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音樂藝術研究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位于中國東北的哈爾濱被譽為“音樂之城”,而這個音樂之城的稱號也是有它由來的歷史①。一座城市各個方面的發展與這座城市的文化及歷史的背景是無法分割的。追溯哈爾濱的歷史,不難看出,原來它的根基早在這個城市形成以及發展之初,就已經根深蒂固地被烙上了音樂的印記②。本文所分析的“哈爾濱老會堂音樂廳”,也是圍繞著哈爾濱音樂中所夾帶的“西方歷史”所展開的。
一、“老會堂音樂廳”的歷史背景介紹
老會堂音樂廳的修建歷時將近兩年,于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落成。在教堂修建好的初期,教堂用作禮拜及其他宗教儀式,同時也用來舉行和召開一些小型的會議。在1931年時,老教堂經歷一次火災,之后在很短的時間內修復,才得以延續到今天。
二、老會堂的用途
近些年來,老教堂一直被作為咖啡廳、早教中心等用途。在重新翻新修建后,以作為弦樂四重奏,小型室內樂等形式的高水平的音樂專門演出場所,這是現今“老會堂音樂廳”名字的由來的一個基本原由。 哈爾濱這座音樂之城的存在,不僅在過去有它的輝煌和存在價值,即使到了今天,我們如果去挖掘其文化、音樂、宗教歷史等,還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收獲。無論是從實體的城市經濟發展的方面,還是從精神層次的高度。教堂于2014年5月份竣工后,馬上投入了使用,由哈爾濱師范大學、哈爾濱市交響樂團和黑龍江省交響樂團三個單位的重奏組來演出室內樂,所選曲目是古典曲目與大眾熟知的曲目相結合的方式。
三、關于“老會堂音樂廳”使用問題的研究
(一)音響特色與演奏時所遇問題的研究
筆者參加了教堂的排練、演出等活動,對于音響方面進行了研究。由于教堂的舉架很高,有很空曠的場地,這給聲音的回響制造了很大的余地。這不僅對曲目選擇方面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制約,也是對樂器選擇方面的一種挑戰。因為在樂器演奏的同時,會產生許多回聲,當回聲與樂器繼續演奏的原聲所混雜或者摻雜在一起的時候,所產生的整體效果會使聲音的質量下降很多。各個配合的聲部在這種回聲的干擾下,會顯得不再清晰。尤其是鋼琴在演奏音樂表情記號為強或者極強和弦的時候,會產生對聲響較弱的樂器例如大提琴、中提琴等的干擾,使得聽眾所聽到的結果便是鋼琴轟鳴的回響掩蓋了弦樂本該清晰的演奏。特別是在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中,經常會出現許多幅度較大或者情感較為激烈的演奏,這種現象便會經常出現。這對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演奏要求,同時對于選曲也需要慎重的考慮,一些偏向現代的古典作品,有著較強的節奏型和需要強烈表情記號(如fff)③的演奏等,音響效果會顯得渾濁且模糊不清。
(二)聽眾文化接受與曲目之間的關系研究
由于音響效果的限制,從音樂會的演奏質量考慮,一些大型的鋼琴與弦樂的室內樂重奏作品并不十分適合在這里演出。因此,對于作品的選擇和呈現方式,選擇了弦樂四重奏占相對較大比重的一些經過改編的樂曲。根據筆者對于音樂會演出曲目上所獲得的反響來看,更容易被聽眾所接受和好評的多是一些經久不衰、廣為傳唱、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的四重奏改編曲目。如 《月亮河》《瑤族舞曲》《阿里郎》《夜來香》《海濱之歌》等歌曲總能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并且在多次音樂會后,若觀眾的熱情不減,演奏者還不時需要返場加演曲目。對于經典的原汁原味的古典作品,如德沃夏克的鋼琴三重奏(opus21)、勃拉姆斯的鋼琴四重奏(opus25)等作品也被經常演奏,這些作品也是經過挑選,旋律比較悠揚,既不失古典音樂傳統的味道,又能比較適合的利用老會堂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得到了比較好的反響。
(三)關于音樂廳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對于音樂廳未來的發展,筆者有以下思考。由于老會堂音樂廳音響特點,特別適合演奏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如小提琴的帕蒂塔、大提琴的巴赫經典作品“無伴奏組曲”等。這類作品在日常的房間或者場地演奏,聲音往往會顯得有些“干澀”甚至有些余音“意猶未盡”的感覺,因而恰恰適合在此音樂廳演出。此外,演奏的音樂應該符合其文化特質和背景,符合大眾的音樂審美需求。如果按照筆者的意愿出發,其實施的難度也相對較大,畢竟聽眾群體的結構不是單一的。所以對于這一點,我們需要更多的是假以時日,并且以“中西合璧”的方式,逐漸培養大眾更豐富的和“中西兼賞”的欣賞觀念。
從器樂的配置角度來講,羽管鍵琴也應該納入配置的計劃,這種樂器在這老會堂音樂廳的音響效果也會更加,音色格外悅耳。而且由于其構造的特點,在與弦樂相結合的時候也不會表現得“太過分”,以至于遮蓋了其他弦樂樂器的音色和旋律。
結語
音樂廳的音響效果對演奏的約束和限制是至關重要的,涉及的不僅僅是曲目選擇,對音響的特征以及是否符合曲目本身的意境等,都是需要考慮的方面。音樂廳作為演出場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曲目,要結合文化環境來斟酌篩選。若盲目拼湊曲目,與文化相脫節,那么也會使精彩的演出變得平淡不少。通過本文對老會堂音樂廳在音樂演奏方面的諸多內容的分析,對我們在將來的音樂廳的建設和使用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注釋:
①②關杰.哈爾濱城市音樂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5.
