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精品范文 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范文

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范文

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第1篇

【關鍵詞】城鎮化;區域經濟;問題;發展

現如今的我國,在經濟發展方面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不僅優化了整體的經濟發展狀況,更是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而在城鎮化的推動下,城市與鄉鎮的經濟差距逐漸縮小,鄉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獲得了普遍的提高。同時,城鎮化還使得我國的經濟開始走向平穩,不再是城市經濟遠遠高于其他地方,改變了以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并且,我國的城鎮化是一個現實而穩定的發展過程,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已然變得較為成熟,對國內整體經濟的發展起著最為核心的推動作用。但是,我國的城鎮化整體進程,在時代的不斷發展當中,也出現了一部分問題和不足之處,尤其是城鎮化后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成為了干擾國內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一部分區域的整體城鎮化進程相對較快,而其他部分的則相對較為緩慢,但是它們的經濟制度往往是相同的。于是,不同區域內的工資狀況也出現了偏差,高經濟地域內的消費水平往往較高,相應的工資水平也十分高。但低經濟區域內,不僅工資較低,而且與高經濟區域有著明顯的經濟差異。并且,不同地方的經濟地域,往往會相互模仿彼此的經濟體系,比如有的地域內房地產經濟十分流行,而且較為火熱,整體的經濟姿態較高。而其他區域也會相應的進行模仿,著重發展房地產經濟,但是很快便發現房地產經濟根本不適合當地的實際狀況,難以獲得有效的發展。因而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便迅速下降,區域經濟也不再那么明顯。

一、城鎮化后的區域經濟現象分析

(一)城鎮的人口不斷上升

在國家大力推動城鎮化的發展之后,我國城鎮的人口迅速上漲,停留在農村的剩余勞動力急速銳減,一些時候,鄉村幾乎成為了無人問津的區域,整體的發展走勢十分艱難,而經濟的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雖然鄉村也面臨著城鎮化的機遇,但是其經濟基礎十分的差,無法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自身的經濟水平。同時,很多鄉村盲目的進行城鎮化發展,開始學習城鎮化內的一切經濟模式,但是城鎮的經濟模式開展,需要有較高的經濟基礎支撐,失去了經濟基礎,所開展的經濟模式已然沒有絲毫的意義。并且,鄉村的經濟發展需要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如果盲目一味的跟從城鎮的經濟體系,不僅換不來經濟的有效提升,還會使得整體經濟質量迅速下降。城鎮化之后,城鎮的人口迅速上升,他們無疑是城鎮區域經濟的帶動者。有了人口的擴張,城市的消費水平獲得了整體的提高,所形成的勞動力系統也更加的龐大。但是其中也產生了一定的問題,比如經過城鎮化的不斷擴大,很多地域內的基礎公眾設施已然難以滿足人口增長的實際需求,而且如醫療一類的公眾設施,首先都必須有一定的經濟作為基礎,伴隨著人口的增長需要進行迅速的擴張,但是公眾設施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無法在短期內實現迅速的優化,因而給國家的公眾服務形成了很大的壓力。

(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

城鎮化的開展,無疑推進了我國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縮短了城市經濟與鄉村經濟的距離。但是,城鎮化的開展,卻是片面性的,不同區域內的城鎮化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而對于這些城鎮化內容,如果不能加以合理的優化,將會影響到整體的經濟發展效率。比如,以北京、上海一類的城市為例,他們的城市化水平已然具有相當高的水準,而周邊的小鄉村也在城市化范圍的不斷擴大中,被完全的覆蓋,成為城市的一部分,整體的經濟也迅速涌入飛快的發展狀態中。但是,依舊有一部分山區的鄉村,由于距離城市相對較遠,它們的發展速度十分緩慢,即使在城鎮化進程的引導下,整體的發展速度也并沒有較大的提升。而且,這些鄉村的經濟發展,不同于其他區域內的鄉村,它們無法找到較多的消費人群,而且其中的青壯年往往都選擇了進入城市打工,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病殘,他們的勞動力十分的低,根本無法迎合當前時代經濟發展的主體需求。而且,城鄉一體化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需要以經濟特色作為基礎,如果鄉村的城鎮化進程,始終跟隨著城市的步伐去走,并不會有太大的突破,整體的經濟效益也只能保持較低的水平。

