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本土特色資源在幼兒舞蹈教學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幼兒舞蹈作為幼兒藝術活動的一種行為藝術,是孩子們生活形象化的一種表現方式,通過藝術的手法還原生活的片段,以優美、夸張、生動的肢體動作敘述幼兒的童真世界,不僅是生活的濃縮更是生活的提煉,提取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給幼兒以美的享受,產生視覺、聽覺的共鳴。
【關鍵詞】舞蹈;生活;本土文化元素
俄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藝術來源于生活”,教育者在開展幼兒舞蹈教育的過程中,要以幼兒的生活世界為背景,以幼兒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幼兒最熟悉的人、事、物為元素來開展幼兒舞蹈教育活動。
一、本土文化舞蹈教育活動回歸幼兒生活的必然性
“回歸生活”是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旨,是幼兒舞蹈藝術教育的根本所在,早在很多年前我們就實施課題《回歸幼兒生活的藝術教育》,研究發現來源于幼兒生活中的元素更利于提高幼兒學習舞蹈的興趣。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強調以關注幼兒的生活,賦予幼兒教育以生命意義為改革的要旨。正如胡塞爾所言:“生活世界始終是在先被給予的,始終是在先存在著而有效的,但不是出于某種意圖、某個課題,不是根據某個普遍的目的有效的。”當前的幼兒藝術教育領域中舞蹈的學習,有著一些普遍的現象:以技能的訓練替代幼兒真切的生活體驗,從而讓幼兒缺乏感受作品、創作作品的能力。老師往往以成人的思維、概念化的表達、標準化的動作作為幼兒活動的最終學習目標;反復枯燥的重復練習,讓幼兒失去自我創新表達的機會,從而使幼兒逐漸喪失舞蹈學習的興趣。另外,功利性的追求、成年人的審美定格,偏離了藝術教育的宗旨。長期以來,教師為追求作品的最后效果,幼兒舞蹈的學是處在以“知識技能主”的教學模式,忽略的“兒童為本”的宗旨,幼兒只是靠單純的模仿,沒有把舞蹈本質特點和幼兒身心特點有機地結合起來,無法喚起孩子們的感知體驗。所以,幼兒舞蹈教育活動回歸生活有其必然性,只有生活的經驗作為鋪墊,幼兒才能感受到舞蹈作品的情感所在,以及舞蹈作品的美妙之處。比如在舞蹈教學過程中,我班幼兒學習的《青花瓷》,以青銅的厚實來象征愛情的堅貞;以千年斑駁的銅銹來比喻世事的滄桑;以器皿上難解的銘文來闡述誓言的神秘。雖動作優美,曲調溫婉,但是孩子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所有幼兒在怎么練習只能形似而不能神似,無法理解作品的含義。但是在舞蹈《愛心世界》,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以對留守兒童、同伴群體的關愛為基礎,讓孩子學習此舞蹈,孩子表現的特別真實。
二、本土文化舞蹈教育活動的促幼兒深入性
學習本土文化蘊含著豐厚的底蘊,涵蓋面比較廣,如:文化、生活、風土、習慣、民俗等,一直被人們傳頌,且幼兒在家長的帶動下一直接觸,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幼兒憑借這些經驗可以更好的去感受舞蹈、表達舞蹈,遷移已有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教師可以從生活中去挖掘幼兒感興趣的資源,加以提煉,充分讓幼兒感受,從而喜歡觀看舞蹈表演,并且愿意參與到其中,用各種動作表達自己對舞蹈的理解。南通濱江臨海,基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根據地方特色元素創造出很多知名的地方特色舞蹈,如:《海安花鼓》是南通的民間藝術之一,具有四百多年的歷史,舞蹈以“近看似芙蓉出水,近視如風擺柳絲”的清秀與甜美博得觀眾的喜愛;《踩文蛤》又稱“海上迪斯科”,舞蹈以海門山歌為基調,將現代舞的元素和民間舞蹈巧妙糅合,描述了沿海人們在沙灘上踩文蛤的動作,反映了當地漁民的生活。如今,這些本土特色舞蹈漸漸發展為民眾娛樂和鍛煉的一項內容之一,幼兒在不同的場合也會有所耳聞,有所聽聞。早在2003我園已經實施過課題《南通地域文化資源在幼兒園的整合運用研究》,其中我們除了開展過舞蹈《海安花鼓》、《踩文蛤》之外,還實施了《海安龍舞》《跳馬夫》等民間特色舞蹈的教育教學活動。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并能夠在這些舞蹈中提高對美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其審美情趣。現如今,僅僅是將這些特色的成品舞蹈逐一學習已經不能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我們需要的是將生活中的元素進行深一輪的挖掘學習,除了傳承外我們可以更該發揮它的延續性,讓幼兒進行深入學習。
三、本土文化舞蹈教育活動促幼兒的自主性發展
舞蹈來源于生活又表現生活,“生活世界”是幼兒天然的游樂場,是幼兒學習舞蹈的興趣支點。幼兒周圍的人、事、物是構成幼兒生活的重要部分,生活世界是幼兒獲得直接經驗的最理想的場所、最便捷的方式。因此幼兒對來源于現實生活的舞蹈更感興趣,脫離了幼兒的生活,幼兒無法解讀,也就無法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舞蹈學習務必要抓住情感線,才能淋漓盡致的表現出舞蹈的精華所在,強烈的共鳴更利于舞蹈的學習,讓幼兒通過舞蹈更好的反映生活和內心的情感。所以我將南通的本土文化重新挖出來讓幼兒嘗試創新,除了已有的本土特色舞蹈外,我嘗試將其他領域的本土特色元素延伸到幼兒的舞蹈教學中,力求幼兒舞蹈教育活動融合本土文化的多元性。如:南通的風箏全國有名,是南通民間藝術中的瑰寶,而放風箏又是幼兒很感興趣的活動。《綱要》中指出,“要把當地社區的文化歷史場所和社會生活作為教育資源,能讓幼兒產生對社區文化、本民族文化乃至祖國文化的自豪感”。所以,我從幼兒的興趣入手,設計了大班舞蹈教育活動《飛得更高》,將放飛風箏的過程編成舞蹈,供幼兒學習,讓幼兒了解我們南通的本土特色——風箏,并通過肢體動作的學習讓幼兒感受放飛風箏的樂趣,活動中的動作、隊形均來自于幼兒本身的創作。游戲化教學也是孩子特別喜歡的、最容易接受的一種活動形式,所以,我將利用本土的特色元素,將其融入到舞蹈教學中去,通過游戲化的教學手段,鼓勵幼兒將平時放風箏的情景用肢體表現出來,并充分放松、愉快的表現出放飛風箏的真實感受和樂趣,進而在舞蹈中感受到快樂。總之,生活是孩子學習的“天然教科書”,挖掘本土文化促幼兒舞蹈藝術教育,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多帶幼兒體驗生活,最大限度地給予孩子們感知和體驗的機會,讓幼兒自己去挖掘元素,自主地運用肢體表達的手法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內心情感藝術化表達出來,大大提高了幼兒的審美發展。
作者:張小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