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社會行政的功能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概念和分類
1.大型年播欄目概念界定。大型年播欄目,是年度性大型電視節目的一種特殊載體,是特定的年度性傳播內容按照大型晚會節目形式串聯在一起集中播出的一種電視表現形態。它既有一般電視欄目的基本屬性:“有固定的欄目名稱”、“固定的播出時間和時長”、“固定的欄目宗旨”、“每期播出不同的內容,但這些內容的體裁和形式大體相同”等;①也有其特殊屬性:第一,播出時間的年度性(一年一度在特定日子播出);第二,播出形式的典禮性(要舉辦一個隆重的儀典,以電視晚會形式播出);第三,傳播內容的年度性(傳播內容是年度性典型內容)。
2.大型年播欄目分類。筆者嘗試把目前存在的以央視系列欄目為代表的大型年播欄目,按內容分為兩大類:
第一,娛樂類大型年播欄目:以文藝表演為主要內容,以節日晚會形式一年舉辦一次,又可以分為綜藝型和專項型;屬綜藝型的主要有“春晚”等,屬專項型的主要有“春節戲曲晚會”等。
第二,新聞類大型年播欄目:以某一領域年度人物評選或年度典型事件報道為主要內容,在相對固定的日子以頒獎晚會或其他晚會形式舉行,又可分為人物型和事件型。屬人物型的有“感動中國”等,屬事件型的有“3·15晚會”等。
傳播特征
為了深入探討其獨特的播出形式、傳播流程、傳播內容和社會功能,筆者以央視系列欄目為例制作了一個傳播流程示意圖。(見下圖)
大型年播欄目傳播流程,不是傳統偏單向、少層次的大眾傳播流程,而是以具體大型年播欄目為基礎、由若干不同層次傳播系統相互依存,并進行整體運作的網絡狀的傳播系統。它進行的是一種在新媒體環境下全新的、復雜的、聚合性的全媒體傳播,具有以下幾方面傳播特征:
1.傳播過程的儀式性。其傳播過程儀式性鮮明。第一,它是一種典型的儀式傳播,傳播過程既包括以電視晚會形式舉辦的盛大年度典禮,也包括為典禮舉辦和播出而進行的長時間準備,整個傳播過程體現了儀式作為系列安排和程序的本質特征。第二,它是一種典型的互動儀式,具備互動儀式的組成要素:共同的行動和事件、群體的聚集、排斥局外人的屏障、相互關注的焦點、短暫的情感刺激、共享的情感狀態。②第三,長期準備和集中播出,讓人們對最終媒介儀式及其所顯示的國家符號的面貌充滿了期待。
2.傳播內容的典型性。傳播內容都是某社會領域的典型。首先,要以年度為期對具體領域內的重要現象、事件和人物進行梳理、總結和提煉,要把握熱點,回應年度主題,勾勒年度面貌;其次,要從欄目延續性角度,把握并顯示節目內容的年度特性;再次,要從欄目前瞻性高度,預示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和規律。欄目具有風向標意義。央視系列大型年播欄目每年都要按照年度主題,結合熱點尋找典型——“春晚”找演員、找節目,“感動中國”找人物、找事跡,“3·15晚會”找企業、找事件。為了保證內容典型,欄目要做到“找遍中國”。
3.傳播平臺的主流性。辦大型年播欄目,既要考慮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又要考慮落地范圍和影響,所以非主流電視臺不能辦。央視是全國性大型年播節目最強大的權威平臺,其傳播有濃郁的主流意識形態色彩,受國家話語系統主導。目前央視形成了系列大型年播欄目,部分省市電視臺也開始舉辦。
4.傳播資源的整合性。“傳播資源是傳播業生產活動中的一切要素的通稱”,包括自然、資本、人力、信息資源;③在新媒體環境下,作為一種典型的儀式傳播,大型年播欄目已嬗變為充分利用各種傳播資源的品牌整合傳播。除以上要素外,其傳播資源還包括電視臺生產活動以外的其他許多要素,其中除自身外的各種立體化傳播渠道和多樣化傳播關系,顯得相當重要。“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9年整合的傳播資源,至少包括郵票、號外、特刊、報刊文章、網站專題、廣告、院線和眾多有關名人等。在整合傳播資源方面,央視充分顯示了自己獨特的地位和優勢。
5.傳播關系的復雜性。與一般電視欄目相比較,大型年播欄目的傳播關系呈現復雜化、扁平化的趨勢。首先,它的成功使電視臺擁有了更多獨特的傳播資源,為與更多傳媒形成復雜關系提供了更大可能。其次,電視臺在大型年播欄目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其他大眾傳媒復雜的交叉性傳播關系,后者既要利用前者的傳播資源,又要成為其傳播資源的一部分。第三,它在運作過程中,通過利用各種分眾、個性化的傳播工具,通過健全面向社會開放辦欄目的傳播機制,把電視媒體傳統的以點對面為主、偏單向的傳播,變成了新媒體環境下多維度交叉、多層次互動、網絡化發展的立體式傳播。
6.傳播效果的象征性。成功的大型年播欄目傳播效果巨大,它既傳播了高質量象征性內容、吸引了廣泛注意力,又樹立了標志性電視品牌、塑造了不同領域的系列典型,甚至成為民族文化的某種圖騰。央視許多大型年播欄目已成為中華文化的一種標志性存在,“春晚”成為中國新文化現象和民俗,“感動中國”成為“一部讓整個民族為之動容的年度精神史詩”,④“3·15晚會”成為維權的代名詞,“中國經濟年度人物”成為大國崛起的時代標本。
社會功能
在媒介融合時代,與獨特的欄目形態、傳播內容、運作方式、傳播效果相對應,大型年播欄目在以下幾方面顯示了突出的社會功能:
1.典型塑造功能。首先,以找尋和推出年度典型為己任的大型年播欄目,可以看作是一種多渠道、立體化、長時間進行的特殊典型報道。其次,它具有特殊的社會地位賦予功能和社會規范強制功能,其塑造的正面典型,會成為社會矚目的焦點,獲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會地位;其塑造的反面典型,則會喚起普遍的譴責,被置于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被強制遵守社會規范。多年來,“春晚”塑造藝術典型,“感動中國”塑造道德典型,“中國經濟年度人物”塑造經濟典型,“3·15晚會”塑造商業反面典型,大型年播欄目已經成為中華文化典型塑造的主流平臺。
