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消費觀存在的問題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大學生消費行為隨著現代化社會的前進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已經失去了對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判斷,針對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內容掌握較少,不能真正學習到大學生的精神文化,消費習慣和消費觀念的變化對大學生的未來成長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大學生必須要重視這個問題并解決這個問題。
(一)過分依賴他人,缺乏自強自立
第一,大學生消費普遍依靠父母和家人,不考慮家庭經濟狀況和收入現狀,隨意消費,過度消費的現象隨處可見,總是伸手就像父母要錢。
第二,大學生在校園中,很多學生無法真正掌握消費的一種習慣和做法,因此無法安排好自己每個月的生活費,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愿意參與勞動,不愿意參加學校的勤工儉學,在道德上與消費的價值觀上都存在很大的問題。
(二)奢侈浪費比較嚴重,攀比現象嚴重
第一,校園內部的宴請風很嚴重,導致了校園周邊存在很多餐館和酒店,每天都有很多學生去消費,人情世故在校園內盛行,很多學生根本沒心理會真情與道德,而是先將社會上的一股歪風邪氣帶進了校園,比如生日宴、老鄉宴等,還有情人節、圣誕節消費活動也是舉不勝舉,學校食堂下午5點就下班了,甚至有的學校沒有食堂,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占據了主導思想,學生認清交往變成了大學的主要內容。很多學生的消費行為以學習需要為名,暗中較勁為實,不考慮自己的消費能力、消費需要和消費效用,只一味追求消費上的勝出,自己的東西一定要比別人的好,在大學校園內這種盲目消費主要表現為瘋狂地購買最新款的手機、昂貴的名牌電腦等。
(三)學生熱愛電腦游戲,學習意識和積極性較差
很多企業和用人單位在選擇大學生就業和招聘中都會說大學生沒有太多能力,缺乏社會適應能力,專業性也并不強,不能發揮實際用途,這些其實根本原因都在于大學生在校園中熱愛網絡游戲,對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已經降低很多,一些男生徹夜泡在網吧和酒吧,一些女孩子沒有太多生活費也要每個月大量開支,為了滿足自我的虛榮心,她們甚至可以出賣身體,她們投靠“大款”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求,這種畸形消費污染了校園環境,可謂傷風敗俗。
(四)道德品質不良,誠信意識淡薄
第一,大學生消費意識是“只買貴,不買惠”,命名見到有些產品是假冒偽劣,但是顧忌面子和同學的看法,知道是假的也會去購買假貨,一些大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并不重視社會道德,而是重視面子和個人的虛榮追求,例如一些大學生購買了盜版和山寨貨,還硬要說自己的是名牌產品,吹噓自己的東西幾千塊或者上萬塊,讓自己成為同學之中的富人,這樣不僅對學校風氣產生影響,還影響了其他一些不愿意攀比或是吹噓,愛面子的同學,也走向錯誤的道路。
第二,大學生存在借錢不還的不講信用現象,國家為幫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實行助學貸款制度,但部分受益的學生信用意識淡薄,畢業后不及時還款甚至干脆不還款。鑒于部分學生的信用缺失現象,現在的校方和教職工個人不敢為學生的貸款進行擔保。還有些學生向老師借錢,有的張口就借上千元,到時候卻并不及時還錢或干脆不還。
二、現代大學生消費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心理方面的原因
大學生階段是一個走向成熟卻又未真正成熟的階段,他們從小受家長的照顧和關懷。許多家長為了避免孩子壓力過大、精力分散,不讓孩子知道家庭的經濟狀況,導致許多學生不知道家庭的困難,不知道父母的辛苦,不知道金錢得來不易。同時他們又缺乏獨立生活能力,缺乏理財經驗,家長不在身邊照顧和指點,極容易受錯誤的消費觀的誤導,開支上沒有計劃,沒錢便向父母要;再加上部分學生存在著虛榮心,認為自己在消費水平上不能低于其他同學,為了自己消費水平不斷升級而不惜犧牲健康、教育或一些應有的社會責任;此外,大學生中經常出現情緒化消費。
(二)家庭的原因
現階段很多大學生都是家中的獨生子女,很多學生從小生活就養尊處優,是家里的寶貝,不能被人罵,不能被人說,家長普遍對自己的兒女縱容和嬌慣,在消費上對孩子更是無限制的滿足。這些獨生子女進入大學校園后,學習動力沒有上漲,而是在消費動力上源源不斷的上漲,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大學生每個月高消費后還要吹噓,誤導了其他學生價值觀,讓大多數學生以為高消費才是能力強的表現,讓自己也有一種落魄感,經濟條件差的家庭,孩子的消費需求也有限,往往被誤導才有很多學生存在大手花錢的習慣。
(三)社會環境原因
社會中存在的一些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健康的價值觀也深刻地影響了大學生的消費觀,這些價值取向造成了大學生追求高消費的心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消費觀念、消費方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并不成熟,很容易受社會上不良消費觀念的影響,從而形成相互攀比的消費心理。
