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公路建筑學的分區環境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珠海機場高速公路建設思想及目標
本項目以“生態、海洋、低碳、環保、和諧”為指導思想,景觀與環保建議方案密切結合土建工程,采用“公路建筑學”理倫體系規劃全線景觀,將公路景觀作為一個建筑藝術品進行研究。從環保角度提出“低碳、生態、和諧、自然”的建議,采用國外先進生態環保理念與污水減排理念,做到最大程度的保護環境。同時尊重珠海市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在景觀設計中用藝術的手法予以表現,根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及道路結構形式反映不同的建筑設計風格,最大限度地保護當地的原始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珠海機場高速公路海天相依、山水相擁,與嶺南建筑藝術交相輝映,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和諧發展;融海洋、生態、低碳、環保、和諧于一體,汲海洋文化、綠色生態文化、金色果園文化、現代都市文化之精華,成為國內外著名公路建設的綠色生態教育基地。
2.1帶狀的公路建筑空間帶狀的公路建筑空間是公路建筑學研究的重點之一。相對于建筑單體的內部空間而言,公路建筑群總體上是一個帶狀的外部空間;相對于公路占地以外的自然界而言,公路建筑群又似一個“相對封閉”的帶狀空間(如全封閉的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等)或“半封閉半開敞”的帶狀空間。在研究公路建筑群時,我們將公路建筑群視為帶狀的外部空間,以一個公路行為人來審視公路建筑群的空間特性。1)帶狀公路空間環境背景。對擬新建的公路而言,公路線位兩側的空間環境背景由區域自然和社會環境背景所決定。這些環境背景包括農田、林帶、民居、廠礦、魚塘等,也有公路穿越或平行城鄉、管道、鐵路、公路、河流及其他設施時的橋梁、街道、管道、鐵路、公路、河流等。珠海機場高速公路全線橋梁和隧道較多,路基段較短,路線途徑三灶工業園區、小林鎮工業園區、新青工業園區等,沿線野生植被較多,甘蔗林、香蕉林較多,周圍植被茂密,生態環境良好。2)帶狀公路建筑空間的心理序列。空間序列體現出空間之間的一種關系。公路是有特定的幾何線條和空間節點共同組成的空間序列,注重建筑群或景觀隨時間和地點、時間和空間這些維度而變化。這種空間序列與心理及視覺空間序列存在相同的一面,也存在許多差異。不同道路空間序列的形式之間,其心理及視覺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帶狀公路建筑空間的心理序列有兩段式、三段式、多段式。(1)兩段式。公路起點至終點,終點達到心理的高潮。中間沒有立交、平交等節點,這類公路比較少見,多為較短的低等級公路、農村公路或林間公路、廠礦公路。空間形式基本不變,空間沒有斷面寬度變化,平面有曲線或縱面有起伏,有時存在填挖形成的空間封閉、半封閉或兩側綠化形成的半封閉或半開敞。(2)三段式。在公路起點與終點之間存在立交、平交等節點,空間斷面寬度基本不變化,僅在節點段存在變化,之后又保持原狀,平面有曲線或縱面有起伏。這類公路多為低等級公路。(3)多段式。在公路起點與終點之間存在多個立交、平交、服務區、收費站等節點,也存在大量的交通工程設施(如標志、標識),一方面起到引導心理的作用,另一方面每個節點多會產生相應的心理興奮,尤其有些與旅游景觀相關的節點,有些可以讓人有所知、有所感的節點或標志性建筑(如服務區建筑、跨線橋、雕塑),之間存在多次可以掀起高潮的環節。
2.2公路建筑小區根據全線建筑群特點,結合珠海機場高速公路項目自然環境特點和難點,遵循上一節100km/h的設計速度對應的5~8km公路建筑小區的長度推薦值,基于“生態、海洋、低碳、環保、和諧”思想,將珠海機場高速公路劃分為以下五個公路建筑小區,此種分區劃分方式既表達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又表達了珠海地區低碳、環保建設的新目標、新要求。分區景觀表現手法:采用“形、勢、境、細”的設計手段,運用鄉土植物、景觀石、色彩變化等方法塑造沿線景觀。景觀方案表現形式:按照行車速度和區域特征劃分不同的小區長度,細化設計小區景觀。采用各種設計方法,突出沿線景觀,各小區沿線公路景觀設計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從心理與景觀、文化角度各階段的主題分別如下。