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分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概念與展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然分材教學華東師范大學熊川武教授基于對基礎教育課堂“以教代學”,學生學得慢、學得累等痼疾的深刻認識,基于對理解教育的深入研究,開始提倡、試驗自然分材教學。自然分材教學是教師“讓教學任務隨學生差異自然分化,并引導學生針對自己存在的學習問題進行研究的一種教學理論與實踐形態”[3]。其要旨在于:一是尊重差異,以學為先;二是順勢為學,貴在自然;三是緊著問題,自主發展。其核心是順勢為學。具體來說,自然分材教學在撰寫指導自學書、感情調節的基礎上,通過反思診斷、普讀求是、補讀幫困、內容連網、因人作業等教學過程,借助于學生糾錯冊、互幫顯示板、零作業批改等輔助策略,促使優生更優,弱生上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實現師生之間的相互理解、情智互進。自然分材教學從最初主要面向薄弱高中的教育試驗發展到今日,已形成100多家學校加入的龐大改革陣容。
(一)吉美堅贊學校的辯論課堂青海省果洛州僧人吉美堅贊痛心于牧區貧困兒童因失學一輩子沒文化的狀況,創辦學校,運用辯論課堂創造了6年大于12年的奇跡。學生經過5到6年的學習,大多可以參加高考,且升學率竟然達到60%以上。[4]辯論課堂通過借鑒藏傳佛教辯經等方式讓學生接受因明學訓練,鼓勵學生通過質疑、辯論來參透原理、理解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而非單憑教師的講解進行學習,對學生的考核也以辯論大會的形式進行。辯論課堂的形式有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通過辯論倒逼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事物,探尋、提煉問題答案,以培養其嚴密的思維方法和自主的學習能力,發掘其潛能和智慧。
(二)“友善用腦”教育教學試驗新西蘭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C.Ward)創立了“友善用腦”教育理論,其基點在于對大腦機能與人的身體狀況和情感狀態等密切關聯的深刻認識。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有:在內外環境有利的狀況下,所有兒童都是天生的學習者;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引導者;注重教室物理環境、情感環境對學生學習的重要作用。其基本教學原則有:不給大腦太大壓力;鼓勵左右腦之間的信息交流;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充滿積極情緒,成為積極的學習參與者;注重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挖掘學習與個體生活的相關性;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方式等。[5]我國“友善用腦”教育實驗基于此對課堂教學進行了重構,將團隊學習、多感官教學、思維導圖、音樂釋壓、健腦操、冥想、城市穿越等引入課堂,使每個人都能在輕松、快樂、高效的學習氛圍中獲得成功。
(三)山西的整體性課堂改革山西省基礎教育學校在新課改實驗中形成了以“問題導學”為標志的課堂教學模式。其形態因校制宜,但都堅守“成長為本”課改靈魂,以“問題解決”為基石,以編制“學習導航”、安排自主學習、進行小組合作探究、組織課堂展示為核心環節。其中,學習導航是課改的重要依托,雖稱謂不同,實質都是溝通學與教的橋梁,通過“問題串”引導學生深入學習。截至目前,山西省實施“問題導學”教學模式的高中約70所,初中約700所,整體推進的地區約30個,[6]體現出極強的生命力。課改解放了教師和學生,學生的自主意識廣泛體現于課堂和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各課改學校的中高考成績普遍提高,大多數學校成為優質學校。除此之外,影響較為廣泛的課堂改革還有郭思樂教授提倡的“生本教育”、何克抗教授推行的“跨越式教學試驗”等。
一、我國基礎教育學校課堂改革的特點
(一)課堂改革的動力:外推內驅任何教育教學改革都不是孤立產生的。我國基礎教育學校課堂改革的動力,既有來自于政策、教育行政力量、理論發展、科技發展的外在推動,又有教育現實策動、教育家精神驅動的內部動力。1.課堂改革的外在推力其一,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等政策推動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改革。自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頒布到2006年《義務教育法》修訂,素質教育上升為國家法律準則,其在教育實踐中的貫徹實施逐步深入,推動學校變革傳統的應試教育方式。與此同時,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對課程結構、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都提出了具體要求。其二,教育行政力量的推動。教育行政力量對于課堂改革的介入既有自上而下的,即在國家相關政策的要求下對課堂改革進行一些“規定動作”;也有在教育實踐力量推動下,教育行政部門由下而上的行動,如山西省的整體性課堂改革。