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11.021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在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加快推進的背景下,土地供需矛盾越來越尖銳,土地資源的高效、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國家對土地利用、管理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很多高等院校也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河南省最早成立的土管本科專業。在社會需求和學科發展的要求下,土地資源管理系的教師們不斷探索新的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和評價機制,為土地行業培養知識型、創新型和實踐型的復合型人才。
1 以核心課程建設為抓手,促進課程體系和結構改革
河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畢業生要具備現代管理學、經濟學及資源學的基本理論,具有測量、制圖等基本技能,能在城建、國土、農業、房地產以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利用、規劃、調查評價、整治和管理等相關工作。①為完成培養目標,必須設置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合理的課程結構。為此,資環學院以核心課程建設為抓手,通過開展多次學習和宣傳教育活動,使學院教師切實提高對河南農業大學課程建設、“核心課程建設年”活動重要性的認識,夯實“人才為本”的辦學理念,強化“本科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意識,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核心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
1.1 設置完善的課程體系和合理的課程結構
課程體系決定了專業的基本架構。課程結構是專業各種課程類型的比例及其排列、組織的形式。很多高校的課程結構不夠科學,例如基礎課涉及面太窄,分科太細,不適合寬口徑的培養方向,理論課偏多,實踐課偏少,學時分配不合理,課程設置不是以專業需求為導向,而是因人設課。核心課程缺乏系統性,必修課偏多,選修課偏少。通過教學計劃的修訂,土地Y源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由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必修課、專業基礎選修課、專業方向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及課內實踐教學環節六個部分組成,基本上滿足了學生的需求。
1.2 制定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核心課程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為實現培養目標,對學生掌握專業核心知識和培養專業核心能力,對提高該專業核心競爭能力起決定作用的課程。②核心課程的制定要系統分析各主干課程在本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功能差異和互補性,研究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實踐之間的聯系,通過協調各因素之間的關系,構建有利于培養專業人才的核心課程體系。③核心課程不能太多,一般8~l0門比較合適。資環學院在核心課程的制定中,通過專家和教師論證,結合學生就業方向,設置了土地資源學、土地管理學、土地利用規劃學、土地經濟學、土地整治工程、房地產經營管理、地圖與地理信息系統、地籍管理、土地估價、遙感基礎與應用等10門核心課程。
1.3 通過課程論證,整合核心課程教學內容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新修訂的教學計劃里每門課程的學時量基本都控制在40~60學時,在課程講授過程中,不可能對教材面面俱到,因此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和取舍。土地資源管理系通過組織全體教師都參與的課程論證工作,每位教師對自己所教授的課程進行介紹和章節論證,在多個教師的交叉論證過程中,對缺失的前導課程和前導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對教材里的重復內容進行舍棄,只由一位或兩位教師重點講述,其他課程在涉及時少講或不講,并通過課程整合,把知識上聯系比較緊密的幾門課程,合并為一門課程,由幾位老師共同授課,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4 加強核心課程師資隊伍建設,設置合理的教學梯隊
資環學院采取核心課程負責人制度,形成了一支年齡、職稱結構合理、教學水平、科研水平較高和教學效果好的師資隊伍。每門核心課程都有一位教授或副教授作為課程負責人,帶領1~2名一直承擔本課程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共同負責核心課程的教學工作,并通過調研考察、學術交流、社會服務等方式,提升團隊的教學能力和綜合素質,保證核心課程的教學質量。
2 立足學科前沿,確保教學內容的前沿性
在知識日新月異的時代,從課程發展角度看,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要保證其前沿性,不斷增加研究型、課題型等具有創新性質的教學內容,做到與時俱進。從授課教師角度看,隨著學生學習途徑的多樣化,教師也要做到繼續教育、終身學習,全面提升自己的認知和實踐創新能力,必須具備深厚的科學文化知識,扎實系統的專業學科知識,全面的教育和心理科學知識。
3 推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方法改革,提倡靈活的教學方式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里,有很多理論性很強的專業,例如土地管理學、土地經濟學、房地產金融稅收,土地法等課程。針對理論課授課方式單一,過于注重教師的“授受”,忽視學生的自主性“求知”等問題,資環學院搭建教師發揮個人才能的平臺,在教學活動中給予教師充分的自,鼓勵教師形成獨立的教育思想和教學風格。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利條件,積極推進探究式、模擬式、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加強師生互動,鼓勵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創新,達到同化―內化―活化知識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就業需求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 課程體系 模塊設置 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15-0038-03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除了就業人數龐大、就業崗位缺少、就業政策體系不完善以及就業觀念守舊等因素外,學校的課程設置與社會就業脫節也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主要原因。[1][2]為真正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具有更強就業能力的高素質畢業生,天津城市建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畢業生及主要需求單位的反饋意見,進行課程體系改革,將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計劃當中,制定出更有效的培養方案。
