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產業區域發展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F06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07-0076-02
作者簡介:白雪艷(1971-),女,哈爾濱商業大學講師,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經濟政策。
基金項目: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非正式約束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基于空間經濟的理論分析與實例檢驗”的階段性成果(10YJCZH058)。
一、引言
文化產業是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之一,是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目前我國大多數城市已將其作為重點支柱性產業來發展,文化產業必將成為我國區域經濟體發展的新動力。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布局,關系到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文化產業模式的選擇一直是理論界和城市決策管理者所關注的焦點。目前文化產業模式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區域文化產業模式是根據其地區文化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區位特點和文化產業所處發展階段、歷史機遇方面的差異所形成的有利于本地區發展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目標、方式和樣態。
二、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區域從自身優勢出發,從一開始的盲目模仿型、隨從型向自主型、特色型轉變。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雛形正在顯現,但是還存在已成為制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如市場嗅覺不夠靈敏、市場推廣能力不足,使得文化原創能力方面的優勢沒有很好地轉化為產品優勢和文化貿易優勢;文化原創能力不強,原創人才結構單一、文化產業鏈前端原創不足,中端生產環節集約化程度不高,終端營銷能力不強等,缺乏品牌包裝和主流文化品牌,細節執行能力不強;缺乏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需的智力要素和市場意識;智力與產業的有效結合不夠,產業發展上缺乏有效協調,文化產業結構雷同,缺乏創新;在旅游演藝、節慶會展和產業園區建設方面存在大量的重復建設、文化資源浪費嚴重等現象。這將導致未來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失調,為有效發展區域文化產業,應加快制定可行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并積極探索各種特殊的區域發展模式,從實際出發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選擇多樣化的模式提供空間,實現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三、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
從首次提出“文化產業”概念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已經經過了11年的高速發展,文化產業已經初具規模,2004—2010年全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3%,區域經濟的進步有賴于文化產業的貢獻,不同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不同。本文選取文化產業增加值和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GDP比重(區域經濟中反映文化產業的貢獻)的主要變量來分析。影響因素主要有該地區國內生產總值GDP,該地區人口對文化消費平均支出,從事經營性文化產業的部門數量,非盈利性文化產業機構數目,文化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比重。