其三,腦科學與學習理論、教育理論等發展的推動。腦的發展具有無限潛力,存在優勢分工,要求課堂改革重視兒童經驗介入、環境營造和左右腦開發;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學習是個體與外在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個體主動建構的結果,要求課堂改革凸顯兒童的主動性和主體性;人本主義教育理論將人看作整體的人,教育不僅僅要發展人的“頸部以上”,而應促進身與心、知與情、理性與感性的統一發展。其四,科學技術的進步促進課堂教學內容、手段等改革。科技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絡強大的信息與交互功能,將引發學習的革命,如何運用其來提高教育教學效率、重構教育內容與方式方法成為必須思考的課題。何克抗教授的“跨越式教學法”是一種有益、有效的嘗試。2.課堂改革的內部動力近些年,我國基礎教育學校的一些教育實踐者,直面教育沉疴,主動進行課堂改革。其一,傳統課堂苦、累、煩、低效,一些學校瀕危,策動學校求變。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授受,學生成為盛裝知識的容器;課程內容與生活世界脫離,課堂教學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缺失;課堂教學教條化、靜態化,漠視學生的主體性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師生關系單一、機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體性、情感性缺失。傳統課堂弊端重重,沉疴難除,一些學校如山東的杜郎口中學,窮則思變。其二,一些關鍵改革人物,尤其是一些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校長主動探尋課改之路。課堂改革必須發乎學校,成為學校管理者、教師自覺的行動,才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一些校長自主變革的使命感、力挽狂瀾的責任感,遠大的理想與堅定的信念,以“愛”為基色,以“人”為根本設計課堂教學改革,不僅使學校獲得重生,而且使學校更有溫度、有色彩、有靈魂,成為生命交匯、靈魂交集的樂園,如杜郎口中學的崔其升校長、昌樂二中的趙豐平校長等。
(二)課堂改革的價值訴求:生命的回歸與彰顯針對傳統課堂中“人”的迷失、教學實體化、工具化等問題,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新課堂,不管其核心技術或操作模式如何,都以回歸生命本原、彰顯生命意義為核心價值訴求。1.回歸師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作用的意義世界,要追尋、體悟、創造、實現生命意義,必須回歸生命本原,即主體性的回歸,讓師生成為具有主體性的人。其一,轉變課堂教學的邏輯起點,將課堂教學的邏輯起點由傳統課堂的知識轉變為人,即教師和學生,關注人的存在與價值。其二,讓教師和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真正主人。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選擇、建構知識,充分調動、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靈活地、創造性地選擇、設計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方式,不為具體的文本內容所左右。例如,高效課堂、自然分材教學,都強調學生作為學習和自我發展的主體,凸顯學生在教學內容選擇、教育過程、教育結果評價中的主體地位。2.倡導交往、理解的教學生活方式課堂教學是追尋生命存在的意義、知識與經驗的意義的實踐活動。交往、理解的教學生活方式是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交往實踐性,深入把握知識意義,營造平等、和諧的生命交往關系的有效途徑。首先,教師與學生是一種平等交往、對話,達至相互理解的關系。教師與學生是“我與你”的關系,而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平等的主體關系,在共同作用于客體、教學內容、教學媒介的過程中,通過對話、交流達到對知識意義的理解,并提升生命的存在感與意義。第二,教師、學生在與文本、情境的對話理解中獲得其意義。教師、學生與文本、情境之間也是一種對話與理解的關系,而非孤立獨白的關系。就教材文本而言,它不再是既定的、不可變更的孤立實體,而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師生需求和教育情境不斷被選擇、建構的過程,是師生與文本之間視界融合的過程,是意義創造的過程。3.關注師生的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世界具有多樣性和豐富性,不同于理性世界的普遍性、劃一性特征。雅斯貝爾斯認為:“對兒童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掌握科學,而是以直觀的圖片和形象來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教育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7]具體而言,課堂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關注學生知識獲得的同時推動學生的精神成長。在課堂教學內容中要滲透對學生情感態度、倫理道德、心理健康等教育,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道德性和精神性;課堂教學方式要關注學生的直覺、體悟等非理性活動。同時,課堂改革也要解放教師,關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幸福感、自我價值感,關注教學世界對于教師生命充盈與豐富的意義,而不只是讓教師成為“蠟燭”“春蠶”。
