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數字媒體的特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R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9-0358-02
1、概述
在這個信息時代,數字科技已經深度介入到了藝術與文化領域之中。現在更多的藝術家、設計師及數碼愛好者們都在數碼的“工具箱”里找尋新的創作靈感,拾取更加得心應手的創作工具與手段,不同程度的通過其他的形式實現著自己的藝術夢想。不管是藝術家、藝術對象、材料、方法和手段,還是藝術理念等都到了數字化集成和整合的底部,這也很大程度上的促成和實現了藝術元素間的有機互動,產生出和傳統藝術特征,風格完全不同的新審美特質。
伴隨著數字媒體藝術的不斷發展,給人們帶來的是各種不同藝術的有機結合,進而真正的實現各種藝術的辯證統一,同時也把語言和藝術的統一性進行了更加有效的整合,在廣義的數字媒體藝術中,在進行數字媒體藝術的構架時,其涉及的領域包括很多,比如:科學技術、媒體等多個方面,同時也包羅了更為廣闊和深邃的文化理念。一方面,我們可以從數字媒體藝術的表現形態中可以看出,其大量的介入了數字和多媒體技術,其中也包括網絡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等,進一步通過這些技術的有機結合來形成數碼的圖像或者是音頻,包括諸如動畫等一系列的藝術形式,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不同領域的藝術創作形式的完美結合,把之前傳統并且簡單的表現形式和創作空間進行了進行了一定的擴展,使之變的更加的多樣和多元化,這其中要求的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充分運用,而同時也是多個領域和學科的團結與寫作,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對藝術的認知和造型進行的一種全新的理解和認識,使藝術家的綜合素養得到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藝術的對象,也不僅僅局限在以往的藝術的美感和視覺的享受,而是對眾多的藝術的長處進行完美的結合,并且同時也借助于現代數字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將圖文和音頻進行有效互動,從而實現多媒體和多藝術的有效結合。
2、數字媒體藝術的簡介
數字媒體藝術是在90年代以后產生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態,這種藝術形態很好的實現了數字媒體技術與藝術的有效融合。一般來講,藝術創作人員必須要深入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形態本質,從而進一步更加充分的掌握數字技術的多樣性,進一步的利用數字媒體來完成藝術創作,為人們提供更加優秀的文化作品。對于數字媒體來說,它的本質形態就是價值觀的開放性,擁有不同文化內涵的藝術創作人員將會創造出不同的藝術,因而我國的文化將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3]。
在一般的情況下,數字媒體藝術也就是將計算機媒體技術應用在資訊、傳播和生物科學等各個領域所創作出來的藝術作品。這其中主要包括了數字圖像、只讀光盤藝術、虛擬現實藝術作品、網絡藝術、數字音頻藝術、虛擬生物作品、綜合數字藝術等,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數字媒體藝術與各個領域是息息相關的,七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要想加快數字媒體產業的發展速度,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員就必須要更加深入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基本內容,從而進一步加快我國藝術創作的速度。
3、數字媒體藝術美學特征的簡要分析
對于數字媒體藝術來說,它主要的作用是用來實現各種藝術之間的有效結合,并且同時特完成了語言和藝術的整合工作。為了將數字媒體藝術應用于科學、技術和媒體等多個領域,藝術創作者必須首先要深入的了解數字媒體藝術的文化理念和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特征,以此來實現數字媒體藝術的有效應用。從字面上來看,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多媒體性,這主要體現在數字媒體藝術必須要依賴于多媒體技術來完成數碼圖像和音頻等內容的藝術創作工作。