2.信仰共享功能。大型年播欄目是典型的儀式傳播。儀式傳播的最主要功能和最高境界是維系社會、共享信仰、建構和維系文化世界。⑤中國特色的大型年播欄目已成為國家和民族主流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已成為引領社會思潮、凝聚民族共識、建構文化秩序不可或缺的獨特傳播系統。
3.情感宣泄功能。首先,作為一種儀式傳播,它可以成為人們特定心靈狀態的某種寄托。“儀式正是人們對動機、情緒、感情以及意義灌注的工具。”⑥其次,作為一種互動儀式傳播,它可以激發人們的某種特定情感狀態。互動儀式“其中一個啟動要素是參與者分享共同的情感狀態”,參與者會在互動的過程達成“集體興奮”,并產生“團結感”和“依戀感”。⑦第三,作為一種電視藝術,它可以表達個人和社會特定的欲望和情感。情感宣泄功能,是大型年播欄目吸引人的主因之一。置身央視系列大型年播欄目傳播流程之中,人們可以恣意“狂歡”:討論、歡笑、感動、崇拜、憤怒、譴責,等等。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作為有中國特色的電視欄目,大型年播欄目因為獨特的傳播方式和傳播內容,具有鮮明的傳播特征和特殊的社會功能,它不但已經成為國家電視臺重點發展的電視欄目,而且得到了越來越多地方臺的重視,伴隨民族復興和媒介融合的進程,該類型欄目必然會走上一條勢力擴張和欄目創新并舉的發展道路。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當代媒介轉型中的傳播規范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0YJE86000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注釋:
①殷俊:《電視欄目學導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頁
②⑦【美】蘭德爾·柯林斯著,林聚任等譯:《互動儀式鏈》,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80頁、第159頁
③申凡:《論傳播資源》,《現代傳播》,1998年第2期
④胡占凡:《給人以力量 給人以鼓舞——〈感動中國〉的10年回眸與啟示》,《人民日報》,2012年2月3日
⑤周鴻雁:《隱藏的維度:詹姆斯·W·凱瑞儀式傳播思想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頁
[關鍵詞]慢性精神分裂癥; 整體護理; NOSIE評定; 社會功能
[中圖分類號] R749.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11-206-02
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病情穩定后,盡管精神藥物能有效控制精神癥狀,但對受損的社會功能及精神殘疾卻無能為力,會有明顯的社會功能下降,主要表現為行為退縮、興趣缺乏、孤獨、情感反應平淡,學習、生活、工作及社會能力下降,很難適應家庭生活,近年來,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逐步由單一藥物治療向藥物治療與心理社會干預的綜合治療康復措施方面發展。我院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對150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實行整體護理,并與145例采用常規護理的患者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院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CCMD-3中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1];②病情控制;③SSPI評定精神殘疾三級以上;并排除其他嚴重軀體疾病及智能障礙者,共295例,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干預組150例,年齡22~71歲,平均46.7歲;病程10~42年,平均21.6年,服藥折合氯丙嗪為380 mg/d。對照組145例,年齡19~69歲,平均45.2歲;病程12~39年,平均19.8年,服藥折合氯丙嗪為320 mg/d。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服藥劑量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干預組150例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基礎上予以整體護理,對照組145例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予以常規護理。