三、現代大學生消費觀的教育對策
(一)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念
我國大學校園要樹立大學生的正確消費觀念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消費動力,要樹立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消費觀,大學生要認清當前的發展環境,了解消費環境,掌握好每個月的生活費用,選擇理性消費,不斷提高自我的思想覺悟,自覺抵制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在消費過程中必須要堅持提高學生的個人價值意識,讓學生學會如何去消費,如何有效消費,如何讓錢花的實在,花的值。大學生要在新環境中,樹立新的消費觀念,培養適合現代化校園環境的價值觀與生活態度,讓自我保持健康的生活狀態,讓學生追求學習與專業技能的提高,不要互相攀比,追求物質生活。
(二)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產生在高校校園內,以校園為依托,是社會文化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大學文化品位的重要體現。這種群體文化以師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為靈魂,以形成全體師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為根本,以傳播科學知識、開發智力資源、提高全體師生的素質為內容,以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為條件,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人才。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強調“:社會環境能通過個體的種種活動,塑造個人行為的智力的和感情的傾向。社會環境無意識地、不設任何目的地發揮著教育和塑造的影響”。校園文化的這種“無意識”、“不設任何目的”,對學生有著巨大的教育和塑造作用。
(三)加強消費觀教育
第一,開展消費的文明教育,定期為大學生開設消費文明教育培訓,讓大學生意識到在校園中不必開展高消費活動,不要攀比和炫耀自我的消費,不要追求物質生活,一切要節儉,消費不能只是反映出家庭的富有,更多的是反映出家庭和個人的精神文明狀況,反映出個人和家庭的文化意識、消費倫理觀、消費動力等等。
第二,和諧社會消費觀念,在新經濟發展時期,提倡和諧消費觀念與生態消費意識,讓大學生重點學習如何提高自我的消費價值,要在消費時也考慮到社會持續發展、生態平衡、環境保護的關系,提高自我的社會責任感。
第三,消費與市場發展的平衡性,實現理論與實踐結合,在消費的教育中,消費觀念與自身的消費實踐做法要有效結合,要實現自我消費心理、消費計劃、消費方式、消費市場的完美結合,保證自我消費的理性與能力是吻合家庭與社會發展節奏的。
第四,增強大學生的自我理財能力,其實每個月的生活費沒必要都去消費,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只有做到從個人生活和個人消費中節儉一部分錢出來,才能實現理財,日積月累,會有一筆小小的財產和收入,可以作為未來進入社會后的資金,這也體現出來一個人的消費素質,只重視消費而不重視理財的人只是一般或者較低的消費素質,只有提高大學生的消費素質,才能控制住浪費的觀念,停止消費熱潮。
參考文獻:
[1]王英民,人學生消費現狀分析與對策[J],南京理工人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011(6),105—109
[2]戚世鈞,人學生的消費觀及其引導[J],河南人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12—17
[3][美]霍金斯等著,符國群等譯,消費者行為學[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03:33-38
[4]陳鴻清編著,百年樹人——中國教育問題[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11(1),101—105
關鍵詞:消費觀;價值觀;理性消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當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收錄日期:2012年2月28日
理性消費是當今時展和我國現代經濟建設對大學生的要求。關注大學生的現實消費狀況,培養大學生健康、科學的理性消費觀,對于正確引導青年一代乃至整個社會的消費趨勢,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當前大學生消費現狀
1、消費品傾向于電子高科技數碼產品。如今,高科技數碼產品已走向大學生生活。大學生不僅人人配有手機,而且手機價位越來越高。甚至大多數大學新生入校時就配上手機、電腦、相機――所謂的大學里的“三件套”數碼產品,家境富裕的大學生則配上更齊全的“五件套”(手機、電腦、相機、MP4、錄音筆)。
