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文化產業研究范文

文化產業研究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產業研究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文化產業研究

第1篇

[關鍵詞]麥草畫;傳承;創新;文化產業

小麥象征著豐收和財富,歷來都被人們視為神圣之物,起源于民間的麥草畫,它的原料采用的就是小麥稈二節和中節。在山西省永濟市有著這樣一位“點草成金”的工藝大師———李新德,他是麥草畫的傳承人之一,近年來他對山西省麥草畫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對他的采訪,我們對麥草畫文化產業近年來的發展有了一個新的認知。

1永濟麥草畫的創作背景

永濟市位于山西省南部,位于黃河金三角的東北方向,號稱山西省的南大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境內大部分地勢平坦,以生產小麥、棉花為主,所以麥草畫取材特別方便。永濟市歷史文化悠久,古稱蒲坂,有著名的鸛雀樓、愛情圣地普救寺《西廂記》發源地、黃河鐵牛等,都為麥草畫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永濟麥草畫的最早歷史在1876年,山西省臨猗縣興善村張朝瑞(傳承人李新德的舅老爺),根據當時麥草畫的興盛,對它產生藝術興趣,開始主攻麥草畫,現在還幸存一副麥草畫屏風,且保存完好。后經其子張興望(傳承人李新德的舅爺),把麥草畫傳承下來,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麥草畫改進發展。1954年前后,傳承人的母親張海菊由于對工藝美術的熱愛,跟著張興望也開始學習起了麥草畫。受母親的影響,傳承人李新德也對麥草畫產生極大興趣。幾十年期間,一直對麥草畫努力鉆研,不斷提高。1980年,李新德在陜西創建華山旅游工藝美術公司,由業余到專業,主攻麥草畫,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在國家和省市級多次獲獎。

2永濟麥草畫的工藝制作與創新

扎麥草,起源于清,興盛于當代。它取材方便,用料簡單,工具簡單,不需要大型設備,只用幾件小工具就能制出一副漂亮的工藝畫。麥草畫的基本內容目前主要以山水花鳥人物為主,但它的制作工藝復雜,需要通過剪、劈、泡、刮、裁、貼、烙、燙、畫、染等十道工序制作完成。它利用麥稈天然色澤巧妙地表現畫面,在處理畫面遠近明暗對比上,采用烙燙又不失光澤的獨特藝術予以表現畫面,作品古色古香。民間風味濃厚,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歷代的工藝愛好者,對麥草畫在傳統藝術珍品研究開發的基礎上,不僅繼承傳統工藝,并且不斷推陳出新,作品由單片到多片、單層變多層、單色變多色、平面變立體,無不體現著傳承人的與時俱進。在翻閱的資料中可以看到傳承人為麥草畫做出的巨大努力:“李老(李新德)醉心于麥草畫,據李老夫人所說,李老有時為了一個畫面的最佳效果,常常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苦苦揣摩。比如制作《中華巨龍》的時候,他翻閱了很多有關龍的資料,巧妙構思,刻苦鉆研,不僅形象地表現了龍的神情神態,更表現了龍傲視一切的風骨氣韻。”

3永濟麥草畫的傳承價值

2003年10月17日,在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頒布之后,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受到了各方的重視,并且保護“非遺”的口號也遍及全國各地。[1]隨著“非遺”的發展,麥草畫開始以各種方式出現在民眾的視野,從事麥草畫手工藝的藝人也開始得到政府的重視,他們開始有更多的機會去參加展品會,讓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作為傳承人,他們身上肩負的重任不單是傳承麥草畫的手工技藝,更重要的是傳承麥草畫中體現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勞動人民的智慧。經過歷代藝人的共同努力,麥草畫目前已經形成獨有特色的民間工藝品,在它身上含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麥草畫的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制作技術的不斷成熟及其內容的不斷豐富,兩者相輔相成。麥草畫的審美價值體現在其日益豐富的內容上,現在立體多彩的麥草畫將所要刻畫的內容展現得淋漓盡致,使所要刻畫的內容越發栩栩如生,為大眾青睞。正因為兩者的存在,使麥草畫有了更為重要的傳承價值。