(1)起點~YK7+000:瀚海明珠此段山水相間,路線途徑老機場舊路、機場西互通、眼浪山一號、二號隧道。提出以“瀚海明珠”為主題,突出海洋文化,寓意為承瀚海之遼闊,賽明珠之璀璨。(2)YK7+000~K12+600:紅樹林景觀特色帶此段跨越大門河,路線主要途徑三灶互通、紅樹林風景區等。此段建設紅樹林景觀特色帶,借景于公路景色之中,突出紅樹林濕地風光。(3)K12+600~K22+510:香蕉林景觀特色帶此段跨越雞啼門河道,路線主要途徑紅旗互通、雞啼門特大橋、香蕉林等。此段建設香蕉林景觀特色帶,突出嶺南果園風光。(4)K22+510~ZK26+000:生態魚塘特色景觀帶此段有大片漁塘,路線主要途徑乾務互通等。此段建設生態魚塘特色景觀帶,同時可在附近開發建設漁村旅游餐飲行業,將生態魚塘特色景觀帶與地方旅游開發相結合,既成為本項目道路建設的一個亮點,又極大地促進的地區經濟的發展。(5)ZK26+000~終點:生態荔枝園特色景觀帶此段有大片荔枝園,路線主要途徑金臺互通、鍋蓋棟隧道1號、2號等。此段建設生態荔枝園特色景觀帶,同時可在附近開發建設荔枝生態基地,吸引機場過往游客駐足停留、品嘗佳果;將生態荔枝園景觀特色帶與地方荔枝生態基地相結合,打造嶺南第一荔枝園,成為本條路建設的又一亮點。
3研究提出的分區景觀建設方案
2010年至2011年項目組多次進場調研,并基于分區設計思路提出景觀建設方案,也多次與建設方等相關單位溝通協調,多次聽取專家意見與建議,對于路側和中央分隔帶景觀設計形成以下分區景觀建設方案。
3.1路側景觀珠海機場高速公路全長約30公里,以高架橋和隧道為主,4個穿山隧道總長度達22公里。公路全線的橋梁隧道占線路總長的70%以上,比山城重慶高速公路的橋隧比還高。因此路基段綠化較少,研究根據沿線環境情況,選取典型路段進行設計研究,最大限度地保護原地貌環境,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突出地域景觀。路側綠化景觀工程設計亮點:路側景觀劃分5個不同主題段落,根據不同段落周圍的自然環境進行景觀設計,重點對分離式路段等典型段落進行了景觀改善設計,景觀綠化設計獨具特色。1)典型路段一景觀建議方案(ZK3+970~ZK4+070)(1)原方案分析ZK3+970~ZK4+070路基為填方路段,連接機場西路高架橋和眼浪山一號隧道。路線左側周圍地勢較為平坦,主要種植荔枝;路線左側有一采石場,影響景觀視覺效果。原方案中ZK4+000~ZK4+058段采用填方補襯拱植草防護、ZK4+015~ZK4+030采用撒草籽間種灌木防護、ZK4+058~ZK4+070采用液壓噴播植灌草。原設計方案不能遮擋路線左側不良景觀,整體景觀效果欠佳;由于此路基段位于眼浪山一號隧道洞口,原設計方案不能有效遮擋眩光,易造成安全隱患。(2)建議方案設計與分析建議此路段以“果香”為主題,路線填方路基左側邊坡ZK4+015~ZK4+030段采用本合同段清理苗木中的大喬木進行遮擋,如樟樹、榕樹、竹等。右側邊坡ZK3+970~ZK4+070段采用芒果、荔枝、桂圓、木瓜等苗木進行自然式栽植。建議方案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綠化,突出了嶺南獨特的田園風光,既快速美化了坡面、降低綠化工程的造價,又遮擋了不良景觀,有效控制眩光,取得良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2)典型路段二景觀建議方案(ZK6+190~ZK6+287、YK6+155~YK6+230)(1)原方案分析ZK6+190~ZK6+287、YK6+155~YK6+230為挖方路段,連接龍塘村1號大橋和龍塘村2號大橋。四周生態環境較好,植被茂密,主要種植松樹。原方案中ZK6+190~ZK6+287、YK6+155~YK6+230段,路肩外側最遠距挖方邊界約16m,均采用挖方整平植草,缺乏過渡處理,造成視覺景觀不和諧。(2)建議方案建議ZK6+190~ZK6+287、YK6+155~YK6+230取消路側護欄,挖方整平路段采用喬灌草結合的方式,自然式栽植,利用不同植物高度逐漸過渡與占地界外部自然相接。主要采用植物有:松、棕櫚、蒲葵、豬屎豆、山毛豆、狗牙根、百喜草、畫眉草、蔥蘭等。(3)類似路段沿線挖方整平植草、填方整平植草、淺挖地填路段均可采用上述方法進行綠化,使路側環境與周圍景觀協調一致。3)典型路段三景觀建議方案(K9+680)(1)原方案分析K9+680段為路基與大門河高架橋連接處,原方案采用10號漿砌片石護坡,景觀效果較差。(2)建議方案建議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將漿砌片石護坡改為正六邊形骨架防護,并在上面撒播草、灌種籽,適當添加花灌木草籽。