(三)區域經濟片面化過于嚴重

在城鎮化的迅速發展當中,衍生出了相當多的區域經濟,區域經濟是我國著重發展的經濟內容之一,但也是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表現。我國的區域經濟,指的是一部分經濟基礎較為優秀的區域,在城鎮化的沖擊下,得到了相當迅猛的發展,融入了城鎮化當中。而很多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的區域,即使有了城鎮化的引導整體的城鎮化水平也并不是那么優秀,該片區域無論在經濟水平上,還是在經濟質量上,都與經濟實力較厚的區域,有著明顯的差距。同時,國內城鎮化的進程,不同區域內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同的,很多城鎮的發展速度十分緩慢,經常難以適合當前時代的具體需求。而且,城鎮化拉近了城市和鄉鎮的距離,但是所表現出來的經濟卻是一種區域化的狀態,僅僅是一部分區域內的經濟水平差距被縮小,而與其他地域的城鎮化經濟水平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域。這也是導致當前城鎮化進程十分不穩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城鎮化后的區域經濟優化策略探討

(一)加快^域經濟改革步伐

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的區域經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經濟水平有了整體性的提高,并且相當多的經濟主體已然走出了國門,開始走向世界。但是當前區域經濟也面臨許多的壓力和挑戰,尤其是國外企業,直接對國內經濟形成了直接的挑戰,如果無法對這部分挑戰加以合理的應對,將會整體性的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質量。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我國可以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加快區域經濟的改革步伐,迎合當前社會的實際發展需求,形成最為科學實際的經濟發展體系。在區域經濟的改革上,我國可以重點選擇一些內容進行優化,尤其是區域經濟內的經濟特色,大力建設基礎的公眾服務設施,使得人們的基礎生活水平得到有力的保障。對于不同的區域經濟而言,如果沒有區域經濟的特色可言,十分容易被社會所拋棄,整體的城鎮化經濟發展水平也會迅速的降低。為了形成區域經濟的特色,政府應當著重分析當地的實際經濟狀況,選擇最為合理科學的經濟內容,比如基礎的餐飲和旅游經濟,并進行多方面的改革和創新,進而使得區域經濟的整體效益獲得全面的上升。在區域經濟的改革過程中,政府應當起著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進行管理。同時,區域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政府不應該過于著急,而應當嘗試給予區域企業一些發展的契機,使得整體的經濟水平得到全面優化。

(二)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

我國的城鎮化進程,雖然縮小了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經濟差距,但是僅僅針對部分區域而言,有相當多的區域,整體的經濟走勢并不是那么完善,經常與其他城鎮化區域有著明顯的差距。而且城鎮化的整體水平,在不同的區域所表現出來的狀況也是不同得,一部分區域內的城鎮化水平較為優越,而另一部分的城鎮化水平則十分的低下。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差距,與這些區域之間沒有較好的聯系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對于城鎮化而言,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國內經濟的平穩運行,使得我國的經濟狀態處于較為優越的狀況。同時,它也是縮短城鄉經濟差距的主要措施,能夠直接影響到城鎮化經濟的最終質量。但是當前的狀況卻表明,城鎮化的經濟體系十分的不健全,經常難以迎合當前時代的具體需求,并且不同區域間的城鎮化水平有著明顯的差異。為了較好的改變這樣的狀況,政府應當嘗試加強這些區域之間的聯系,使得它們能夠對彼此的發展歷程形成一定的認知,并從中相互學習彼此的經驗和成長技巧。同時,城鎮化雖然是一個整體性的大工程,但是對于不同地域的效益是十分不同的,如果采用的引導策略和方法過于統一,將會整體性的影響城鎮化進程的進一步發展,同時也不利于區域經濟的自我發展。為此,政府應當根據不同的區域,選擇最為完善的經濟優化方法,進而實際科學的提升當地的經濟水平,使得國內的經濟呈現較為良好的發展狀態。