4永濟麥草畫的文化產業發展

4.1麥草畫文化產業的發展優勢

周邊文化資源的優勢。運城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豐富的文化資源使其成為全國的魅力城市之一。[2]這里古代文化悠久燦爛,有黃帝戰蚩尤、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后稷稼穡等文化傳說,有司馬光、王之渙等歷史名人留下的不朽篇章。這里也是關公故里,關公的誠信就是這里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政府部門的支持。近幾年,在文化產業發展中,永濟市政府特別重視民間工藝,并且成立了“永濟市蒲坂文化產業發展公司”,出臺了相關的優惠政策,并已經采取了可行的保護措施。在采訪中,傳承人告訴我們,他們在文化館等地均開設了麥草畫的課程,加強對麥草畫工藝的培訓與人員素質的建設。市場需求的優勢。麥草畫,它民間風味濃厚,裝飾大氣,品位高,它不僅是適宜的裝飾品,而且是旅游行業的最佳紀念品。酒店、賓館等一些公共場合都開始成為麥草畫的需求者,麥草畫制作環保,內容精彩,不僅能夠展現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是正能量的傳遞者,同時也體現著獨特的民俗色彩,是地方的象征。現在也有一些留學國外的學生將麥草畫作為民族特色產品送給國外友人,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一條具有前途的國外市場。

4.2麥草畫文化產業發展的積極意義

增加就業機會。在采訪的過程中得知,麥草畫最初只是農閑時勞動人民的樂趣之一,現在的麥草畫已經發展為農閑時人們增加收入的一個途徑。手工藝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也不僅僅是在實用性缺失之后審美意義的強調,在當前社會背景下,手工藝的再生產有著更為豐富多樣的文化意義。[3]目前,永濟市已經開設了麥草畫的培訓課程,讓更多的人學會麥草畫的制作。促進社會和諧。對手工藝的學習,使其成為增加收入的途徑,在閑暇時不再是無所事事。在現代工業化的背景下,手工藝也成為人們生活上的一種調節,它積極的文化內涵,為人民傳播著正能量,陶冶人民情操,讓生活更美好。

4.3麥草畫文化產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目前的麥草畫還是以小規模生產為主,沒有批量投入。愛好的人不多,可以接班的人也很少,這嚴重影響傳承之路。此外,麥草畫的銷路還沒有真正打開,包裝還不到位,需要培養更多的接班人,讓產品不斷走向正軌。對于麥草畫產業發展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解決。首先,政府加大資金支持。通過每年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訓資金以及對產品的宣傳資金,保證產品的供應以及銷路。其次,提高群眾對麥草畫的興趣愛好,培養優秀接班人,保證麥草畫的技術發展。最后,拓展創新之路,使麥草畫不斷順應時代潮流的變化,不斷突破表現內容及表現形式。

5結論

永濟麥草畫通過對麥稈的再加工,增加了就業機會,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它作為純手工藝品,不僅展示著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同時也是勞動人民智慧的表現。它豐富了人民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展。盡管目前尚存著一些問題,但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一定會越來越好,并為其他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經驗。

參考文獻:

[1]田麗紅.山西侯馬刺繡女性傳承人研究[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5:4.

[2]屈學書,矯麗會.運城文化產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4(4).

第2篇

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東北亞發展文化產業面臨的最大瓶頸也是專業文化產業人才的匱乏。文化產業是一個交叉型、邊緣性的新興產業,又是一個深度依賴于知識、創意和技術的產業,文化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

關鍵詞:

亞文化產業;合作;策略研究

一、大力優化、完善中國與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的環境和政策

(一)構建良好的文化產業發展合作環境

(1)打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經濟環境。市場環境的好壞決定文化產業發展程度的高低。市場體系建設較好的地方,文化產業競爭力也強。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目前,傳統文化市場格局形成的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體制已被資本、產權、版權、人才、技術、信息等文化生產要素全方位流通格局所打破,實現了文化資源與市場對接,文化產業投資呈多元化。針對文化市場整體建設水平較低,文化市場要素不完善,流通和服務渠道不暢通的局面,加快建立文化要素(文化資本、文化企業、文化產品)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文化主體公平競爭,實現文化資源合理流動是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當務之急。

