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環境污染的概念范文

環境污染的概念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環境污染的概念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環境污染的概念

第1篇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環境污染問題也成為了公眾所普遍關注的問題。由于我國很多城市關于環境問題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應用現狀,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司法資源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難度也相對較大。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問題研究,探究我國的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的問題,從而全面進行我國環境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

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

一、引言

開展我國的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解決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首先應當完善我國的法律法規,從而使得我國的司法資源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過程中,也能夠真正的做到有據可依。健全我國的環境污染公益訴訟制度,對于我國的環境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進而促使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能夠給予環境足夠的保護,從而實現長久的、可持續的發展。

二、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的重要性

由于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部分城市在利用自然資源時,沒有做到資源的合理運用,因此各種環境問題也隨之產生[1]。環境污染現象的出現,嚴重的干擾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順利開展,甚至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因此進行國家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給予環境問題以足夠的重視,從而有效的保障社會和群眾的公益。由此可知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三、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

具體內容研究公益訴訟的概念是相比較私益訴訟的概念提出的,公益訴訟所訴訟的現象,主要是危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現象。公益訴訟的概念存在著廣義公益訴訟概念和狹義公益訴訟兩個概念。其中廣義公益訴訟的概念指的是為了保證公共利益的完善性和有效性,國家機關以國家的名義,或者是個人以自身的名義提出的訴訟。而狹義的公益訴訟的概念僅僅是指國家機關以國家的名義開展訴訟,進行公共利益的保護和完善工作。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內容相對復雜,相對于其他的公益訴訟的內容,環境公益訴訟的內容還需要增添除了訴訟要求、訴訟對象、破壞的行為以及破壞行為所產生的后果之外的各項地域因素、人文因素以及地理因素等等。因此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工作難度相對更高。

四、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實施問題研究

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實施問題研究,根據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基本法律規章探究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具體實施方式,主要分為以下的幾個方面:

(一)拓展公民行使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權的空間

拓展公民行使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權的空間[2]。由于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執行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公民所共同具有的權益。因此應當規定除去法律特殊的規定外,任何公民都具備有效的行使環境污染訴訟的法律權益。

(二)擴大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涵蓋范圍

擴大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涵蓋范圍,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不斷發展,公民實行環境訴訟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因此需要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涵蓋問題的擴張工作,從而保證任何的人為的、污染環境的行為,都能夠通過環境污染公益訴訟被給予及時的制止。從而應當擴大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涵蓋范圍,規定具有任何破壞環境行為的個人或者是集體,公民都可以對其進行訴訟,并且要求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三)完善和應用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內容

我國關于環境問題的法律法規的完善和應用的缺失,也是導致我國的環境問題較為嚴峻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的研究,首先需要完善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內容[3]。開展憲法、環境保護法、水污染法等法律的應用和完善。并且制定專門的環境保護部門,對于地區進行定期的,環境污染問題核查。對于存在著破壞環境的個人或者企業,具有直接行使對其進行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權利。從而可以有效的保證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順利實施。

五、結語

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首先應當明確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的重要性,進而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具體內容研究。探究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實施問題:拓展公民行使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權的空間和擴大環境污染公益訴訟的涵蓋范圍以及完善和應用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的內容。開展環境污染公益訴訟法律問題研究,給予我國環境保護問題以足夠的重視,是我國進行可持續高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張方.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研究[D].河南大學,2013.

[2]李靜.論我國民事公益訴訟之適格原告[D].華東政法大學,2013.

第2篇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綠色;GDP;國內生產總值;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治理成本

中圖分類號:X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8-0034-02

1 綠色GDP核算

目前經濟現論界對綠色GDP概念有以下幾種不同認識:

1.1 基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界定綠色GDP概念

1.1.1 考慮資源環境要求對綠色GDP概念的界定

綠色GDP是指在原有GDP的基礎上考慮資源與環境因素,對GDP指標作出某些修正計算而產生的一個新的總量指標,“綠色GDP=國內生產凈值+固定資產損耗-生產中使用的非生產自然資產”,或者“綠色GDP=(凈出口+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凈額+固定資產損耗)-非生產經濟資產凈耗減-自然資產降級與減少”;也有學者提出“綠色GDP=GDP-(自然資源耗減價值+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的價值)”。上述觀點其共同之處:是基于已有的SNA體系核算出的GDP的基礎上削減GDP的獲得對自然資源、環境所造成的降級與損失。即,綠色GDP就是在原有GDP的測度中納入“資源環境”概念。

