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推進市內整治農村工作會議講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同志們:
農村綜合改革在整個農村改革歷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它以農村上層建筑變革為核心,目的是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農村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農村綜合改革對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各級各部門務必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農村綜合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切實把中央關于農村綜合改革的精神融入到當前和今后的工作決策、部署中去,把這項事關全局和長遠的大事抓緊抓好。
在推進農村綜合改革進程中,起步早、抓得緊、布置實,搶得了改革先機,總體進程快于全省。從年月日的開化試點,到年 月日的全面推開,再到今年月日召開全市農村綜合改革工作會議進一步推動,各縣(市、區)工作扎實,改革各個階段環環緊扣,到目前為止,全市農村綜合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初步完成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控制鄉村債務、建立村級組織運轉保障機制的工作框架。目前,全市鄉鎮(街道)已由個精簡為個,鄉鎮(街道)所屬事業單位由家精簡為家,事業編制從名精簡為名。同時,在其它四項改革方面也進行了積極探索,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農村綜合改革取得的成效是十分初步的,改革中涉及的體制性、機制性的深層次問題尚未充分暴露,離中央提出的“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政府保障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目標還存在較大差距,如:鄉鎮機構改革雖然基本到位,但工作方式尚未有效轉變,鄉鎮政府職能轉變、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仍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雖然基本建立,教育布局得到優化調整,但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仍比較突出;按照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目標和事權與財權相對應的要求,各地在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但要建立農村公共財政框架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在鄉村兩級債務管理方面,目前只能說是基本摸清了家底,出臺了控制發生新債的管理制度,要消化長期積累形成的鄉村債務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在建立村級組織運轉保障機制方面,各地對經濟薄弱村的財政專項補助制度基本建立,村級辦公場所建設進展順利,但在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村級組織規范化建設、完善“一事一議”制度等方面還有待于深入探索。
下一步,我們要著力在職能轉變、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下功夫,確保改革取得實效。
(一)消除片面認識,更加重視改革。
當前,有兩個認識問題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一是對農村綜合改革的長期性認識不足,認為改革任務已基本完成,沒有必要再花更多的精力去抓了;二是對進一步推進改革存在畏難情緒,對體制性、機制性的深層次問題不敢觸及,擔心會激化矛盾。特別是有的同志對轉變鄉鎮職能感到無從抓起、對化解鄉村債務存在“新官不理舊賬”心理、對涉及利益格局調整存在矛盾心理。這些認識對于推進改革是十分不利的,必須按照中央的精神,進一步統一思想。應該看到,農村綜合改革雖然走在全省前列,但“萬里長征”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改革正逐步由“淺水區”進入“深水區”,隨著改革的深入,難度將會越來越大。但難度越大,越要深入推進,否則改革就會功虧一簣。特別是對于我們欠發達地區來說,只有通過更加強有力地改革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新農村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才會有更強大的動力。各級各部門對于改革的難度要有充分的認識和估計,堅定改革的信心和決心,持之以恒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二)把握工作重點,務求改革實效。
從實際看,下一階段的改革要突出把握兩個重點。一是要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這是鄉鎮機構改革的重中之重。總的要求是,通過改革,增強鄉鎮政府改善發展環境、加強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使鄉鎮能切實承擔起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社會管理、搞好公共服務、鞏固基層政權、維護農村穩定,以及推進農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各地要在鄉鎮機構、人員調整基本到位的基礎上,通過認真疏理,真正明確鄉鎮政府應該承擔的職能,并加強對鄉鎮干部的培訓教育,提升干部素質,提高工作能力,確保職能轉變落到實處。關于鄉鎮必須的審批權、執法權授權問題,各地可大膽探索,摸索出一些既符合法律基本精神,又符合改革發展要求的辦法。二是要致力于體制機制創新。當前我們面臨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大歷史任務,根本上要靠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來保障。突出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探索:第一,要逐步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的體制機制,包括戶籍、財政、教育、衛生、就業等多方面內容的配套改革。去年市委五屆二次全會已作了專題部署,市委、市政府也出臺了個配套文件,各地要按照文件要求,進一步深化探索,不斷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第二,要著力建立便民高效的辦事機制,主要是鄉鎮機構改革后如何規范運行的問題。目前,各鄉鎮設了“四辦三中心”或“三辦兩中心”,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狀況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塊”與“線”的關系還要做很多的工作,要著力在鄉鎮干部面向農村、服務農民上下功夫,繼續發揚民情溝通日等一些好的做法,使鄉鎮便民服務中心真正做到便民、高效。第三,要完善鄉村矛盾糾紛調處機制。這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各地要整合力量,充分發揮鄉鎮綜治中心和村級調解機構的作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第四,要健全村級組織運行保障機制。重點是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同時,各地要高度重視村級組織運行的公開、公平、公正,進一步完善以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為主要內容的村民自治制度,力爭三年內全市農村基本達到省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準。各地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要積極探索,創造經驗。各地好的做法和經驗,市委、市政府將通過現場會的形式進行總結和推廣。
(三)切實加強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這項工作是黨政一把手工程,根據年初全省工作會議和省領導的要求,要繼續實行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層層落實領導責任制和部門分工負責制,形成一級抓一級的農村綜合改革責任體系。市委組織部、市財政、人事勞動、農業、教育等領導小組成員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分工負責,落實任務,確保改革順利推進。各縣(市、區)要根據改革進程,充實完善農村綜合改革的領導機構及辦事機構,加強農村綜合改革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