2010年,全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達到11052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78%,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5%),遠未達到支柱產業的標準。截至2010年底,納入統計的全國各類文化機構共計31.35萬個,比2009年增加7776個;從業人員210.79萬人,比2009年增加12.38萬人。分類型看,執行事業會計制度的文化機構62172個,比上年增加1713個,全年收入合計696.33億元,比2009年增長16.1%;執行企業會計制度的文化機構251368個,比2009年增加6063個;全年營業收入1244.14億元,比2009年增長15%,實現利潤403.39億元,同比增長9.6%。按照國際人均收入和支出平均標準,我國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達到4萬億元以上,而目前尚不足l萬億元,存在較大缺口。
文化事業費總額持續增長,2010年,全國文化事業費(財政撥款)323.06億元,比2009年增加30.75億元,增長10.5%,其中農村投入116.41億元,僅占36%,對西部地區的投入僅占全國的24%;文化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0.36%,比2009年下降了0.02個百分點。近年來文化事業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以下徘徊且不斷下降。2010年,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的0.36%,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低。文化事業經費投入的城鄉差距和區域差距較大。
四、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選擇
(一)集約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走規模化、集約化的道路。就一個地區而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既不局限于以地理劃分的自然區,也不拘泥于國家管理的行政區域劃分,而應遵循文化自身的“超時空”特性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內在經濟規律。可根據文化資源、行業特征、技術規模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對文化產業進行整合,使文化產業優勢得到最大發揮。集約化模式是當代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主要模式之一,不僅包括行業內跨部門重組,也包括跨地區、跨行業甚至跨國組合,從而形成規模化的集約生產模式。整合或者集約經營會使區域的文化價值實現共享,提升各自經濟效益。通過文化產業并購或重組,可以迅速形成文化產業鏈,產業集聚使文化產業上下游產業鏈在一定區域內高度集聚,有利于整合文化資源,產生規模效益。通過地域接近的相互聯系的企業和關聯產業間的整合,形成高度專業化的企業協作,從而產生集聚效應。文化產業區域間的整合與集約,有助于文化產業科技創新,提高創新效益。
關鍵詞:文化產業 發展模式 區域發展
注:2012年內蒙古產業發展研究基地項目 項目編號:nmcj201zx
一、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各地區文化產業發展的理性化程度不斷提高,各區域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雛形正在顯現,但是制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如:文化產業管理體制不健全。管理條塊分割、政企不分,市場主體地位不明確,缺乏活力;法規政策不完善。缺少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大法和基本法律,文化產業政策不完善,國家制定出臺的文化產業政策在部分地區難以落實;文化產品傳播方式落后。我國的文化產品的傳播,仍停留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運用高新技術創新不夠,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文化產品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市場拓展能力不強。我國文化企事業單位受傳統計劃體制束縛影響,對文化市場的重視和調研不夠,市場開拓意識不強,營銷能力普遍較低,尚未形成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營銷模式,文化產品市場占有率低,難以形成產業鏈,產品附加值未能得到有效挖掘。
這將導致未來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失調,為有效發展區域文化產業,應加快制定可行的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并積極探索國外區域發展模式,從實際出發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選擇多樣化的模式提供空間,實現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創新。
