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我國體育教育教學創新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由于受種種因素影響,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以及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體育教學實際上還遠未跟上改革的需要。體育教育教學創新,是當前我國各類學校面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本文針對我國當前體育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體育教育教學創新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并對體育教育教學創新實現的路徑,進行了初步探討。旨在進一步推動我國體育教育教學深入發展。
關鍵詞:體育教育;體育教學;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教育教學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在各類學校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應有的重視,體育作為一門應用運動技術及其規律來指導對人體生理機能改善和全面整體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學科,在我國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還未得到實際充分的運用。體育課流于形式的現象還比較嚴重。扭轉傳統的體育教育教學觀念,積極進行體育教育教學的創新,顯得尤其重要。
1我國體育教育教學創新應走出的幾個誤區
由于受種種因素影響,伴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以及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我國體育教學實際上還遠未跟上改革的實際需要。體育教育教學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比較突出的表現,當前我國體育教育教學實際上就仍未走出以下幾個誤區:一是教學整體上仍然停留于比較狹隘的體能教學,體育教學表現為一定的狹義性。大多數學校實際仍然沿襲傳統的體育教學,在開設的主要體育教學項目上,主要以訓練學生體能為主,將增強學生體質作為根本教學目標,實際上,現代體育教學的本質體現為,體育教學主要是通過運動來開發學生的潛能,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這表現為二個方面,一個是體能是方面的潛能,另一個則是智力方面的潛能。相應地體育活動也就表現為:健身型體育活動與益智類體育活動。前者是通過動態的體力運動,來強身健體,后者則是通過靜態的思維運動,來健腦益智。現代的體育教學應是這兩方面的有機結合。只有在教學上實現有機的融合,才是對于身心健康的整體開發。二是在教學創新上,盲目認為求異就是創新。體育課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是一門通過運動的規律來調節人體的生理機能規律的科學,教學創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針對科學規律,開發科學性的教學活動。簡單換個教學方式不是創新,樣式的簡單多樣化,看似靈活多樣,也只是運動的機械重復,達不到教學應有的目的。因此,在教學創新上,就必須走出這一誤區。三是重文理輕體育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大多數學校對于體育仍然缺乏的真正的科學認識,體育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導致體育課流于形式,成為擺設,甚至被其它的文化課擠占,名存實亡,形同虛設。四是教學內容上,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體育教學內容基本上沒有什么大的變化,跑步、跳遠、擲鉛球、單雙杠等,內容設置在各教育階段基本上都存在,所有的變化,僅是在測評體能指標上的變化,簡單地以量化的增加,來作為體能素質增強的評價指標。實際上,在教學內容上,個性化、趣味化的體育運動,在學校難覓蹤影。比如,我國比較傳統的武術項目,在今天的體育課堂,一般學校也難以見到。
2我國體育教育教學創新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2.1注重科學性進行教育教學創新
必須注重科學性,是在尊重科學的前提下進行的創新,創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學生的潛能,即體能潛能和智力潛能的雙向開發。應掘棄傳統教學中,將智力潛能與體能潛能簡單割裂的錯誤認識。這兩者應該包含在一個完整的體育教學體系中。對于體育教育教學的創新,就是在這個系統中的創新。同時,體育教學還必須遵循科學規律,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來讓學生正確理解運動與生理機能的關系。讓學生真正掌握與懂得通過運動來調節自身的生理機能,同時,反過來也懂得通過生理機能的調節來提高自身的運動能力。比如人體的生理機能與運動的相互關系表明,運動性記憶本身是人體的一大生理機能,運動性記憶可以使人掌握復雜的動作體系,通過運動來增強學生的運動性記憶,在改善了學生的運動性記憶機能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對于復雜動作的自主運動能力。可見,對于體育教育教學的創新,應是在體能、智能的協調開發上,對于體育教學的創新,這樣才能讓體育教學走到它應有的科學的軌道上來。
2.2注重趣味性進行體育教學的創新
還必須注重趣味性。容易產生心理疲勞的體育運動,也必然讓學生容易產生厭惡、恐懼以及逃避心理。興趣是心理學的范疇,激發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欲望與激情,在濃厚的興趣中完成體育教學,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教學目的和實現教學目標,顯然,注重體育教學的趣味性,是完全有必要的。在教學中實現體力、智力的和諧統一,還不是完美的體育教學,還必須融入心理的統一,也就是說,體育教學中體育活動的設計,還必須讓這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既要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也要有益于學生的大腦,同時,還必須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同步得到強化和調節。在傳統體育教學中,有的學生對機械的跑步就非常畏懼,也很容易產生心理疲勞,學生處于一種比較乏味的活動心態中,由于潛在的抵觸因素,實際上往往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如果將跑步融入沖關類游戲中,就將智力、體力以及心理三方面的訓練,就完美地統一起來。通過運動既達到了強身健體的目的,也十分有利于益智健腦,同時也使學生的心理健康,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使得學生不至于是在被強制下完成的體育活動。更能體現出學生的自主性。
