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范文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區域經濟增長理論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區域經濟增長理論

第1篇

關鍵詞:區域經濟;土地市場;三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內生增長模型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發展不斷加快,對土地需求量逐漸增大,而且國家在經濟可能出現過熱的時候開始嘗試采用土地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本文采用三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和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來分析土地市場和區域經濟的關系,并進行了實證檢驗。

二、土地市場和區域經濟關系的理論分析

(一)土地市場通過土地財政途徑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機理分析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中央上收了大量財權,特別是將增值稅的75%歸為中央政府,并將所得稅改為中央、地方政府共享的稅種。與中央政府采取上收財權同時進行的是下方事權,形成各級地方政府事權層層下放,而財權層層上移的情況。在這種事權和財權不對稱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要履行自身職責,必然會尋求擴大財源,這樣巨大的土地收益成為了一個最佳的選擇。巨額的土地出讓為地方投資和建設提供了資金來源,也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因。一是以低廉的土地出讓費用招商引資,增加地區經濟競爭力,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和擴張;二是高價出讓土地增加了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為地區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三是通過城市擴張促進了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的發展。土地市場發展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投資和支出。土地財政、地方財政收入和投資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關系。

(二)土地市場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的三部門模型理論分析

三部門經濟增長模型是用來分析區域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市場以及區域房地產市場之間相互關系的模型。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DeniseDipasquale和WilliamC.Wheaton提出的。該模型將區域經濟劃分為三個部分:區域產出市場、區域勞動力市場和區域房地產市場(包括了土地市場和地上建筑物)。

1、區域經濟均衡模型。一個區域的產出需求Qd是價格P的減函數,如圖1所示。產出需要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和房地產,且它們之間不具有替代作用。單位產出成本C=a1r+a2w,其中r、w分別為租金和工資,a1、a2分別為單位產出需要的固定數量的房地產和勞動力。房地產需求量和勞動力需求量分別為Kd=a1Q和Ld=a2Q,由于生產要素間不存在替代作用,所以需求量僅依賴于生產量Q,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如圖2、圖3所示。其中勞動力市場縱軸表示相對工資,即經過價格指數調整后的工資。在圖1中,如果產品的需求曲線已知,而工資和租金又決定了生產成本,通過圖1可以求出總產出量。在圖2、圖3中產量又決定了要素需求,如果要素的供給已知,則可以求出要素的價格。如果這三個圖相互符合,那么該區域經濟就處于均衡狀態。

2、土地供給量增加與經濟增長。假設區域最初處于均衡狀態,產出量、價格水平、勞動力數量、房地產數量、工資、租金分別為Q1、P1、L1、K1、w1、r1。當土地供給增加時,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將增加,供給曲線向右移動,租金下降,如圖6所示。在勞動力市場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成本下降,產出增加,如圖4所示。產出增加使得要素需求量增加,要素需求曲線均向右平移,要素價格上升,如圖5、圖6垂直虛線所示,使得生產成本略有上身,但是仍低于初始成本。因為如果此時的成本高于初始成本,產量就會下降從而要素價格也會下降,生產成本必將下降。從分析可以得出,土地供應量增加,生產成本將下降,最終使得區域的經濟產出增加。再次調整到均衡狀態時的產出量、價格水平、勞動力數量、房地產數量、工資、租金分別為Q2、P2、L2、K2、w2、r2。

(三)土地市場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的內生增長模型理論分析

目前,根據關于內生經濟增長的普遍研究方法,利用生產函數來定量分析伴隨土地市場發展而來的土地財政和土地出讓金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根據Barro、Davoodi的研究,描述內生增長生產函數包括三個變量:人均產出y,公共支出g,私人資本k。函數關系描述為:

y=f(k,g)①

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地方政府公共支出來源主要分為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預算內收入主要是預算內的財政收入r,預算外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出讓金f,所以

g=g(r,f)②

①、②式聯立后生產函數表示如下:

y=f(k,r) ③

把③式進行線性化處理,得到下式:

y=α+β1k+β2r+β3f④

式④中,y表示人均產出,k表示人均資本,r表示人均地方財政收入,f表示人均土地出讓金收入。從④可以看出,人均產出的增長受人均資本、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和人均土地出讓金收入的影響,其中,后面兩項表明政府公共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實證研究中,采用截面數據模型來描述上述分析如下:

yi=a+β1ki+β2γi+β3fi+εi⑤

三、實證檢驗和結論

(一)基于以上理論分析,現在做如下假設

一是土地市場發展和區域經濟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二是土地市場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二)數據說明

