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鄉村產業發展建議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 脫貧;發展原則;規劃內容;保障措施;四川萬源;廟坡鄉大坪溪村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09-02
為了扎實推進農業科技人員進村開展技術扶貧工作,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派科研人員對萬源市廟坡鄉大坪溪村技術扶貧點進行了專題調研。通過與村支兩委對接,與村民座談,詳細了解了該村的基本情況,明晰了該村產業發展制約因素,提出了“建基地、育主體、促發展”,破解發展瓶頸難題,帶動村民脫貧致富,實現脫貧攻堅的建議。
1 大坪溪村基本情況
大坪溪村位于花萼山北麓,西與梨樹鄉相連,南與曹家鄉相接,海拔750~1 650 m,距離萬源市城區57 km,是萬源市極為偏遠村之一。全村幅員面積為17 km2,有耕地170.67 hm2,林地1 400 hm2,轄6個村民小組215戶881人,其中精準貧困戶62戶214人。2015年全村經濟總收入294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 335元。主導產業為玉米、洋芋、紅苕、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種植為主,蔬菜種植為輔;自家養的豬、雞、羊以自給自足為主。經濟來源主要依靠勞務輸出,大坪溪村有富余勞動力150人,長期外出務工,務工收入成為經濟的主要來源。農村種植農作物和飼養家畜,少數富余的進入市場銷售,成為家庭經濟來源的補充。
2 導致貧困的原因
2.1 交通不便
大坪溪村距廟坡鄉集鎮較遠,山高路陡,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交通難”導致農民種植成本增加,銷售途徑不暢,農民種植的農產品參與市場銷售積極性不高,農民增收難。
2.2 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該村可耕土地面積嚴重不足,缺糧問題比較突出。農業基礎設施發展滯后,耕地質量不高,中低產田面積約占耕地面積的70%。該村山多田少,農田水利設施落后,大部分山坪塘、蓄水池因無資金維修,不能正常運轉或帶病運行,防澇抗旱能力差,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脆弱。
2.3 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落后
主要以種植水稻、玉米、洋芋、紅苕等傳統農業為主,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強,農業綜合效益不高。農業生產方式大多仍是小規模經營,過度分散經營的農戶、過度零散的土地、過度分散的產品,加上日益老齡化的農業從業人員、日益老化的農田基礎設施、日益老化的傳統農業技術,不符合現代農業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要求。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面臨嚴重挑戰。
2.4 農民組織化程度偏低,農民收入增長乏力
該村還沒有一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上缺乏科技支撐,留在農村的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嚴重制約了當地產業發展。
3 產業發展原則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該村生態氣候條件,結合農民的種植習慣,以現有產業為基礎,篩選確定主導產業。二是堅持生態優先原則[1]。堅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體系,注重發展循環農業,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協調發展。三是堅持市場導向的原則。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指導,面向市場,充分預見產業未來發展需求,向市場要效益、向市場要發展[2]。四是堅持農民自主原則。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充分尊重農民生產經營自,保障農民主體地位,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帶動、技術服務等途經調動農民自覺自愿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堅持長短結合的原則。既要在短期內保證農民收入能迅速增加,增強農民致富信心,彰顯幫扶效果,又要通過幫扶活動,給當地農民留下一個能長期持續增收的產業。
4 發展思路及目標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突出資源稟賦特色,圍繞“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堅持一業為主,多業融合,發展綠色經濟,實現脫貧致富”的總體發展思路,完善產業投入機制,創新產業開發手段和方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重點培育壯大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高山蔬菜兩大主導產業,鞏固提升中藥材、蜜蜂養殖兩大優勢產業,逐步形成布局更趨合理、特色更加鮮明的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真正達到產業興旺、群眾富裕的目的。力爭到2018年,全村實現“五個一”的產業發展目標:即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66.67 hm2,高山蔬菜基地6.67 hm2,中藥材、經果林種植66.67 hm2,蜜蜂養殖100桶,建立專合社1個,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全村人均可增加收入5 000元以上,達到全鄉平均水平,實現與全鄉、全市同步達小康的目標。
5 規劃建設內容