2、品牌意識增強。現在的大學生無論飲食、穿著還是日用品都較以往年代的講究。除了吃飯、穿衣要講究名牌外,在購買大部件的手機、電腦等高科技數碼產品上表現尤其明顯。大學生追風攀比現象日益嚴重,不顧自身經濟條件的過度、盲目跟風,追求品牌、名牌在大學生群體中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
3、消費數額大。當代大學生的消費數額也日益增加,甚至超過家庭能承擔得起的限度。“一月五百貧困戶,千兒八百剛夠用,兩三千元是扮酷,四五千元真大戶”這首大學校里流行的打油詩雖然有夸大不實之處,但基本上影射了當今大學生的真實消費水平。
二、當代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誤區
1、貪圖享受問題突出。據調查,大學生生活消費每月支出占每月消費總額(不含學費和住宿費)的比例最高,而伙食費用又是生活消費中占據比例最高的一項。此外,大學生用于休閑娛樂、朋友聚會和旅游的消費支出在消費總額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平均每月用于聚餐或請朋友吃飯的消費支出在100元以下的占66.4%,101~200元的占27.6%,200元以上的占6.0%。從當今大學生的消費結構可看出,過度看重享受的思想已經逐漸蔓延及大學校園并影響到大學生的消費思想和行為。
2、攀比現象成風。當代大學生的消費品種類及花費數額的變化,一方面是我國社會進入小康社會,人民生活富裕的必然結果和表現,但另一方面與大學生愛慕虛榮、甚至不顧家庭經濟條件盲目攀比不健康的心理不無關系。大學生穿著講究點當然無可厚非,但過度的講究吃喝、穿著打扮及享受高端數碼產品等相對于學習來說次要的東西,則是應當引起我們高度警惕和重視的問題。對于名牌消費品的向往,對同輩高檔消費的羨慕,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滿足消費需求而產生的煩惱等極容易引發大學生心理的失衡和行為失范,其影響的負面性是不可低估的。
3、超前消費。近年來,有些大學生的消費數額日益高漲,消費數額甚至遠遠超過所在家庭的經濟收入水平。據大學生人均月消費與大學生所在家庭人均月收入的調查統計顯示,有7.2%的大學生月消費支出高于其家庭人均月收入。對大學生消費來源的調查顯示,全部來源于家庭的占67.2%,部分來源于家庭、部分來源于勤工助學或獎助學金的占28.8%。非理性的、盲目的超前消費、高消費,不僅給家庭造成巨大經濟壓力,也使大學生迷失了科學、健康、正確、積極的人生目標和追求,形成不良的人生觀、價值觀。此外,不良的消費氛圍對大學生人際交往也會產生不良影響,一旦大學生的消費層次拉開,便會加深交往的隔膜,而這個隔膜會影響他們融入集體、社會。
三、大學生錯誤消費解決辦法
1、學生方面。大學生要提高自身素養,形成勤儉節約、理性消費理念。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和美德。作為自己尚沒有經濟來源被父母供養的大學生,更應該體諒父母辛苦供養自己上學的不易,繼承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繼承和發揚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精神,形成科學、理性消費理念。
2、家庭方面。家庭應營造艱苦樸素、理性消費的生活環境,培養和引導學生養成科學、理性消費的習慣。作為家長應首先把自己塑造成生活方面的模范標兵,從自身做起,言傳身教,給學生創造和培養勤儉持家、艱苦樸素的良好家庭氛圍,使學生養成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同時也從精神道德層面引導、監督學生樹立量入為出、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念。
3、高校方面。縱觀我國的教育體制,從小學到大學,大學生從來就沒有接受過來自學校的系統的、正規的消費教育,不具備系統的消費知識,更談不上消費判斷能力。因此,當前我國高校要加強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培養科學、理性消費的消費文化。大學要做好利用有效教育資源,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合理消費觀的引導和監督工作。學校要開設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課程,加強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同時,運用校園廣播站、校報、宣傳欄等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優秀品德、美德和理性消費為主體的宣傳教育活動,廣泛弘揚理性消費文化,培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干凈純潔又積極向上的校園消費文化和環境,營造大學生理性消費的輿論氛圍,倡導學生適度、合理、科學消費,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科學的消費觀,從而培養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品學兼優的高素質人才。
主要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學生;消費觀;成因;對策