實證檢驗中的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土地出讓金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9》。

(三)實證分析結果和分析

1、用2008年全國31個省和直轄市國有土地出讓成交價款(土地出讓金)代表區域土地市場發展水平,用各省和直轄市GDP代表經濟發展水平,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結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我國區域土地市場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導致這一結論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需要土地供應的支持,包括生產用地、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的需求都會催生地方土地市場的成長和發展;同樣,由于土地市場的發展使得地方財政收入增加,從而帶動地方基礎建設和固定資產的增加并促進經濟的增長。

2、各省和直轄市人均產出y、人均資本k、人均地方財政收入r、人均土地出讓金收入f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和《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9》。代入上面的式⑤

yi=a+β1ki+β2γi+β3fi+εi

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對截面數據進行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yi=2.457416+0.314275ki+0.138452ri+0.071486fi

t-value8.41694476.321623.7516 7.54150

AjustedR-squared:0.984405

從模型檢驗結果可以驗證假設②的成立即土地市場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結果顯示,土地出讓金的增加對經濟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只有0.071,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土地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資使用而對經濟產生推進作用的,所以現實中土地收入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會更大。

參考文獻:

1、錢瑛瑛.房地產經濟學[M].統計大學出版社,2004.

2、吳燦燕,陳多長.浙江省土地財政問題實證研究[J].財經論叢,2009(3).

3、張昕.土地出讓金對經濟增長作用機理研究[J].建筑經濟,2009(8).

4、趙國玲.“土地財政”的效應分析[J].生態經濟,2008(7).

第2篇

關鍵詞:區域經濟;土地市場;三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內生增長模型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增長和城市化發展不斷加快,對土地需求量逐漸增大,而且國家在經濟可能出現過熱的時候開始嘗試采用土地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本文采用三部門經濟增長模型和內生經濟增長模型來分析土地市場和區域經濟的關系,并進行了實證檢驗。

二、土地市場和區域經濟關系的理論分析

(一)土地市場通過土地財政途徑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的機理分析

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中央上收了大量財權,特別是將增值稅的75%歸為中央政府,并將所得稅改為中央、地方政府共享的稅種。與中央政府采取上收財權同時進行的是下方事權,形成各級地方政府事權層層下放,而財權層層上移的情況。在這種事權和財權不對稱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要履行自身職責,必然會尋求擴大財源,這樣巨大的土地收益成為了一個最佳的選擇。巨額的土地出讓為地方投資和建設提供了資金來源,也成為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因。一是以低廉的土地出讓費用招商引資,增加地區經濟競爭力,促進了地區經濟增長和擴張;二是高價出讓土地增加了地方政府預算外收入,為地區城市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資金保障;三是通過城市擴張促進了房地產業和建筑業的發展。土地市場發展也增加了地方政府的投資和支出。土地財政、地方財政收入和投資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關系。

(二)土地市場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的三部門模型理論分析

三部門經濟增長模型是用來分析區域經濟增長和勞動力市場以及區域房地產市場之間相互關系的模型。它是由美國經濟學家DeniseDipasquale和WilliamC.Wheaton提出的。該模型將區域經濟劃分為三個部分:區域產出市場、區域勞動力市場和區域房地產市場(包括了土地市場和地上建筑物)。

1、區域經濟均衡模型。一個區域的產出需求Qd是價格P的減函數,如圖1所示。產出需要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和房地產,且它們之間不具有替代作用。單位產出成本C=a1r+a2w,其中r、w分別為租金和工資,a1、a2分別為單位產出需要的固定數量的房地產和勞動力。房地產需求量和勞動力需求量分別為Kd=a1Q和Ld=a2Q,由于生產要素間不存在替代作用,所以需求量僅依賴于生產量Q,生產要素的供給曲線向右上傾斜,如圖2、圖3所示。其中勞動力市場縱軸表示相對工資,即經過價格指數調整后的工資。在圖1中,如果產品的需求曲線已知,而工資和租金又決定了生產成本,通過圖1可以求出總產出量。在圖2、圖3中產量又決定了要素需求,如果要素的供給已知,則可以求出要素的價格。如果這三個圖相互符合,那么該區域經濟就處于均衡狀態。

