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文化具備的特征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素質教育;相關概念;關系;作用原則
現代化遠程教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將建設學校文化與實現素質教育作為發展過程中的兩個重要目標,這有利于推動我國遠程教育的穩定、健康、持續的發展。筆者針對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和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之間存在的關系、相互作用的原則進行研究,從而為我國教育界探討全面建設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全方位實現素質教育提供參考資料。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相關概念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
1. 相關概念。遠程教育學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員和被教育人員在辦學、組織管理與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團結合作,創造并得到社會各界人士認可的精神類財富和物質類財富的總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體現的是遠程教育學院的辦學宗旨、辦學理念和教學精神,反映了學院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的主體是教育工作人員和被教育人員的有機整體,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屬于建設遠程教育學校文化的參與人員、建設人員和受益人員。
2. 構成要素。遠程教育學院文化的構成要素主要有: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為文明等。遠程教育屬于教育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和類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學校設施和組織機構。遠程教育學院文化需要堅持普通學院文化的基本建設規律。此外,還需要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特殊發展規律,全面建設能體現遠程教育發展規律和基本特征的學院文化,這也是遠程教育實現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
3. 基本特點與主要功能。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具備多種基本特點與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會性、教育性、獨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會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會,為我國社會發展構建完整的終身教育機制,建設全面學習型社會。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勵和諧發展、凝聚力量、導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屬于核心功能,要求結合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針對性地培養人才,為被教育人員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
(二)素質教育
1. 相關概念。素質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員的自然特征為前提條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發被教育人員潛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員的身心素質等方面為要求,實現其綜合發展,并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內化的一種教育實踐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質教育具備:開發性、獨立性、深度性、創造性等基本特點。其中開發性特征屬于素質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質教育的實現要求利用學校文化建設來實現,也可利用計算機網絡平臺來實現,將素質教育貫穿在計算機網絡教育中,面向社會各階層,為被教育人員提供自主選擇的教育機會。
3. 基本方式。素質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內化和導出化方式,以實現被教育人員的綜合性發展、個性化和社會化為教育目標。素質教育在全面貫徹和落實我國教育政策為基礎,以培養具備較強實踐能力與創造能力為原則,以提倡個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為教育理念;將素質教育融入到遠程教育的學校文化生活、學院精神文明、計算機網絡遠程課程、組織管理和學校章程的實施中。
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之間的關系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一致
遠程教育學院文化的關鍵內容是學院精神文明,這也是建設學校文化的核心,是體現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條件,也是對遠程教育學校所有師生產生創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學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師生共同追求的具體表現,也是師生共同認可的道德觀和價值觀。而素質教育屬于現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質教育的關鍵內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與理想在個人自身素質中占據首位,是素質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與理想的養成和道德觀、價值觀的樹立是相同的。素質教育規范培養人才的具體項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訓人才的過程,是現代化遠程教育培養人才的總方向。
(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原則一致
建設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實現素質教育的根本原則是創造性原則。創造自身屬于摒棄、批判、發展和繼承的一個過程。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主要著眼于創造性。在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明確教育目標和執行時的原則主要包括:可行性、適應性、時效性和綜合性。其中核心原則是綜合性原則。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員的綜合性素質,使其朝著多樣化、社會化、綜合化的方向發展。所以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綜合性的內涵在于明確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導向,并在具體的實現過程中也說明了原則上的一致。
(三)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一致
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作為素質教育的主要體現形式和重要載體,在遠程教育過程中進一步加強學院的文化建設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并經之路。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和實現素質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所培養出的人才既要具備較高的道德素質,也需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利用各種學院文化活動、基礎文化設施、現代化多媒體技術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實現被教育人員業務素質、專業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則
(一)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相互作用具備潛移默化性原則
遠程教育現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學院文化氛圍具備潛移默化的作用。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具備內化特征。內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員長時間處在良好的學院文化環境下,其學校和基礎教學設施所固有的學院文化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習慣和品質。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內在作用,使得教育結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遠程教育人員具備獨立自主能力與價值選擇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設學校文化的最終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個人素質。通過建設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員的科學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質與心理素質。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潛移默化性原則具備規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潛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員的感情、提升其綜合素質。
(二)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相互作用具備相輔相成性特征
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備相輔相成性特征。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將政治思想的教育滲入到學院的設施文化、計算機網絡文化、活動文化、課程教育文化、組織管理文化和課外娛樂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學院文明氛圍。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員和教育人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在學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實現教育目標,并培養其創造意識和競爭意識。從遠程教育方面來看,首先需要積極發揮計算機網絡環境的促進作用,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此外,還需要積極發揮學院環境的推動作用。遠程教育學院文化建設著眼于對被教育人員綜合性能力的培養。其中主要包括:適應性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價值選擇能力的培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是建設現代化遠程教育強化學校文化與素質教育是實現遠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對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和素質教育的概念、關系和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
參考文獻
[1] 劉丹陽,李齊森,孫振華.略論現代遠程教育文化的內涵[J].天津商學院學報,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趙永良.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0,22(09).