互動性也是數字媒體藝術美學的一個重要的特性,是數字化藝術在作者與觀眾之間過程與結果之間所表現出的一種角色換位,互動溝通,即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的一種藝術模式,這也是藝術同一性的一種典型的體現。例如網絡藝術就是典型的互動性的數字平臺,無論人們身處何處,只要條件允許,我們就可以接入到網絡系統,接下來就可以參與到網絡中的藝術創作中來,進而對作品進行不斷的補充和再創造。同時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理性認知,生活體驗,個人愛好,對作品進行一定的再創作,期間可以不斷注入新的題材內容。從一名藝術家和原創者角度來看,網絡作品,只是原創者搭起的一個作品框架和供人們表演的舞臺,目的是讓更多的網友都盡情的參與并表露個自的才藝與特長,以此拓展作品、增強自信。另一方面,在網絡互動中,參與者都品嘗到了藝術家及藝術創作的,人的個性化的元素在作品中成為了藝術的對象,沒有專門的藝術技能,憑借數字技術提供的“半成品”(網絡資源),進行“來料加工”式的合成一與后期制作,這種共同參與藝術創作的互動平臺與氛圍,最終形成了當今人們所關注的藝術的互動性特征,即:藝術與非藝術的互動,藝術家與非藝術家的互動,它的結果,似乎人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藝術對象有愛無類,藝術作品走向復制時代,走向邊緣與混沌[1]。但是不得不說,這都與互動性密不可分。的確是這樣的,互動性的數字創作平臺,充分的給予觀眾對作品享有更大的選擇權利與修改權利,每一個觀眾都能從自己的角度去出發,去找尋和確定作品的樣式。在觀眾閱讀完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藝術家”的高度在個人意念的支配下,可以對作品做出回應和進行新的探索。主動的去參與到創作之中,在互動式的溝通中,真正可以實現藝術家與觀眾,藝術創作與接受的換位思考與真誠的對話。
與此同時,創作者才能夠真正的將作者真正的內心心甘情愿的展現到人們的面前,通過作品讓讀者充分的體會到創作時的心里活動。只有這樣,觀眾在分享作品時,才可以得到切身的精神滿足與情感的陶冶。科技對藝術的挑戰是不以藝術家的意志為轉移的。它的結果是通過其自身的吸引力將更多的“門外漢”吸引進藝術的大門,所以才會藝術被簡化成一個“工具箱”,使用者在需要時便可以拿來使用。這種藝術的技術與工具化傾向,在數字媒體藝術里,使更多的人能加人行列,使大眾氣息的藝術氛圍,表現平民生活的數字化作品應運而生。[4]
然而,任何一種藝術,都需要長期的訓練和精湛的技藝支撐,這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所以這就形成了藝術的神圣并且高不可攀的傾向。盡管這樣,數字科技的普及趨向衍化,使的藝術日益走向純技術的道路,現在的這種傾向九十分的明顯了。因此,只要是經過一定的重復不斷的操作,通過此來不斷的提高熟練程度,幾乎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可以創作像模像樣的作品了。所以現在就有一種情況不斷的在發生,藝術家們不愿意再花更多的時間去在作品中“慘淡經營”,反而缺漸漸學會了去“偷懶”,在創作中走竭力的去尋找捷徑的存在。
大眾化也是數字媒體的藝術的新美學特征之一。在之前通俗的數字處理技術和互動的藝術創作模式的依托中,構成了數字媒體藝術的又一鮮明的美學特征[3]。當代的數字技術十分人性化的設計,我們可以進行規模化的復制,同時也可以快速傳播工具與載體,這可以說是都在根本上解放了藝術的“勞動生產力”,這也就大大的消解了藝術的高難度。數字藝術作為最普及的藝術與現實關系的媒體,自始至終都在和大眾媒體攜手共進。從當今的“第四媒體”的網絡藝術來說,其中的交互性及雙向互動傳播而論,比如說開設電子論壇(BBS),公布記者電子郵件,在每篇報道之后設置評論區等等手段與途徑,給大眾提供一個交換意見和發表評論的場所,這使的進人網絡的人們能夠直接參與作品和新聞報道,這不僅做到了媒體原創,網民之間的溝通,還實現了觀眾對觀眾的傳播,從而真正使媒體與大眾融為一體,真正實現了數字媒體成為“大眾的代言人”[5]。這就像平民作曲家雪村等一代青年藝術家產生了以《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為領銜的一大批大眾化的數字化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平凡但是卻讓人感覺十分的親切,憑著數字媒體技術的快速傳播,幾乎是一夜之間,獨具特色的東北腔“翠花上酸菜”就熱遍了網里網外,可謂家喻戶曉。所以我們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數字化藝術的互動與共享,使成千上萬的人共同地創作,共同地欣賞,共同地評論,共同地開拓新的藝術天地。
結束語