(三)給予鄉村較多的政策引導

當前國內的許多鄉村,雖然十分想要迎合城鎮化的發展趨勢,獲得全面的發展機遇,但是并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而且很難建立獨特的經濟特色,發展起來十分的不容易。于是,很快便與其他城鎮化后的鄉村有了明顯的差距,整體的經濟發展也出現了較多的問題。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況,我國政府應當給予鄉村較多的政策引導,并對其中的經濟體系進行優化和完善,使其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能夠滿足當前時展的具體需求。同時,對于鄉村勞動力過于缺少的狀況,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福利政策,鼓勵大學生下鄉,從而通過新知識分子的力量,實現對鄉村經濟的進一步優化。此外,對于鄉村內的發展,政府不可以鼓勵企業一味的模仿周邊的城鎮,畢竟城鎮有著一定的經濟特色作為基礎,而鄉村的經濟,如果完全的按照城市M行發展,將會影響最終的城市建設質量。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城鎮化后的區域經濟發展,雖然獲得了一定的優化和發展,但是整體的進程并不是那么完善,依然出現了較多的經濟問題。而我國必然需要對這些問題和挑戰,采取最為合適的經濟政策和實踐策略,最為實際的提升區域經濟效益,進而促進城鎮化經濟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本釗,范紅崗. 健康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分析[J]. 中國物價. 2017(01)

[2] 李停. 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非線性關系――基于門限模型的經驗研究[J]. 德州學院學報. 2016(06)

[3] 孫翠勇. 社會保障基金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 新經濟. 2016(35)

[4] 孫春燕,毛俊捷. 我國市場化改革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探討[J]. 品牌. 2015(07)

[5] 楊揚,費越,譚芮秋,郭力銘. 社會資本、創新與經濟增長之謎[J]. 內蒙古科技與經濟. 2013(03)

[6] 李欣先. 山東城鎮化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 現代商業. 2013(06)

第2篇

關鍵詞:區域經濟發展 不平衡 民族發展問題

一、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發展迅速,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進步。然而,作為一個以漢族為主、擁有55個少數民族的多民族大國,各民族、各地區現代化啟動的起點、機遇、社會環境、發展態勢不同,形成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與現代化建設的不平衡性,地區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水平呈現出由東向西遞減的格局。同東部沿海地區相比,中西部民族地區發展緩慢,并逐漸拉大了與東部沿海地區(漢族聚居區)的差距。民族地區,這里主要指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中西部10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省區;東部沿海地區則指遼寧、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東部沿海11個省市。

以經濟、教育、科學技術以及文化事業的發展為例進行分析,少數民族及中西部民族地區與漢族及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拉大,導致現代化進程中各民族發展、各地區發展的不平衡態勢。

一是從國內生產總值(GDP)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其總和高達117010億元,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則只有26613億元,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4.40倍。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低的只有250億元,東部沿海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廣東省達21701億元,兩者相差21451億元,僅為廣東省的1.15%;即使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四川與廣東相比,也相差14316億元,是廣東省的34.03%。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民族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64.18%和14.60%。

二是從財政收入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的總和高達7458.1679億元,其中,最高的廣東省多達1418.5056億元;而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的總和卻只有1567.3096億元,與東部沿海地區相差5890.8583億元,僅是東部沿海地區的21.01%。

三是從高等院校數以及在校學生人數看,全國共有高等學校1731所,在校學生13334969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有770所,在校學生6105952人;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有312所,在校學生1962324人。東部沿海地區高等學校數和在校學生數分別占全國的44.48%和45.79%,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2.47倍和3.11倍。

四是從科學技術發展指標看,全國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專業技術人員21739699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有7667168人,中西部民族地區有4241255人,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1.81倍。

五是從文化事業發展狀況看,東部沿海地區11省市有文化館、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2428個,中西部民族地區10省區有1991個;東部沿海地區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1.22倍。

六是從醫療衛生發展狀況看,全國衛生機構共有從業人員535.3628萬人。其中,東部沿海地區有230.9565萬人,中西部民族地區有106.0880萬人。東部沿海地區占全國的43.14%,是中西部民族地區的2.18倍;中西部民族地區只占全國的19.28%。