從音樂美學與音樂表演的內容可分析,音樂表演所涉及的主要體現在表演者自身的審美能力、思想因素以及對音樂美學的理解等方面,而音樂美學則綜合許多學科如審美學或哲學等內容,所以音樂表演在本質上便為音樂美學中的重要內容。實際應用現代美學研究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即:第一,現代音樂美學研究是影響音樂表演成功與否的關鍵。現代音樂美學研究認為區別于一般音樂家與愛好者,音樂表演者對音樂的了解更加深入,注重音樂美學中涵蓋的音樂美學內容,掌握作品歷史意義的同時還需利用現代審美觀念對其進一步豐富。第二,現代音樂美學研究的引導作用。由于音樂美學本身綜合許多學科知識內容,對音樂表演能夠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要求音樂表演者的表演需在領悟音樂內涵的基礎上,向受眾傳達更多的美學精神,實現審美方面的共鳴。
二、基于現代音樂美學研究的音樂表演藝術未來發展
(一)正確看待音樂表演
現代音樂美學研究中關于如何看待音樂表演的問題,從現象學美學角度分析,認為音樂作為意向性對象,需要通過音樂實踐主體不斷生成音樂的內涵,其中的主體旨在音樂表演者,而音樂實踐內容則為意向性活動,使音樂的意義得到不斷填充與豐富。而從現代釋義學角度,音樂表演過程不僅需要對音樂歷史意義進行解釋,還需將音樂作品的現代意義闡釋出來。綜合來看,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的啟迪首先需正確看到音樂表演藝術的作用以及地位,其不僅表現在再現藝術方面,還應在原有內涵基礎上使音樂更具創造性,不斷豐富音樂的內涵。因此,現代音樂表演者在利用音樂表演技能進行音樂坐標表演與再現的同時,也要運用現代審美觀念,賦予音樂作品更多時代內涵。
(二)正確認識音樂原作
現代美學研究要求音樂表演藝術對音樂原作正確認識。首先,根據現象美學理論可將音樂作品原作概括為兩方面,即創作過程中作曲家的意向性活動以及作曲家創作思路的樂譜記錄。其次,在正確認識音樂原作后便需考慮到如何看待作曲家在作品中所體現的創作構思。一般作曲家通過樂譜形式完成音樂作品創作后,該作品便為一個實體,且不會隨人的意志而發生轉移。這就要求音樂表演者能夠正確解釋音樂作品,把握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以及所體現的風格。例如,對文藝復興時期或歐洲中世紀的音樂作品在現代音樂表演過程中應以作品原有歷史面貌展現出來,如所引用的樂器或具體演奏方式等使作品原有音響效果進行再現。盡管我國現代音樂表演藝術中對作品的解釋仍以歷史釋義學為主,只進行概念化或機械化的作品內涵闡釋,從表面看較為膚淺,但這種以歷史角度看待音樂原作并對作曲家創作思路進行探索的做法,仍值得肯定。對于音樂表演者來講,應在表演過程中從歷史角度出發詮釋作品內涵。
(三)音樂表演藝術的創造
現代音樂美學研究中提出的現象學美學觀點,對音樂作品意向性進行分析,要求在表演過程中通過意向性活動使作品意義得以豐富,注重音樂表演創造性。盡管現代美學研究中通過歷史釋義學能夠使作品內涵得以還原與重建,保證表演者充分了解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創作思路,但事實上這種觀念很容易忽視表演者對現代審美觀念與時代精神的探索,不利于音樂作品的進一步豐富。因此,現代音樂表演藝術中需在表演者具有藝術理念以及時代審美觀的前提下,可使音樂作品的歷史內涵展現出來并賦予時代意義,使現代表演為音樂作品增添新的光彩,這樣才可真正體現音樂表演的創造性。
三、結論
關鍵詞:教學語言;音樂課堂
教學語言是傳遞知識、交流信息的媒介,是師生交往的第一要素。教師的教學語言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素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果。”當前,面對音樂教育形勢的重大變化,學生對音樂審美體驗需求的不斷提高,如何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巧用教學語言魅力,煥發音樂課堂活力?這是本文要論述的重點。
一、審美取向上體現藝術性、情感性
古人云:“凡音者,生似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音樂教學語言是教學藝術的基本組成部分,音樂課程的審美體驗價值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可見,語言必須是發自說話者的真實感情,才能夠成為大家心靈的使者,打動聽話的人。課堂中,音樂教師的語言美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藝術享受,音樂教師可用富有藝術性的語言為音樂課“畫龍點睛”,為音樂形象“推波助瀾”。在音樂課《江南好》教學片段中,執教老師讓學生欣賞一組江南風景圖片后提問:圖片中屬于我國什么地方的景色?在學生回答完后,教師用了這樣的一段教學語言來總結過渡的:“這是江南古鎮的風景圖,淡雅清新,純凈秀麗,有著女性般的柔美和委婉。江南,是個山清水秀、人杰地靈的好地方。自古就有許多文人墨客被江南美景所陶醉,借景抒情,留下了無數美文和詩篇。”