1.1.2 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界定綠色GDP概念

綠色GDP是用以衡量扣除了自然資產(包括資源環境)損失之后的新創造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綠色GDP=GDP-自然資源耗減和環境退化損失-(預防支出+恢復支出+由于非優化利用資源而進行調整計算的部分)。1.2.3 福利GDP的觀點

福利GDP=現行GDP+外部影響因素,外部影響因素是一種非經濟福利,有外部經濟因素和外部不經濟因素。

1.2 從統計核算角度界定綠色GDP概念

該觀點從統計度量的可操作性的角度認為,在現行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環境污染的損失,即可得到綠色GDP。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自然資本的消耗,得到經過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就是綠色GDP(GGDP);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扣除生產資本的消耗,得到國內生產凈值(NDP)。從國內生產總值中同時扣除生產資本消耗和自然資本消耗,得到經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產凈值,也稱綠色國內生產凈值(EDP),這就是聯合國綜合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的核心指標。所以這幾者的關系可這樣來表示:EDP

實施綠色GDP核算體系,在技術上需要解決如何衡量環境要素價值的問題。由于環境資源的使用大多屬于非貨幣交易,在難以通過市場行為確定其價格的情況下,對資源增減、環境變化的估價只能采用虛擬方法。現從理論上提出了三種虛擬估價方法:市場價格法;住戶意愿法;維護成本法。按照資源環境恢復到耗減和降級前的水平所需的費用來計算其價值。與市場價格法相比,維護成本法在理論上更加體現持續發展的思想,因為維持資源環境的數量和質量水平不變,也就是保證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環境成本表現為人類活動對周圍環境質量和受納體的不利影響所造成的全部損失,包括對活動地造成的損失和對活動地以外的其他區域造成的損失。從量的角度看,環境成本應等于受納體損失的總和。因此,國際上一些專家比較看重維護成本法。

2 我國環境污染總量估算

綠色GDP核算時,從GDP中扣除的項目大致可分為兩部分,一是自然資源凈耗減,包括經濟資源和非經濟資源,二是環境污染損失,二者存在重疊的部分,即環境污染所致的自然資源的損耗。本文擬采用維護成本定價法,對我國環境污染損失總量進行粗略分析。假定環境污染被完全治理,不存在環境污染所致的自然資源的損耗,同時環境污染損失等于環境維護費用。

環境污染損失價值總量=環境污染的完全治理成本

=∑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各污染物的單位治理成本

=廢水的理論治理成本+廢氣的理論治理成本+固體廢棄物的理論治理成本(+噪音污染危害+其他損失)

=∑廢水中各污染成分含量×各污染成分單位治理成本+∑廢氣中各污染成分含量×各污染成分單位治理成本+∑各類固體廢棄物的排放量×各類固體廢棄物單位治理成本

我們很難詳細統計到所有污染成分的含量,也很難有十分精確的分類治理成本,可行的辦法是根據國家環保部的統計數據,對主要污染成分總量進行估計,并且用各污染物的排污費征收標準作為其治理成本。目前的征收標準是2003年頒布執行的《排污費征收標準及計算方法》。根據2007年新聞報道,國家環保總局發言人稱“該標準僅為污染治理成本的一半”,“我國將在3年內提高至污染治理的成本”。但由于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迄今基本沒有調整。2009年底,環境保護部官員透露,將爭取發改委、財政部的支持,盡快提高全國排污費征收標準。其中SO2廢氣排放費已經率先提價,部分省市從2007年的0.63元/千克提高到2009年的1.26元/千克。我們用現行標準的2倍的值進行環境污染治理成本的估計。

當然這里的污染物統計是不全面的,最重要的缺少是CO2排放的損失估計。且這里僅僅計算了理論治理成本,而大多數污染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后已經擴散,并對自然經濟社會系統造成了實質性危害,而這種這種危害可能遠遠大于治理成本,事實上,環境污染所造成的損失還應加上其對自然資源的破壞、對民眾健康的損害等。因此以上數字是嚴重保守的,它僅表明我國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成本,約占2006年我國GDP總量210871億元的0.49%。上表中我們僅僅估算了污染物排放量的治理成本,根據本文第三部分,可知工業污染物產生量遠高于排放量,即對于污染物排放的主體――企業來說,大部分污染物在排放前已經通過凈化設備或工藝處理過了,然而這個過程也應該是有成本的。考慮到這個因素,可以把環境污染損失總量調整為3356.73億元,占當年GDP的1.59%(在不考慮CO2排放所致損失的情況下)。