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問題

民族發展,這里主要是指少數民族的發展,指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教育、科學技術和文化事業的發展,消除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這既是少數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和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與體現。

一般來說,民族關系體現為一種利益關系,市場機制的運轉過程實際上也就是民族間利益關系的調整過程。在市場經濟的活動中,民族利益不斷分化和重組,結構由單一轉為多元,以前在國家計劃經濟支配下的少數民族地區不再僅僅服從中央的安排,而是有了自己的發展目標和競爭權利。在這一過程中,新的利益分化很容易產生分配上的不公平,從而引發民族矛盾,使民族發展面臨著方方面面的問題。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影響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已由過去民族間不平等、不團結的問題,轉化為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發展的差距以及由此造成的民族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

(一)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政治問題

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會造成不平衡心理,影響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正常的差距有利于競爭,調動積極性,但差距過大且長時間得不到解決,就極有可能使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產生“被剝奪感”和不公平感。同時,在社會轉型和現代化建設之際,原來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優惠政策和支援措施也在這一過程中或取消、或名存實亡,使民族地區的一些利益在改革中受損,這些地區人民的不平衡心理由此產生。民族地區的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若長期落后,發展緩慢,不能形成良好的發展能力,它與東部沿海地區的這種強烈的反差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的民族團結,成為阻礙社會穩定的因素之一,還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和良性循環,進而也會影響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發展。

(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發展面臨的經濟問題

首先,市場體系不健全,競爭力弱。民族地區自建國起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導下逐漸形成了依賴性較強的補貼型經濟,主要依賴外部的資金補貼和物質投資維持經濟的增長。改革開放以來,計劃經濟在民族地區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補貼型經濟帶來的惰性已經使這些地區的自身發展能力變弱。同時地方工業起步晚、規模小,發展水平低,技術、設備、管理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地方財政不足,支柱產業形成時間短等因素,都直接導致民族地區的市場發育不佳,市場體系不健全,競爭力弱,成為這些地區進一步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

其次,市場經濟給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問題。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建立、完善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市場經濟不僅給民族地區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更以公平、開放、自由的發展模式將民族地區的經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舞臺。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市場經濟給民族地區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體制的改革力度加大與民族地區承受力的矛盾;市場競爭激烈與民族地區商品經濟起點低的矛盾;資源豐富與民族地區市場發育滯后的矛盾;沿海地區飛速發展、差距拉大與民族地區要求加快自身發展的矛盾;民族自治地方企業與國家企業之間在經濟利益上的矛盾;漢族與少數民族以及少數民族之間在土地、森林、礦山、草場等資源方面不同利益而引起的新的矛盾和沖突等。

再次,民族地區產業結構不合理,工業化、產業化水平偏低。要提高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必須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并適時地進行產業結構轉換。但我國的民族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進程中并沒有建立起合理的產業結構體系,存在著不少問題。如農村非農產業發展緩慢,嚴重影響了農村小康目標和農業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再如,由于民族地區的工業屬于重工業型結構,資金密集程度高,原材料、初級產品的深度加工不發達,使得工業企業的產業關聯弱,經濟帶動作用不強,也不能很好地吸收和擴大當地人民就業。2004年,中西部民族地區的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為579.4萬人,東部沿海地區的私營企業就業人數為3248.6萬人,其中最多的江蘇省達562.1萬人,是民族地區私營企業就業人數最多的四川省188.4萬人的2.98倍。

(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的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問題

中西部民族地區自然資源豐富,儲藏面積大,是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之一。但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民族地區資源開發過度,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一方面是由于長期以來,國家迫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對民族地區資源開發的進程不斷加快。另一方面,中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長期推行“模仿或照搬漢族發展模式”的追趕戰略,形成了典型的資源密集型工業體系。以“九五”計劃發展思路為例,民族地區都把重點放在了實施發展能源和原材料工業的資源導向型戰略上;與此同時,各省區也將能源和原材料工業作為支柱產業,如甘肅是石油化工、建材,寧夏是冶金、煤化工,青海是電力、鹽化石油和天然氣化工。資源的過度開發不僅加重了民族地區的生態負擔,造成了生態環境破壞嚴重,更使這些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隱患。