[3] 李群芳,歐陽樹,陳春燕等.研究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J].石油大學學報,2011,21(07).
[4] 任繼榮,趙剛著,王力軍.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J].現代教育科學,2011,20(06).
[5] 宋東燕,龐志功,汪寶琪,祁彥.遠程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與素質教育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01(05).
一、辰州儺戲的基本特征
(一)辰州儺戲是古代楚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辰州儺中還保留著楚文化的藝術特征,歷經千載而承傳下來,已被看成是湖湘文化的根基。
(二)辰州儺戲完成了從人的神化到神化的人,從娛神發展到了娛人階段,具備了娛人娛神的特點。
(三)辰州儺戲也是原始意義上的宗教,后來變成了藝術和宗教的結合物,兼容了民俗表演以及原始宗教的特征。
(四)這種古老的藝術語言特色鮮明,它的歌舞戲曲體現出了內容情感化、神靈具備人格化特征、表演形式日益多樣化,具備可劇可唱的特點,被看成是現代戲劇領域的“活化石”。
(五)從辰州儺戲的聲腔來看,屬于戲劇聲樂中的高腔體系,這種唱腔有著顯著的地方性特征,個性非常鮮明,它的音樂特征是“一啟眾和”的幫腔形式。儺戲不使用絲弦,僅僅運用鑼、鈸以及鼓打擊樂伴奏,這是它的特色之一。
(六)儺戲面具等豐富多彩的造型藝術,是儺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之一,是不可多得的民間藝術瑰寶。通過它能夠將儺戲藝術和其余形式的戲劇藝術區分開來。
(七)辰州儺長時間存在以及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它存在于肥沃的民間土壤中,是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精神生活中的主要部分之一,有著顯著的習俗性特征。
二、辰州儺戲表演特征
(一)行當角色。儺戲以面具造型來確定角色,主要是生、旦、凈、丑這四行,大戲中四個角色比較齊全,小戲中主要是“對子戲”,也就是小丑、老生或小旦。
(二)老旦表演技巧。大多數儺戲藝人都是法師,他們表演的大多數劇目體現出了本土宗教的色彩。一部分劇中人物亦是在儺壇中所祀神?o的相關化身。臺步大部分是“走罡”,手式是“按訣”。
(三)音樂體裁。從表演上來看,融合了一些說唱以及民間歌舞的成份。首先是民間歌曲,這也是儺戲音樂的主要前提,涵蓋了小調、山歌、勞動歌曲以及敘事歌曲等。其次是民間歌舞音樂,大多數曲調都是分節歌體類型的上下句結構,不同段落間以打擊樂進行過渡,唱腔主要是一唱眾和。再次是民間宗教音樂,大部分都是道曲以及佛曲,旋律非常簡單,主要特征是吟唱性以及口語性,通常都是先說一段故事,然后唱一段音樂,有時也會在說唱過程中加入幫腔以及對唱,臺上臺下相互應和。第四就是民間戲曲音樂,原本是土老司“打鑼腔”,由其開始自由哼唱,然后隨著相關劇目的日趨豐富,增加了唱腔方面的戲劇性,加大了表現力,融匯以及吸收了不少兄弟劇種戲曲中的聲腔音樂,呈現出了角色唱腔的雛形,這種儺戲唱腔音樂也就具備了濃厚的巫風和獨特的地方民族色彩。
(四)服飾與道具。巫師的法衣都是手工制作的,通常可以分成下列三種:首先是紅色法衣;其次是無袖蟠龍天師袍;第三是黑顏色、大袖、掩胸的長襟袍,也被叫做“長衣”。有法帽以及黑色山形帽兩種。巫師身上穿著“長衣”時,要戴著黑顏色的山形帽,巫師在穿著蟠龍天師袍的時候,頭上要戴著法帽。在儺戲表演中,先鋒以及師娘等上身穿著彩衣,下身系著百褶裙。丑角和判官分別穿的是對胸開襟衣以及紅色官衣等。
(五)辰州儺戲面具。辰州儺戲所使用的表演面具是它區別于其他戲劇藝術的最顯著的特征。
關鍵詞:多元文化;民族聲樂藝術;審美內涵
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不斷發展,時代不斷革新的背景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也隨之改革,融入了多元文化,實現了民族聲樂藝術的可持續發展。民族聲樂藝術代表了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是國家文化形式的充分體現,具備了獨特的審美內涵。在多元文化的沖擊和融合下,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順應時展的潮流,與不同的文化藝術相互借鑒和吸收,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模式。為推動民族聲樂藝術的創新發展,需要充分了解其具備的審美內涵。本文對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內涵展開探討,旨在為同行提供參考。
一、民族聲樂藝術的概述
民族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受歷史、經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不同于其他的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民族聲樂藝術來源于民間,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是民間歌曲、曲藝說唱、歌劇唱法等。隨著時代的推移,歷代的民族聲樂藝術工作者逐漸探索出一套相對完整的民族聲樂體系。民族聲樂主要體現為受當下時代文化內涵的影響,對傳統音樂形式的進行革新,使其滿足民眾的審美價值觀的一種藝術形式。民族聲樂唱法實際上是現代民族聲樂唱法,在傳統音樂基礎上吸收了民歌特色,結合西洋唱腔所創造出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民族聲樂藝術融合了豐富的音樂形式,具備多重音樂元素,是中國審美文化的重要體現。民族聲樂藝術具備的獨特內涵為聽眾帶來了別樣的聽覺享受。