3 2006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環境污染總量考察

我們有必要基于綠色GDP核算模式對各省的自然資源耗費和環境污染損失進一步分析,摸清真實GDP增長現狀,并嘗試進行綠色GDP核算,雖然由于考慮到自然資源耗減后,GDP增幅被嚴重調低,所以這一嘗試在省級層面已于從2006年開始嚴重受阻。而本文僅對各省的環境污染損失進行統計估算。

類似于上述估算過程,根據2006年環境統計年報,我們也可以對各省的環境污染狀況進行分析,分別計算各類污染物價值量(排放量/產生量等×每單位污染物的排污費征收額),匯總后可得到下表數據。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污染物產生量占GDP比例在前5位的依次為貴州、山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污染物排放強度(排放量占GDP比例)的前5位依次是貴州、寧夏、山西、內蒙古、青海。

第3篇

[關鍵詞] 4―6歲兒童 環保內容 認知

一、問題的提出

生命問題――有生命的和無生命的、生物和非生物、出生和成長――就像它們吸引科學家一樣,長久地令兒童著迷。這種著迷使兒童對自然的感受力強于成年人,使他們對自然有一種本能的親近并以平等的眼光來看待自然。他們對于自然環境的關懷到底是怎樣的呢?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我們的調查就試圖通過了解4-6歲兒童對環境相關內容的看法初步解答這兩個問題。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調查對象

在四川省成都市、南充市及夾江縣的一級、二級幼兒園中隨機選取133名4-6歲兒童進行訪談。訪談對象家庭來自農村、城鎮、城市以及部分進城務工家庭。

(二)調查工具與方法

采用自編的訪談提綱,主要涉及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了解兒童對“大自然”及“環境污染”這兩個概念的認識;2.了解兒童對水污染的看法;3.了解兒童對影響環境的日常行為(兒童能親歷、感受的行為)的看法。

訪談前進行兩周訪談員培訓,共對133名兒童進行訪談。其中6名兒童因過于緊張放棄,最終收回127份有效問卷。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一)該階段兒童對環境相關概念的理解

相關研究表明,生物學概念常常是兒童認知努力的自然而然的目標。[1] 我們知道通常兒童在2~7歲的年齡期間,形成關于因果和物理現實的簡單觀念。在這一過程中兒童自然形成的概念里,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子集與哲學家所稱的自然類屬(Schwartz,1977)有關。[2]自然類屬是自然中存在的范疇,這類事物的存在和性質不依賴于人類的活動,例如動物是自然類屬,植物和無機物也是。正是自然類屬的底層結構豐富了兒童歸屬推理的來源,對自然類屬內在特征的區分和歸納,使兒童形成最初的歸屬推理能力。調查兒童如何理解“大自然”和“環境污染”這兩個概念,可以初步了解兒童對環境相關概念進行歸屬推理的具體特征。

1、兒童對“大自然”的理解

當成人認真思考 “大自然”究竟是指什么的時候,似乎很難用比較確切的語言來表達。我們可能會想到河流、山川、森林、花草……,卻始終無法把這個詞的意思講清楚。我們采取多種方式查閱該詞的含義,遺憾的是始終也沒有找到文字的定義,僅在《辭海》中查閱到有關“自然界”的解釋,如下:自然界指統一的客觀物質世界。……從狹義上講,自然界是指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

那么,該階段的兒童是如何理解“大自然”這一概念的呢?他們的理解有什么特點呢?有沒有性別差異呢?

