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社會心理學論文范文

社會心理學論文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心理學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社會心理學論文

第1篇

實驗課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觀察與分析社會心理現象能力,提高學生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實驗教學的設計運用了知識可視化理論和探究性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利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場景設計成現場實驗,借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實驗內容,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心理學實驗的操作過程和實驗結果,這種方式能夠精準地傳遞信息,使心理學理論具現化,并能激發學生探索日常生活中社會心理現象的興趣。實驗教學的課程安排是按照循序漸進、分段目標原則,構建出三個層次的實驗教學課程體系,依次為基礎實驗、提高實驗和創新實驗,分別對應培養學生的研究素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能力。實踐課教學目標是提高學生整合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能力,提高社會心理學專業學生服務社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教學的設計為避免人文社科實踐類課程缺乏監管考核,流于形式的不足,采用了課堂實踐和課后實踐等多種教學形式,并納入最后的成績考核中。課堂實踐教學依據項目式教學理論,安排學生有序進行項目選題、制定項目計劃、開展項目研究、進行項目成果交流和項目評價與考核等步驟來完成整個實踐教學內容;課后實踐是指社會觀摩和社會實踐,例如到監獄、戒毒機構、醫院、社區、中小學進行社會調研和社會義工實踐,提高學生利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服務社會的能力。

二、借鑒國內外先進教學理論

1.知識可視化理論。

知識可視化于2004年由國外學者EplerMJ和BurkardRA提出,是指抽象復雜知識或程序性知識(如,技能學習)的構建和傳達可以采用圖形、圖像等可視性手段達成。知識可視化的直觀性、發散性等特點,不僅能幫助他人正確地重構、記憶和應用知識,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視覺素養、學習興趣以及創造性思維都有很大幫助。知識可視化的方法有很多,如幼兒看圖學數字、高中幾何畫的草稿圖、地理中的色彩表示法、多媒體教學、思維導圖等等,都是知識可視化的表現形式。

2.探究性學習理論。

1909年杜威在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言中,提出探究性學習觀點,指出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步驟為體驗情境、產生問題、提出假設、作出推論、試驗并驗證。美國著名教育家施瓦布建議,在介紹正規的科學概念和原理之前應該先讓學生到實驗室里做實驗,用實驗的證據來解釋和深化教材中的內容,而不是在教室里照本宣科地教授知識。為了使探究性學習有更好的學習效果,老師要搭建共同交流的平臺,使學生進行充分而深入的探究交流和知識共享,還要讓學生得到權威(專家教師或者書籍資料)必要的指導。

3.項目式教學(PBL)理論。

項目式教學(Project-BasedLearning,簡稱PBL),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項目為中心、以實踐為主線的教育模式,要求學生圍繞某一個具體的學習項目組成小組,通過他人(同伴或教師)的協助或指導,利用廣泛的學習資源,在實踐中體驗、在探索中創新,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從而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項目式教學一般可分為選擇項目主題、制定項目計劃、開展項目研究、進行項目成果交流、項目評價與反思等幾個階段。從這幾個階段看,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自主完成。因此,PBL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合作創新精神。

三、雙實教學模式的實踐應用

管靜、萬義平在對財務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討中,提出了“一個目標、兩個保證、三個結合、四個層次”實踐教學體系方案。“一個目標”是培養財務管理應用能力。“兩個保證”一是實踐計劃保證,二是實踐教材保證。“三個結合”是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科學建構雙實教學體系,就要提出針對性的雙實教學目標,科學設計雙實教學計劃,策略落實雙實教學安排,多渠道提供教學效果評價與反饋。

1.雙實教學目標。

教學總體目標是科學系統地構建實驗實踐教學模式,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心理學人才;教學子目標是促進理論教學與實驗和實踐的整合;促進觀察與分析社會心理問題實際能力的提高;提高心理專業學生服務社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將子目標細化明確,我們編制了具體的社會心理學課程技能項目清單。在設計編寫該實驗實踐類技能項目清單時,遵循了“兩性一論”原則,“兩性”是指一方面要掌握研究社會心理學理論的技能和方法,另一方面還要掌握將社會心理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技能,“一論”是指技能條目的設計要以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為基礎。

