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近代藝術歌曲演唱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近代藝術歌已的風格特點
1、時代背景對風格的影響
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歷經了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第一次大革命、軍閥混戰、日寇入侵與抗日戰爭的全面開展等階段,中國社會在承接晚清時期列強入侵之后,又一次處于大分化、大動蕩的時期.中國人民身受三座大山的重壓和離亂之苦,生活苦不堪言。因此,在戰亂不止、民族危亡時代所產生的藝術歌曲,盡管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而時代的氛圍使歌曲的基調都有一種壓抑和悲壯的色彩.一些作品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社會的不滿和對反動統治的僧惡。如肖友梅作曲的《問》(易韋齋詞)、趙元任的《老天爺》,前者運用低沉的起句,嘆息式的音調,在一連串發間中,表現出對軍閥混戰、山河破碎的祖國的深深的優慮,情緒深沉而壓抑。后者吸取曲藝音樂的表現手法,借著對“老夭爺”的嘲笑、咒罵,表現出對世事的憤蔥不平和對當時反動統治者的僧惡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時代對。48•歌曲風格的影響.聶耳作曲的《鐵蹄下的歌女》(許幸之詞)、張寒暉的《松花江上》、賀綠汀的《嘉陵江上)(端木蔡良詞)等,則直接反映出日寇入侵之后,中國人民的痛苦生活,在哀傷之中暗含著悲壯與奮起。這些作品無疑深受當時抗日群眾歌曲風格(壯烈、奮起)的影響。即使一些抒情題材的歌曲中,也無不深受時代氛圍的影響,而滲透著壓抑與悲壯的色調。如:青主的《我住長江頭)(宋•李之儀詞)借古喻今,在表達堅貞不渝的愛情的背后,隱含著對第一次大革命的夭折和對遇難戰友的懷念;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劉半農詞)暗含著對故國故土的思戀.又如張曙的《日落西山》(田漢詞)在溫馨的愛河中,不忘民族危亡等等。總之,各種題材的藝術歌曲,總是隱含著壓抑、哀怨、思戀或悲壯的色彩,成為近代藝術歌曲的特點之一。
2、音調差礎
近代藝術歌曲的特點之二,即以民族民間音調為基礎,根據中國語言聲韻特點處理詞曲關系,歌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在這方面,既是作曲家,又是語言學家的趙元任先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他的歌曲《賣布謠)(劉大白詞)中,曲調與詞韻結合緊密,而且字音、聲韻、語調、語氣,在曲調的構成中,都有具體的設想和細微的藝術處理.在音調的運用上,趙元任先生也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如《教我如何不想他》,以京劇的音樂素材為基礎漢聽雨》采用古詩吟誦的音調;《老天爺》則根據歌詞音韻,以說唱朗誦調式處理為音調荃礎等.因此他的歌曲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音韻流暢、易記上口。此外,其他作曲家也以此為榜樣,廣泛采用民族、民間音調作為創作的基礎.如陳嘯空的《湘累》(郭沫若詞)以中國古代歌曲和悲歌的風格寫成,真摯哀怨、凄切感人;張寒暉的《松花江上》以民間“哭墳調”的音調為基礎加工而成;賀綠汀的《嘉陵江上》,則是以漢語語調為基礎寫成朗誦調風格的戲劇性獨唱曲等等。還有更多的是汲取、揉合古代歌曲或民間音調的特點,創作出極富民族色彩的作品,如《可憐的秋香》(黎錦暉曲)、《鐵蹄下的歌女)(聶耳曲)、《長城謠)(劉雪庵曲)、《我住長江頭》(青主曲)等等.近代藝術歌曲的作曲家,多數是曾留學歐美、日本學成歸來的有志之士,他們有著共同的信念,即用國外先進的創作技法為中華民族服務。他們無不力圖創作出既有高度藝術性,又有民族神韻的作品.他們鮮明地提出中國音樂要有自己的“國性”、“值得保存跟發展”,必須注意“中國派”曲調的特點,必須探索“中國化”和聲語言等觀點,在洋為中用和民族化方面,為我們做出了光輝的榜樣.