(四)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狀況下民族地區國企改革的問題

近些年來,國有企業改革一直被視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從總體上看,國企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中西部民族地區和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一問題上仍有較大的差距。具體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不少企業已經相繼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同時也初步建立了國有資產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不斷調整和優化了國有經濟的結構和布局。相比較而言,中西部民族地區的國有企業比重大,虧損面高,國企改革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由于民族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后,國有企業的存在和發展就有著更為重要的意義,由國企改革引發的銀行的不良債務、社會就業與下崗問題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整個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5[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

[2]龍遠蔚主編.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導論[M].民族出版社,2004:256.

第3篇

關鍵詞:人口與經濟關系;主成分分析;評價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6-0013-02

1 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

人口與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相互依存關系,人口離不開經濟增長,經濟增長離不開人口,一方面,若沒有經濟增長,就沒有足夠的物質產品以及再生產所需的經濟物品滿足人口生存和發展需要。另一方面,若沒有一定特質的人口,就無法促進生產、交換、分配、消費這一經濟過程不斷發展,如:人口數量增加可以促進生產技術進步、生產力發展,同時增加消費需求,促進規模經濟。

人口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包括了人口變量的諸多因素對經濟增長間接、直接和雙向的循環影響,現簡要介紹目前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成果:

1.1 人口數量增長與經濟增長研究

人口數量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兩者的適應程度,當人口數量適應于經濟增長對勞動力數量需求,且經濟水平能夠滿足人口發展要求時,兩者是促進關系,否則人口數量過大將會抑制經濟增長速度。目前有關于勞動力需求預測、人口控制乘數、消費人口控制、城鄉轉移方程模型、人口年齡結構優化、人口與產業結構發展關聯程度、人口增長與國民收入分配等研究。

1.2 人口質量與經濟增長研究

人口質量通常是指人口本質的綜合性素養和能力,可以分為身體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道德素質三個方面。提高人口質量需要花費一定的費用,同時人口質量投資是效益最好的投資之一,投入人口質量的資本和追加資本都會取得經濟收益,因而人口質量具有經濟價值,屬于耐用資源。

一定的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人口質量的狀況,經濟是基礎,發展經濟才能促進人口質量的提高,人口質量狀況反作用于經濟發展狀況,尤其是勞動力人口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直觀作用,人口質量的提高對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著巨大影響,而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于科學進步。

1.3 人口變動與市場需求研究

一般來說,人口變動對總需求的主要流程路徑包括:

(1)人口自然變動(出生、死亡)、機械變動(人口遷移)人口增長人口規模消費、投資總需求;

(2)人口遷移、人口規模人口年齡結構消費、儲蓄、投資總需求;

(3)人口規模、人口年齡結構政府支出總需求;

人口總量的變化對必需品市場有著重大影響,總量是市場需求量變化的基數;人口收入和支付能力是市場定位的參考指標,如不同收入決定消費檔次;人口性別比例、年齡結構變動是市場細分的依據,如隨著人口老年化進程加速,老年人市場成為商家開拓的新領地;人口遷移、流動規模對交通、旅游和房地產等市場有重要影響,人口的地域分布和城鄉構成,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各地區供求量等。總之,人口變動各個方面都牽制或引導著市場需求。

1.4 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研究

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人們越來越重視協調發展,人口與經濟關系的研究不僅限于兩者,同時考慮資源環境限制。如:蔣正華等學者以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視覺研究中國目前資源條件下最優人口比例,還有一些學者從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學角度認為人類達成共識的可持續發展觀本質是要依靠人力資本的增進和技術的創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總之,人口與經濟關系的研究融入更多其他學科內容,更加關注社會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2 人口經濟協調狀況分析

人口經濟協調狀況是指人口規模、人口素質、人口生活水平等人口因素與經濟發展狀況

相適應程度,人口經濟協調狀況越來越受到關注,是評價各個城市的宜居水平的重要依據,是大學生選擇就業的參考指標,是解釋人口遷移與空間分布的方法,這一指標根據人口經濟學中的GIS與定量分析方法一書中提出。