(1)兒童對“大自然”理解的有限性與具體形象性

從訪談記錄的統計來看,在回答“什么是大自然”這樣的概念時有93人回答“不知道”,占總調查人數的73.23%。可見,該階段兒童理解這個概念是有困難的。盡管“大自然”也屬于自然類屬這一兒童最初接觸的概念類屬,但概括性很強,可能對該階段兒童的推理有限制。

能夠給出回答的兒童中,非常明顯的一個特征是理解的具體形象性。有34名兒童對問題做出了回答,用自然界里具體的事物指代“大自然”的就有23人,占做出回答總人數的67.65%。他們認為“大自然”就是天、有動物的森林、太陽、花、草地以及水等等。另外,還有5名兒童認為有人的地方就是“大自然”,這種認識似乎已經上升到了對“人的存在”的哲學思考,無外乎柯爾伯格要感嘆“兒童是哲學家”。有4名兒童對“大自然”進行了豐富的想象,他們認為“大自然”是美好的、漂亮的地方,在訪談者的追問下他們并未給出進一步的解釋。

(2)兒童對“大自然”理解的性別差異

表1情況表明,在4-6歲兒童中不同性別的兒童理解“大自然”的概念是有差異的。首先,男孩表示知道“大自然是什么”的比例相對大于女孩。其次,在具體回答的內容方面也有很大的區別:男孩的回答更為現實,幾乎全部的回答都是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行為來指代“大自然”;女孩則除了現實的指代之外,還有一部分用美好的想象來表達,盡管沒有明確告訴訪談者具體的想象,但顯然她們認為她們想象的“大自然”是比現實世界更美好的存在。在認為“大自然”是“有人的存在的地方”這一回答上沒有太大的性別差異。

2、兒童對“環境污染”的理解

環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是指人類活動使環境要素或其狀態發生變化,環境質量惡化,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人類的正常生活條件的現象。[3]簡言之,環境因受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而改變了原有性質或狀態的現象稱為環境污染。這些是我們現代人類在生活中真實地接觸并時刻都在發生著的,例如大氣變污濁、水質變差、廢棄物堆積、噪聲、振動、惡臭等。我們的兒童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嗎?

(1)兒童對“環境污染”理解的準確性與多樣性

事實表明,兒童的觀察和體驗是敏感的。根據訪談記錄,該年齡階段有65名兒童表示不能理解“環境污染”的概念,占調查總人數的51.18%,相對于“大自然”概念的理解,這一比例要小得多。從他們回答的內容分析,可以明顯的劃分為三大部分:1、30名兒童認為“環境污染”是一種具體現象,汽車冒煙、人太多、到處是臟東西、污水等等。這種認識占做出回答總人數的48.39%;2、有21人將“環境污染”理解為具體行為,亂丟東西、弄臟水等。該回答所占比例為33.87%;3、另外還有11名兒童強調“環境污染”的后果,傳染病、會死人、魚會死等,占做出回答總人數的17.74%。

可見,兒童對“環境污染”的理解已經涵蓋了環境污染方方面面,如環境污染的原因,不正是生活中的各種行為造成的嗎?汽車冒煙,這是兒童形象的描述,卻準確地反映了這種污染現象。同樣,兒童對環境污染后果的表達也是最生活化的,他們不知道環境污染會造成日照減弱,氣候異常,水土流失,自然災害頻繁,生物物種絕滅這樣一些后果,但他們清楚環境污染會傳染病、會死人。兒童們還知道亂丟東西、弄臟水這樣一些行為是環境污染。可見,該階段兒童對“環境污染”概念的理解是準確而且多樣的。

(2)兒童對“環境污染”理解的性別差異

表2的情況表明,該階段兒童對“環境污染”概念的理解存在著明顯的性別差異。有63.49%的女孩表示不能理解概念,而同年齡的男孩只有39.06%表示不知道,這一差距是比較大的。從理解的具體內容看,男女之間沒有區別,將“環境污染”理解為具體現象的比例最高,理解為具體行為次之,理解為具體結果的比例最低。

3、該階段兒童對環境相關概念理解的分析

4-6歲階段的兒童能夠利用“大自然”范疇內的組成成員來獲得對“大自然”的推理,他們也能從日常接觸的具體現象中概括出“環境污染”的概念。而且該階段兒童所進行的理解與成人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具有驚人的相似,只是兒童的概念歸納能力的限制使他們在理解和表達上有局限。不可否認,他們對環境的思考能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得多。

最近的研究表明,兒童的認知系統沒有質的差異。具體內容的知識是兒童概念的一個重要成分,在概念理解過程中成熟的思維方式的獲得不只要求一般的認知發展,而且要求具體內容知識的發展。[4]兒童對“大自然”概念的理解與對“環境污染”概念的理解的差異(兒童對“環境污染”的理解更強于對“大自然”的理解),很可能就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具體內容知識的多寡造成的。