接著揭示課題“憶江南”。從現場學生的反饋看,他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教師貼切優美的教學語言引起了學生的情感共鳴,情緒鋪墊好以后,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能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心,教學游刃有余。在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學生吟誦“憶江南”。學生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很快走進藝術情境,抑揚頓挫的吟誦富有節律、韻味和樂感。學生在感受體驗江南之美景的同時加深了對本課音樂的體驗,學生始終處于音樂審美的享受過程之中。
二、具體形式上追求多樣性、實效性
人們常說“言傳身教”,言傳是第一位的。盡管音樂教育的手段和途徑豐富多樣,但其中最常用、最便捷的仍是教師的課堂語言,這是任何教育手段都無法替代的。由此可見,研究教學語言的多樣性、實效性,是提高音樂教學效率的必由之路。1.啟發式語言。“令人驚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在日常教學中,平庸的教師只是敘述,好教師講解,優秀的教師示范,偉大的教師啟發。啟發的實質就是使學生自己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用啟發式的教學語言使學生了解相關的音樂知識,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自覺地主動的思考問題,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求知渴望,使他們融會貫通地掌握音樂知識。在欣賞《滇彝民歌》一課時,在學生學習體驗“海蔡腔”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設問:“老師彈奏鋼琴曲《水草舞》片段,你能有用肢體語言來表現這段音樂帶給你們的感受嗎?”同學們隨著音樂有的晃動身體模仿水草的姿態,有的用手模仿水波蕩漾的姿態,也有的身體左右搖擺,跟著音樂搖曳身姿。接著教師又問:“剛才同學們都嘗試著用各種各樣的肢體動作模仿了水草的姿態,其實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也有一種樂器可以用來模仿水草搖曳的姿態,你們猜猜是什么?對了,就是我們的嗓子。接下來我們就來欣賞彝族獨特的唱腔海菜腔的視頻。”這個問題激發了學生思考的興趣,學生通過聆聽、感受體驗和解了“海菜腔”的聲腔特點。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巧用啟發性的教學語言,含蓄蘊籍,耐人尋味,發人深思。2.直接式語言。直接式語言主要體現在教學語言的精煉、不啰嗦上,開門見山,幾句話進入主題,并馬上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語言的精煉需要教師獨到的眼光一針見血地分析問題、取舍問題、找到打開問題的突破口。在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的欣賞教學中,執教老師沒有采用以往先介紹作曲家與作品創作背景,再聽音樂談感受的傳統模式,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直接走進以音樂“這是一條怎樣的河流?”學生隨著舒展激情的旋律,靜靜地聆聽、思考、想象,聽完后學生非常踴躍,爭先恐后的回答:“是一條寬廣的河流”;“是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這是一條融入民族精神的不朽之河”……在教學中教師將一些毫無意義和思維坡度的提問統統丟進了垃圾桶,這樣直接式的語言簡單直接,同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效果。3.生動性語言。語言和音樂都同屬于聽覺的藝術,它只對人的聽覺產生刺激,長時間的平鋪直敘必然會產生聽覺上的審美疲勞。因此,富有生動性的教學語言能將抽象的音樂知識變得妙趣橫生。如在欣賞管樂合奏《祝你快樂》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欣賞樂曲的同時認識管弦樂隊的“成員”。為了讓學生能分辨出各個樂器的名稱,執教老師說:“這樂隊看上去是滿臺的樂器,令人眼花繚亂,其實也就是四大家族:老木家、老銅家、老弦家、老打家。他們中間有兩家是靠‘吹’出名的,有一家是靠‘拉’歌唱的,有一家是靠‘打’才聲震四方的。他們家家又分大、中、小件兒……”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生動風趣的教學語言吸引了學生,讓學生覺得饒有興趣,輕松的記下了管弦樂隊的組成。接著教師再通過引導學生聽辨、感受樂器的不同音色,啟發學生根據樂器音色的特點設計樂器家族成員。