數字媒體藝術中所展現出來的大量的美學特征,在現代藝術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僅為人們提供了多種多樣,形形的藝術表現形式,同時也能夠通過美學特征的存在,而使人類對未知的科學和人文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從而進一步的對現代藝術進行重新定位。現代藝術會沿著怎樣的方向發展,是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繼續發展,還是會返回到復古典的復興,這都是由其所具備的美學特征所決定的,所以說,數字媒體藝術的前途在于其美學特征的有機結合,才可以不斷的創造出新的形式和途徑。
在現代的社會,文化與傳媒產業作為信息經濟發展的重要綜合指標,已經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同時數字媒體藝術的不斷興盛和發展使得藝術文化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現在存在著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就是,自誕生以來,數字媒體藝術正在以它那特有的品質給我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趣味帶來不同的影響,并且這些影響都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以媒體技術本體化與視覺文化審美化為表征的新意識形態的不斷的擴散,深刻影響著現代文化的發展。數字技術所引起的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由話語文化形式向形象文化形式的轉變,在摧毀傳統文化等級秩序的同時,同時也消解著藝術傳統對意義的深度追求。物質性存在的強勢與觀念性存在的低限之間的博弈,是數字藝術以及電子視覺文化無法回避的現實,數字藝術的發展函待解決唯技術主義的迷瘴與意義場的虛設等現實難題。“數字化生存”的技術和“藝術化生存”的人文相互協調,才能實現數字藝術的平衡發展。
參考文獻
[1] 邱曉巖.試論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
[2] 李四達.數字媒體藝術的理論探討[J].飾,2006.
[3] 王偉毅.數字媒體藝術的多種可能性[J].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5.
胡 楠 哈爾濱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150086
【文章摘要】
近年來,我國的數字媒體藝術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并逐漸被很多領域所應用。數字媒體藝術是建立在傳統藝術基礎之上并在數字科技的支持之形成的一種藝術形式。它是當今信息時代科技高度發達的產物。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自身獨特的美學特征。在本文中,將就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構架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
數字媒體藝術;新美學特征;構架
0 引言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種相對傳統手工藝術來說,在借助現今計算機數字技術的基礎上對藝術的一種展示方式,并通過計算機的操作在音頻、傳播以及圖像等多個領域進行應用。目前,其在我國的很多行業中都得到了廣泛應用,而這種良好的傳播度以及使用情況,則同其所具有的美學特征具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1 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
1.1 多媒體性
數字媒體藝術的發展使人們有機會將藝術的美學概念更加深刻化,它使藝術語言的內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數字媒體藝術具有著廣博的多媒體性,它在構架自身新美學的過程中必然會和眾多的領域(如自然科學領域和人文科學領域)有所涉及。數字媒體藝術在此過程中具有著較為豐富的文化理念。首先,該種技術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基礎之上應用了大量的多媒體技術,在大量的高新技術的支持下最終形成了動畫、圖像等各種藝術形式。其次,這種不同領域方式的結合應用, 則能夠在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對于作品的創作空間以及表現形式進行了更好的豐富與擴展。同以往單純藝術形式運用相比,數字媒體藝術完全可以說是一場多個學科、多領域相互協作共同構建一個新的藝術形式的大會戰,其藝術形式的新美學特征無論在造型方面還是在對其藝術本質的認知方面,都具有著一種全新角度的理解。而從藝術的形象方面而言, 其也不再僅僅局限在藝術作品視覺以及美感的享受,更是一種多種藝術、多種美感的結合,具有著更為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1.2 大眾性