一、已畢業學生就業方向與專業需求調查
針對已經畢業學生對其就業單位性質,就業部門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需求及畢業生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看法,我們面向畢業生設計調查問卷,向近三年畢業的學生發放100份調查表,收回89份,其中有效62份。
(一)已畢業學生主要就業部門調查
從問卷反饋我們可知,近三年畢業的學生主要就業部門為土地及房地產政府部門、房地產開發與經營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構、建筑施工單位和其他相關部門(見圖1),這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基本吻合。
■
圖1 土地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就業部門
(二)已畢業學生專業需求調查
不同工作部門畢業生通過自身的工作需求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應該增加一些相關課程(見表1)。其中房地產測繪、公共關系學、房地產市場營銷和人際溝通在不同工作部門均有一定需求,環境經濟學、公共事業管理和人力資源管理除個別部門外也有相應需求。
表1 畢業生認為應增加的課程
■
注:該問題在調查問卷中為多項選擇
根據反饋意見,應考慮增加房地產測繪、房地產市場營銷兩門課程,而其他如公共事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關系學和人際溝通已有相應選修課,在修改課程設置時可以考慮增加課時以滿足學生的更多需求。
二、不同就業部門需求人才與關注知識能力調查
在關注已就業學生之余,我們還對畢業學生的就業單位發放調查問卷,旨在對不同就業部門所需求的人才與更加關注的畢業生的知識與能力進行調查。共發放100份調查表,收回90份,其中有效66份。
(一)不同就業部門需求土地管理人才調查
我們對學生就業較多的部門及單位就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被調查的四個部門均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有相關需求(如圖2所示)。
■
圖2 不同就業單位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需求量
(二)不同就業部門關注畢業生知識與能力的調查
對學生就業較多的部門及單位就公關及溝通、土地經濟與管理、土地法規及政策、3S及土地信息系統、土地調查與地籍管理和公文寫作等知識與能力需求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見圖3-圖6),公關及溝通是所調查四個部門所共同關注的能力,除此之外土地管理部門對土地調查與地籍管理、土地經濟與管理、土地法規及政策等知識與能力更加關注;房地產開發與經營企業更加關注土地經濟與管理、土地法規及政策等知識與能力;房地產中介更注重土地調查與地籍管理、土地經濟與管理能力;建筑施工單位對土地法規與政策能力要求最高。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公文寫作雖然不是每個部門最重視的能力但是卻是每個部門都有一定要求的能力,因此,我們應針對這項需求開設相關課程,以提高學生的公文寫作能力。
■
圖3 土地管理部門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
圖4 房地產開發與經營企業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
圖5 房地產中介部門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
圖6 建筑施工單位注重的知識與能力
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
依據調查結果,針對反饋中對專業素養和畢業生能力的需求,我們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加公共關系學、公文寫作及溝通管理等相關課程。并按照學科對課程體系所起作用的不同,將課程體系進一步劃分為不同的課程模塊。在第二次全國土地資源管理院長(系主任)聯誼會暨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討會提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礎模塊、資源模塊、經濟模塊、管理模塊、技術模塊等的理念指導下,我們按照土地管理、資源經濟、土地測量與3S技術三個研究方向,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劃分為公共基礎模塊、資源模塊、經濟管理模塊、技術模塊共4個模塊(見圖7)。
每一個模塊在設置相應基礎課與專業必修課的基礎上,另外開設選修課,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和社會需求,選擇土地管理、資源經濟、土地測量與3S技術方向的相關課程,拓寬就業領域和就業渠道。
■
圖 7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模塊設置示意圖
在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模塊化設計時應當注意,一個模塊應當是一組知識、理論與方法高度相關的課程集合。并且模塊間應具有松耦合的特性,模塊化的一個最大的優點是可以實現知識的自由裝配與靈活搭配。只有將模塊之間的關聯度降到最低,模塊化的架構設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3]在調整及改進專業課程體系的同時, 還要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技術及專業技能的培養, 適應高技術水平下的土地資源管理要求。課程體系的設置一方面要體現出土地科學發展的新動向,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實踐、實習課的教學, 特別是主要課程的課程實習、設計、野外調查和綜合實習。[4][5]
通過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已畢業學生的實踐需求及就業部門的實際需求調查,我們進一步明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發展導向,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方向提出具體要求,設置不同的課程模塊,適當增開有需求的課程、增加需求量大的課程與實踐的課時量,依據不同研究發展方向及自身興趣愛好,引導學生選擇相應課程,以求提高畢業生的整體素質,培養出真正適應社會需要的畢業生。
[ 參 考 文 獻 ]
[1] 李升興.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的成因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9,(9):100-102.
[2] 李保民.高校畢業生就業困境、原因與對策[J].經濟縱橫,2009,(12):39-42
[3]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Z].教高[2005]1號[Z],2005.
[4] 馬輝,郭漢丁.工程項目管理實踐教學模塊化設計與實踐平臺構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5):132-135.