2.雙實教學安排。

國外大學對學生的實踐活動都在時間上有明確規定。比如英國社會工作專業訓練的實習占全部課時的50%;美國社會工作碩士生兩年課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機構實習、兩天在校內上課,實習時間超過50%。我國教育部規定大學本科生四年期間實踐與實習時間不少于一年,多數學校人文社科專業實踐教學占總學時的比例為1/3左右,個別專業比如藝術類專業可以達50%。借鑒國內外實踐教學經驗,雙實教學時間大概占整個課程教學時間的50%,考核占40%。教學安排如下圖,按照問題導入—理論探討—心理實驗、社會實踐的模式進行教學。問題導入部分是讓學生在開課階段初期集中地提出并在其后隨時提出有關社會心理的實際問題,結合于講授教材的有關章節,準備相關案例分析。正式上課時,結合案例以及近期新聞和社會熱點,作為引入。并在學生討論后,對案例和事件進行深入評論,將實際聯系到本堂課程的知識理論。通過這種從學生實際出發,從學生中來又回到學生中去的做法,達到有的放矢解決學生學習問題,增強學習興趣。理論探討部分以教師講授展示為主,向學生系統傳授經典的社會心理概念、實驗、理論和前沿進展,為全員參與的形式;采用課前社會心理學前沿報告、小組討論促使學生通過相互討論和深入分析,豐富相關知識的支架,加深理解,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習的理論解釋現實話題,促進社會心理學知識向學生個人知識體系的轉化,并且能夠形成社會心理學的思維方式和應用能力。同時,雙實教學改革還豐富了教學手段,引入課前社會新聞心理評析、小組討論、社會心理學實驗和社會調查、社會實踐、觀摩學習、自我分析報告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前三種方法針對課程實驗,側重對理論知識的系統和深入理解;后四種方法應用于社會實踐,側重于社會心理學應用能力的培養與自我心態的調節。

3.雙實教學模式的評價反饋。

第2篇

一、社會心理學發展的整合趨向

從社會心理學誕生之日起,以羅斯為代表的社會學的社會心理學和以麥獨孤為代表的心理學的社會心理學分別代表了兩種不同的研究取向,后來又出現了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等。社會心理學不同研究取向有各自不同的基本特點。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試圖從個人的人格結構中求得對人類社會行為的解釋,強調個體變量的重要性;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通過社會地位、社會角色、社會化等“塑造嬉體”的因素來研究人們的社會互動,并進而達到對人類行為本質的解釋,強調社會呀群體變量的重要性;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是從因素入手探索有關人類行為的解釋,強調文化變量的重要性。但是,俱、社會、文化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彼此之間的互動是持續不斷的。要充分準確地描繪人的社會行為,單一的研究取向是難以實現的,必須建立一種綜合的研究取向才有可能。從本世紀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開始,欲圖將社會心理學的不同研究取向加以整合的努力得以具體實施,盡管許多人做了大量工作,但學科間的聯姻卻未能獲得預想的成功。最近20多年,不同研究取向的論爭再度興起,當理智戰勝了感情之后,開始邁上了整合之路。更為重要的是,近幾年學科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實現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奠定了現實的基礎。

從國內外社會心理學多種研究取向的整合發展和現狀啟示中,我們認為,社會行為心理學是關于社會、文化和人格及派生物地位、角色和自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塑的造的綜合應用社會科學,是從心理層面上對于人類社會行為的流行性反應的總體把握。從學科性質上講,它既不是心理學的分支,也不是社會學的分支,而是在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文化人類學、行為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獨立的事合社會心理學。它是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化人類學等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具有邊緣性質的獨立學科。正如南京大學周曉虹博士所言:“我們只有從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以至生物學的多維視野出發,才能獲得對人類社會行煌完整解釋”。從社會心理學的起源上看,它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邊緣學科,是母體學科在解釋人類行為及春與社會、文化、人格的關系時彼此接近、相互滲透的結果。從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方法和理論體系來看,它雖然是在母體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它既不是某一學科的附屬物,又不是多種學科的簡單的拼湊和混合,而是多種學科的整合,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全新的性質和特點。因此,社會心理學應獨立地著力于社會行為心理的整合研究。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夏學鑾教授第一次提出了整合社會心理學,其研究對象分為三層次或三個單元:第一層次為宏觀層次,又叫社會主體單元,其基本概念是社會、文化和人格,認為社會行為是這三個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為B(S)=f(S.C.P);第二層次為中觀層閃,又叫個人主體單元,其核心概念是地位、角色、自我,認為個人行為是這三個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為B(I)=f(S.R.S);第三個層次為微觀層次,其操作概念是目的、工具和態度,又叫行為主體單元,認為任何作為社會行動的行為都是這三因素的函數,其公式為B(A)=f(O.M.A)。夏學鑾教授“三層次九因素”存在著一種相互影響、相互塑造的關系,在水平層次上的任何一個主體單元的行為都必須考慮行動的三個參照系數的綜合作用。總之,它們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整合在一起的。