(2)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的法治環境。良好的法治環境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保障。中國要加強與東北亞地區文化產業合作,必須制定與文化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配套的、科學完整的、系統的文化產業法律法規。中國文化產業法制環境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側重于規范政府管理職能的文化產業法律法規不適應按市場規律發展的文化產業發展形勢;已有的文化產業法律法規缺乏銜接性,尚未形成系統的文化產業法律體系;文化法治化思想認識不足導致文化市場監督管理力度不夠。優化文化產業發展法治環境我們必須做到:①牢牢樹立依法管理文化產業的法治意識。縱觀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由政府行政手段直接管理文化產業向運用法律法規間接管理文化產業轉化是世界各國文化法治化的主趨勢。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越寬松,法律保障越嚴密。我們必須牢固樹立通過法律扶持、促進和保障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識,堅持依法治理文化產業,依法促文化產業發展,依法保護文化產業。②開拓創新,轉變立法觀念,改善文化產業發展法制環境。一是轉變立法觀念。從政府側重保護、管理、規范市場職能向通過法律法規培育市場職能、協調監督職能、服務職能、維護職能轉變。二是改變文化市場準入,放寬條件。改革投融資體制,拓寬投融資渠道,允許有效利用社會資本改造國有文化產業市場,允許社會資本直接投資文化產業,從事獨立的經營活動,提高文化產品的有效供給。三是政府加大財政投入,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政府通過提供貼息貸款、融資擔保、財政補貼、投入啟動資金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設立文化發展基金、精品創作扶持專項基金、優秀劇目創作演出專項基金、電影專項基金、文物保護基金、印刷基金、出版和版權保護基金等。四是政府注重文化產業專業人才的培養。通過高校設立專門專業,專職培養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完善在職人員培訓機制,專門培訓;加強文化人才交流中介市場建設,創造有序人才流動環境等措施,積極打造具有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專業人才。③用法制規范文化產業發展的國內國際市場。在規范文化市場方面必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一是加大法制宣傳力度,提高人們法律意識和文化素質。通過對文化產業人員法律法規的培訓,提高經營者的法律素養和法制意識,通過宣傳教育,提升消費者的法治觀念,自覺抵制違法文化產品,二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建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對文化稽查人員定期進行政策、法律法規、業務技能培訓,提高執法能力;適當增加執法人員編制,提供財政補助,落實執法人員物質配備到位,確保文化市場監督管理、治理整頓工作有序、有效開展;改變線式多頭管理體制,協調文化行政部門、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門,設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明確執法機構職責,有效監管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制定、完善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是加強中國與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的有利保障

(1)制定和完善文化政策體系必須堅持的原則。①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加強規劃引導和服務支撐。資源到底該如何配置是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核心問題,文化產業的雙重屬性要求我們發展文化產業既要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滿足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處理中國與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發展問題上,我們應當在堅持社會主義文化意識主流引領的前提下,正確定位政府在文化產業發展交流中的地位,要防止杜絕政府的過度管理。要重點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的問題,充分發揮市場職能,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培養符合市場發展需求的文化專業人才。②分行業、分地區指導,實施差異化區域文化發展和重點領域發展策略。文化產業政策制定要與時俱進,根據文化產業的動態發展趨勢,分行業制定符合各門類特點和發展需要的政策措施,改造提升演藝、文化旅游、工藝美術等傳統產業,打造動漫、數字文化、網絡文化等新興產業。不斷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根據中國文化產業特色和人民對文化產業需求的實際需要,突出中國文化產業特色,加快培育特色消費市場,帶動其他產業發展。借鑒美日韓等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經驗,依托中國豐富的文化資源,重點發展演藝、文化旅游、節慶會展、工藝美術等文化產業,走差異化、集聚化、特色化道路。③鼓勵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制定健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借力國際貨幣、國際資本等市場融資,是緩解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的主要渠道。我國文化產業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尚未形成“韓流、日本獨特動漫”那樣引領世界的世界知名文化品牌。我國文化企業尚未形成規模化發展,市場主體偏小,產業集中度過低,所以在制定政策中要注意引導文化產業升級,培養規模大、集中度高的市場主體,譬如建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培育國有大型文化企業。積極引導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提供公開透明、平等準入、公平競爭環境。把推動文化產業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研發、推廣和應用作為重要內容,通過不斷創新科技、研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增強產業的可持續創新能力。④優化文化產業布局,保持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深度挖掘國內潛在文化消費需求市場,鼓勵文化企業走出去,積極利用境外文化市場,發展我國文化產業,開拓文化產業國際市場。打造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條件。政府積極打造投融資服務、公共技術支撐、信息、人才培養、交易合作、統計分析等功能在內的,涵蓋產業創意研發、孵化和推廣等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綜合服務平臺,是加強中國與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把國內潛在消費資源和國外文化資源結合起來,提升我國軟實力建設。