消費作為社會生產方式的重要環節,對日常生活領域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消費的過程既是商品價值實現的過程,也是商品的社會文化形成和轉換的過程,是在社會文化意義上塑造消費主體的過程。大學生的消費現狀反映了大學生的現實消費傾向和未來的消費走向,對于研究消費經濟和市場需求有重要意義。大學生消費觀反映出了大學生的生活現狀以及價值取向,研究大學生的消費觀可以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特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現階段我國大學生的消費現狀及消費觀特點
根據2009年《經濟研究導刊》的調查數據顯示,以西安地區為例,大學生的月消費額基本上呈正態分布,以350元~500元和500元~800元為主要月消費額,在一個正常的可接受的范圍之內。同時,也存在14.8%的大學生人均月消費額超過了同類正常范圍和本地人均消費的正常范圍。這些大學生以中高年級的大二、大三居多,占到了此類消費群體總量的85%之多,并且這部分消費群體的家庭月收入基本都在3000~5000元/月,家庭所在地也基本上集中于城市。 由于新時期大學生所處時代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的消費觀念存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消費觀念新穎時尚,消費結構日趨多樣化
大學生處于成長的青年時期,富于創造性和挑戰性,對于新鮮事物充滿敏感與好奇。大學生的這一基本消費心理特點決定了其消費觀的新穎時尚,喜歡追求新鮮事物。此外,由上面分析的大學生消費現狀可以看出,新時期大學生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新的變化,基本的生活消費在總的消費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學習、交往、娛樂、健康等方面的消費則有較快的增長,這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是分不開的,同時也表明大學生消費結構日趨多樣化,不再僅僅局限于溫飽問題的解決。
(二)消費的個性和從眾性并存
大學生處于一個人生中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的階段,由于這種心理的影響,大學生的消費特點也呈現個性和從眾性并存的現象。在大學生消費方式多樣化,維權意識強,鐘情國際品牌的同時,他們又極易受他人特別是同齡人的影響,追逐時下流行潮流,形成從眾消費的現象。
(三)消費觀念的沖動化和情緒化
大學生的思想情感易沖動,客觀環境、流行趨勢對其行為的影響作用比較突出,“時尚和潮流”的消費成為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因此,缺乏明確目標,易受促銷和明星效應影響,購買隨意性強等都體現了大學生消費觀的沖動化和情緒化。
二、大學生消費觀中存在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大學生消費觀中存在的問題
1、 享樂化、金錢化、利益化的消費觀
上文在分析大學生消費特點時提到了大學生具有消費支出水平高的特點,而這正是大學生消費觀中存在的享樂化、金錢化、利益化觀念的反映。以西安地區高校為例,約有13.7%的大學生擁有1300元以上的高檔手機,更有少部分學生每月生活費高達5000元以上。他們購買高檔手機、數碼相機,買商品時注重時尚和品牌,節假日還常外出旅游。這些現象正是享樂化、金錢化、利益化消費觀的表現,過高的消費支出也是一些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2、 超前消費和負債消費
由于大學生消費存在支出水平高,消費觀念新穎時尚以及沖動化和情緒化的特點,因此超前消費和負債消費不可避免地成為大學生消費觀中存在的問題。調查顯示,大學生月生活費超支狀況比較嚴重,24.9%的學生感覺每月生活費不夠用,而向同學經常借債的人占到了8.2%。他們認為,現代人就應該接受超前消費。另外,超過一半的同學認為超前消費應“視情況而定”,特別是對花費較大的電子類產品的超前消費現象比較嚴重。這說明部分學生仍比較贊成超前消費和負債消費,這是一種不良現象。
3、 過度的人際和戀愛消費支出
大學生消費存在支出水平高這一特點,而其支出水平高的主要表現就是過度的人際和戀愛支出。以西安地區高校為例,將近有30%的學生談戀愛,由于談戀愛而增加的費用占生活費用的30%。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女生戀愛花費在400元以上的是同級別男生的6倍多,而在交際方面月支出150元以上的男生比重是女生的6倍多。盡管如此,他們大多承認人際與感情必須要有物質投入,因此經常無法正確把握適度消費的原則,而且大學生的這種“感情”消費有蔓延之勢,不得不令人擔憂。
(二)大學生不良消費觀的成因分析
1、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學生的消費誤區和偏頗的消費心理
消費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年人充滿朝氣與活力,熱愛生活,追趕時代潮流,其心理狀態處于少年向中年的過渡時期,體現自我意識是青年人在消費活動中的心理要求。由于他們的消費觀念新穎別致,時代感強,這就容易導致刻意追求、貪圖享受、愛慕虛榮的消費心理,消費水平與收入水平不成比例,形成超前消費和負債消費的現象。
2、 學校缺乏關注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