二、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聲樂的藝術特征
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聲樂具有民族性、多樣性和創新性的藝術特征。其中民族性主要表現為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各民族的文化藝術交流頻繁,相互之間借鑒吸收,促使我國民族的聲樂藝術具備民族性的藝術特征。在多元文化視域下,相互融合的民族聲樂藝術具備統一的情感美學標準,在吐字、潤腔等方面具有“字正腔圓”的特點,因此,民族性是民族聲樂所具備的鮮明藝術特征。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和產生的文化內涵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這為多樣化的民族聲樂藝術特征做了鋪墊。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聲樂中的江南小調、蒙古長調、青海花兒等藝術表現形式共存,充分展現了民族聲樂多樣化的藝術特征。在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基于傳統的聲樂藝術,吸收了西洋唱法的精髓,立足于本民族藝術的發展規律下,進行了大膽的革新,使得傳統民族聲樂曲目更加豐富,突顯創新性的特質。
三、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內涵
1.融合多元文化,實現藝術創新通過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與西方音樂進行了交流借鑒,實現了藝術的創新,彰顯出民族聲樂藝術多樣化的審美內涵。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發展的過程中,受西洋聲樂唱腔的影響較早,也出現過“土洋之爭”的情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民族聲樂通過融合多元的文化,實現了藝術形式的創新,主要體現在聲樂方法和技巧方面。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立足于傳統的聲樂形式,重視吐字咬字、行腔潤腔、真假聲轉換等曲藝唱法,通過正確認識西方藝術與東方藝術之間的差異,吸收和學習西洋聲樂唱法的演唱技巧,取其精華,,在創新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也充分彰顯出具有多元特征的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當前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挑戰在于民族聲樂在演唱時具備濃厚的中國地域特征,吸收外來聲樂文化具有一定難度,機遇在于社會經濟和文化實現全球化的發展,在多元文化的交融過程中,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具有走出國門的機會,因此,為促進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全面發展,需要把握住機會,勇于接受西方聲樂藝術的沖擊,逐漸吸取西洋唱法中的精髓內容,創新民族聲樂的演唱模式,打造出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創新性的民族聲樂藝術。在多元文化視域下,通過融合多元文化,實現藝術創新,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聲樂演唱形式,通過結合新的時代審美取向,不斷探索出巧妙的演唱技巧,豐富表演形式,促使民族聲樂藝術朝時代化、藝術化、群眾化的方向發展。在統一民族聲樂藝術風格的基礎上,實現多元文化的相互包容,不斷挖掘出多元文化的審美內涵。通過觀察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階段可知,我國的民族聲樂在歷史的長河中,通過不斷的實踐創造和內涵創新,展現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聲樂藝術作品。例如:《夫妻識字》、《白毛女》、《江姐》等。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不斷融合多元文化并進行實踐創新的基礎下,發現了咬字不清、喉頭不穩等聲樂演唱技巧的問題,并結合西洋唱法的發聲技巧,有效解決傳統民族聲樂唱法中的問題。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家們在探索和創新的過程中,不斷融入多元文化,有效的拓寬了中國聲樂藝術的發展道路。2.時代主題鮮明,突顯藝術個性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民族聲樂藝術被賦予了時代的烙印,并且具有鮮明時代主題的審美內涵。藝術作品充分反映了當代社會的真實情境,是民眾表達內心想法的一種形式。因此,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時代的變遷中通過時代主題突顯出藝術的個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也不斷創新發展,在演唱方式和語言特點中展現出了鮮明的時代主題。根據中國民族聲樂的時展背景來看,時期的《我住長江頭》,時期的《延安頌》,之后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改革開放后的《走進新時代》等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充分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征。