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德育的重要途徑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在全社會普遍重視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大氛圍下,學校作為專職教育單位,“把德育放在學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形成了共識。加強對學生進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主導性作用。為了推動“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這一教育理念,積極開展“各學科滲透德育”,拓展德育陣地,增添德育渠道,豐富德育形式,擴充德育內容,使學校傳統美德、特色教育在學科滲透中增添新的時代內涵,發揮主要作用。根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現狀,我們可以認真組織學生開展以交通協勤、敬老助殘、愛心募捐,志愿者服務等為內容的道德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加強未成年人理想道德教育,要實行“陽光心理教育”引導,在理解和愛的基礎上,將知識傳授給他們,疏通他們的心理,幫助他們釋放心中的壓抑,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逐步適應現實社會。另外,要給未成年人創造一個自由的空間,尊重他們的主體地位。注重行為規范教育,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學校作為德育教育的主陣地,要始終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優化學校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突破傳統,向權威挑戰,還要給學生創造一次次實踐機會,使他們都有新體驗、新感悟、新收獲。
學校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的實踐中,要注重經驗總結與交流。選拔學科滲透教學能手,結合學校、學生實際,學科特色,提供研討機會。實現以點帶面,促進學校德育工作的全面開展。學校德育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甚至每一個細節,比如校牌中的警世名言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開辟“德育長廊”讓學生得到心靈洗禮。提倡每位教師以身作則做一件好事,營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圍,讓學生理解、思考、領悟“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的內涵。增設討論課,設立一些道德細節問題:如路上遇見事,你會圍觀嗎?老師批評人,你看熱鬧嗎?亂扔雪糕棍,你不自責嗎?推門進出時,輕開輕關嗎?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明顯,但卻能讓學生深切體會良好習慣是多么重要。
德育的主渠道在課堂,寓德育于教學之中,是德育的重要途徑。為了改革德育與學科教學“兩張皮”現象,必須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平等、和諧、互動的師生關系,盡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感悟、內化和升華。“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來,各科教師在德育滲透方面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根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學校多年級傳統美德特色教育主題,各自形成一套滲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創設情境感染和教育學生,在潤物無聲中,教會學生做人。歷史、地理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質,創設民主愉快氛圍,使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信息技術課培養學生愛護機房設備,遵守機房規則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使用道德,培養學生協作精神。數學課教師通過向學生講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物理課用鮮活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意識品格教育,審美教育。政治課通過“四結合”的方法,發揮德育主陣地的作用,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注重學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再塑造,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校、熱愛自然的感情;結合時事政治,開展公民道德教育;結合社會熱點,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并指導學生寫調查報告和小論文,通過探究社會問題,激發學生社會責任感;結合學生在家庭、學校、社會生活中的行為規范進行教育。英語學科的德育過程,是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與健全人身融為一體的教育過程,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賀語等滲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師須努力挖掘英語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介,當好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參與者、評價者。