(2)不斷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扶持體系是否完善,是建立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的重要保障。政府只有學會“放手”,才能騰出手來解決文化產業發展的外在條件和基礎,去營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競爭環境,打造一個鼓勵創意、培育創新、方便創意的制度環境和文化氛圍,是每一個創業者都得到麗麗的制度保護和良好的政策扶持。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促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該項政策凸顯了文化產業的“跨界融合”的扶持問題。主要表現為:扶持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數字文化產業、動漫、手游等文化創意產業;扶持促進文化產業與資本的融合催生的綜合性文化產業集團,扶持促進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提升產業附加值,推動其他產業創新和轉型升級。政策體系主要包括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的財政支持政策、加強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深化文化產業發展的人才支持政策、構建文化產業發展的法制支持政策等。相繼出臺一些列政策如《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意見》、《文化產業創業創意人才扶持計劃》、《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入推進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見》、《關于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意見》、《關于支持開展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通知》、《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試行辦法》、《關于改進口岸工作支持外貿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等。

二、努力探索中國與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的新方式

(一)以人為本,加強區域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產業的發展和繁榮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東北亞發展文化產業面臨的最大瓶頸也是專業文化產業人才的匱乏。文化產業是一個交叉型、邊緣性的新興產業,又是一個深度依賴于知識、創意和技術的產業,文化人才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1)加強區域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原則。加強區域人才隊伍建設必須堅持一下原則:①制定文化產業人才規劃②實施人才吸引戰略③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機制。(2)加強區域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措施①加強文化產業一般從業人員的培養。文化產業發展與信息、高科技等新興產業密不可分導致對文化產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在文化產業專業人才方面,我國空缺比較嚴重,日韓在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儲備等方面具有優勢,我國承包日韓的軟件和動漫外包產業,三國文化產業互補性很強。②注重特殊文化產業人才的打造。在影視業、高端創意產業中打造具有轟動效應的影視明星、創意高端人才、導演和制片人等專門人才和特殊人才,能有效提升文化產業綜合實力。

(二)加強高科技與文化融合,助推創意文化產業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已滲透到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消費的各個層面和關鍵環節,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重要引擎在文化產業領域。科技和創意只有與文化產業這個載體相結合,才能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還需進一步加強,一是科技核心技術在文化領域應用明顯不足,二是既掌握高科技又熟悉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短缺。(1)市場競爭的制高點是高科技的競爭。只有將科技與文化產業高度融合,才會在國際競爭中擁有決定權。對擁有豐富傳統文化資源的中國來講,科技是文化品牌推廣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面對日本、韓國文化產業的高度發展,中國只有充分利用高科技前沿成果,通過技術創新,開拓創意文化產業,才會在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中凸顯優勢,占領文化產業合作交流的制高點,掌握東北亞文化產業發展的話語權。(2)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的原動力是創意文化創意的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強融合性的特征決定了創意在文化產業鏈中的地位,處于高端環節的創意離不開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是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自動化技術密切結合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在東北亞文化產業合作中推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文化產業的升級。

(三)構筑中國與東北亞國家文化產業合作發展的平臺

第3篇

1郵政公共文化的特征和形式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是實現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任務,體現在服務對象的廣泛性、服務內容的公益性、服務范圍的普遍性、服務方式的便利性等方面,這與郵政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特征基本一致。

1.1郵政公共文化的特征

1.1.1郵政內隱文化的屬性歷屆世界郵政日主題從不同側面對郵政的內隱文化進行了概括,比如:“郵政,世界上最廣泛的通信網”、“郵政把世界的信息送到你門前”、“郵政是和平的使者”、“郵政向距離挑戰”、“郵政幫你拓展新天地”等,但最接近于郵政文化內涵的應是“情系萬家,信達天下”,既表達了郵政以保障公民的基本通信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包括書信文化、集郵文化、黨報黨刊等為內容的公益屬性,又表達了郵政的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務要求。