當藝術遇到科技時,對于人們更多的是一種吸引,能夠使更多的人們吸引到藝術道路之中。在其發揮自身功能時,在數字媒體藝術中所能夠表現出的大眾藝術氛圍也將其良好的成為了一種更為平民化的藝術特征。對于每一類藝術作品來說,都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形成, 而正是這種特點的存在則會使藝術在很多人眼中具有著一種高高在上的形象,而隨著藝術作品依靠科技所帶來的普及化發展,就使得人們在重復性操作的過程中也能夠產生具有一定水平的作品。對此, 我們可以說在這種互動交流以及數字媒體作用下,能夠更好的體現出數字媒體所具有的大眾化特點。
1.3 虛擬時空性
在數字媒體藝術實際創作、傳播的過程中,數字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且其同傳統學科如理學、人體工程學等也存在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只有將傳統知識同數字技術進行良好的搭配,才能夠創作出更容易被人接受、具有更好視覺效果的藝術作品,并以此在現實生活中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虛擬時空創作途徑,即將現實的情景放在各種不同的時間和空間的范圍采用虛擬的方式加以鏈接,并且進行藝術整合,使得人們進入一個虛擬的世界。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之中,人們實現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理想。在現實生活中,處于各個地區的人們很難對不同地區的角落以及特征進行觀察,但通過數字化虛擬技術的應用,則能夠幫助人們實現超越時空的愿望。
1.4 互動性
互動性,就是指數字媒體藝術可以在受眾與創作家之間造成某種場景藝術氛圍,使受眾與場景之中的典型形象進行情感互動,從而在溝通的過程中實現情感的自然流動。互動性并不意味著是雙方的情感互動,它是通過多方面、多層次、多時間和多空間進行情感溝通的一個藝術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完美地體現出了數字媒體藝術的美學特征。值得一提的是無論在何種情況下,網絡存在是實現數字媒體藝術互動的重要平臺。無論何時何地,人們只要接通網絡,就可以與數字媒體藝術進行互動,且藝術家也能夠再此過程中根據自身的認知情況對作品進行修改與加工,并在讀者同作者之間建設成一道橋梁,對藝術作品所具有的含義進行充分的體現和展示,并將作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更多的拓展。同時,通過網絡這種途徑,也能夠幫助作品的觀賞者能夠充分的對藝術品的獨特意味進行感受,并在這個藝術作品的參與過程中同作者以及作品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互動。對于這種互動方式而言,可以稱之為藝術同非藝術間的一種互動,并以此獲得人們藝術水平的共同進步。
1.5 非物質性
在傳統的藝術中,往往都會認為在藝術作品中都會存在著一定的共同性,即形象存在這一定的可感性。而這種特征之所以存在,物質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前提,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藝術作品才能夠較好的呈現在人的視聽體驗中,并獲得更好的的感官效應。而在數字化藝術中, 其通過編碼與數字的方式作為物化語言, 能夠有效的對以往藝術作品過分依賴物材介質的情況進行了轉變。而在數字媒體藝術中,電腦作為藝術創造的工具,能夠將虛擬的數字化創作良好的實現為另一類藝術形態,即我們所說的非物質藝術, 其將藝術家們引領到了一個具有自動化、數字化的領域,在對傳統量子化藝術創作模式進行改變的基礎上使其獲得了更好的發展與傳播。
2 結束語
在上文中,我們對數字媒體藝術的新美學特征構架進行了一定研究,需要我們能夠在對其特征進行良好把握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 朱建春, 陸志國. 國內高校數字媒體藝術教育思考[J]. 美術教育研究.2012(17) :55-56.
[2] 任懷琎. 工科背景高校的數字媒體藝術人才培養[J]. 中外企業家.2013(17) :77-78.
[3] 邢宏亮.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的特征及對傳統藝術設計的影響[J]. 藝術與設計( 理論).2011(03) :11- 13.