許多學生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很快的列出了生動有趣、各不相同的樂器家庭成員,如:長號是“爺爺”、圓號是“爸爸”、小號是“兒子”、長笛是“女兒”等等,為后面的聽辨樂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鼓勵式語言。英國文學家莎士比亞說過:贊賞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渴望得到陽光,學生的回答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贊揚和鼓勵。教師在評價學生時,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鼓勵,多一些贊揚,不僅能逐漸建立起學生的自信心,同時能營造和諧、愉悅寬松的教學氛圍。在歌唱教學《捉迷藏》一課在感受二聲部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提問:“同學們,四季的變化真的像捉迷藏一樣,現在我把四季藏在歌曲里,請你們仔細聆聽,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靈,猜一猜它們躲到哪里了?”教師在范唱中加入襯詞,讓學生聆聽后回答加入的襯詞以及襯詞的位置。接著,請同學們按照老師的形式也加上恰當的襯詞。學生甲:春天藏在花叢中,后面加入了“哈哈”。這時教師恰當評價:“你的創意仿佛讓我們看到小朋友在明媚的春天甜美的唱歌。”教師這親切的教學語言,鼓勵學生參與音樂活動,不僅拉近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而且創設了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接著更多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適時創造,課堂氣氛熱烈。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用真誠和藹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一種友好、認同的親切情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學生的求13知欲望。
三、師生關系上力求互動性、參與性
語言是師生交往、互動的方式,教學語言互動的核心是師生作為平等主體之間的坦誠相見、相互關照、相互包容。在單向傳播的課堂中,有些教師寧愿讓全班學生保持沉默,也不讓學生進行語言交流,在這樣的教學課堂情境中,教師充當的是“演講者”的角色,學生則成了“沉默的羔羊”,只能被動的吸收信息。課堂中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狀態,教師就必須鼓勵學生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想法,暢所欲言,這種語言交流不僅在教師和學生之間,而且還應該在教師和學生群體之間、學生個體之間展開,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教學中來,在參與過程中激發自己的興趣,在參與中體會到參與帶來的樂趣,這樣才能形成持久的音樂學習追求。比如,在學習了一首歌曲之后,可以讓學生說說自己對歌曲的感覺,為什么喜歡,又為什么不喜歡?在學習了歌曲《保護小羊》之后,教師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從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道理?學生都知道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要伸手幫助,還有說不要在危險的地方……在學習歌曲《數蛤蟆》之后,教師和學生用音樂的旋律一問一答:兩只蛤蟆幾張嘴?幾個眼睛幾條腿?那么,三只、四只呢?還有在欣賞《春天悄悄來臨》時,教師就讓學生先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在春天里會發生的故事,比如柳樹發芽、冰雪融化等,它們會說些什么呢?他們是怎么樣來臨又是怎樣離去的呢?有的學生的想象力特別豐富,他們的故事幾乎都能打動感染其他的同學。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運用優美、有效的教學語言,深入學生的心靈,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藝術效果。在教學中如何巧用教學語言魅力煥發音樂課堂活力,努力使音樂教學成為一門真正的藝術教學,還有待我們音樂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作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作者:李可 單位:無錫市梁溪區教育局教研室
參考文獻:
[1]曹理等.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