從“三層次九因素整合說”中可以盾出,社會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社會行為的內在心理律的整合及個體作用、群體互動、社會影響的整合是社會行為心理整合的關節點。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是人類社會性質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社會心理是社會行為的內在過程,而社會行為則是社會心理的外在表現。社會心理整合研究是指社會行為流行性反應的內在心理一般本性和一般規律的研究;社會行為整合研究是指現實生活中人們直接關注的流行性心理反應的外在行為特征研究。社會心理的維度是我們所熟知的,而社會行為的維度則往往有所忽視。目前,社會心理研究所有社會學化和社會行為研究有心理學化的整合趨勢。社會行為心理學既要探計內在的社會心理學過程,又要研究外在的社會行為規律,以避免行為主義忽視行為內在心理過程,而認知論學派忽視心理過程外顯行為的偏向。

二、社會行為心理不足合的切入點

中國社會近10年來,社會心理學進入重建與復興階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會各界對社會心理學知識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又不知傣何下手方能切合實際研究中國社會的具體問題,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因為社會生活是豐富多彩的,社會行為也是千姿百態的,對社會行的總體把握不僅涉及到對鞭一般存在的把握,而且必然要涉及到對其各種存在樣態及方式的把握,面對五光十色的多種多樣的社會行為,應該從哪里入手呢?最適宜的入手處或生長點哪里?

一些社會科學工作者發現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社會流行的社會行為心理問題,并認為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行為科學的研究能夠為這些總是提供依據和答案,因而開始了社會行為心理與現實社會問題結合上的研究。一般來說,具體的社會生活實踐和現實生活的信息資源,限定了研究的切入點或理論的生長點。就此而言,當代中國的社會行為心理研究的最適宜的切入點只能是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熱點問題。社會行為心理熱點問題是一種客觀的社會反映,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社會行為心理熱點問題也是社會行為的心理的重點問題,這些行為關系到社會主義改革的進程和前途。社會行為心理熱點同時也是社會行為心理的難點和焦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尖銳的社會矛盾,是很敏感、很尖銳的社會焦點問題,解決起來也往往難度不小。社會聚群行為是種種社會行為心理的起始點和矛焦點,也是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整合研究的著力點。

社會心理學是對社會生活和處于熱烈社會生活聚焦點上的人們所思所慮、所作所為的本質的思考,社會心理學一開始就是為解決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社會心理問題的迫切需要而產生的,以后的每一步發展都直接從社會生活的急需中獲得了無限的動力。顯然,這門學科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例如,20年代“霍桑試驗”中士氣與生產效率的提出,是為了解決當時工業生產之急需;30年代輿論、流言、種族和價值沖突等主題,是為適應世界經濟的蕭條和社會的動蕩不安之需要;40年代信仰、態度、民族性格等主題,是應第二次世界大戰這需要;而五六十年代以后社會相對穩定和平發展,許多具有明顯應用性的分支學科相繼出現,既繁榮了社會心理學本身,又使它在社會生活需要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僅在歐美國家,而且在日本、俄羅斯的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社會心理學這門應用科學的社會職能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都越來越大。有人統計,這10多年中《全國新書目》上刊有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有數百種,其中90%以上都與應用于社會生活有關。并且社會心理學應用成果相當大的一部分已經或正在轉化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

三、社會行為心理整合的著力點

大量的有關研究表明,社會互動是人的社會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人們在對稱性和非對稱性的社會互動中,形成種種群眾行為、大眾行為、集群行為。也就是不受通常行為規范所指導的、自發的、無組織的、無結構的群體行為方式。也就是我們這里所說的聚群行為。聚群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聚群行為的內在心理律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社會行為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積極的社會聚群與人們積極的社會觀念和社會行為之間正相關,而消極的社會聚群(矛偏行為)與人們社會觀念的偏頗和社會行為的偏離也有正相關。特別是當代中國青年有一種比西方更重視同輩凝聚的矛群意識,在這種社會心理環境下,社會變革過程中的社會熱點問題,往往在聚群面對面的互動中會越聚越熱,熱到一定程度就會將問題自然聚焦,聚焦到一定程度必然會施放出來。由此看來,聚群和赤心理的發展存在著兩種可能性,既可能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也可能成為社會變昔的掏力。所以,假公濟私在生生的聚群行為心理入手,探尋研究社會行為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整合社會心理學具有生命力的著力點。

