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近代文化交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僑刊;期刊;經營
中圖分類號:Z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2-0330-01
福建省目前有《閩南》、《環球客家》、《中華媽祖》等90多家僑刊鄉訊[1],自創辦以來,在傳遞鄉情、聯絡鄉誼,團結海外鄉親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福建省作為中國的著名僑鄉之一,是僑刊鄉訊發展的良好土壤,新時代僑刊鄉訊應該在更高的起點上,創新性地改革規劃,使之真正成為僑務部門聯系海外鄉親的橋梁紐帶,成為外宣工作有力的陣地平臺。
一.海西區獨特背景和新時代僑刊定位
海西區以福建為主體涵蓋周邊區域,對應臺灣海峽,是具有獨特優勢的區域經濟綜合體。因此,當前福建本土僑刊鄉訊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對海西區域經濟文化的進行全面的報道,介紹家鄉投資環境、會展和產品信息,對海西優良的投資環境進行宣傳促進交流、促進投資。
此外,當前海外僑情發生了重大變化。有濃厚愛鄉情結的老一輩華僑華人減少,新移民增多并且力量增大,華裔新生代成為華社的主體。現今僑刊鄉訊的作用已經不只局限于簡單的訊息傳達,而是要成為促進交流、帶動經濟、促進投資的紐帶。致力于將僑刊辦成促進交流、促進投資的重要載體。
二.僑刊僑報網絡化和經營市場化
互聯網的出現,使地球變成一個“平面”。互聯網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也大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僑刊鄉訊如能與互聯網結合起來,長期存在的讀者面窄、時效性差的軟肋都將得到較好改善。如《福清僑報》《鷺風報》等都創建了自己的網站,實現了報紙的網絡化,其中屬《鷺風報》做的作為精美,可以點擊仿真版報紙,還可以自由切換簡繁體字,并有新聞搜索等完善的功能。[2]
目前僑刊普遍存在經費不足、人員老化、稿件質量不高、編輯手法老套、未能跟上網絡時代步伐、不能適應海外讀者新的需求等一系列問題。許多百年僑刊都紛紛面臨著生存的大考驗。而經營的問題首先是內容的問題,一方面可以通過廣告形式,增加和創造新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要加強刊物內容的選題策劃工作,在雜志的版面設計上做足功夫。
三.加強選題策劃工作,做足版面設計功夫――以《時代列車》為例
《時代列車》雜志公開發行于海西區域、全國鐵路系統及港澳臺地區,是一本發行量大、受眾數量較多的渠道媒體刊物。作為福建本土僑刊其定位為宣傳海西和鐵路文化,引導消費與休閑,力求為港澳臺同胞提供一個了解家鄉的窗口。
(一)報道新鮮資訊,促進兩岸多方交流
《時代列車》雜志開辟“閩臺資訊”版塊,專門報道該月內閩臺兩地的重大新聞,以及兩地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的交流活動。如《時代列車》2011年10月刊中針對2011年廈門9?8投洽會的專題系列報道、2011年11月刊中國慶閩臺歡樂游的報道等。這些報道都客觀生動地反映了福建與港澳臺三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及閩臺兩地的經貿往來。
(二)展現兩岸經濟文化,促進旅游產業
《時代列車》的宣傳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臺灣經濟、文化的宣傳;二是對福建本省各項資源的宣傳。《時代列車》雜志中的“深度報道”、“旅游”等欄目都是基于這一定位進行選題。如2011年10月刊旅游版塊中的《洗湯,很快活》,“洗湯”是福州方言直譯而來,有舒服、愜意的成分。文章用鄉土平實的語言將“溫泉古都”――福州的特色用生動、極富鄉情的語言表達出來,向海外同胞推介福州,希望能帶動更多的港澳臺同胞來閩旅游探親。
(三)溯源閩臺民俗,推廣華人文化
僑刊鄉訊的文化功能最主要體現在文化教育的功能上。以福建為例,雖然臺灣同胞祖籍多數來自福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一代的華僑、華人對家鄉的了解和情感都遠不及上一代移民。[3]因此尋根溯源的華文教育、華人文化普及不可或缺。《時代列車》2011年11月刊中對湄洲祖廟舉行的海峽兩岸海上祭媽祖大典進行了詳細的報道。湄洲島作為媽祖的故鄉代表著獨特的民俗文化,能夠喚起華人對文化、民族的認同感,對普及華文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四)增進海峽鄉情,發揮“五緣”優勢
鄉情功能是僑刊鄉訊特有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溝通鄉親、維系鄉情、聯絡鄉誼。臺灣同胞中80%祖籍來自福建,閩臺關系源遠流長,閩臺之間還具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的“五緣”關系。
《時代列車》2011年6月至9月刊中的《憶龍巖》《話武夷》《品廈門》就是針對福建城市所進行的一系列策劃報道。報道中所提及的客家風情、閩南語歌、蠔仔煎、沙茶面……這些地域風情、傳統美食是福建與臺灣居民熟悉的“共同話題”。系列報道立足于“日常生活”,報道普通但卻親近,最能引發認同感,打動人心。
(五)以圖說話,充分發揮設計功能
“讀圖時代”受眾閱讀習慣已逐漸發生了變化,在文字與圖片的比例上應加大圖片所占的比重。使用更加活潑、明快的主色調,改變僑刊一貫太過沉重的黑白形象。《時代列車》在旅游、美食等欄目中刊載了大量精美的配圖,增加刊物的時尚感、設計感,以求給予讀者一個全新的視覺體驗。旅游版塊中采用的大幅圖片,能夠更加直觀的展現海峽兩岸城市的迷人風貌。
僑刊鄉訊類刊物,緣起于海外僑胞懷鄉思親的情感需要,這種產生與特殊時代的刊物想要適應快速發展變化的時代,必然要走上創新的變革之路。但革新不意味著放棄自身的“僑”味。“鄉情”永遠是僑刊鄉訊最鮮明最動人的特色。以務實、創新的姿態,積極探索健康發展新路,應當是僑刊鄉訊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參考文獻:
[1]朱清.僑刊鄉訊是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J].福建理論學習,2009,02.
