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新模式的構建策略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高等教育”新思維給我國高等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這種新思維改變了傳統高等教育教學觀念和模式,優化豐富了高等教育資源,降低了教育成本,使大學生學習方式多元化和學習時空多維化,使智慧校園成為現實。文章分析了“互聯網+高等教育”內涵,從四個方面探討了“互聯網+”給高等教育帶來的新變化,從高校、教師、學生三個角度提出“互聯網+高等教育”新模式構建對策。
[關鍵詞]“互聯網+高等教育”;模式構建;對策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類進入了數字化時代,“互聯網+”思維正在迅速蔓延并滲透到各個傳統行業中。隨著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的出現,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融合進一步加深。“互聯網+高等教育”改變了高等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豐富了教育資源,實現了學習主體的成功轉換。
二、“互聯網+高等教育”內涵
2015年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社會各界從不同角度解讀了“互聯網+高等教育”。筆者認為,“互聯網+”是將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即“互聯網+傳統行業”=“高級的新興事物”。“+”不是廣義上的“與”或“和”,而是將互聯網應用于“被加對象”,結果就是使之被改造,產生深刻變化,推動其創新、向高級發展。“+”過程就是指基于互聯網的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滲透、融合和改變“被加對象”。從本質上來說,“互聯網+高等教育”指用“互聯網+”推動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將互聯網作為核心要素融入高等教育教學中,實現微課、慕課、手機課堂,對課程進行數字化革新,培養全面發展的個性化人才,創新教育教學管理體制,從整體上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和高校的辦學水平。“互聯網+高等教育”新模式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教育資源配置、課堂教學、科學研究、教育教學管理、自主學習等,學校、教師、學生三大主體要積極參與“融合”,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高校學習環境。
三、“互聯網+高等教育”模式帶來的新變化
(一)改變傳統高等教育教學觀念和模式
隨著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的蓬勃發展,各種網站、論壇、教育APP似洪水般涌入大學校園,傳統的高等教育觀念得到翻天地覆的刷新。授課時間和地點打破了時空的限制,由原來的45分課堂延展到課下的Anywhere。學生可以在anytime都可以使用智能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登錄網絡平臺進行線上、線下學習。基于互聯網的教學設計打破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與“高分低能”的僵局,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化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優化豐富高等教育資源,降低教育成本
當前網絡信號基本覆蓋了學校、家庭、公交車等場所,連接到網絡信號,就可以接收到海量的教育資源。大學生可以在anywhere,anytime搜索并觀看國內外名校名師的公開課和大講堂。高校教師已普遍地利用互聯網豐富教育教學資料,提高了“教”與“學”效率。互聯網輔助下的教育資源的傳播和共享成本大大降低。
(三)大學生學習方式多元化和學習時空多維化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等智能終端的普及,大學生可以下載并安裝教育APP,關注微信公眾號,瀏覽優質資源,實現多元成長。很多書籍都附有二維碼,學生只要“掃描”就可以關注并瀏覽相關信息,既增強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又增加了學習樂趣。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已成為當前高校學生擴充知識、交際的常用工具,有助于學生打破時空限制,使時時學、處處學、事事學成為可能。
(四)使智慧校園成為現實
智慧化是“互聯網+高等教育”不斷發展的追求和方向。智慧化主要利用各種信息技術打造智慧化校園,構建富有網絡化、現代化的新型校園形態。智慧校園以教育信息化為載體和前提,為師生提供便捷的、個性的服務,為高校推動教育信息化打下基礎。智慧校園有利于實現高校教育現代化,培養“互聯網+”時代下創新人才,服務社會發展。
四、“互聯網+高等教育”模式構建的對策與建議
(一)“互聯網+高校”
1.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理念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但有相當一部分人固有的思想對智能手機持反對態度。大學生使用手機沒有什么錯,關鍵問題是他們用手機來做什么,這需要高校對學生加以指導。高校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實現“互聯網+”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高校要充分投入到互聯網教育中,充分體驗、感受和理解“互聯網+”思維。
2.加大互聯網建設資金投入“互聯網+高等教育”的實現是以軟硬件設施為基礎,技術人員為施動者進行的教育模式的變革,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改進。要實現“互聯網+高等教育”單靠國家投入不太現實。高校要進行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或引入民間資本來加強互聯網建設。
3.將“互聯網+”與傳統教育優勢的結合新時代下的“互聯網+”與傳統教育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其優勢是互補的。傳統教育可以保證知識真實性、完整性的傳遞,避免學生知識建構不全或因自律能力不足造成時間浪費。互聯網教育具有成本低、時效高的特點,能夠豐富傳統教育教學內容。因此,高校教師在課上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通過互聯網開展自主學習,不僅能增強對課上內容的深層次理解,提高學習效率和自主學習能力,還能豐富學生的綜合知識。
4.加強“智慧校園”建設高校應積極鼓勵與支持師生使用智能終端設備開展教與學,全面推動數字化資源在校園的普及、應用和融合,搭建網絡信號全覆蓋及網絡的穩定和安全。同時,高校要建立資源共享站,應充分利用院系、專業、教師的優勢,實現資源共享,還要完善數字化圖書館、閱覽室圖書資源等。高校要充分利用網絡,實現網絡辦公,對現有教學管理進行重構。
(二)“互聯網+教師”
1.加強自身學習,切實融入“互聯網+高等教育”互聯網在高校的推廣不能靠單方面的努力,作為教學一線的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積極迎接“互聯網+”在高校的融合。高校教師要積極參與“互聯網+”培訓,提高對“互聯網+”的認識,熟練掌握和應用信息化教學技術,能夠最大化運用互聯網優化教學效果。同時,教師要提高互聯網技術應用能力,開發和利用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不斷將最新的教學資源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課上要充分利用網絡開展教學,課下及時分享優質資源。教師可建微信公眾號,或個人教學網頁,上傳課件、視頻、練習題等教學資源。
2.創新教學設計,豐富教學手段教師要分析授課對象特點,設計優質、高效的信息化課堂,將信息技術應用于課前、課中和課后環節。教師要適時地通過多元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給學生巧設情境來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互聯網手段關注與課程相關內容,親身探索、學習、評價、糾正錯誤,并實現正確的意義建構。
3.重視教育教學與改革研究各個高校都在積極順應“互聯網+”的潮流。教師更應清晰把握“互聯網+”時代特征,結合新時代下大學生學習特點,加強教育改革、教學研究。教師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探索“互聯網+”時代下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與特點,研究“互聯網+”內涵,探索“互聯網+課堂”的新教學模式。同時,教師要研究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信息搜索與利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的操作能力。
(三)“互聯網+大學生”
面對無邊無際的信息海洋,大學生要加強網絡自律意識,不要迷失在海量的網絡信息中,要提高對信息把握的敏銳度和獲取、處理和駕馭信息的能力。在“互聯網+”新時代下學生要打破“讀死書”和“死讀書”的桎梏,培養自身的自主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
作者:張紅彩 單位:安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