5.1 發展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66.67 hm2
該村海拔750~1 650 m,植被覆蓋率高、生態條件好、無工業大氣污染,適宜發展優質馬鈴薯。按照集中成片、規模發展的原則,與萬源市萼山薯類種業開發有限公司、萬源市華硒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接,在第1、2、5、6村民小組實行訂單生產,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優質脫毒馬鈴薯種薯繁育基地66.67 hm2,配套建設溝渠池路等基礎設施;實行規范化栽培、標準化生產,推行配方施肥、綠色防控等生產技術;統一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實現年產脫毒馬鈴薯種薯 1 750 t,產值350萬元。
關鍵詞:鄉村休閑文化產業;城鄉一體化;資源開發;地域旅游
作者簡介:王義杰(1976—),男,山東濟南人,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農村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1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12-03
把農業和旅游業巧妙結合在一起的鄉村休閑旅游模式在我國掀起了一股熱潮。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和精神追求的日益提高,給這種旅游方式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不斷前進,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人心冷漠、心理壓抑等問題。工作日人山人海的城市和節假日擁擠的公園、景區讓城市居民變得越來越浮躁,鄉村清新自然、心曠神怡的環境讓人們極度向往,很大程度上為鄉村休閑旅游開拓了潛在的客戶源,使游客在享受自然氣息、民族風情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
一、鄉村休閑旅游及其現實意義
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出現了空前繁榮的局面,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精神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鄉村旅游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它建立在鄉村這個物質基礎上,鄉村自然優美、心曠神怡的環境是大家放松、休閑的好地方,讓城市居民感受鄉村風情、田園農作的樂趣,同時為他們提供娛樂、參與生產、游玩、飲食、住宿等各方面的服務。旅客可以在體驗鄉村生活中提高情操,熏陶自身的文化內涵,達到身心放松的目的。這種旅游模式的推廣得到了大家的熱烈追捧,它是提高人們精神生活水平,是社會向前發展的標志之一。
1、帶動鄉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鄉村旅游給農村地區帶來很多好處,充分利用了當地天然的優勢,幫助其開始農業轉型,把不起眼的農業資源凸現出來,把農村地區的產業結構調節到一個恰當的位置,促進其他產業快速發展。大多數鄉村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通過發展旅游業的方式可以增加農業資源的價值,把單純的農業范圍擴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鄉村旅游可以促進農村交通、旅館和飲食等方面的發展,幫助當地政府提高經濟實力。城鄉一體化的推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鄉村休閑旅游這種方式,農民在和各地游客的交流溝通中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精神追求,漸漸拋棄一些傳統的思想,接受和實施先進的理念,同時,建設鄉村旅游基地可以帶動外地資金對農村投資的熱情;項目公司或旅游管理公司帶來的先進經營管理理念可以提高農民從業的水平,幫助他們學習正規的經營模式知識,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方式。加大鄉村發展的腳步,進一步降低城鄉距離,形成城鄉共同發展、前進的局面。
2、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
工業化的發展帶動了農民工群體的壯大,解決了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的問題,迫于傳統勞作低廉價值的情況,農民成批的到城市工業園區就業。雖然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城市和工業的發展,但是也造成了城市人口過多等問題。大力倡導鄉村旅游業可以解決農民就業問題,帶動建筑、交通、工藝品等產業的發展。同時,農民可以重新進行農業生產,提高農村土地的利用率;能夠在所在地區工作極大的方便了農民的生活,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鄉村旅游需要很多的勞動力,需要為游客提供吃、住、行等服務。這對減少城市日益增長的人口和鞏固農村地區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3、有助于改善鄉村民風,不斷提高村民素質,塑造農村新文化
農村文化建設所需時間長、阻礙多。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思想和農民所受文化教育程度決定了這點。有些迷信、粗俗、消極的文化思想還在農村盛行,他們束縛了農村居民的思想,給他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帶來了一定的傷害,這對發展和諧社會都帶去了負面的影響。鄉村旅游帶來了一股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城鎮居民較為自由開放的思想和言談會潛移默化到農民身上,與此同時反思和改變自身傳統、腐朽的觀念,追求更好的精神生活。
4、有利于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和民俗古跡等