2、土地供給量增加與經濟增長。假設區域最初處于均衡狀態,產出量、價格水平、勞動力數量、房地產數量、工資、租金分別為Q1、P1、L1、K1、w1、r1。當土地供給增加時,房地產市場的供給將增加,供給曲線向右移動,租金下降,如圖6所示。在勞動力市場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成本下降,產出增加,如圖4所示。產出增加使得要素需求量增加,要素需求曲線均向右平移,要素價格上升,如圖5、圖6垂直虛線所示,使得生產成本略有上身,但是仍低于初始成本。因為如果此時的成本高于初始成本,產量就會下降從而要素價格也會下降,生產成本必將下降。從分析可以得出,土地供應量增加,生產成本將下降,最終使得區域的經濟產出增加。再次調整到均衡狀態時的產出量、價格水平、勞動力數量、房地產數量、工資、租金分別為Q2、P2、L2、K2、w2、r2。

(三)土地市場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的內生增長模型理論分析

目前,根據關于內生經濟增長的普遍研究方法,利用生產函數來定量分析伴隨土地市場發展而來的土地財政和土地出讓金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根據Barro、Davoodi的研究,描述內生增長生產函數包括三個變量:人均產出y,公共支出g,私人資本k。函數關系描述為:

y=f(k,g)①

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地方政府公共支出來源主要分為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預算內收入主要是預算內的財政收入r,預算外收入主要來源于土地出讓金f,所以

g=g(r,f)②

①、②式聯立后生產函數表示如下:

y=f(k,r) ③

轉貼于

把③式進行線性化處理,得到下式:

y=α+β1k+β2r+β3f④

式④中,y表示人均產出,k表示人均資本,r表示人均地方財政收入,f表示人均土地出讓金收入。從④可以看出,人均產出的增長受人均資本、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和人均土地出讓金收入的影響,其中,后面兩項表明政府公共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在實證研究中,采用截面數據模型來描述上述分析如下:

yi=a+β1ki+β2γi+β3fi+εi⑤

三、實證檢驗和結論

(一)基于以上理論分析,現在做如下假設

一是土地市場發展和區域經濟互為格蘭杰因果關系;二是土地市場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

(二)數據說明

實證檢驗中的GDP、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9》,土地出讓金數據來源于《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9》。

(三)實證分析結果和分析

1、用2008年全國31個省和直轄市國有土地出讓成交價款(土地出讓金)代表區域土地市場發展水平,用各省和直轄市GDP代表經濟發展水平,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結果,如表1所示。

表1表明我國區域土地市場的發展和經濟增長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導致這一結論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增長需要土地供應的支持,包括生產用地、住宅用地和商業用地的需求都會催生地方土地市場的成長和發展;同樣,由于土地市場的發展使得地方財政收入增加,從而帶動地方基礎建設和固定資產的增加并促進經濟的增長。

2、各省和直轄市人均產出y、人均資本k、人均地方財政收入r、人均土地出讓金收入f數據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09》和《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09》。代入上面的式⑤

yi=a+β1ki+β2γi+β3fi+εi

用廣義最小二乘法對截面數據進行檢驗,得到如下結果:

yi=2.457416+0.314275ki+0.138452ri+0.071486fi

t-value8.41694476.321623.7516 7.54150

AjustedR-squared:0.984405

從模型檢驗結果可以驗證假設②的成立即土地市場發展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有顯著的影響,結果顯示,土地出讓金的增加對經濟的影響并不是很大只有0.071,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有:土地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資使用而對經濟產生推進作用的,所以現實中土地收入對經濟的影響程度會更大。

參考文獻

1、錢瑛瑛.房地產經濟學[M].統計大學出版社,2004.

2、吳燦燕,陳多長.浙江省土地財政問題實證研究[J].財經論叢,2009(3).

3、張昕.土地出讓金對經濟增長作用機理研究[J].建筑經濟,2009(8).

4、趙國玲.“土地財政”的效應分析[J].生態經濟,2008(7).