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促使未成年人在學校能時時處處受到傳統美德精神的熏陶,從課堂中獲得科學文化知識和思想道德的雙豐收。實踐證明:使德育滲透科學化、經常化、系列化,學校的教育教學才能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校園文化 德育教育 途徑
一、重視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滲透德育內涵
硬件設施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學校教育是在一定的環境內進行的,因此,并非唯有教師才是教育者,環境也可以是“無聲的教育者”,孟母正是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而“三遷”的。如今,改革開放30多年,政府有能力,也有責任為師生提供良好、優美的教學環境,很難想像在一個破舊、雜亂、缺少文化氛圍的環境里空談德育為先。
1.設計合理新穎、配套協調、科學規范、錯落有致的教學樓、體育運動場等校園設施,優美的亭臺回廊,雕塑小品,花草樹木、綠地以及整潔的地面等各種人文與自然景觀,讓進入校園的每一個人感到心曠神怡、賞心悅目,同樣也陶冶師生的情操,塑造師生的心靈,約束師生的不良風氣和行為。我校經過多年建設,特別是借“標準化學校”評估驗收、“校園文化建設十個一”、“校園管理月活動”“文明禮儀”主題活動之際,加大了校園文化硬件建設的力度,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校園的改造和美化、凈化、文明化,品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園內鮮花爛漫、整潔大方,走進教學樓,映入眼簾的是制作精美的“文明禮儀歌謠”、“名人名言”、“國學經典語句”,真是櫥窗會“說話”,墻壁會“育人”。
2.校園制度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學校內部的各種規章制度、行為規范、守則公約。科學合理的制度和規范一旦形成,就成為了具有權威和約束性的力量,成為師生共同的價值理念,使生活于其中的師生自主地接受它,不斷受到其感染和啟發,以便師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對于違反這些制度的師生所給予的處分又起到教育和警示的作用。這也會從另一個側面強化師生的規則意識,推動學校的德育工作成效。
二、抓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營造德育氛圍
良好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和影響,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有著特殊的功能,對學校實現德育目標有著課堂教學、常規教育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多年來,我校積極開展了學生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出良好的校園精神文化氛圍,對學生道德情操的培養和行為規范的養成起到了很好的熏陶教育作用。
1.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設計和組織實施者,起到很關鍵的作用,教師的職業道德修養,價值取向和教育理念都會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體現出來,要加強學生的德育工作,首先必須加強教師自身的師德師風建設。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的道德是一面鏡子,在育人中具有重要的心理導向、道德導向和價值導向作用。
我校每年都會舉行德育工作研討、師德講座、模范人物(事跡)學習等活動,并借助聲情并茂的視頻、圖像等多媒體資源,改變傳統的單一說教形式,并開展表彰、總結和推廣先進個人事跡活動,使教師明確教書育人是每個教師的天職;制定和完善各種獎懲制度和責任目標,從多層次、多方面對教師進行考核;加強學校管理工作,努力改善教師的生活條件,使教師安心于自己的職業,忠于職守,以他們的高尚人格和楷模行為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而努力奮斗;教師是人,也有自己的個性和喜怒哀樂,但教師是一個特殊的職業,是塑造人的靈魂的工作,必須要嚴格履行職責,為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負責,所以,教師師德行為要受到自我的約束和社會的監督,通過家校聯系、家長委員會監督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
2.寓德育于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的校園文化活動,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利用“學雷鋒”、“教師節”“五一”、“六一”、“十一”等重要節日及民間傳統節日和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等,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主題活動和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陶冶道德情操,這樣的活動,既造就濃濃的節日氛圍,又讓同學們從中受到熏陶感染,自然默化成內在的道德心理需要;利用學校廣播、黑板報、宣傳欄,文化長廊等向學生生動形象地介紹我國傳統優秀美德;開展讀書活動,完善圖書館的圖書借閱制度,并使讀課外書形成常態,舉行一些讀書主題活動,指導學生參加讀書征文比賽,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有關道德方面的知識,強化同學們的良好品質;促使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對于形成和諧的班級、校園氛圍和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社會實踐;自我教育;德育教育