3、形式與技法的創新
近代藝術歌曲,深探扎根于民族音樂的土壤,但在形式與技法方面,則根據歌曲內容的需要,不拘于傳統,大膽吸取國外的創作技法,在體裁形式方面也有許多創新,使藝術歌曲既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又以嶄新的面貌呈現于世.在肖友梅的創作中,大膽使用歐洲作曲技術,采用明確的大小調式、分解和弦的旋法、三連音節奏、明確的終止式等,結構嚴謹,音樂舒展自如,恰切地表現出歌曲的內涵.趙元任的歌曲《老天爺)中,混合拍子、變化音的使用,體現了歌曲的激動情緒;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以主題音調的貫穿,調式、調性的頻繁轉換,音樂層層的遞進表現手法,體現出主人公在四季不同時景中的不同情感,而且在民族調式與大小調式的融合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嘗試.青主作曲的《我住長江頭》,吸取古代歌曲的吟誦風格和一字對一音的節奏特點,在結構上卻打破了宋詞上下圈重復的慣例,采取上下各自重復的手法,并將下胭單獨重復三次,把“相思”之情表現得更為熾烈.聶耳的《鐵蹄下的歌女》既非ABA式三部結構,又不是變奏性三段體,而是各具個性的三個段落,多角度的表現出“歌女”的悲慘生活.但在每段之前都以音階式下行旋律為前奏(間奏),使音樂有機的連為一體,手法極為巧妙.張曙的《日落西山》,音樂既表現“俏冤家”的嫵媚動人,又寫了主人公對戀人的由衷的愛,以及在愛情與愛國之間決擇時的堅定信念。因此,在這首短歌中融合了山歌、進行曲、抒情歌曲等多種體裁特點,以完善而又獨特的形式體現出歌曲的內涵.
二、演唱方法的基本要求
大多數近代藝術歌曲的作曲家在音調基礎、創作技法、形式體裁等方面有著共同的追求,以共同的時代特點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因此,演唱近代藝術歌曲應當在唱法、吐字、表情處理等方面做出細微的選擇與處理.
1、唱法與吐字
演唱近代藝術歌曲,在聲音觀念與唱法等方面,既不能照搬歐洲美聲唱法,也應當與傳統民族唱法有所區別.由于發聲要求的不同,美聲歌唱聲音觀念的要求是明亮、豐滿、松馳、圓潤,具有寬宏和金屬色彩的音質;中國的民族唱法對聲音的觀念則要求“甜、脆、圓、亮、水”.鑒于近代藝術歌曲創作風格與時代特點,對聲音的要求應以“圓、甜、水”為主,亮度適中,即以圓潤、松馳為基礎,剛柔兼備,以柔為主,并以傳統的聲情并茂的美學要求為原則,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才能體現出特定的時代風格.在唱法上傳統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有不同的美學要求,而在發聲原理方面,也有許多共同之處。如:深氣息、高位置、整體共鳴等等.近代藝術歌曲在唱法上應以這些共同的發聲方法為基礎,同時強調漢語語音的咬字、吐字及傳統的潤腔方法,使之既能有美好的聲音,又能突出民族的語言特點,達到聲情并茂的歌唱效果。在氣息方面,要用腹式呼吸為主的胸腹式呼吸法,吸氣要深(即“氣沉丹田”),存氣多、運氣足,用氣要靈活而有節制.聲帶的運用不可太重,保持聲帶的彈性,與共鳴相策應,獲得更多的諧振效果。在共鳴方面,應以咽腔為袖心,上通頭腔(鼻腔),下達喉腔、胸腔,形成垂直的整體共鳴管體,同時,應適度使用胸腔共鳴,強調頭腔、咽腔、喉腔共鳴,既使聲音集中、位里高,又能獲得圓潤、松馳的效果。近代藝術歌曲十分注意音調與漢語字音、聲韻的配合,為演唱者提供了便利的表現領地.在演唱時.更應注重咬字、吐字,使字音清晰、聲韻準確.傳統的咬字、吐字方法,即字頭要準確,有力而富于彈性,在字腹的延長過程中,字腹的元音音素要保持不變.如果后面接字尾,則必須在字腹上加進字尾音的“混合音素”,直到收尾之前不得變形.字尾要收得干凈、利落.在唱字時,根據歌曲情感要求適當采用字頭的快咬、慢咬、深咬、松咬,字尾的急收、緩收、半收、全收等等。此外,當曲調與字音四聲發生矛盾時,還可以加些裝飾音(小倚音、波音等)以強調字音(但加入的裝飾音必須適度).同時要注意字與字之間的銜接,既要界限分明,又要圓滑自然,體現出傳統的“累累乎端如貫珠”的美學要求.