第3篇

關鍵詞:知識產權 網絡創新 區域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3(a)-0215-02

熊彼特(Schumpeter,1942)首次提出創新在經濟增長中具有重要作用。他認為,在現代經濟中,企業家控制和調整土地、勞動和資本等生產資料,從而實現最有效率的生產,這是經濟發展的核心。然而,他人的模仿和使用企業家投入大量成本研發出來的產品,輕松分享企業的經濟利益,會打擊和削弱企業家創新的動力和信心。因此,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就顯得特別重要。知識產權制度賦予創新和研發成功的企業對產品的專有處置權,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得權力和優勢,最終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中獲取足額經濟租金。市場活力反過來繼續刺激研究開發活動。熊彼特在創新理論中主要體現了兩個方面的觀點。第一是經濟長期增長與靜態配置之間的矛盾,第二是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依賴短期壟斷的經濟利益。我們可以由此得出知識產權如何作用于經濟增長,即為企業提供短期壟斷地位。短期壟斷的經濟利益贏取了企業對創新和新技術的投資;而伴隨著新技術普及應用和時間的推移,企業家繼續投資更加新和先進的技術并形成新的壟斷并獲利,社會經濟在此過程中也不斷向前發展。伊利奇?考夫、王黎螢等、彭福揚等認為,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和保護作用在技術創新中地位重要,但是要適度;過度和不足的知識產權保護均會阻礙技術創新。知識產權保護過度會造成市場中知識產權相關產品的價格提高,產品的銷售和推廣受挫,創新的速度減緩,創新的成本增加;保護不足則會造成企業創新利益降低,技術創新的熱情降低。因此,知識產權戰略制度和產品技術創新之間的均衡協調發展才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熊彼特研究的基礎上,學者傾向于認為創新主要包含五種形式。首先,創新指引進新的或經過改進的產品。其次, 創新指采用新技術。然后,指引入新組織結構。再次,創新指發現新市場。最后,創新也包括適用(Balzat,2002)。以上五種創新形式,都具有使生產力增長的潛力,并由此提高企業競爭力。

新世紀以來,人們對創新的認識和研究不斷深入,普遍認為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最主要的動力,而技術創新的本質是依賴于廣泛相關知識的積累和發展的創新過程(Fischer,2001)。安德森和卡爾森(Andersson和Karlsson,2002)從創新參與者相互作用的角度界定創新,即創新是公司和相關利益者相互合作和作用的表現,利益相關者包括消費者、生產者、承包商、顧問、政府機構、研究機構和大學等。

技術創新既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也是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源泉。知識產權保護促進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是優化技術創新環境制度、激勵創新和增加知識存量。彭福揚等(2012)利用2000―2009年我國內地28個地區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提高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和加大技術創新投入都能夠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金永紅和吳江濤關于知識產權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研究表明,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戰略成為了主要的生產要素和創造性競爭的基礎,是帶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華鷹的研究表明,技術進步較資本和勞動而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大,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可以明顯地促進經濟增長。冷民等研究認為,國家在制定創新體系和知識產權戰略時要結合本國企業發展情況和發展需求,適應本國國情和經濟發展實際。趙彥云和劉思明運用我國1988―2008年的省級面板數據,用全要素生產率反映經濟增長方式,實證檢驗技術創新(不同類型專利)對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結果表明:1997年前發明專利對全要素生產率沒有顯著影響,而1998―2008年間發明專利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遠大于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即證明在現階段我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時期原創型創新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技術創新可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從而提高區域生產率和競爭水平,也可以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從而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現代經濟理論中,技術創新和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地位越顯重要。創新水平的高低與經濟增長的快慢息息相關。近年來,一些學者在實證層面檢驗了創新與區域經濟增長的關系,例如,巴丁杰和湯德爾(Badinger和Tondl,2002)采用增長核算方法,對歐盟區域增長的來源進行了研究,驗證了創新水平決定區域經濟增長。

為了在區域內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在高新技術產業區發展的過程中,區域內存在的制度應該在兩方面體現它的作用,即:降低創新中的不確定性和交易費用,同時提高對創新的獎勵。區域內包括企業、大學、研究機構、地方政府等組織及其個人在內的各行為主體,不斷交互作用與協同創新,彼此建立起各種正式或非正式、能夠促進創新的和相對較穩定的關系,稱為區域創新網絡。在創新網絡中,創新活動是一種群體活動、分散決策的過程,新技術、新需求或新想法產生于某一節點后,就會順著網絡的連線在整個網絡中傳遞、反饋、交互循環、反復流動( 趙慕蘭等,1997) 。企業作為創新網絡中的重要參與者,根據不同技術和信息整合和配置資源,并通過所處的創新網絡進行擴散和外溢。在這個過程里,各個相關主體協調和相互作用,在此基礎上形成創新。