2.3注重新穎性進行體育教學的創新
實際上還必須注重新穎性。教學實踐表明:一陳不變缺乏新意慣例式的體育運動,顯然并不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也不利體育教育按新課標完成大綱所規定的教學內容。體育課在傳統課堂,在很大程度上相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在強制中上完一節課的,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越高齡的學生,逃課現象就越會嚴重。究其原因,就是從小學、中學到大學,幾乎都是沒有什么實質改變的體育活動內容。一些學校認為體育課無須追求新意,對于體育教學內容的創新,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實際上,體育課堂也應追求新穎,也需要以新面孔來吸引學生的參與性,來引導學生主動完成體育課所規定的教學任務。體育教學的創新,根本目的就是要改變陳舊的教學內容。
3實現體育教育教學創新的基本途徑
體育教學在尊重科學規律,實現體力、智力與心理三者協調發展、有機統一的基礎上,來開展靈活多樣的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自主運動,來達到改善和調節自身生理機能的目的,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潛能開發,顯然,這對于我國當前體育教學在理論上的進一步完善、豐富和發展,是具有相當現實的意義。筆者認為,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創新:一是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在系統性教學的要求下,實現教學模式的多樣化,顯然有利于體育教學變得更富于活力與有吸引力。教學模式的單一化、陳式化、簡單化與機械化,對于以運動為根本教學內容的體育課上,很容易產生學生身心俱累的負面效果。因而體育課的教學模式,在注重科學性、趣味性、新穎性的基礎性,注重教學模式的創新,通過創新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參與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使學生在滿懷激情的心境下,完成體育課,這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強調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1]體育教育實踐表明,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就能取得完全不同的教學效果,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對體育教學的認識取向、對體育活動的參與興趣,實現從對自身體生理改造的追求到終身教育選擇的轉變。利用現代多種教育手段,多種教學技術,實現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以適應培養不同個性、不同結構層次的學生需要。教學形式以集體教學、分段教學、循環教學、提示教學、電化教學、分組考核、小組創編隊形,以及理論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多樣化的生動有趣的活動來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2]例如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相、電影,訪問體育明星,回顧我國體育發展史等,對陶冶學生性情,激發學生情感很有好處。三是追求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和可接受性。體育課的課程設置應改變傳統的單一模式,向選項課、專業提高課、健身課等多個方向發展。實際上,體育課的教授內容應是以“運動技術”為核心,體育課的本質,是通過讓學生自主掌握運動技術,通過實際的體育運動,來全面提高與改善自身的生理機能,強身健體,益智健腦,增強心理調節能力,從而達到改善和提高身體素質的能力。四是改變教與學的主體關系。長期以來,學生在體育課中的自主學習地位得不到應有的足夠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但存在著教與學的對立,體育課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我國大多數學校的學生來說就具有普遍意義上的強制性、被動性與單向性。真正意義上的教學相長,是在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由在一定的心理壓力下被迫接受轉變為在輕松的心境下主動接受,學生在實際的體育活動中,才能去積極分享教師的運動技術、經驗,并完成到自身的運動技術、經驗掌握的內化,從而達到對技能的全面掌握與自主運動的目的,實現學生對自身身體素質的主動改造,將體育運動作為有益的運動終身追求。也就是說,要改變教師與學生在傳統體育課堂上的簡單的教與學的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以及對于體育活動的興趣取向,將學生作為體育運動的主體,教師在引導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設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3]鼓勵學生發問和爭辯,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
4結論
體育教育教學創新,應改變傳統的狹隘的體能教學觀念,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4]而體育教育是在實現體力、智力以及心理三者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相互融合,并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性、科學性、趣味性、新穎性的基本原則,來積極實現體育教育教學的創新,將運動技術轉移為我國體育未來教學的核心內容,將改善與提高學生的生理機能與整體身體素質,作為我國體育教育的根本目標,通過對教學模式、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內容的創新,來實現我國體育教育教學的創新,從而推動我國體育教學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勇.創新教育理論在現代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2):317-319.
[2]李春月,董樹立.論現代體育課堂創新教育[J].科技視界,2011,(27):48-49.
[3]張武,張健瑜體育課堂教學的創新[J].體育科技,2003,24(3):90-93.
[4]常志利.高校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運行的保障系統研究[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23(5):76-78
作者:趙慧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