數字媒體藝術不同于傳統的藝術形式,它與現代科學技術有著緊密的關系,它合理地將人的情緒體驗與作品的藝術特征結合起來,更加彰顯出藝術的魅力。具體而言,數字媒體藝術并不是單一的,它是一個多學科的結合,并與新興的技術手段和互聯網科技有著密切的關系。另外,它還和傳統藝術學、新聞學、消費學等內容密切相關,是一門典型的交叉學科。數字媒體的宣傳和推廣是以一定的技術手段為支撐的,因此,必須合理地運用技術手段,從而有效地呈現出數字媒體作品的價值。具體而言,數字媒體的特征主要包括虛擬性、交互性、普適性和易變性。
一、虛擬性特征
虛擬性作為數字媒體的一個主要特征,表現為在具體過程中對計算機的運用,主要包括運用計算機進行場景模擬和角色建構,這些不存在的場景通過計算機變得更加生動,讓人無法分辨。
另外,隨著技術手段的發展,人們運用新興的技術手段創作出了許多虛擬人物,覺得觀眾的喜愛。例如:2012年9月28日上映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影片中,男主角與老虎在海上漂流227天,主角之一的老虎,就是由數字技術手段虛擬出的角色。虛擬制作的老虎生動活潑,在劇情中的表演也非常惟妙惟肖。另外,虛擬技術還被人們運用在行業宣傳方面,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讓人們感受真實的場景。虛擬技術可以形成二維和三維空間,不僅包括視覺和聽覺,還包括人們其它的感官體驗。游樂場的一些游樂設施就是運用虛擬技術的典型代表,人們佩戴數字手套等電子設備,可以感受更加真實的游戲環境,提高人們游戲時的體驗水平。
二、交互性特征
交互性特征體現了為一種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體驗,它讓數字媒體藝術變得更加靈活和多元化,并且更加有生命力。之前的傳播方式是一種單向度的傳播,體現為信息創造者將信息單向地傳播給受眾,但是數字媒體強調創造者與受眾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不再是傳統的單一傳播模式。有些時候,這種溝通和交流對于藝術作品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藝術創造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也會考慮觀眾的感受,從而對藝術作品的部分內容進行修正。因此,藝術創作者兼任著多重角色,有時候甚至擔負著宣傳和推廣的作用。同時,數字媒體藝術為觀眾的參與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人們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到藝術作品的創作和宣傳之中,加強了人們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認同。
例如,微博作為當今社會的熱門社交網絡,發揮著重要的溝通與協調功能。人們通過微博這一媒介,文字和視頻等內容,其它用戶可以通過這一媒介了解到彼此的信息。通過微博,人們之間的交流加強了,也提高了人們參與交流和互動的積極性和熱情。同時,數字媒體的發展也為人們了解和學習藝術提供了可能性,通過溝通與交流,加強了人們對于藝術的了解,也提高了我們對于藝術的熱情。
三、普適性特征
數字媒體藝術的普適性體現為受眾的人群更加廣泛,參與的人群更多。例如以前拍攝出一張好照片需要非常多的條件,但是現在拍攝照片變得更加簡單易行,還可以運用相關的軟件進行照片的美化和修改,使照片在后期呈現出更加完美的效果。拍攝手法的多元化和拍攝方式的多樣化有利于提高人們對于攝影的興趣,吸引著更多的人來學習攝影。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藝術手法的更新,人們電腦繪畫的水平也逐漸提高,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運用到數字媒體藝術之中。例如,在繪制傳統國畫時,往往需要準備許多工具,但是通過電腦繪制國畫就方便了許多,在繪制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調色盤進行顏色選擇,從而繪制出更加完美的圖片。與傳統繪畫方式相比,運用軟件繪制圖片顯得更加方便和具有操作性,人們也更能在數字媒體藝術平臺上進行創作,改變了人們繪畫和欣賞藝術的傳統形式。
四、易變性特征
易變性是指在數字媒體藝術的創作過程中,易于對數據進行編輯和修改,通過這些修改,在最終的藝術展示效果上產生變化。在數字媒體藝術中的創作元素如畫面、聲音、文字、視頻等均被數字化,變成了易于編輯的二進制中的“1”和“0”。大量的資料成為了這樣數字化的形式,即使發生很大的改動也只會耗費極小的資源。例如采用傳統方式進行繪畫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經歷反復思考和修改的過程,這往往導致材料的浪費。但是通過數字繪畫手段進行繪畫時,各種顏色可以被RGB等數值所替代,在顏色調整中,只需要改變RGB等數值,就可以對想要得到的顏色發生任何的調整。同時數字繪畫的過程中,如需變更,可隨時撤銷操作,并修改,直到藝術家對結果滿意為止。
電影制作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前在制作特效時,往往由于各種環境的影響使得資源發生浪費,但是在進行數字電影特效制作的過程中,很多東西只需要通過電腦便可以完成,而且修改起來也比較簡單,通過多次的修改,使得作品呈現出一個更好的效果,讓觀眾能夠更好的體會到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