1社會實踐活動是我校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認為: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認識發展的動力。社會是一個大課堂,社會實踐是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通過實踐活動,可使學生的情感和認識向良好的方向轉化,在學生思想教育中具有特殊教育功能。因此,我校團委、學生會積極組織團員、學生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廣泛接觸社會,自覺發現自身思想的認識問題,在實踐中重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同時,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增長才干,為社會作貢獻。我們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主要活動有:
1.1“治理校園,美化環境”活動
縣委、縣政府為了加強高中教育,大力投資學校建設,新建教學大樓和學生宿舍各一幢。由于機械任務多,遺留下的垃圾、泥土、石頭和磚堆到處都是,學校環境衛生很差,直接影響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如果全部讓學校請工人排除,將會增大學校的經濟負擔。針對這一情況,團委、學生會開展了“治理校園、美化環境”活動。各團支部和班委會在校團委、學生會的領導下,帶領團員、學生,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積極開展義務勞動。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我校團員、學生參加義務勞動8000人次,排除垃圾近千噸。為學校節約資金幾十萬元。廣大學生在這次活動中經受了鍛煉,既提高了同學們的勞動技能,增強勞動觀念,鍛煉了身體,又美化了校園、美化了同學們的心靈。更重要的是一部份“雙差生”在勞動中認識到了自己的價值,轉變了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有位同學這樣說:“過去,由于自己學習差、表現差,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在這一活動中,我積極肯干,不怕臟、不怕累,比其他同學多干了一點,老師、同學都稱贊我。使我深深體會到:我雖然在學習方面差些,但在其它方面還能發揮出自己的作用,看來,我還是有前途的。”我們開展的這一活動,受到了團縣委的通報表彰。
1.2“我為校添春色”植樹造林活動
學校創重期間,團委率先開展了新團員必須為校植一株樹作為紀念的活動。爾后,各支團、各班紛紛響應,使這一活動在校園內迅速擴展,全校掀起了“我為校園添春色”的植樹造林。為此,團委、學生會請地理老師專門講了植樹造林的意義。各班團支部、班委會拿出本班節約的班費購買了樹苗,義務為校植樹。還有一些同學從自己家頭帶來樹苗為校植樹。在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學生們共為學校植了四批不同的樹,總數達上千株。既綠化了校園,也美化了同學們的心靈;同時,也增長了同學們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識,也陶冶了同學們的情操。有位同學這樣說到:參加了植樹活動,了解了樹木的發育、生長過程,知道了成材不易,必須從小開始培養。
2群體幫教是我校團委、學生會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方法
學生都活躍在一定的群體之中,群體的意識、行為、輿論、榮譽對學生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優秀的群體,能夠迫使個人抑制、克服不良的思想行為,鍛煉和形成學生的優秀品質。因此,我校團委、學生會在配合學生抓思想政治工作中采取群體活動的幫教方法,充分利用團支部和班集體的力量,開展自我教育活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2.1開展經常性的群眾性的倡導活動
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團委、學生會共開展了三次全校性的募捐活動。其中二次捐款活動(為修建黃虎山烈士紀念碑募捐和向災區中、小生募捐),共捐人民幣上萬元,一次向學校圖書室的捐書活動,共募捐各種書籍近5000余冊,充實了學校圖書室的藏書。在此活動中,全校100%以上的學生都參加了。特別是在向災區捐款活動中,同學們紛紛伸出援助之手,獻上自己的愛心,有的同學將自已的零花錢捐上,還有的同學將自己的生活費節省下來捐上,表示自己的愛心。
2.2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
在我們學校的籃球場上,只要是晴天,經常都會看到籃球比賽。班與班之間,支部與支部之間的比賽是經常開展的。當愛好打球的同學畢業離校,或因其它原因離校,你都會看到,球友們也會組織一場精彩的球賽來歡送他們。學校團委、學生會把組織這種群眾性的體育比賽當作已任,作為群體幫教的動力。記得有一年5月,團委、學生會組織了一次全校性的大型籃球比賽。除了團委、學生會的頭頭們,沒有一個教師參加。這次運動會歷時一個月(利用星期天和課外活動時間),比賽40場,參賽隊30個(男子20個,女子10個),運動員300多人。無論是比賽場面還是運動會的規模,還是參賽隊和運動員人數,在我校歷史上屬首次。最可貴的是運動會期間,沒有出現任何不禮貌的言行和令人不愉快的事。運動員、服務員自始至終完成比賽。正象一位退休老教師在“評學生籃球賽”一文中贊譽的那樣:“雖然在烈日之下,運動員們還是打得那樣椋心動魄,充滿自信;裁判員判得那樣準確公正,大快人心;啦啦隊是那樣的文明禮貌,沒有噓聲,沒有怪叫;此起彼伏的助威吶喊成了友誼的添加劑;解說員妙語聯珠,有時使人忍俊不禁,有時又不乏使人思索之詞。總而言之,整個賽場渾然一體,仿佛置身于君子國,禮貌得無可挑剔。”在這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團委、學生會注意培養同學們的理智、集體主義觀念和集體榮譽感,使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鍛煉自己,表現自己。我校團委、學生會通過一年多的自我教育活動,在轉變學生的思想,陶冶他們的情操,培養他們有益的興趣愛好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在幫助學校進行“三風”建設中,也收到了較為良好的效果。同時,還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干部。為同學們今后升入大學和走向社會作好鋪墊,打下了良好的人生基礎。由此看來,學校團委、學生會開展的自我教育活動確實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與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屠大華.中心學德育管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