二、國外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一)市場驅動型
上世紀20年代末美國初步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基礎和框架。至今其文化產業產值已經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約四分之一,成為第二大支柱產業。美國建立起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產業運作模式,在市場競爭機制下,依靠商業運作,獲取最大化的利潤。
以迪斯尼為例,迪斯尼在廣告和促銷攻勢的配合下,一般分五步提取最大贏利:電影收入是第一輪收入;發行錄像帶、DVD是第二輪收入;迪斯尼主題公園的推廣是第三輪收入;特許經營和品牌專賣是第四輪收入;最后,通過電視媒體獲取最后一輪收入。據統計,在迪斯尼的全部收入中,電影發行加上后續的電影和電視收入只占30%,主題公園的收入占20%,其余的50%則全部來自品牌銷售。合理調控,引領產業健康發展。
(二)資源驅動型
歐洲有許多國家如英國、法國等,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來發展文化產業。如何充分利用并改造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是這些國家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課題。
格拉斯哥是蘇格蘭第一大城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人力、物力用于歷史文化設施的修復和建設。將一個有著悠久歷史但已廢棄掉的毛毯廠廠房改造成商業住宅,包裝蘇格蘭會議展覽中心,改善城市環境景觀等。承辦跟文化相關的藝術活動,提升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通過文化引導的舊城改造,更新提升城市形象,吸引人們來居住、工作和游樂。如今的格拉斯哥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它擁有英國諸多著名的藝術館和美術館及知名的藝術團體,被譽為“歐洲文化之都”。
法國北部的里爾市借助火車站的改造,把公共空間重新利用并結合藝術轉化,進行一連串的文化轉型。馬賽為贏得2013年歐洲文化之都的評選資格,全面展開地方藝術文化與建筑物等展演設施的改造計劃,未來將會設置一座位于舊海港旁邊,以地中海文化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以及一系列的產業遺址更新與再利用。吸引當代藝術進入代表光榮和傳統的凡爾賽宮。在魯貝,政府把一座廢棄的游泳池重新改建為一座博物館,在法國的圣德尼打造法國的“好萊塢”拍攝歐洲人擅長的藝術電影。文化軟實力的注入,讓當地的都市形象有了重大轉變。
(三)政策驅動型
日本素有“動漫王國”之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制作和輸出國,目前全球播放的動漫作品中有六成以上出自日本,在歐洲這個比例更高,達到八成以上。據統計,2005年韓國文化產業出口額與2004年相比增長了45.7%,其中游戲產業所占出口比重最高,為2億614萬美元,出口額比上一年增加19.2%。2005年文化產業總銷售額比2004年增長13.3%,其中電影增長最高為28.9%,其他依次為出版28.2,音樂18.9%,廣告13.6%。
日本政府通過提供各種信息、制定各種扶持和刺激性的政策,來指導和協助企業走向既定目標,發揮指引、中介、扶植和宏觀調控的作用。通過立法保證,到穩步施政以及完善配套服務,日本文化產業在其“文化立國戰略”的推動下,通過政府的大力扶持,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成為其國民經濟收入的重要產業。
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后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國家重要的戰略選擇,文化產業被確定為21世紀國家經濟的支柱產業。設立了許多機構推廣韓國文化,從組織上保證“韓流”的影響力,成立“韓國文化振興院”,將“韓流”輸出到全世界。韓國不僅提升了本國形象,也使韓國文化在世界風行。而韓國制定的文化立國戰略和一系列文化政策,更是帶動了韓國各行業的發展,為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三、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選擇
( 一)集約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就一個地區而言,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應遵循文化自身的特性和內在經濟規律。根據文化資源、行業特征、技術規模和科技創新能力等對文化產業進行整合,使文化產業優勢最大限度發揮。集約化模式是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主要模式之一,不僅可以進行行業內跨部門重組,也包括跨地區、跨行業甚至跨國組合,形成規模化的集約生產模式。整合或者集約經營會使區域的文化價值實現共享,提升經濟效益。通過文化產業并購或重組迅速形成文化產業鏈,有利于整合文化資源,產生規模效益。通過地域接近的相互聯系的企業和關聯產業間的整合,形成高度專業化的企業協作,從而產生集聚效應。文化產業區域間的整合與集約,有助于文化產業科技創新,提高創新效益。