區域的創新網絡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在界定區域創新網絡時,首先是指區域內正式的合作網絡。這些正式的合作網絡主要是指區域內產業鏈條上下游各個環節的價值創造活動(包括企業的產品服務設計、技術開發、生產制造、營銷銷售等)中行為主體與利益相關的主體之間建立的長期穩定的關系網絡。例如,企業和高校(或科研院所)在技術開發與合作、知識擴散、產品設計等活動中形成的研發網絡,企業之間合資、分包、戰略聯盟過程中形成的合作交易網絡,公共事業單位、中介機構與企業之間合作形成的培訓教育網絡等。這些網絡的共同特點是知識在其中的傳遞與擴散主要通過編碼來實現,而且網絡本身也可以通過有形的客觀存在形式表現出來。第二,在區域創新網絡中,還存在非正式( 或非契約) 關系,即地方行櫓魈逑嗷プ饔猛絡,主要包括企業家之間、企業內部員工與高校或研究院所人員、行政事業單位人員等非市場交易活動中建立的公共關系網絡或個人間人際關系網絡,企業中管理者、員工、專業技術人員、生產工人等內部各個層級之間的交流網絡,區域內自身所固有的基于共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建立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網絡關系。這些網絡的共同特點是建立在非正式的交流與接觸中、頻繁交易或合作過程中彼此信任,相對比較穩定。在這種非正式的網絡中,知識的擴散與傳遞一般是依靠非正式的交流或者大量頻繁的合作交易而進行的。隱含經驗類知識在這種非正式的網絡中可以得到更加有效地擴散和傳遞(Saxenian,1994)。人力資本和知識產生的社會化過程也可以得到更為有效的推送,知識創新速率提高,區域競爭力得以有效地保存。

在上述基礎上,我們提出知識產權保護、區域網絡創新的基本構架(如圖1)。

傳統的區域經濟學在產業集聚、創新網絡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在研究產業的空間活動過程中資金、勞動力,或者經濟或產業的外部性,對知識、技術等要素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也只停留在單要素分析和點狀分析,而忽視了知識、技術、資金、勞動力等要素在空間地域上投入與效率的網絡復雜關系。而網絡創新將區域經濟內不同的行為主體和內外部環境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改變網絡行為主體間關鍵要素研究網絡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機制,不僅是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和“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的結合,也對揭示區域經濟發展中制度創新具有重要的意義。后續的研究將致力于網絡中行為主體間的有效互動方式和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 金永紅,吳江濤.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戰略管理研究:以上海為例[J].軟科學,2008,22(8):60-67.

[2] 冷民.“中國制造”背景下的知識產權戰略:寧波案例[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5(5):28-32.

[3] 鄭成思.經濟全球化國際競爭中的知識產權戰略與策略[J].中國經貿導刊,2006(9):32.

[4] 張平.國家發展與知識產權戰略[J].河南社會科學,2007,15(4):52-55.

[5] 華鷹.我國地方區域性知識產權戰略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6):60-64.

[6] 趙彥云,劉思明.中國專利對經濟增長方式影響的實證研究:1988-2008年[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4):34-48.

[7] 彭福揚,彭民安,李麗純. 知識產權保護、技術創新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基于我國區域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24):56-61.

[8] 伊利奇?考夫.專利制度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色19p| 色片在线免费观看| 大西瓜pron| 中文字幕人成乱码熟女| 最近更新的2019免费国语电影| 亚洲精品国产手机| 精品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a| 国产又粗又大又爽又黄| 直播视频区国产| 在线日韩麻豆一区|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日本三级午夜理伦三级三 | 在线视频你懂的国产福利| 大香煮伊在2020久| 下载一个黄色录像| 日本bbwbbwbbw|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久|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激情久久|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看|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电影| 黑人巨大战冲田杏梨| 国产真实伦在线观看| 4虎2022年最新| 在线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mm131美女爱做视频在线看|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韩国视频| 丰满少妇弄高潮了www| 日韩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亚洲AV成人片无码网站| 欧美人与z0xxx另类| 亚洲欧美卡通另类| 毛片免费全部无码播放| 人妻18毛片a级毛片免费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日韩欧美一区黑人vs日本人| 国产男女猛烈无遮挡免费网站| 8x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天堂中文字幕| a级在线观看视频| 天美麻豆蜜桃91制片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