整體護理主要是以患者為中心,以現代護理理論為指導,把患者看作一個整體,從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考慮患者的問題,根據不同問題予以相應的護理措施。精神分裂癥患者整體護理的具體內容[2]: (1)健康教育: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識,如疾病誘發因素,臨床表現及如何防治復發的知識。②用藥的注意事項: 按醫囑用藥,常見的藥物副作用。③心理衛生知識。(2) 行為技能訓練方面,其方式采用引導、示范、評估、矯正指導等,訓練目標可與患者協商制定。主要包括:①加強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由護士督促患者按時起床,洗漱衛生,衣著整潔,同時整理好個人床鋪,管好自己的物品等等,目的是矯正患者生活懶散,臥床少動及不良的衛生習慣,及時糾正各種不良行為,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可以采用代幣療法,物質獎勵,矯正行為。②加強社交能力提高的訓練:護士應該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溝通,增進護患感情,改善護患關系,鼓勵患者積極與別人溝通,主動與他人交流,逐步提高患者的社會交往的能力。③加強行為技能的訓練:根據患者的個人特點、愛好及精神狀態,由護士積極組織患者參加一些簡單的勞動或手工制作等等。如制作工藝品、繪畫、做玩具或者其他。可以采用獎勵制度,按勞取酬,以增進患者的自信與自強,并激發患者的勞動創造性及積極性,增強行為技能,適應現實生活。④鼓勵患者積極參加工娛療活動:根據病人的愛好、興趣及需要,制定不同的文體娛樂活動,盡量調動患者的積極性。如打撲克、下棋、唱歌等,以分散其注意力,減輕不良情緒,鼓勵定期寫心得體會,并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幫助他們掌握處理突發事件的技能,提高其心理安全感,調動主觀能動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其自信心及自我護理的能力。⑤定期每周與家屬見面,家屬的探視人員可以不固定,提倡親戚朋友輪流探視,在探視后要求患者相互談論心得,以改善情感平淡的現象,并要求患者提出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⑥采用獎勵制度,要求患者每周進行互相評比,盡量做到讓每一位患者發言,對表現突出的予以獎勵,對于表現差的予以精神上的鼓勵。
1.3評定工具 用住院患者護士觀察量表[3](NOSIE)在入院時、入院后1月、3月、6月、12月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評定。此量表主要是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進行評定,用于觀察患者的表現治療后變化,可評定治療及護理后的效果。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1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x±s表示。
2 結果
NOSIE 測評,在干預后的1月、3月兩組在改善患者的癥狀、生活自理能力、適應等方面無明顯差異(P>0.05),6月、12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1)。兩組患者NOSIE評分總分比較,見表1。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是一類以思維、情感及行為的分裂,精神活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為主要特征的常見精神病[4]。本病病程快慢不一,約有25%的患者可臨床痊愈,約有16%的患者衰退。本病的特點是慢性遷延、反復發作,嚴重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從而影響其生活質量。精神分裂癥的恢復過程實際上是患者社會再適應的過程[5]。長期住院精神病人社會功能缺損的嚴重程度與其住院時間有一定關系。本人用社會功能缺陷量表對住院8個月以上的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連續6個月的社會功能測評,結果患者社會功能缺陷發生率為100%,PANSS總分、病情嚴重程度、病程和住院時間及住院次數相關[6]。目前我國大部分精神病醫院為封閉式管理,患者活動于病房與工娛室之間,生活單調而刻板,再加上住院時間長,不能感受外界生活事件的應激,患者的社會功能和生活技能出現嚴重退化。臨床實踐證明,恢復期只停留在單純藥物治療加常規性護理不能解決疾病的康復問題[7]。本資料研究發現,整體護理的實施有助于社會能力、社會興趣,保持衛生整潔及穩定的情緒,而在初期與常規護理無明顯差異。隨著時間延長,干預組療效明顯增加,同時社會功能缺陷程度也明顯降低。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觀為指導,以護理程序為核心,將臨床業務與管理的各個環節系統化的工作模式,以患者為中心,發現和解決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諸方面存在的健康問題。整體護理的開展提高了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降低了復發率,對恢復期和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有顯著療效。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75-78.