而在這兩個概念理解上的性別差異就不僅是以上的原因。男孩和女孩在認知的具體內容上的差異確實造成他們理解這兩個概念有很大區別,但是我們認為性別角色的不同是造成他們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由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男孩和女孩在心理能力和個性特征上有差異。男孩從小就表現出對科學、數學等領域知識的較大興趣,女孩則表現出對語言、藝術方面的較大興趣。[5]因此在我們的問題中,男孩有較好的表現,正是由于他們在日常的接觸中較多地關注科學領域的知識,擁有較多該領域具體內容知識而形成的差異。另外,女性比男性更為敏感,且這一差異在很早時期就出現。[6]在我們進行訪談的過程中,女孩表現出對問題回答是否符合訪談者要求的焦慮,她們仔細觀察在她們給出答案后訪談者的語言、表情等,并且在全部訪談結束后,她們更迫切地想知道她們的回答是否符合要求。而男孩則表現出“無所謂”的狀態,在訪談結束后就離開,并重新結伴進行游戲。

(二)該階段兒童對污染現象及行為的看法

1、兒童對水污染看法的特點

所謂水污染,主要是指人為因素或間接地讓污染物滲、進入水體,造成水體物理、化學或生物特性的改變,以致于影響水體正常用途或危害公眾健康及生活環境的現象。本調查將水污染作為訪談的一項內容,是考慮到水污染現象是現實生活中兒童能夠看到、接觸到的較頻繁的污染現象之一。我們的訪談也反映出兒童對水污染現象的敏感性很高,對該現象的認識比較全面。

(1)能夠對水污染現象做出正確判斷

在接受調查的4-6歲兒童中有116個孩子認為“將臟水倒入河中”的行為不好,占調查總人數91.34%,認為這一行為好的孩子僅有8.66%。其中認為水污染現象“不好”的理由有三大類,一類強調原因,認為由于倒入河中的水很臟,有細菌,而河水是人們要喝的,所以不能隨便亂倒;一類孩子強調后果,他們指出將臟水倒入河中會造成污染,人們不能游泳、魚兒會死去、小動物會生病、亂倒臟水會被警察抓等等;還有一類孩子強調日常正確的行為,如臟水應該倒在廁所里等。

而認為“將臟水倒入河中”這一行為好的孩子則認為河水反正是臟的,把臟水倒進去也沒什么關系,還有孩子回答家里天天都往河里倒臟水,這是很自然的事。當然,還有個別的孩子做出判斷,但回答不出理由,所占比例很少。

(2)對水污染造成的后果有明確認識

在分析兒童判斷水污染現象為“不好”行為的理由時,我們發現該年齡階段的兒童大部分都表明他們清楚水污染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前文我們指出兒童認為水污染行為“不好”有三類理由,分別從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認為應該怎樣做這三方面來回答。

有80名兒童表示水污染會造成嚴重的后果,這一理由的比例高達68.97%,他們認為“水污染”不僅使動物受到危害,人類也會受到影響。其中,有17名兒童還明確指出水污染會造成環境污染。

研究表明,兒童至少在三個領域――物理學、生物學和心理學方面擁有樸素的理論(Wellman & Gelman, 1998)[7]。兒童對自然的關注是出于一種直覺,他們很自然地表現出對各種相關自然現象的濃厚興趣,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水污染的后果明顯而且隨時都能接觸到的,所以高達68.97%的兒童將“會造成嚴重后果”作為他們不認同水污染現象的理由是可以理解的。

2、兒童對日常污染行為的看法

生活中的污染行為隨處可見,兒童接觸得比較多的是亂扔果皮紙屑的行為。我們將這一常見行為作為我們初步探究兒童對日常污染行為的看法,就是考慮到了這一行為的普遍性。是不是所有的4-6歲兒童都認為這樣的行為不好呢?我們的調查顯示并非如此,但絕大多數的孩子是否定這種行為的。

(1)明確否定日常污染行為

該問題的調查中,有121名兒童認為亂扔果皮紙屑是錯誤的行為,占調查總人數的95.28%,有4.72%的兒童認為這一行為“好”,但該比例遠遠低于上面判斷水污染現象為“好”的比例。可見該階段兒童對于日常所能接觸的污染行為的判斷力是很強的,他們明確地對這樣的行為進行否定。

