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的演變及構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高等教育國際化轉變,是保障我國人才供應體系,與國際化發展環境相互適應的主導性條件,具有長遠性、引導性以及創新性等特征。基于此,本文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探究,主要是從其動因理論的演變與新構想之間的關系進行探究,以達到能充分發揮新教育模式優勢、保障新型人才輸出的運用的目的。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演變與新構想
1引言
教育,是社會發展的主導動力,也是人類進步的主要階梯,在當代社會良性循環發展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為了確保社會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體系相互承接,除了要引導本國教育模式不斷革新,也需要引導其與國際化發展趨向相互適應,由此,準確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的演變要點,就成為開啟教育發展新階段的前提條件。
2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的演變過程
2.1本國教育發展的變化
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發展,是近代教育結構整合后的結果,它的發展始終與國家的總體發展相互承接,由此,國內高等教育國家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的逐步變化。第一階段為近代教育產生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該階段國內高等教育初步形成規模,其國際化的轉變,主要是直接借鑒西方教育的知識內容。如,西方精神分析學說、教育動機學說等理論,是最基礎的國際化轉變方式。第二階段為改革開放到21世紀初。隨著我國發展與國際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增強,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也逐步對西方教育理論與中國傳統教育理論對比探究,其國際化內容的轉變,更注重其內容整合的適應性,如,高等教育資源運用,建立高校交流生互動體系等等,這些都是該階段,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動因理論發展特征。第三階段為21世紀初至今。當前,我國教育工作的開展,更注重彰顯本國教育的優勢,并汲取國外教育的實踐優勢。高等教育國際化,將進一步打造國家經濟發展的要點,實現教育結構多元化的發展新趨向。例如:建立孔子學院、實現高等人才引進和輸出政策、打造國際化的學科專業等,這些都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發展的趨向。
2.2國際化教育發展變化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離不開國際環境的發展與轉變,它始終受到國際教育環境、人才應用趨向的變化趨向影響。首先,世界各國的發展,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實力競爭,人才也逐步從國家發展的內在動力,轉換為外部發展條件,因此,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變革,是國家適應外部發展大環境的體現。其次,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理論,逐步與西方教育理論相互適應,將馬克思主義與西方教育理論相互融合,進而為本國教育方面拓展、教育質量提升途徑探究提供了新視角,由此,它也就成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外部動因。
2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的新構想
2.1外部條件的解析
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是引導世界各國教育兼容、創新的體現。為了進一步推進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就必須合理掌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外部條件。
2.1.1國際化資源運用當前,國際文化體系,基本上形成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學術以及人力資源五部分協調運作的新趨向。建立高等教育國際化模式,就要巧妙地將這五部分兼容在一起,確保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始終保持著穩定與平衡。例如:國內高等院校進行專業性人才培養工程中,可通過建立專業的高等人才互動渠道,加強本國大學生與各國大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常見的研究儒文化、參與世界性公益性組織、實行科研項目研究等等,這些都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國際資源的體現。同時,國際化教育資源的運用,也在于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能夠借助國際化教育交流渠道,把握社會化教育發展趨向,實現教育結構進一步整合。例如:我們可以依據國際化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分析未來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教育、科研以及醫療衛生等領域的人才需求,然后依據需求進行社會人才培養方向轉變,這一過程,就是國際化教育資源運用過程中,運用現有發展趨勢,預測本國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體現[1]。
2.1.2國家教育模式的優化我國教育模式的優化,是確保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良性循環的條件。國家教育模式優化,就是要突破傳統應試教育的發展結構,形成教學模式、學習模式以及自主探索模式,三方自主性連接的教育實踐渠道。這樣,學生既可以通過傳統的課堂學習知識,也可以通過網絡渠道、自媒體渠道自學,強化教育教書育人的作用,淡化教育實踐的外部形式,這是國內當前教育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解析的首要方面。同時,我國教育模式的優化,在于逐步建立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逐步形成中國文化內容為核心的,綜合性人才戰略理論。例如:當前國內高等院校的人才輸出時,不僅培養金融會計、國貿人才,也培養英語、德語、阿拉伯語等多個國家的人才。教學知識內容的擴充,將為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提供更加豐滿羽翼,是較為有效的科學實踐探究新視角,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提供了保障。