( 二)非均衡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區域、產業、行業和人才結構不平衡的發展現狀,要實現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采取適合文化產業不平衡發展特點的非均衡發展模式。就是根據各個地區文化資源的差異性,發揮比較優勢,爭取在適合本區域的、基礎較好的、有發展潛力的領域取得突破。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期,區域間差異大,區域不平衡程度較強; 當經濟發展逐步成熟,區域間差異縮小,區域不平衡程度降低。區域文化產業會經歷從非均衡發展向均衡發展轉變。西方其他一些國家如美、英、法、德、意等區域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正經歷這一轉變過程。
( 三)集群式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文化產業鏈的形成和文化產業集群化是文化產業走向成熟的標志。截至2010年底,我國已批準成立大型文化產業類企業集團近百家,其中出版集團25家,發行集團10家,報業集團51家,廣電集團17家。通過空間集聚,區域集中,聚集創意產業、創意人才,通過集群內企業交流合作和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集聚規模,整合創新,形成以實力雄厚、影響力和競爭力較強的大型文化企業和集團為核心的產業集群。培養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國際競爭力的文化產業群。打造文化產業集群,文化產業價值鏈集群,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生態文化產業等不同模式。高度重視科技的作用,推動高科技文化產業群的發展,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依托實體文化產業集群,打造無界域國際化的虛擬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數字化網上市場和交易平臺,構建“虛擬文化產業園區”或“文化創意信息數字交易港”等未來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白雪艷.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探究.對外經貿,2012.07
[2]胡攀.文化產業發展模式比較.改革,2009.06
[3]莊凱.我國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與提升對策.山東社會科學,2012.08
關鍵詞:傳媒文化產業 跨區域 共棲 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在生態學中,作為一種協同進化的結果,以“共生”、“互惠”及“偏利”為總體導向的生物“共棲”現象,體現了種群間相互適應、相互依賴的生存智慧。借此內涵,本文所說的傳媒文化產業跨區域“共棲”意指兩個或多個區域的傳媒文化產業的生存空間疊加、資源補充融合、產業收益共享的現象。目前我國最富活力和潛力的傳媒文化產業“共棲”區當屬環渤海沿岸的京津冀三地,地理上的唇齒相依、歷史上的彼此仰賴都為其“共棲”發展提供了可能。
事實上,除去地理和歷史的源流,傳媒文化產業跨區域“共棲”的實現還應當具備以下兩個前提,首先是區域發展水平的不均衡,有數據表明,“國內30余個衛視頻道的經濟處境堪稱懸殊,有廣告收入10多億元的,也有一兩億元的。衛視頻道‘落地費’接近2億元,多數省級衛視‘上星’后,都在虧損或微利經營,這就構成了臺與臺之間合作的前提之一”。以華北地區為例,目前河北省與京津兩地、特別是北京的傳媒文化產業存在一定的差距,特色和優勢也各有側重,因‘而極具“共棲”生存潛力。其次是區域間已自發形成了民間范圍內的“共棲”趨勢,比如,從歷史上來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冀京、冀津問的傳媒合作實踐便不斷涌現,三地電臺多個頻率節目的彼此覆蓋和“共棲”滲透大多是先于行政指令而完成的。
在具備了上述前提的基礎上,傳媒文化產業的跨區域“共棲”所依托的主要是相關資源的流動、融合與共享,這不僅符合區域生態協同發展的科學主旨,也更加契合現代傳媒重視“動態擴散”、“多向勾聯”、“互為吐哺(互動)”的傳播本質。在這樣的觀照下,傳媒文化產業跨區域“共棲”的策略選擇就成為重中之重。
一、以“傳播共棲”策略獲得更廣泛的“推介資源”