關鍵詞:土地資源管理;課程體系;優化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98-03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介于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邊緣科學,是一門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和工程技術管理等為一體的綜合學科,具有經濟、管理、法律和工程技術等方面的學科性質[1]。目前全國已有近百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其中廣東省內有5所,分別為華南農業大學、廣州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廣東財經大學和廣東海洋大學。
課程體系是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許多學者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進行了探討[2-8]。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廣東海洋大學實際,從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對如何優化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探討,為新一輪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提供借鑒,以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 專業歷史沿革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發端于1994年湛江農業專科學校的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專科)。1997年湛江農業專科學校與湛江水產學院合并成立湛江海洋大學,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專科)予以保留。1998年教育部對我國高等教育專業目錄進行修訂布,將原來的“土地管理”專業和“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合并,更名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劃歸公共管理一級學科。由于我校土地規劃與管理專業(專科)尚不符合申報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的條件,因此按照學科相近原則,劃入到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招收土地規劃與管理方向本科生。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學更名為廣東海洋大學,本專業仍舊在農業資源與環境本科專業下招收土地規劃與管理方向本科生。2007年教育部批準我校設立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至此,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期。每年培養的本科生由原來的1個班35人左右,發展到2個班70人左右。2016年9月,為了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加快推進特色鮮明高水平大學建設,學校對相關學院及其學科專業布局進行了調整。在本次調整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農學院調整至管理學院。
2 現行課程體系概況
自2005年以來,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每隔4年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目前正在執行的是2013版人才培養方案。按照這一方案,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由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等構成,總學分176.5(見表1)。
3 現行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3.1 總學分偏高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總學分達176.5。根據筆者對國內15所典型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總學分的調查,總學分超過我校的只有4所,分別為內蒙古農業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和天津城市建設學院[9]。由于總學分偏高,學生修讀壓力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3.2 學科基礎較薄弱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是在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在成立初期學科基礎課主要以數學類和農學類課程為主。經過三輪培養方案的修訂,農學類課程已被調整出培養方案,并增加了經濟學原理、管理學原理等經濟管理類課程,但經濟管理類課程數量仍偏少,特別是隨著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農學院調整至管理學院,在大類培養背景下,必然要增加更多的經濟管理類課程。
3.3 專業選修課較少,且設置混亂 由于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只有9門課程,遠低于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的42門、28門,學生的選擇面十分有限。且專業選修課設置較隨意,只是簡單地將9門課程拼湊在一起,未按方向(模塊)進行歸納,導致學生選課較盲目,不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
3.4 部分課程實踐性教學環節缺失 土地資源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它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10]。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雖已構建了包括課程實驗、課程實習、技能訓練、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在內的較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但有些與實踐聯系緊密的課程既沒有設置實驗,也沒有設置實習,如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市場營銷等;有些n程雖然設置了實驗或實習,卻由于實驗室建設滯后,實習基地數量不足,導致部分實驗或實習難以開出,即使勉強開出,實驗、實習效果也難以保證。
4 課程體系優化建議
4.1 壓縮總學分 將總學分壓縮至160左右,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自主學習。一是刪掉部分與專業相關性不強的課程,如C語言程序設計、普通地質學、地圖編繪、環境質量評價、水土保持學等課程;二是在不減少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減少部分課程學時,如將遙感技術、地籍管理、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土地信息系統、房地產估價從64學時減少至56學時,將土地管理學從56學時減少到40學時,將土地資源學、房地產投資分析從48學時減少到40學時。
4.2 夯實學科基礎 學科基礎課增加公共管理學、會計學原理、統計學原理、海洋綜合管理等經濟管理類課程,將經濟學原理拆分為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并適當增加學時數。
4.3 增加專業選修課,并按方向設置 根據近幾年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將專業選修課歸納為土地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地產開發3個方向,每個方向設置7~8門課程。在專業選修課按方向設置后,引導學生按照方向進行選課,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識,為學生將來就業做好準備。
4.4 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加大實踐環節比重,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一是對已開設實驗的課程,重新調整實驗學時,如將土地利用規劃的實驗學時由16學時增加至24學時,將遙感技術、地籍管理、土地資源調查與評價的實驗學時由24學時減少至16學時。二是增設房地產投資分析實驗、CAD制圖實驗、社會統計分析軟件應用實驗、農田水利學實驗、土地整理學實驗、農用地分等定級實驗。三是增設房地產開發與經營課程實習、房地產市場營銷課程實習、房地產估價課程實習。四是整合土地利用圖件處理技能訓練與土地利用數據處理技能訓練,設立土地管理綜合實習。
4.5 調整部分課程性質 將景觀生態學由專業必修課調整為專業選修課,將房地產市場營銷由專業選修課調整為專業必修課,優化后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見表2。
參考文獻
[1]趙凱,夏顯力.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教育的幾個關鍵問題[J].高等農業教育,2009(12):43-46.
[2]吳壯金,嚴志強,廖赤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w系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廣西師范學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為例[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1):20-25.
[3]劉慶.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2(24):180.
[4]何靈.完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5(1):84-86.
[5]王輝,汪應宏,陳龍乾,等.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編制[J].高教學刊,2016(4):143-144.
[6]魯春陽,文楓,張宏敏.管理學科工科化視閾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2,23(7):164-165.
[7]李雪梅.就業導向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大學教育,2013(8):38-40.
[8]譚雪蘭,朱紅梅,張坤,等.地方農業院校土地資源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研究――以湖南農業大學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1):31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