鄉村休閑旅游的模式勢必會帶動鄉村基礎設施的完善,這也是吸引游客游玩的途徑之一。道路、房屋、通信等方面的建設都要越來越現代化,這對促進游客消費和農民增收都有正面作用。旅游業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民的文化修養,擴大他們的眼界,引導他們追求更環保、美好的生活,對國家推行的公共服務工作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有重要作用。不過開發出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才是關鍵,真正意義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形式和特點
(一)鄉村旅游的內涵
鄉村旅游是一種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客戶群體、以鄉村農業生產、鄉村自然風光、鄉村民俗娛樂和鄉村地標農產品銷售為旅游依托來滿足城市旅游人群休閑、娛樂、觀光、體驗、購物等一系列需求的特色化、質樸化和地域化的旅游活動。
(二)鄉村旅游的特點和形式
鄉村旅游活動的特點是旅游類型豐富多彩,旅游地理標志性產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且鄉村旅游在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受季節性影響較小,即旅游環境和風格穩定。
鄉村旅游的活動形式主要包括:第一,生活體驗式鄉村旅游;第二,農業園采摘式鄉村旅游;第三,生態花卉園觀賞式鄉村旅游;第四,畜牧觀賞與狩獵式鄉村旅游。
二、影響鄉村旅游產業升級的制約因素
(一)鄉村旅游產業規劃缺乏科學性和整體性
首先,部分鄉村旅游產業定位存在偏頗,且缺少對鄉村旅游產業的整體性規劃;其次,在鄉村旅游產業的管理上,缺少健全的法律保障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從而不僅加劇了鄉村環境的破壞,降低了鄉村旅游產業的生命周期,還拉低了鄉村旅游特色產品的定位和品質;最后,鄉村旅游產業缺乏文化內涵,對資源的整體利用效率低下,難以發揮品牌輻射的作用。
(二)鄉村旅游產業的經營理念和特色仍需完善
首先,部分鄉村旅游經營者的經營理念落后,且對農村區位優勢和鄉村旅游資源的挖掘不夠深入;其次,對鄉村旅游目標群體定位不準確,從而難以在有效的目標市場擴大消費人群基數;最后,部分經營者存在重建筑投資,輕特色服務的理念,從而難以實現鄉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設。
(三)鄉村旅游產業在開發力度和體驗產品的拓展上缺乏動力
首先,鄉村旅游產業在開發力度上顯得后勁不足,雖然旅游形式以“體驗+休閑”為主,但仍然缺少特色化的服務內容和項目;其次,過于追求初級農產品所構成的農業園項目的開發,而忽視了鄉村文化、民風民俗的體驗與深度開發;最后,鄉村旅游產業缺少體驗式文化傳播,游客的參與行為仍停留在觀賞、拍照和采摘層面。
(四)鄉村旅游產業的宣傳規模較小,且營銷力不足
首先,鄉村旅游產業在多媒體宣傳上策劃力度不夠,且缺少強有力的廣告宣傳和促銷策略;其次,鄉村旅游產業數量發展較快,行業競爭激烈;最后,部分優質鄉村旅游資源由于宣傳不到位,面臨著資源閑置、運營不利的窘態。
(五)鄉村旅游產業人才和資金投入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首先,由于鄉村旅游產業的投資回報周期較長,因此,出于風險收益的考慮,很多投資者不愿意參與到鄉村旅游產業的開發和建設上;其次,由于鄉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落后,雖然旅游景區內的環境較好,但周邊外部環境仍存在臟、亂、差的特點,所以難以有效的留住“回頭客”;最后,部分鄉村旅游景點的服務人員都是當地村民,由于未經過專業系統培訓,服務意識低下,從而致使鄉村旅游業的客戶流失率大幅增長。
三、促進鄉村旅游產業升級和發展的建議
(一)借鑒國內外鄉村旅游成功經驗,制定合理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
首先,要結合鄉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和民風民俗,制定一系列的鄉村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專項規劃;其次,充分汲取、借鑒國內外鄉村旅游建設的成功經驗,不斷融合、內化和改進,從而制定出符合自身發展特色的戰略計劃;最后,加強古鎮名村游、民俗游等鄉土特色項目的開發。
(二)加強鄉村旅游市場的開發,提高旅游產品的特色化設計
首先,在ο绱迓糜渦棖蠼行全面調研的基礎上,分析游客的差異化、多樣化需求,從而為打造適宜消費者的旅游產品創造條件;其次,要對鄉村旅游市場進行細分,依據游客的差異性消費特點推薦匹配的旅游項目;最后,在旅游產品的設計上既要突出民族風情,體現當地文化內涵和藝術品味,又要巧妙的進行旅游產地的宣傳。
(三)運用多元化的營銷手段,加大鄉村旅游產業的宣傳力度
首先,擴大媒體宣傳規模,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和報刊等媒體渠道擴大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其次,通過積極地參與各地的旅游交流會來增進對行業發展趨勢的了解以及先進宣傳經驗的學習;最后,分層次、分群體的實施針對性強、效果突出的旅游產業營銷和宣傳。
(四)重視鄉村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推進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積極培養鄉村旅游產業專業人才,利用網絡、實地交流等多元化渠道吸引優秀旅游管理人才;其次,調整高校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為加速高校旅游專業人才與鄉村旅游產業的人才對接創造條件;最后,加大對鄉村道路、通訊、水電等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從而為鄉村旅游產業的升級提供硬件保障。
(五)加強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理念的轉變,積極學習先進的旅游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