民族聲樂作品的創造體現了鮮明的時代主題的同時還突顯了藝術的個性,基于當時民眾的真實需求,在聲樂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包含了不同時期的曲式特點、聲樂詞匯和色彩。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的民族聲樂藝術融合了多樣化的文化,在聲樂藝術的演唱方法上做出了較大的個性。基于中國傳統的民族聲樂藝術,融入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多元文化視域下,實現了我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繁榮發展。時代主題鮮明表現為民族聲樂藝術家在進行作品創作時明確人民群眾的生活需求,展現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創作出具有強烈民族藝術的聲樂藝術作品。為突顯民族聲樂藝術的個性,在傳統聲樂語言元素的基礎上,融入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進行聲樂藝術創新。多年來,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下,依然根植于傳統的民族文化,在時代的不斷變遷下,展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個性,突顯具有民族特征的審美內涵。在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豐富藝術元素,實現民族聲樂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在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表現形式逐漸豐富多彩,隨著西方國家搖滾樂、鄉村音樂等聲樂演唱風格和形式的融入中國,在相互交流和借鑒的情況下,形成了具有獨特審美內涵的新民族聲樂作品。3.民族特色濃郁,展現本源文化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隨著文化藝術的不斷傳承和融合,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聲樂藝術,并具備濃郁民族特色和展現本源文化的審美內涵。民族聲樂藝術在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立足于本民族的民間音樂,吸取民間音樂的特點,并將口頭性的民歌改變為民族聲樂藝術作品,突顯濃厚的中華民族特色。民族聲樂藝術作品在演唱風格上重視民族性特色,通過民族聲樂藝術家的傳承和創新,向世界展現出具有本源文化的聲樂藝術。例如:《小白菜》改編自河北民歌的旋律和調式;《走西口》改編自山西民歌。將民族曲調作為基礎改編的聲樂藝術作品,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將民族精神傳遞給廣大聽眾。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發展過程中根植于民族文化藝術的沃土,從多元文化視域出發,民族聲樂藝術仍然體現了強烈的民族色彩,基于本源文化,在繼承和弘揚傳統民族聲樂藝術的過程中借鑒了我國的戲曲音樂文化,吸收傳統戲曲的音樂元素,在節奏、韻律等方面相互交融,逐漸展現民族聲樂演唱的獨特審美內涵。本源文化是文化的源頭,當文化經過時間的變革和創新時,通過本源文化仍能找到其發展的起始和脈絡。藝術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藝術的融合發展離不開文化。民族聲樂藝術根植于本源文化,通過本源文化對聲樂藝術的形式、內容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具有展現本源文化的審美內涵,并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作為本源文化,融合多元化的藝術特征,借鑒西方唱法的演唱技巧,逐漸創新民族聲樂藝術,體現最具中國特色的民族聲樂藝術。不同時期的民族聲樂藝術呈現出不同的多元特質,在多元文化的基礎上,中國民族聲樂藝術重視本源文化,結合民族特色,不斷把握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脈絡。通過近百年的探索,民族聲樂藝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民族聲樂藝術在多元文化視域下,扎根于本源文化,將濃郁的民族特色發揚光大。
四、結語
在歷史的長河中,各類文化藝術不斷的涌現和發展,民族聲樂藝術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濃縮了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現出深厚的審美內涵。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融入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為迎合現代審美需求,在發展過程中立足于傳統的音樂藝術,勇于接納多元文化,將民族聲樂藝術獨特的審美意識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李優.淺談多元文化視域下中國民族聲樂的文化內涵與審美取向[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5(4).
[2]劉玉潔.略談多元文化視角下中國當代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趨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6).
[3]楊杰.當代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主要美學特征探析[J].華章,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