2.1 分析方法選擇

人口與經濟協調狀況分析需要確定一種評價方法,選擇合適的度量指標反映人口和經濟因素,從而在此基礎上得到人口經濟協調狀況總評價值。目前關于多指標評價和依存度分析的方法有很多,如:主成分分析、熵值法、層次分析法等,主成分分析是考察多個定量(數值)變量間相關性的一種多元統計方法,研究通過少數幾個主分量(即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來解釋多變量的方差―協方差結構。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在評價過程中需要主觀賦權,雖能和實際情況相符但是客觀性較差,考慮一這因素本文選擇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分析。

2.2 指標選擇

人口自身狀況,關注各地區人口數量與數量。人口數量指標,以人口自然增長率衡量,指標數值越大協調性越低,反之協調性越高;人口質量指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人口身體素質指標,人口科學文化素質指標,人口思想道德素質指標,分別用出生預期壽命、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衡量(大專以上學歷占6歲以上人口比重),且指標值越大協調性越大,反之協調性越小,由于思想道德素質是指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與經濟指標有很強相關性,可不做分析。

經濟發展水平,關注各個地區GDP,指標值越越大協調性越高,反之協調性越低。

人口生活水平,關注各地區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純收入和各地區城鎮居民平均每人全年家庭收入來源,指標值越大協調性越高,反之協調性越低。

2.3 分析步驟

(1)數據選擇與處理。選用《中國統計年鑒2009》有關2008年數據,由于各個指標沒有統一量綱,所以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數據進行處理。

數值越大越好型數據處理:x'=x-xminxmax-xmin

數值越小越好型數據處理:x'=1-x-xminxmax-xmin

(2)主成分分析.運用SPSS軟件對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方差貢獻率和特征值如下表所示:

根據提取主成分的規則,應選取特征根>1,且累計貢獻率>80%的主成分,考慮到第一、第二主成分累計貢獻率不大,且第二、第三主成分特征值較大,隨意選擇前三個為主成分,從經濟學理論角度,變量受教育程度與地區GDP、農村家庭收入、城市收入來源有很強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089、0.798、0.734,故提取出的主成分有一定解釋能力。

2.4 結果解釋

上述結果是按照主成分分析法的計算步驟得到的總評價值,排名按照從高到低排列所得。為了更加清楚地研究各個城市人口經濟依存程度,利用K-means聚類分析方法進行分類,考慮到共有31個城市,三類能夠清楚簡明地劃分層次:

表5 城市類別劃分結果

第一類上海 北京 浙江 天津 江蘇 廣東

第二類遼寧 山東 福建 吉林 黑龍江 湖北 河北 河南 內蒙古 湖南

第三類山西 四川 重慶 安徽 海南 陜西 江西 廣西

寧夏 新疆 甘肅 云南 青海 貴州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第一類屬于經濟與人口協調度高城市,第二類屬于經濟與人口協調度適中城市,第三類屬于經濟與人口協調度較差城市,此結果與關于中國城市發展水平劃分結果相一致。處于一類城市的仍然是沿海東部省份,而中部和北方部分省份位列二類城市,西部和山區省份仍然處于第三類,這與我國經濟發展規劃有一定聯系,也證實了國家目前關于中部崛起,西部開放等政策的正確性。

參考文獻

[1]陳楠,林宗堅,王欽敏.人口經濟學中的GIS與定量分析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李通屏等.人口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洲中文日产|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男人和女人在床做黄的网站| 国产大片免费天天看| 99亚洲精品视频| 播放中国女人毛片一级带| 亚洲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皇夫被迫含玉势女尊高h| 国产在视频线精品视频|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综合五月婷婷| 欧美大BBBBBBBBBBBB|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三级电影网站| 黄色一级毛片看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免费看香蕉| 97午夜理伦片在线影院| 天天综合色天天桴色|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影院 | 九月婷婷综合婷婷| 欧美性猛交xxxx|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 国产三级a三级三级| 风间由美性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特黄一级片| 6080午夜乱理伦片|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h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尤物在线视频观看| 中国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无码A级毛片日韩精品|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 | 慧静和一群狼好爽|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无码内射| 色综合91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欧美www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