(三)課堂改革的核心:關系、過程與時空之變我國基礎教育學校的課堂變革最核心的內容是課堂教學中幾對關系的變革、教學過程變革、教學時空變革以及教學載體、教學組織形式變革等。1.關系之變:課堂教學中人與人、人與物的關系變革其一,師生關系的變革。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更多地放手讓學生去體驗與實踐,探究知識與周圍世界;師生之間是平等、對話的關系。其二,學生之間關系的變革。新課堂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倡建立學習小組和學生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學生之間是合作、互助的關系,互相討論、檢查、激勵、評價。其三,教師與教材之間關系的變革。新課堂中教師把“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對教材的使用更具有主動性。其四,學生與教材之間關系的變革。新課堂使教材走向學生,學生“聽從”教材的舊局面轉變為學生走向教材,發揮主體性參與“導學案”的編制。2.過程之變:教學目標與教學環節的變革傳統課堂教學主要是在知識傳授目標的引導下,以教師講授為主,再通過練習、檢測來鞏固、評價學生所學。而在新課堂中,教師在三維目標的指引下,設計教學環節、開展教學活動。不論是何種模式的新課堂,教學過程與環節主要如下:獨立預學———學案導學———全程助學———合作促學———小組展示———檢測、反饋等,尤為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體現出對合作精神的高度重視和學生主體性的彰顯。3.時空之變:時間重組與空間重構其一,教學時間重組。新課堂將教學時間一般劃分為三個時段:10+30+5。其中,教師占用的時間不多于10分鐘,包括新課導入、分配任務、疑難點撥、歸納提升、組織測評等;學生用于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少于30分鐘,以獨學、對學、群學形式實現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5分鐘為當堂達標測評時間,主要通過學習小組進行自評。其突出特點是大大壓縮教師主導時間,大幅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時間,變“教室”為“學堂”。其二,教學空間重構。傳統的教室布局一般是“秧田式”的,而新課堂的空間布局有“U”形、圓形、馬蹄形、環形等。4.教學載體之變:教案變為“導學案”傳統課堂教師教學的依據主要是教案,而新課堂則以導學案為依據與抓手進行教學。不同學校的導學案稱謂雖有不同,但都具有強調教師集體智慧、協作備課、以學定教、引導學習、突破問題等特點。下面以山西省澤州一中的“學道”為例說明。澤州一中的學道分教師用學道和學生用學道,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路線圖、課堂知識結構體系的呈現表、課堂學習的記錄本、自我反思的文本材料和復習鞏固的學習材料。學道的結構如下:學習目標,目標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思維導圖———知識結構網絡圖,按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納出知識線索;問題點(理科)或閱讀思考(文科);典型剖析(理科,學習例題剖析)或知識要點(文科);實戰演練,題型多樣,面向全體、關注差異;學習反思。[8]5.教學組織形式之變:重視小組合作學習當前,幾乎所有取得實效的課堂教學改革都將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教學組織形式之一。實施小組合作學習首先要分組,其成效與分組辦法密切相關。學生在小組中獨學、對學、群學,既能發揮集體智慧,合作共贏,又能激發個體學習動力,并逐步構建起學習共同體。
(四)課堂改革的拓展:學生社團發展學校是學生一生中參與的第一個社會性組織,其組織性質和水平關系到教育的性質、功能與發展水平。自組織有助于學生知識、能力、態度的全面發展和生存質量、成長品質的提高,有助于培養有能力、負責任地參與公共生活、捍衛社會正義、促進民主進程的未來公民。因此,學校應少些他組織,多些自組織。學生社團組織是比較典型的自組織,它不僅是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一種方式,更具有不容低估的教育意義。學生社團更能體現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個性需求,在其運行過程中,知識獲取、能力培養、價值觀的確立等天衣無縫地融合為一體,同時,還具備培養未來社會管理者和領導人的功能。因此,一些學校,不論城市或農村,都建立了學生社團,其可以從課堂外激發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與課堂內的改革匯集,共同為培養全面發展的、具有主體性和社會責任感的人而聚力。