2.2內部資源的運用
國際化動因理論分析,也要注重高校實踐教育資源的運用,這是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在條件上尋找動因解析過程。
2.2.1高校內部資源調節高校內部資源合理運用,是指在高等院校內部,形成結構化的教育實踐結構,將國家化的高等教育實踐策略,與高等教育的實際開展過程結合在一起。從高校自身教學實踐的視角而言,高校教育模式的國際化引導,體現為整合高校實踐條件。例如:M高校在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分析的過程中,善于結合高校自身發展問題,進一步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進行調整。將原有的M高校中學生所有學科內容必修,調整為60%必修、40%選修的教學結構;同時,高校也借助國際合作企業,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實行相應的人才輸出國際化引導新戰略,做好理論實踐,與學生國際化引導發展的新趨向。案例中提到的M高校教育實踐分析方式,就是從高校的內部教育實踐結構實踐層面入手,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進行自我調整,是現代高校教育結構自我優化的過程[2]。其次,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解析,也體現為高等院校的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轉變,進一步加強高校教師的教學能力,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提供外部保障。例如:P高校在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解析過程中,從教師的能力層面入手,進一步按照國際化高校教師綜合素養的提升標準,實行高校教師能力的提升與分析,并通過建立階段性教師能力評估體系,對P高校中教師要素國際化轉變情況進行分析,對其發展不完善部分進行調整。案例中提到的P高校教師能力國際化引導與轉變的過程,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在高校層面的具體體現。
2.2.2學生培養方向的把握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進一步探究,需從教育實踐的主體———學生層面把握。高等院校國際化轉變過程中,應建立高校國際化發展的自主探究渠道,讓學生意識到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于自身能力提升的價值。例如:L高校每年假期都會組織國際化交流交換生活動,學生可以依據自身專業,從美國、英國、意大利、馬來西亞等10個國家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國際化留學趨向。這一實踐活動也將作為校內課程開展的一部分,高校在校園內部開展了國際文化交流平臺,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現場授課指導、新媒體網絡平臺互動等渠道。實現校內國際化教育引導,與學生課外互動平臺的有效性承接,也是現代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實踐的策略,我們可以以此作為當代高校學生能力發展國際化引導的代表[3]。
2.2.3教學內容的轉換從高校教學資源的內容來說,教學內容的轉換,也是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新構想的一部分。從現代結構的整合時,是要將當前國際化的人才培養內容優化引導。其一,國際經濟理論占據主導,國內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過程中,經濟因素是推進其發展的主導性動力。我們進行實際發展引導時,需要結合當前國際金融資源整合的條件。如國際貨幣基金的變化情況、世界貿易經濟穩定情況、商品經濟運作的基本規律等內容,都可有看作高等教育國際化過程中教學內容轉變的一部分,實現高校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分析。其二,教學資源中本國教育精髓的把握,如中國儒文化、基本經濟戰略、馬克思辯證分析法等等,這些都是本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在教學實踐層面需要把握的關鍵點。將這些內容,與教師教學過程、學生學習過程結合在一起,才能建立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運轉體系。
3結論
綜上所述,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的演變與新構想初探,是新時期教育教學策略創新的體現,是我國教育邁向新高度的理論基石。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國教育發展的變化、國際化教育發展變化的演變理論,著重從國際化資源運用、國家教育模式的優化、高校內部資源調節、學生培養方向的把握、教學內容的轉換層面,對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新構想進行探究。因此,淺析高等教育國際化動因理論的演變與新構想,將成為引導國內教育結構優化整合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夏遼源,曲鐵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內涵式”發展探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154-160.
[2]王普,馬碧玉.論云南高等教育國際化戰略的實施重心[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8,12(1):93-99.
[3]陸小兵,王文軍,錢小龍.“雙一流”戰略背景下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1):27-34.
作者:郭薇薇 單位:廈門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