在文化產業的眾多分支里,恐怕沒有哪項比得過傳媒業本身所具有的巨大的推廣能效。既是傳播者又是被傳播者的身份便利,使傳媒文化產業能夠憑借大量信息的快速傳遞,更加敏銳和準確地對產品內容進行設計、研發和推廣。2007年4月,為宣傳5月18日的節目改版,內蒙古衛視精心打造了北京地鐵廣告,以便在強手林立的北京電視市場里,贏得上班族的關注。從傳播效果的反饋情況來看,此次地鐵廣告售賣行為極大地提高了內蒙古衛視在首都受眾當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為自身實現與北京的“傳播共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無獨有偶,2008年北京電視臺財經頻道推出了一檔立足于京津冀三地差異,熱切關注環渤海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機遇、積極推動該區域社會和諧的高端談話節目《環渤海新視野》。這無疑成為了北京傳媒文化產業試水與津冀兩地建立生態共生關系的有益嘗試。
受此啟發,同屬華北地區的河北省在爭取與北京和天津達成“傳播共棲”方面應當勇于“走出去”,充分發揮自身傳媒文化產業的特質,在地域的廣度上多維輻射,為此可以成立河北傳媒文化產業行業協會等組織,與政府合作進行國內外傳媒文化活動交流。除此之外,“傳播共棲”策略下的河北傳媒文化還應著力于內容提升。畢竟京津地區受眾與河北受眾的需求是不盡相同的,盡管這其中交織著環渤海地區的大文化認同,但如何烹制出融合了京味、津味的河北傳媒文化盛宴著實考驗從業者的眼界和認識。以河北衛視為例,自1998年開播至今,其真正能夠稱得上產生過“傳播共棲”效應的名牌欄目只有《激情久久》的“超級寶寶秀”、《讀書》和最新的《家政女皇》三檔節目,如此有限的節目內容資源嚴重制約了河北傳媒文化產業品牌在京津地區乃至全國范圍的確立,也導致了河北傳媒文化產業跨區域“共棲”生存的困境。
二、以“市場共棲”策略獲得更豐富的“內容資源”
判斷社會文化事業是否演進到了文化產業的階段,一個核心的標志便是資本的介入與運作。而如何通過市場機制來發現優秀的文化創意作品、進而吸引更多社會資金投向文化產業也就成為問題的關鍵。而在我國,傳媒文化產業近幾年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趨勢。2010年,在國家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青海電視臺與湖南電視臺開始合作運營青海衛視,從而開創了體制內電視媒體跨區域深度合作的先河,并最終通過“市場共棲”策略獲得了與“快樂中國”同樣廣闊的“時尚中國”的內容資源。幾乎是與此同時,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第一財經頻道和寧夏廣電總臺也著手合辦寧夏衛視。縱觀這四家傳媒文化產業主體的“市場共棲”策略,其真正目的在于以熒屏“幫扶”的方式重新劃分或占據電視的內容制作和播出資源,以求“勢力范圍”的最大化。由是觀之,那些占有廣大市場份額的傳媒集團常常通過內容輸出,掌控相對弱勢的傳媒組織,使其面臨被融合和被重組的可能。
反觀目前仍處在壯大階段的河北傳媒文化產業,不僅正在經歷著難以形成產業合力與產業帶動力的陣痛,而且同樣受到全國范圍內傳媒文化產業較為發達地區的競爭威脅。為此,河北省可以在構筑京津冀傳媒文化產業市場一體化、實現三地合作共贏的同時,全力打造面向環渤海的河北傳媒文化產業內容推廣與采購信息平臺,從而在主動占領市場的過程中避免淪為被市場消解的對象。具體來說,河北應集中優勢力量向北京和天津廣泛輸入以廣播、電視和新媒體為主要形式的文化產品,形成無線調頻、衛視星空和互聯網絡交織的傳媒通道,力爭提高河北廣播、河北衛視與河北新聞網(河北日報的門戶網站)的品牌價值與品牌吸引。同時,河北傳媒文化產業還應主動聯手省內出版和動漫等產業分支,以立體、交叉和多元復合的文化產品內容形態組合占領市場。
三、以“戰略共棲”策略獲得更雄厚的“資本資源”
當前,傳媒文化產業正在成為各省文化創意產業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其不僅代表了新型文化的消費前景,也成為擴大消費的重要途徑。因此,各地政府都對傳媒機構的產業化進程投入了巨額的資金保證和政策扶持。如前所述的湖南衛視與上海電視臺的跨地域發展無一例外地體現了各自省份在傳媒文化產業戰略上的布局,從這個意義上說,兩地或多地對于發展傳媒文化產業的相近思路和彼此借鑒實際上成為了一種以獲得更多“資本資源”為訴求的“戰略
共棲”。除此之外,資本的注入不僅會盤活傳媒文化產業,同時還將衍生出與此相關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這顯然也是“戰略共棲”為傳媒文化產業帶來的又一增值效應。
而作為以對接京津為文化產業指向的河北省也于日前出臺了《文化產業振興規劃(2010-2015年)》,該規劃明確提出包括現代傳媒業在內的行業將成為今后5年河北省重點發展的行業。在此指引下,河北唐山已經以電影《唐山大地震》為契機成功實現了與北京傳媒文化產業的“戰略共棲”。該片1.2億元的投資成本分別由唐山市、華誼兄弟、中影集團按照50%、45%和5%比例出資,投資額分別為6000萬元、5400萬元和600萬元。而作為最大的出資人,唐山市政府的6000萬元中有15%作為投資,其余5100萬元為“贊助”,但享有影片50%的利潤。這也是地方政府資本首次嘗試為電影――這一富有前景的傳媒文化產業“托底”。可以說,《唐山大地震》“借一部電影來營銷一座城市”最終將唐山的其他文化產業項目如旅游、陶瓷、皮影等連帶打包推廣至了京津乃至全國市場。這樣的連鎖效應正是資本力量的體現。四、以“人才共棲”策略獲得更充足的“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