1.1.2郵政公共文化的均等性郵政服務的均等性反映在物質和技術層面,如今,世界各國大多數居民都可享受到世界上最大的實物傳遞網———世界郵政網提供的服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綱要》)提出了郵政行業多項任務指標,并首次將郵政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圍。《綱要》提出,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郵政服務要做到“鄉鄉設所、村村通郵”,實現以書信文化、集郵文化和文化傳媒為內容的郵政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1.1.3郵政公共文化的基本性和便利性物理條件對郵政文化服務的約束很小,在交通工具不能抵達的偏遠農村和山區,郵政可以憑借畜力和人力提供基本服務;在網絡、無線信號不能覆蓋的區域,郵政可以將家信、報刊及各種文化用具用品遞送到需要的地方;郵政對接受服務的終端設施沒有嚴格的要求;在地震、天氣災害等惡劣環境下,郵政總能在第一時間提供服務,彰顯了郵政文化服務的便利性。由于郵政提供的家信、報刊等公共服務價格低廉、使用便利,因此也是人民群眾最基本的文化服務方式。郵政文化服務的對象、內容、范圍和屬性體現了郵政公共文化的基本特征。

1.2郵政公共文化的內容與載體郵政文化是以信函、集郵品、報刊為載體,以書信文化、集郵文化、傳媒文化為內容,由郵政企業提供高效的服務體系而實現的活動過程。書信文化內涵豐富,集文學、美學、書法、禮儀、傳遞、包裝、紙張于一體,弘揚書信文化就是要使書信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修復虛擬世界的精神缺失。集郵是以收集、鑒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群眾性文化活動。集郵文化是人們在收集、鑒賞、研究郵票的活動中創造的精神成果及其文化現象。集郵作為一項社會文化活動顯示的思想意義和教育意義體現在集郵的觀念、行為和活動中,被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行列,是“寓教于樂”、進行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好形式。黨報黨刊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陣地和弘揚先進文化的重要載體,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進行溝通的連心橋,擔負著加強黨的建設,弘揚社會正氣,抵制低俗文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的重要任務。黨報黨刊在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溝通國內外各領域重要信息,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教育團結廣大干部群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郵政于1953年起推行“郵發合一”政策,幾十年如一日,不間斷地把黨的聲音傳遞到偏遠的農村和邊疆,確保做好《人民日報》、《求是》等黨報黨刊發行征訂工作,不斷鞏固、擴大黨報黨刊的覆蓋率和影響力。

1.3郵政公共文化服務的形式

1.3.1多樣性書信文化書信文化有多種活動形式,包括書信比賽、禮儀賀卡以及以明信片為載體的公益性宣傳活動。由、教育部、全國少工委、中國郵政聯合舉辦的“全國少兒書信文化活動”已延續七屆,其中以“致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一封信”為主題的第一屆全國少年兒童書信寫作比賽活動,共收到來自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少年兒童的1800萬封來信,舉辦各類培訓、輔導、講座、研討、評審活動1萬多場,參與人數超過5000萬人。隨后,各省市陸續舉辦了以“牽手構建和諧社會”、“八榮八恥”、“感恩社會、感恩父母”等為主題的書信活動,使青少年書信文化活動常態化。2009年,在舉國歡慶建國60周年之際,人民日報社、新華社、光明日報社、經濟日報社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等單位聯合發起了國慶60周年“祝福祖國”大型寄語活動,為全國民眾搭建一個抒發愛國情懷、傳遞美好祝福的平臺。入圍“優秀寄語”的21915枚寄語卡組成“寄語墻”,作為永久性的愛國主義教育題材進行展出。2012年由上海郵政、浦東新區文明辦、共青團聯合組織的“給未來一片綠”主題活動,將書信文化與環境保護相結合,開啟了郵政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天地。上述活動對傳承書信文化,促進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的道德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

1.3.2群眾性讀報活動郵政黨報黨刊發行在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公共屬性不容置疑,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郵政在地方宣傳部門、工會組織的配合下,在全國基層企事業組織中大力推廣和倡導社會報刊發行站組織以及各種各樣的基層讀報小組,群眾性讀報活動成為企事業單位基層組織最普遍的文化學習形式,是群眾性社會道德教育活動的途徑之一,也是豐富和活躍基層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國家“十二五”文化發展綱要十分關注農村和城市基層組織的文化服務均等化,要求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能力,包括農村書屋和公共圖書館的建設,群眾性讀報活動即將迎來新一輪。