認為類似行為“好”的孩子,判斷的理由來源于他們的日常生活環境。總共6名兒童認為可以往地上扔果皮紙屑,理由是:天天都丟在地上、這樣很方便、臟東西就應該丟地上……。

(2)判斷理由沒有明顯差距

在調查中,121名兒童認為亂扔果皮紙屑的行為“不好”,理由如下:認為這一行為錯誤(是錯誤的、做法不好、不愛衛生……);應遵守行為規范(應該扔到垃圾筒里);會造成不良后果(別人得不停地打掃、要罰款、地球要生病、別人會摔跤、會得傳染病……);強調行為不好的原因(果皮紙屑是臟東西、有細菌);表示不知道。以上各種理由所占比例如表3。

顯然,相對前面對水污染現象的調查,兒童反對污染環境的日常行為的理由并沒有明顯差距,認為這些行為會造成不良后果的比例沒有超過半數。但是,該理由仍然高達47.94%,與水污染現象調查相似,其中有7名兒童認為這類行為會造成環境污染。

3、該階段兒童對污染現象及行為的看法分析

(1)對污染現象及行為認識的性別差異不大

該階段兒童對污染環境的現象與行為的看法沒有太大性別差異。認為水污染現象“不好”的男孩為93.75%,女孩為88.89%;認為日常污染行為“不好”的男孩有95.31%,女孩有95.24%。

我們一直在探究該現象的原因。通過對兒童生活環境的初步調查,我們認為,由于絕大多數兒童在生活中不斷接觸到與類似現象、行為相關的正確知識,他們可以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這種正確知識的獲得是從兒童整個成長階段中獲取的,因此性別的差異就會比較小。

(2)生活環境對兒童認識的影響巨大

在訪談過程中我們發現生活環境對兒童認識的影響是巨大的,前面我們談到的認為類似現象和行為“好”的兒童,他們的理由幾乎是相同的,并且對兩個問題的回答幾乎一致。為了證實我們的這一猜想,我們對部分兒童的家庭環境、家庭習慣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發現,認為水污染現象及亂扔果皮紙屑行為“好”的兒童家庭大都沒有良好的衛生習慣,他們通常生活在城市邊緣地帶的出租屋內,父母為進城務工人員。在調查中我們了解到,這些兒童的父母認為目前的家是臨時住所,平時工作也很忙,因此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與精力講究這些。況且在老家由于沒有城市這么多需要注意的衛生習慣,很多時候也是怎么方便怎么做。我們都知道上行下效的道理,但是在父母沒有養成良好習慣前,我們怎么去規范孩子的習慣呢?目前國家將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任務,相信在全社會的共同推動下,我們的家長、兒童都會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形成良好的環保意識。

四、總結

從訪談記錄來看,孩子們對自然中各類事物、事件越熟悉,他們越能理解與自然相關的概念,并由此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美國學者奧斯丁曾經提出了“美是環境倫理學的基礎”的觀點,他說:“人類對自然美的知曉促成環境倫理學的建立。”自然界是有序的、完美的,山川河流、鳥魚花草、藍天白云……這些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相關研究也表明,兒童既喜歡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輕松愉快的交往,也酷愛親近自然,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黄色毛片一级片|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香蕉免费播放| narutomanga玖辛奈本子| 日本卡三卡四卡免费| 免费的看黄网站| 6一13小幻女| 好色先生视频tv下载|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二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天天爽天天碰狠狠添| 与子乱勾搭对白在线观看 | 色费女人18毛片a级毛片视频| 女人战争之肮脏的交易| 久久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污污的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黄色福利视频| 色狠狠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蜜桃|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拍| 一级毛片试看60分钟免费播放| 日本久久免费大片|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www| 欧美任你躁免费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国产v片在线观看| 真实国产乱子伦对白视频| 国产极品美女高潮无套| 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在人间免费观看未删减| smesmuu的中文意思| 我被继夫添我阳道舒服男男| 久久久影院亚洲精品|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午夜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白人最猛性xxxxx欧美馆| 亚洲韩国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桶女人羞羞漫画全集| 免费看又黄又无码的网站|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