布魯姆(H. G. Blumer)1946年曾把集合體分為四種:集群、大眾、公眾和社會運動團體。后來,布羅溫(R. W. Rrumer0又把集群分為兩種:暴眾和聽眾。這種分類依照無組織群體的有機程度和無組織群體在社會結構中的地全劃分的,有利于人們對無序群體的理解和把握,對聚群行為的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大眾與聚群有聯系也有區別。這兩類群體都是一種無組織群體的集合現象。在大眾傳媒日益發達的現代社會生活中,以大眾面貌出現的無組織群體將越來越多,越來越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影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值得引起重視的群體現象。它們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人數和接觸方式上。大眾是散布在廣大社會范圍內、接觸大眾傳播媒體為數眾多的一群人,大眾對社會生活的了解接觸是間接的,是通過大眾媒體發生作用的。聚群是以視野所及、耳聞所達的一群人,相互之間的接觸是直接的,通過感官和軀體感知群體中的人與事。大眾和聚群都是無組織群體,具有自發性、散漫性、情緒性、無責任性等。

國外將聚群行為稱為collective benhavior,也就是無組織無紀律的大眾集合現象。原蘇聯社會心理學家安德列耶娃把它稱為“非集體行為”(或譯為“集體外行為”),而我國社會心理學和社會學文獻上,一般譯為“集體行為”。中國人民大學沙蓮香教授稱為在公共場合或社會活動中出現的集群現象。蘭州大學曹孟勤教授等認為,譯為集體行為不妥,稱為“群體行為”失之過寬,沒有限制,稱為“非集體行為”也不妥,因“集體外行為”并非個體行為。因此,人道我這種偶然聚在一起無組織的一群人的行為為集群行為。我們認為“聚群行為”這個概念更能全面地動態地表達無組織的、自發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的激烈行為特征。

社會心理學認為,趨群性是人類的本性之一,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趨向于合群。社會生產方式越發達,生活方式越先進,各類人員的趨群意識和結群傾向就越強烈。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革和發展,社會聚群現象 普遍存在的、經常發生的,發生的原因、情況和結果也是多種多樣的。這種隨意性、自發的、無拘無束的聚群現象無所不在。它的啟動原因之一是出于人們最基本的交換信息需要。這一需要最原始的生物學價值是減少對周圍環境的不確定性,從而及時調整自身的行為以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聚群者希冀在集合中尋找到共鳴點,并力圖補充缺陷,達到志趣相投、知能互補。不僅如此,而且聚群行為心理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聚群已由過去的單一性發展到多學科廣泛交叉,層次日益增多,品位日益提高,形式日趨復雜。因此,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優化整合聚群心理與聚群行為發生、發展的過程特征和規律,即聚群心理的外在行為律與聚群行為的內在心理律,探求對積極聚群行為的鼓勵、強化,以及尋求對偏離聚群行為的預測、預防和調控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正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1986年10月3日給沙蓮香教授的信中所強調的:“在現代科學技術九大部門之一的行為科學部門中,社會心理是一門重要學科。而行為乘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聚群心理是聚群行為的內在條件和依據,聚群行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現。一般情況下,聚群需要形成聚群動機,聚群動機驅使聚群行為。“因為一切行為的基礎和根據都是心理現象的規律,同樣一切心理的外在表現都構成某種行為”。人的行為無一不是由動機所引導、維持和導向,而動機又是以人的需要為基礎的。一個人的行為是這樣發生的,一個聚群集合行為也是在相互一系列心理活動的支配下發生的。聚群心理是聚群行為的內中動力,聚群行為是聚群心理的外在表現。可見,個人行為與聚群行為都是一種動機性的心理行為。所不同的就是聚群行為中有大部分人只能模糊地意識到這種需要和動機,而簡單的幼稚認同就應聲而起,被動地或奇特地介入進去了。

四、社會行為心理整合的交互點

社會行為心理學主要研究個人心理與社會心理、社會心理與社會行為、社會行為與社會聚群行為活動等三大領域。當代社會行為心理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內在體驗和外在表現發展變化過程及其規律的整合科學。整合社會心理學主要研究三大層面的內容,即社會環境、文化心理、人格信仰、角色地位之間相互作用的宏觀社會文化行為心理整翕支;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意志、社會態度之間相互作用的中觀社會行為心理整合層;親和行為、互動行為、聚群行為、規范行為之間相互作用的微觀社會聚群行為心理整合層;這三大層面內容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整合構成了當代社會行為心理研究的有機整體,力圖發揮心理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社會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取向的社會心理學三者的“雜交”優勢,克服不足,建立共性與個性、世界化與本土化相統一的社會心理學。