二、我國基礎教育學校課堂改革的未來展望
(一)課堂改革的基調:呼喚理論、自覺實踐當前,開展基礎教育課堂改革的學校越來越多,未來五年,或許會覆蓋我國絕大多數中小學校,改革中不斷涌現新的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技術與方式方法,并日臻完善。當改革進入特定時期,或許會出現一定的“高原現象”,當前這種現象已在一些學校顯現出來。未來的課堂改革將凸顯對改革理論基礎的呼喚,對各種“課堂操作技術”何以成功的追問,對改革版本升級的渴求。另外,課改實踐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也需要相應的理論指導。與此同時,部分學校更進一步對教材內容及編排結構進行重新整合,從而改變教學進程,提高學習效率。學校可開發更多校本課程,以符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整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自覺創生新的課堂教學實踐樣態,或在學習、借鑒其他課改模式的同時,進行有意義的“合我”加工,使其既適合學校本身的特點,也關照教師和學生的特點。
(二)課堂教學的價值趨向:培養公民、激發生命共鳴當下,隨著社會民主化進程的推進和公民社會的不斷發育,面對全球化的洶涌之勢、社會轉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矛盾、環境與生存危機等,尊重、包容、責任感等素養與主體精神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公民成為各國教育教學中必然的、自覺的價值追求。培養公民應從以下幾個核心方面入手,即公民自我教育的能力、公民對家庭的責任、公民對民主價值的追求、公民參政議政的意識、公民處理經濟生活的能力、公民對社會統一與多樣性的適應、環境保護能力和意識等的培養。[9]同時,未來課堂還應在回歸師生主體性的基礎上激發生命共鳴。在課堂中,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將更進一步發揮,學生的知識之愛、同伴之愛和自我價值的發掘將會進一步提高。同時,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其在平等師生關系中的“首席”地位日益凸顯,教師樂教,甚至成為學生學習共同體中的一員,師生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
(三)課堂教學的形態變革:超越圍墻、自我教育未來,科學技術將繼續迅猛發展,信息化程度日益深廣,人類經驗將無限延伸、拓展,新知識迅速發展,舊知識快速過時;同時,家庭、社會對教育的參與意識和參與程度都會日益提高,教育成為全民的事情,而非僅為學校之責,這些將引發課堂教學形態的變革。其一,課堂將超越圍墻,超越教室、校園,走向廣闊的社會,與家庭、社區、社會的聯系更為緊密,課堂成為一個無邊無際的,基于問題、為了成長、超越時空的場域。其二,自我教育成為課堂常態。“所有的理想學校都提供這樣一種環境,讓學生確定自己的目標,學生都具有內在的動力,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學習;學生具有自由的支配權,以自己希望的方式和速度進行學習。”[10]185課堂去權威化與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學生自我負責、自我教育的場域。
(四)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媒介變革:自主選學、立體式網絡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多媒體、網絡在教育教學中廣泛運用,網絡學習平臺將不斷成熟、完善,課堂教學的內容與媒介也將發生變革:課堂教學內容從國家、社會要“教什么”,逐步向學生要“學什么”轉變。例如,在美國澀谷學校,“做自己選擇的事情是常見的主題,學習是副產品。學校首先是學生自由聽從內心召喚的地方……沒有課程設置,不會認為這種探索比那種探索重要”[10]194。學生要逐步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自主選擇學習內容,且學習不再僅限于知識,玩耍、談話、遠足、電子游戲、騎自行車等活動都可成為學習內容。同時,課堂教學的媒介將更加立體式、網絡化,既包括傳統的紙質學習材料,平面式呈現學習內容,也包括對教材為載體的知識的重組式學習,如通過“電子書包”來進行。同時,更不容忽視的學習媒介是網絡平臺。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創辦的非營利性在線教育機構———可汗學院(KhanAcademy),旨在利用網絡影片進行免費授課,加快各年齡學生的學習速度。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共同創辦的Edex網絡學習平臺,使以前只為精英提供的課程越來越平民化。學生只要把問題發到網上,就會有很多人提供答案。傳統的、平面的,即時的、交互式的,不同的學習媒介聯結起來,將形成立體式、網絡化的課堂教學與學習媒介。
作者: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