2、藝術處理與伴賽
在藝術處理方面,要體現出近代藝術歌曲壓抑、哀怨的時代風格與真摯而豐富的感情變化,在力度、速度、音色、表情等方面,都要求有更細微的處理與表現。近代藝術歌曲往往有深沉的內涵與豐富的情感變化,演唱時必須注意發掘與體現.例如,蕭友梅的歌曲《問》,在連續對“年華如水”、“人生如蕊”、“江山”、“凄惶的淚”、“塵世”、“有幾種溫良的類”的發問中,組含著極大的壓抑、優慮與激動,在深沉、悠緩的旋律中組含著豐富的情感變化.曲作者在短短16小節的旋律中,僅力度與力度變化記號就用了13處之多。因此,在演唱時,共鳴腔不可開得太大,適當控制音色的明亮度,使聲音具有一種憂郁和暗淡的色彩。同時,需將歌曲中不時出現的力度變化連成一個整體,成為歌唱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才能正確體現歌曲的內涵.又如,黃自的《玫瑰三愿》,歌中借玫瑰之口,抒發出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嘆,也是當時知識分子郁悶心理的寫照.曲作者也在歌中作了細微的力度、速度及其各種表情記號,演唱這首歌要特別注意分寸感和情感變化的層次處理。第一句詞的兩次重復,在表現力度處理上要有差別,使情緒逐漸展開.同時,旋律中的大跳與曲折進行,要唱得連貫平滑,表現出玫瑰花盛開時的嫵媚感。以下“三愿”要恰切地表出激動、溫柔、向往的不同情感以及力度變化的三個層次,同時要順流而下,一氣呵成,形成完美的整體.尾句落入深沉的憶戀之中,令人有回味無窮之感。
總之,對藝術歌曲既要把握住時代風格,又要逐字逐句研究體會,作出細微的藝術處理。近代藝術歌曲級取德奧藝術歌曲的經驗,十分重視鋼琴伴奏的作用,使鋼琴伴奏成為歌曲整體藝術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例如,趙元任的歌曲《聽雨》中,以伴奏音型表現細雨的滴答聲,在《也是微云》中,伴奏音樂與歌聲交相輝映,表現出歌曲激動的情緒,而且在譜后的“作曲者注”中,專門寫出對伴奏者的要求.在青主的《我住長江頭》中,鋼琴伴奏的流暢的分解和弦式音型,既模擬出江水流動之聲,又與歌聲相互交融,使這首古詞的情意更為動人.另外,在青主的《大江東去》、黃自的《春思曲》、《睡獅》、陸華柏的《故鄉》、應尚能的《春緒》、《我儂詞》、賀綠汀的《嘉陵江上》等歌曲中,鑰琴伴奏均與歌聲交匯,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變化.在黃自的《玫瑰三愿》與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中,還在鋼琴之外,加入小提琴助奏,更細致地表現出歌曲柔和娓婉的情緒特征。中國近代藝術歌曲在軍閥混戰、敵寇人侵的時代背景中,以其獨特的風格反映出中國人民的痛苦生活與內心感受,同時又率先引進歐美的創作技法,服務于民族文化之需要,既有較高的思想性,又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我國音樂創作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