在個人與社會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所關注的社會文化與亞文化因素的影響,文化心理的積淀,對社會成員人格信仰、角色地位等社會行為產生的影響,以及人格與角色待社會和赤又在何種程度上影響社會環境與文化心理的建構。

在個人與個人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所關心的個人之間的相互認知、情感、意志、態度等怎樣在社會認同層面,人際關系層面,人際溝通層面相互作用產生的角色地位與社會行為,以及后者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前者。

在群體與個人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關注從群體到個體又從個體到群體的影響過程,在群體合作、競爭、沖突、調適等對稱性社會互動和模仿、暗示、感染等非對稱性社會互動中,如何影響人們的親和行為和規范行為,以及人個行為又如何作用于群體行為。

在各體與群體的交互作用點上,社會行為心理整合主要研究社會與社會、群體與群體、文化與文化之間,在聚群行為、群眾行為、大眾行為、偏離行為、規范行為相互作用過程中,如何鼓勵強化規范行為心理和優化整合聚群行為心理,為適應跨世紀社會的現代化而加快人的行為素質的現代化而努力。

第3篇

現階段,我國的高校畢業生遇到了很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的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大學生的擇業求職不止是學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較,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也有著一定的考驗。有關的調查顯示,現今有眾多的大學生由于專業、職業的擇選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類問題已經成為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第四位。心理問題分別包含了學習壓力、情感困惑、人際關系等,在就業的過程中能不能獲得良好的引導及處理,這不止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關鍵,也會影響到學生本身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的穩定。

二、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主要的心理問題

(一)自我認知不足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理智仔細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這是在大學階段除了學習以外最重要的任務,也是大學生個性發展及健全的基準,是職業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為生活的相關閱歷、社會方面的經驗、成長的諸多背景太過簡單等原因的制約,大學生不能對自己及自己所處的環境客觀、充分地了解及認知,進而在自我的評價上存在著一定偏差,這對就業過程與適配職業的擇選及獲取都有著很大的影響,自卑及自負也是自我評價偏差大的常見體現。

(二)情緒困擾從大學的校園再到職場上,這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再加上現今的就業壓力很大,就使得學生經常處于應激的情況下,進而產生了焦躁、憤怒、抑郁等情緒反差,這些情緒的反應若是過度進展,就會將人的心理平衡破壞,也對人的認知功能有著很大的損害,進而讓人們不能對環境及事件進行準確的評價及反應,這樣還可能會導致身體或心理病癥、輕生等危險問題的出現。

(三)行為表現

1.回避。回避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會出現,且在事情發生之前開始盡量地避免這樣的事情遇到的行動。比如,大學生經常說的“考研考研,緩刑三年”,其實,回避雖然能緩解心理的應激,不過在諸多時候這是一種非常消極的應對反應,從本質上解決不了問題。

2.從眾。從眾,指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象。有些學生在選擇職業的時候對主客觀的狀況考慮不足及判斷不準確,盲目地從眾。比如幾年前的出國、考研。在盲目從眾的環境下所做的結果往往不適合自己,最終卻還要為此付出代價,致使畢業生的求職出現扎堆的現象,這在客觀上就加劇了競爭。

3.攀比。攀比,指不顧自己的具體情況和條件,盲目地與高標準相比。很多的學生在選擇職業的進程中會互相比較,不能客觀、全面、公正地進行自我評價及對他人的評價,覺得別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覺心理不平衡,根本不會去認真考慮這個單位適不適合自己,就盲目地進行攀比。這樣不僅讓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還會在攀比時失去了適合自己的機會。

4.依賴。依賴是指依靠別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給的行為。當今社會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面臨就業的競爭及壓力,很多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將希望置于別人的身上,被動地依賴自己的親戚、朋友、師長、學校等各界的幫助。導致自己深陷被動的擇業處境,這樣的心理及習慣會成為以后發展極大的阻礙。

三、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形成因素

(一)個體因素導致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的形成

1.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征。大學生處于青年階段,也是個體由不成熟過渡到成年期的階段,從生理、心理、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呈現著過渡的特性,這也會經常導致青年處在諸多的矛盾中,會受到環境的誘因影響致使出現心理問題;在求職的階段,學生直接要面臨的是從學生轉化為職業人,在社會角色上有著重大的改變,若是個體本來的心理行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么眾多的心理問題就會出現。