[2] 郝偉.精神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
[3] 張明園.精神科評定量表手冊.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81-92.
[4] 蔡紅霞,王曉慧.現代精神疾病護理學.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3.
[5] 劉美玲.現代護理與臨床.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2.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全部病例為2005年10月~2006年6月從商丘市第二人民醫院(原商丘市精神病醫院)出院的痊愈顯著進步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共160例,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及診斷標準》(CCMD-3)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并排除腦及軀體疾病、酒精及藥物濫用者。隨即分為干預組(藥物治療+心理社會綜合干預)和對照組(藥物治療)。干預組男性46例,女性34例,平均年齡(28.3±8.1)歲,病程(6.1±3.4)年,復發次數(3.1±2.3)次;對照組男性44例,女性36例,平均年齡(28.9±7.6)歲,病程(5.8±3.1)年,復發次數(3.4±2.5)次。經比較兩組間無統計學意義(P >0.05),同時兩組在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方面也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評定工具 社會功能評定量表(DAS)、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PANSS)。
1.2.2 復發標準 以出院3個月后再度出現任何陽性和陰性癥狀,且在陽性和陰性癥狀量表中分值≥3分,持續時間超過1周為復發。
1.2.3 干預措施 采用講課及訓練的方法,由高年資護理人員對干預組進行綜合干預。(1)采取集體與個別心理干預:對待病人在康復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干預,每次30~60 min,內容有如何正確對待精神病癥、堅持服藥的重要性、學會藥物自我處置方式等從而提高服藥的依從性、了解復發的征兆及自我應對方法、教會病人如何調節自我情緒、如何預防疾病復發等知識。(2)社交技能訓練:采用講課、討論、角色演練的方法,每2周1次,每次60~90 min,使病人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愿,如何詢問及求助等社會技能。(3)家庭干預:每月1次,每次不少于40 min,為家屬講課向家屬講解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知識,講述精神分裂癥病人的家庭護理方法、對病人行為的正確情感表達方式,教會家屬如何觀察病情變化及復發的早期征象和應對方法。有特殊問題時與醫務人員聯系,持續時間2年。
1.2.4 評定 對照組患者只給予維持量抗精神病藥物,不作任何干預;干預組除堅持服藥外給予綜合干預措施。兩組分別在干預的第3個月末、1年末、2年末進行DAS和PANSS評分,隨時記錄復況,干預結束時統計復發率。
2 結果
2.1 兩組DAS評分比較 干預開始后3個月時,兩組評分無統計學意義;在1年和2年時,評分比較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社會功能明顯好于對照組,見表1。
2.2 兩組PANSS評分比較 干預開始后3個月時,PANSS評分無統計學意義;而在1年和2年末評分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PAN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
2.3 復況 干預的2年內,干預組復發12例,對照組復發34例,兩組復發率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x2=14.77,P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為復發性疾病,多次復發可導致社會技能下降,單純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難以奏效。目前,在我國精神分裂癥住院后多采用關閉式管理,忽視了對病人社會能力的培養,致使病人出院后適應不了社會環境,造成多次復發。因此,積極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存環境,充分調動家庭社會支持系統,加強心理社會干預,對于精神分裂癥的康復具有積極意義,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對于評分和PANS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干預組在精神癥狀好轉及社會功能恢復和保持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干預期內復發率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說明積極的進行綜合干預對促進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減少復發,使病人保持應有的社會功能,掌握健康的生活及社交能力,從而防止病人社會技能的下降,促進社會功能的恢復有顯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