企業,了解用人單位的需要,形成正確的職業意識。
2.構建職業心理素質培養課程體系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真正落到實處,高職院校要將學生職業心理教育貫穿整個教育過程。有條件的學??梢越⒁耘囵B職業心理素質為目標的職業心理教育課程體系,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就業心理指導”等課程。課程安排上,不同階段任務不同。一年級側重自我認知、職業規劃,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二年級注重職業道德、職業習慣、職業心理品質養成,開設“職業心理素質培養”課程;三年級以就業、擇業準備為主,開設“就業心理指導”課程。通過系列課程,使職業心理課程深入學生的生活,進而促進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提高。
3.在其他課程中進行滲透式培養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除系列心理素質培養課程外,學校應在其他課程中,利用課堂這一陣地對學生進行滲透式的職業心理素質培養。在專業課中,滲透相關的職業意識、職業素質要求、職業道德等;在人文素養課中,重視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信、誠信、吃苦耐勞等良好的職業心理品質以及合作意識。同時,教師充分發揮榜樣示范作用,關心愛護學生,以自己良好的職業心理素養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4.開展職業心理輔導根據高職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發展水平以及在求職、就業過程中出現的有關心理問題,學校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輔導,提高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包括團體輔導、個體輔導、電話咨詢、網絡咨詢等。其中,不同主題的團體輔導活動是加強高職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梢蚤_展諸如“我的職業興趣”“我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品質與成功”“我的就業準備”等團體輔導活動。另外,通過個體咨詢、電話咨詢服務以及網上咨詢服務等各種途徑,解決個別學生在就業以及在職業規劃中遇到的各種心理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除上述四點之外,學校還可以開展職業心理測評活動、職業心理講座,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職業實踐,獲得直接的心理體驗等。總之,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應貫穿于高職學生成長的全過程。當然,除了學校教育外,家庭、社會教育同樣必不可少。只有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共同努力,才能使高職畢業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為蘇南企業輸送他們所需的優質人才,為蘇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做貢獻。
作者:徐小娟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