2.自我認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學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其經驗跟水平也制約著他們對自我的充分、客觀的分析及了解;還有中國的大學生是被稱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學生總是對學校以外的生活沒有足夠的認知與了解。這樣就會出現自我認識的不完全、不準確的問題,會導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環境之間存在諸多的矛盾。

3.認知模式的問題。學生存在絕對化、過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會形成個體本身的另一個應激源,成為導致學生出現焦躁、抑郁的負面情緒,或心理障礙的誘因。

4.應對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學生因為缺乏心理發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對挫折時總是沒有合理有效的應對舉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識的不斷增強,也導致某些學生對外界的支持體系有著很強的預防心理,并且還不愿意跟身邊的人講或不愿意求助于學校的心理專業機構。應對措施及能力不足,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處理就業過程中的相關問題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復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導致就業過程中心理問題的形成

1.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導致就業壓力過大。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形勢逐漸地嚴峻起來,導致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持續增長,這是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出現的主要應激源。畢業生的數量逐漸增加導致畢業生及社會間的矛盾加大,并且畢業生還跟我國的社會結構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國的經濟發展及人才需求都有著非常大的地區性差別,大學生的就業結構非常不平衡。

2.大學生個體社會化模式的不足。個體在社會的環境下呈現可以適應一定程度的社會文化,且參加社會活動并為社會所接受,這種進程叫個體社會化。若是個體的社會化沒有很好地完成,就會對社會不適應,進而出現心理問題及行為阻礙。校園及職場的距離已逐漸地成為了學生知識到工作能力轉化的最大阻礙。

3.外界環境的期許。外界環境會對學生的價值觀、認知等的發展形成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很多時候,社會輿論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態度來看待學生的,覺得大學生就應該要有好工作;并且人們對不一樣的社會分工及職業還有很大的偏見存在。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擇選就業有著極大的影響,也會導致更大的就業壓力。

四、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有效對策

(一)大力發展生涯教育,幫助學生良好地定位從大學生的自主就業制度施行以來,各個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主要是針對迎接的畢業生,注重講就業政策及技巧等就業安置方面的眾多內容。這樣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求職能力及技巧。應展開專業化、全程化、系統化的全方位職業生涯引導,喚醒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以達到幫助學生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及定位、發展職業性的素質,這對就業進程中學生的眾多心理情況有著很大的決定作用。

(二)強化就業心理輔導,提升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眾多的心理問題及就業問題都是彼此之間交織、相互的結果,這也就要求將心理引導及職業生涯的引導有效地結合起來,以進行部門工作的互通、互動。在心理輔導中要注重就業所導致的有關問題,更要將心理引導及進展體現不能缺少的組成模塊與內容進行嚴格的把關指導。這也能解決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且提升學生的心理適應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質及適應程度也是學生以后必須要具備的素質。

(三)促進學生的社會化進程,提高學生的職業適應程度良好的社會化環境是學生適應以后職場的基礎,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養水平。幫學生架起很好的溝通橋梁,讓學生能很好地跟職場的人進行交流,使學生更客觀地了解職場中的環境,并依據職業的環境要求,對學生進行有關素質的培養。因為職業對人的要求是多類型的,學生除了要有專業能力以外還要有綜合的素質。學校要關注軟能力的發展,以多樣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四)發展社會支持體系,強化輔導人員的團隊建設良好的社會體系能夠極大地緩解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及不良情緒,對學生進行認知的引導。學校也應該發展專門的輔導機構,開展多種類的學生自主活動,對學生就業起到良好的引導作用。我們應強化心理輔導者的綜合知識素養及背景,給學生提供科學的服務,教師要利用自己專業性的知識進行綜合引導,及時地處理學生的就業心理問題。

五、結語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九九国产视频| 午夜电影在线看|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好吊操视频在这星|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亚洲日产2021三区|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超碰97香蕉| 啊~用力cao我cao烂我小婷|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伊人久久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 | 国内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国产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97久久精品人人澡人人爽| 女人张开腿让男人桶个爽|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日本19禁啪啪无遮挡免费动图| 久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看|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 污黄视频在线看|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精品性高朝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野外做受又硬又粗又大视频|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中文天堂最新版www在线观看|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夫妇野外交换hd中文小说|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亚洲字|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免费|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免费版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a毛片|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