關鍵詞:交通運輸;實體經濟;發展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real economy, but also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In this paper, a clear station of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 "Twelfth five-year" planning is presented. In development mode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adjustment,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of transportation and modern logistics, and accelerating the transition of transportation from traditional industry to modern industry provide guarantee and ser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economy.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real economy;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D922.2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落實“十二五”時期交通運輸發展總體要求,要從以下六個方面組織推進。
1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堅持適度超前,繼續保持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適度規模和速度,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建成并發揮效益,完善國家綜合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網絡。
公路方面:以國家高速公路網建設為龍頭,加強省際連接線(“斷頭路”)建設。修訂國家公路網規劃,強化國省道改造,力爭“十二五”末路網整體結構優化升級,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水運方面:有序推進沿海港口建設,完善煤油礦箱等主要貨種港口布局,加強資源整合,推進以臨港工業為依托的沿海港口新港區開發建設。
民航方面:優化機場布局,增強機場保障能力。
郵政方面:加強郵政基礎網絡建設和增強快遞發展能力,基本完成空白鄉鎮郵政所補建。
2加快推進結構調整。2010年全國交通運輸工作會議提出“一條主線、五個努力”的總體思路,明確了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推進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和重點任務。“十二五”要把結構調整作為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進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推進,務求實效。
(1)深化綜合運輸體系建設。
(2)深化現代物流發展。
(3)深化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建設。
(4)是深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行業建設。
(5)深化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
3著力推進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深入實施“科技強交”戰略,統籌推進創新能力建設、重大科技研發、成果推廣應用和標準化建設。圍繞交通運輸建設、管理的共性和核心技術,繼續加大投入,優化資源配置。注重消化吸收前沿技術,加強基礎性、引領性重點項目研發,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技術問題。
4不斷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交通運輸是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的重要領域和民生工程。要加快構建銜接順暢、方便快捷、經濟可靠的運輸服務體系,保障重點物資和城鄉居民生產生活必需品的運輸暢通。落實“公交優先”戰略,發揮軌道交通、快速公交在城市交通運輸系統中的骨干作用,建設“公交都市”示范工程,緩解中心城市交通擁堵。加強和規范出租車市場管理。
農村公路是農村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要堅持擴大成果、完善設施、提升能力、統籌城鄉的原則,著力改善中西部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農村交通運輸設施條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交通運輸基礎,推進交通運輸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組織實施以西部建制村通瀝青(水泥)路為重點的全國農村公路通達、通暢建設工程,進一步改善農村公路網絡結構,增強整體服務能力。提高農村公路抗災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加大農村公路橋梁新改建、渡改橋、安保工程等專項工程的實施力度,強化質量管理。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著力推進長期穩定的農村公路養護公共財政投資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實現管養規范化、常態化。統籌城鄉客運資源配置,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穩步提高農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鼓勵城市公交向城市周邊延伸覆蓋。
5深入推進交通運輸改革開放。按照中央大部制改革的部署要求,繼續積極落實好各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職責,加快職能轉變,推進綜合運輸法制體系建設,逐步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交通運輸行政管理體制,努力消除制約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的體制機制。
6持續推進行業文明和黨風廉政建設。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大力推進和深化行業精神文明建設,組織開展好“學樹建創”活動。
二、深化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融合,推進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交通運輸既是實體經濟的重要構成,又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支撐。在發展方式轉型和結構調整中,要深化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融合,加快推進交通運輸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為實體經濟穩健發展提供服務保障。
1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融合是實體經濟穩健發展的必要條件
現代物流是融合運輸業、倉儲業、貨代業和信息業等的新興復合型服務產業。交通運輸是現代物流發展的關鍵環節和主要載體,在現代物流鏈條中發揮著橋梁和紐帶作用。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融合發展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體經濟發展水平與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
深化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融合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增強實體經濟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交通運輸連接采購、倉儲、包裝、裝卸、配送等現代物流諸多環節,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現代物流系統的整體效率。深化交通運輸與現代物流融合,有利于適應國際產業分工的新變化新特點,抓住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國際投資,促進我國制造業和高技術產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有利于促進運輸企業由傳統的運輸生產向全面提供運輸增值服務的現代物流拓展轉型,做強做大物流企業,增強實體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有利于服務和支撐其他產業轉型升級,促進制造業和商貿業優化內部分工,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增強實體經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能力。