適合的主要植物有:高羊茅、紫羊茅、木豆、山毛豆、豬屎豆、刺槐、馬尾松、鹽膚木、萬壽菊、波斯菊、雞冠花等,從而增強景觀效果和水土保持效果。(3)類似路段沿線橋頭錐坡段均可采用上述方法進行綠化,盡可能恢復自然生態環,塑造良好的景觀效果。4)典型路段四景觀建議方案(K22+279~K22+300)(1)原方案分析K22+279~K22+300為半填半挖路段,距路線左側70米有石狗水庫,四周有散落分布的小型魚塘,主要分布植物有松、荔枝。原方案邊坡僅植草,景觀效果較差。(2)建議方案注重邊坡綠化所采用的鄉土植物盡量與背景相融合,建議采用“荔枝”進行自然式栽植的方法,既能與背景荔枝園巧妙融合,突出嶺南田園風光,又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降低綠化成本。(3)類似路段由于本項目橋隧比較大,除去互通立交邊坡外,主線路基段較少,本方案設計方法適用于全線路基邊坡綠化。
3.2中央分隔帶景觀中央分隔帶景觀工程景觀設計亮點:利用鄉土植物樹種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塑造地域風情濃厚的景觀;其中K2+300~K2+864段、K9+400~K9+680段,中央分隔帶景觀綠化與海洋文化相結合,景觀設計獨具匠心。(1)原方案分析K0+000~K2+300為機場西路利用路段,中央分隔帶已經綠化。本項目中央分隔帶寬度設計為2m,實際綠化范圍是1.6m。中央分隔帶采用凸型,種草綠化,植物防眩。中央分隔帶緣石為C20混凝土預制塊,中圖2橋頭錐坡綠化示意圖央分隔帶縱向碎石滲溝深度為35cm,縱坡同路線縱坡并不小于0.5%。原方案未確定植物種類、冠幅、半徑、間距,缺乏景觀效果且不能有效遮擋植物眩光。(2)建議方案中央隔離帶綠化起著遮光防眩、誘導視線和改善景觀的作用。由于中央隔離帶土薄、土地條件差。因此,防眩樹鐘選擇適應本地氣候、抗逆性強、耐干旱、抗病蟲害、枝葉濃密、常綠耐修剪灌木,喬木花灌木多層次進行搭配,顯示不同地段風情。本項目從K2+300機場西互通開始新建道路中央分隔帶設計,采用不同植物搭配,平滑、自然地引導司乘人員視線延伸,遮擋對向車輛產生的眩光。方案一:選用矮桿大紅花、尖葉杜英、海桐球、蔥蘭。本方案適合于整體路基段中央分隔帶設計,注重景觀與防眩功能效果,強調景觀層次與色彩搭配,達到舒緩司乘人員緊張情緒、美化環境、降低噪聲的良好效果。本方案采用尖葉杜英(胸徑3~5cm)株距3m,矮桿大紅花(冠幅60cm)株距1m;沿線兩側海桐球(冠幅60cm)間距1m,撒播蔥蘭草種160cm。適合路段:K2+300~K2+864方案二:選用紅絨球、檜柏、大葉紫薇、蔥蘭。本方案適合于整體路基段中央分隔帶設計,注重視線引導作用,采用大葉紫薇、檜柏和紅絨球混合搭配,平滑、自然地引導司乘人員視線延伸,遮擋對向車輛產生的眩光,避免產生視覺錯亂。本方案設計規格為:大葉紫薇(胸徑3cm)株距2m、檜柏(苗高1.6m)株距100cm、紅絨球(冠幅60cm)株距100cm。
適合路段:K9+400~K9+670方案三:選用勒杜鵑、垂榕柱、蔥蘭。本方案適合整體式路基段中央分隔帶設計,注重視線引導和防眩效果,以垂榕株為基調樹種,沿線兩側各栽植勒杜鵑(冠幅60cm)間距100cm,并撒播蔥蘭,添加景觀美感。垂榕柱(苗高160~200cm)設計高度將采用“漸變”手法,從1.6m漸變到1.8m,株距1.5m,其設計結果大大增強夜間防眩效果,基本消除夜間眩光安全隱患。適合路段:K11+050~K12+560方案四:選用蒲葵、軟葉刺葵、蔥蘭。本方案適合整體式路基段中央分隔帶設計,注重景觀和防眩功能效果,強調景觀層次和色彩搭配,達到舒緩司乘人員緊張情緒、美化環境、降低噪音的良好,充分展現亞熱風情和獨特的嶺南文化。本方案采用軟葉刺葵和蒲葵自然式組團栽植。蒲葵(苗高1~3m)株距1~5m;軟葉刺葵(苗高2~4m)株距1~5m;撒播蔥蘭,寬度為160cm。適合路段:K22+270~K22+500
4結語
(1)采用“公路建筑學”理倫體系規劃全線景觀,以“生態、海洋、低碳、環保、和諧”為指導思想,同時結合珠海市的歷史文化、風俗民情,提出建設目標:蘊集多元文化精髓,建設嶺南生態建筑典范。(2)運用公路建筑學,將全線分為5個不同的建筑小區,分別是:“瀚海明珠”段、紅樹林景觀特色帶、香蕉林景觀特色帶、生態魚塘特色景觀帶、生態荔枝園特色景觀帶。(3)研究提出分區景觀建設方案,并結合多方面的意見與建議,多次現場踏勘進行方案調整,將景觀藝術與工程相結合。采用“形、勢、境、細”的設計手段,運用鄉土植物、色彩變化等方法塑造沿線景觀。
作者:吳水龍陳維家李祝龍谷曉旭王艷華單位:珠海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