1.3.3持續發展的集郵活動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是群眾性集郵活動的組織者和倡導者,其活動范圍覆蓋全國各省市區縣的社會團體集郵協會和小組。1991年,該組織曾經達到1800萬人,同時它也是為數不多的世界性學會組織,不僅有完整的理論,還造就了一大批集郵工作者、活動家、集郵家、郵學家,他們是集郵文化的倡導者和傳播者,也是繁榮集郵公共文化的基本群體。在我國,許多中小學都建立了集郵興趣小組,從小對學生進行集郵啟蒙教育,也有不少文科院校設置了集郵選修課,不僅推動了集郵理論的完善和發展,而且促進了群眾性文化活動的繁榮。除此以外,郵政開展的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如世界郵政日、郵政博物館、集郵展覽、郵票首發式、賑災募捐等,對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活躍社會文化活動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2郵政文化服務的產業性文化產業是指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一系列活動。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國家統計局在2005年將全部文化產業活動劃分為9大類,80個分類,包括廣告、收藏和傳媒。隨著郵政經濟體制的改革,傳統郵政已分割成三大板塊,其中郵務類業務的屬性趨向于文化產業。原有信函業務中,商業信函具有明顯的廣告特征,現在已占信函業務量的70%以上;報刊發行業務中,各類經濟、娛樂性專業報刊是傳媒產業的組成部分;集郵業務中,以收藏、拍賣、交易為特征的經濟活動也歸屬于文化收藏產業。由此可見,郵政傳統業務中的大部分屬性已趨向于文化產業。

2.1郵政傳統業務的流程轉化文化產業鏈的基本形態表現為上游的創意與研發、中游的生產制造以及下游的傳播與發行。在這條產業鏈上傳遞的是文化產業所特有的知識產權(或稱為版權)的價值,圍繞著知識產權的形成、發展、保護、升值以及轉化,構成了文化產業的生命周期,體現了文化產業獨特的增值魅力。區別于傳統的通信理論,文化屬性的郵務類業務除了繼續依賴網絡的渠道作用,更應關注前端的“使用者需求”與后端的“受眾分類”,這就需要改變郵政傳統的內部流程管理,提供基于客戶價值實現的全鏈管理。在郵政文化產業鏈中,不僅要關注廣告信函,集郵品的內容、設計與制作,更要關注目標受眾,為商家提供可靠的用戶數據庫服務和直銷服務,實現流程管理向產業鏈管理的轉化。

2.2與文化產業相關的郵政業務類型根據物本身的傳遞與以物為載體的信息傳遞的區別,郵政業務可以分為下述兩類:一類是郵政全產業鏈介入(包括創意、制作、傳遞環節),直接提供文化產品的業務,主要包括:明信片、封片卡、賀卡、商函廣告和集郵。另一類業務不直接提供文化產品,僅介入產業鏈的傳播環節。此類業務主要是利用郵政的實物傳遞渠道,為其他文化企業提供文化產品的傳遞服務,如報刊發行、音像制品和電子商務的線下服務等。

3促進郵政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協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絕大部分郵務類產品具有文化兩重性,既有公共性又有商業性:家信、禮儀賀卡及公益性宣傳信函具有公共文化性,接近信函量的30%,商業廣告信函歸屬于廣告類文化產業;報刊發行業務中,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民族文化、弘揚社會道德的黨報黨刊趨向于公共文化,各類經濟、娛樂性專業報刊是傳媒產業的組成部分,趨向于文化產業;集郵業務是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產品,其中以鑒賞、紀念、郵史研究、郵票展覽為目的的集郵行為屬性為公共文化,以投資、拍賣、交易為特征的集郵活動屬性為文化產業。

主站蜘蛛池模板: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蜜桃|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老司机深夜影院| 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在线视频| aaaaa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久久波多野结衣| 欧洲vat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小说| 男人激烈吮乳吃奶视频免费 | 免费看a级毛片| 老马的春天顾晓婷5| 国产在线公开视频| 天天视频天天爽| 国产精品无码无卡无需播放器| aaaaaav| 孕妇videos孕交| 中文在线天堂资源www| 日本动态120秒免费| 久久这里只精品| 欧美aaaaa|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 污污的小说片段| 人妻少妇精品中文字幕AV蜜桃| 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可爱男生被触手入侵下面|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国产又色又爽又刺激在线观看| 国产对白精品刺激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精品555588|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jealousvue熟睡入侵中| 尤果圈3.2.6破解版|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毛片| 我把护士日出水了| 中文字幕在线2021| 无套内射视频囯产| 久久久久久久久女黄9999|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喊人人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