關鍵詞: 近代 中國 日本 文化 關系
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在古代的時候,主要表現為日本向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當歷史步入近代以后,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逐漸地強大起來,這種交流的形式和意義也隨之發生逆轉,而且這種交流自始至終是在日本對中國侵略的背景下進行的。
近代東北與日本的文化關系問題,是學術界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關于這一主題的國內外研究現狀,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涉及這一領域的都不多。目前學術界更多的把目光集中在日本對東北的文化侵略方面,從文化侵略的角度加以研究,而關于文化交流的層面則關注較少,成果不足。
通過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近代日本與中國東北的文化關系可以說主流是日本對我國東北的文化侵略,但是這一時期近代東北與日本的文化交流是依然存在的。本文僅從教育層面來考察,闡述這一時期中國東北與日本教育交流的狀況。近代時期,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的教育體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步入總體轉型時期,在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都進行了深刻的變革。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日益頻繁,中日兩國1972年恢復邦交后,也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我認為,這段歷史有研究的價值和必要性,會使我們認識到國與國之間進行文化交流是需要一個和平的環境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交流的目的,從而促進各國友好發展。
文化交流是國與國之間關系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加強各國聯系的一個紐帶,在中國和各國的文化交流史上,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史規模大,影響深遠。在古代時期,中日兩國就進行了比較頻繁的文化交流,中國高度發展的文明和燦爛的文化曾是日本學習的榜樣,可以說中國文化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這一時期兩國文化交流的主流。1840年發生的,使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給日本朝野以巨大的沖擊,中日兩國的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摧毀了日本的華夷序列觀,日本逐漸把學習的目光轉向了西方,開始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后,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其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中國,日本逐漸強大起來而中國卻日益沒落,中日兩國的文化關系出現了逆轉。
兩國文化關系的逆轉表現在各個領域。在教育領域,日本自從走向文明以來始終處在東亞文明之中,由于長期受其影響特別是受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思想的影響,因此具有重視教育的傳統。明治政府實行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政策,日本舊的教育體制崩潰,日本統治者認為教育是一個國家強大起來的重要手段,而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必須適應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日本政府實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和政策,其中的“文明開化”就是以教育改革為中心進行的。“日本在1872年(明治5年)公布學制之后,就于次年建立了第一個高等學府東京大學,而早在安政二年(1855年)就設立了培養洋務人才的洋學所”。①日本的教育事業逐漸發展起來并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同時還有力地促進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相比之下,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要比日本晚得多,中國的近代教育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日本卻已在教育領域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且有一套自己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逐漸開始把目光轉向了中國,因為中國不僅領土遼闊,而且資源非常豐富。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及清王朝的衰落,明治政府以侵略為目的的大陸政策開始醞釀。而對于此時的中國人而言,經過之后,對日本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先進的知識分子認識到日本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強大起來,是因為積極地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的結果,中國也應該效仿日本輸入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科學技術,以改變中國日益衰落的局面,而輸入西方科學技術的捷徑就是積極的學習日本的經驗,同時向日本學習也有許多便利之處,除了路近、文字風俗相似等便利條件外,日本已經把西方文化進行了消化吸收,中國直接拿來利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些知識分子,特別是統治階層的知識分子,深知向日本學習最根本的在于學習日本的教育,因為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立國之本,只有振興教育才能真正使一個國家富國強兵。于是在近代的中國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就是中國向日本大量的派遣留學生和聘請日本教習來中國,而日本方面也在中國設立了各種性質的學校,中日兩國在教育領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
兩國之間的交流應是表現為一種雙向性和互動性,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國與國之間通過各個領域的交流,學習吸收對方先進的東西,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然而交流不一定就是完全對等的,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下,也會出現不同的格局和特點。在兩國的文化交流方面,教育交流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近代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中日兩國之間的文化關系變得復雜化,中日兩國之間的教育交流關系也呈現出這一時期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注 釋:
①楊孝臣主編.中日關系史綱.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7:19.
參考文獻:
[1]周德昌.近代中國與日本的文化教育交流[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86,1.
[2][日]實藤惠秀著.譚汝謙,林啟彥譯.中國人留學日本史[M].北京:三聯書店,1983.
[3]南里知樹編.近代日中史料[G].東京:龍溪書舍,1976.
[4]阿部洋著.日中と文化摩擦[M].東京:嚴南堂書店,1982.
[5]北山康夫著.近代にぉける中國と日本[M].京都:法律文化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