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1、引言
教育育家B.F.Skinner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所謂“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發展對于國家民族的發展,對于我們國家實現中國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新興人才,自學能力是大學生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一個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大學生總是備受青睞的。
2、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意義
當今社會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對于我們國家實現“中國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素質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質和能力,并且能夠適應時展的潮流,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這都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如此重要,因此需要在大學階段就要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指的是大學生可以不依賴老師或者是其他人,通過自己獨立的學習,專研而獲取知識的能力。它是當代大學生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多種心理機制參與的綜合性能力之一。同時它也能夠衡量大學生在可持續發展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只有培養好了自學的能力,才能實現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快速成長,才能夠成為為社會上需要的人才。
3、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的現狀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恢復高考制度后,對知識的重視已經成為了潮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育之風盛行。對教育知識人才的重視為我國科技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因為將高考放置的位置過于重要,為了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學。學校家長老師都傾向“填鴨式”的教育,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缺少獨自思考的能力,沒有開創性的思維,沒有開拓性,沒有激情。雖然中國的學生在筆試成績上取得了高分,但是卻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上去。
當代的大學生在自學方面的現狀不容樂觀,在自學方面的能力和其他的總和素質都有待提高。一般來說,如果沒有進一步深造的希望,大學生在完成了大學學業后,就會走向工作崗位。能否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是決定其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的標準。所以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4、培養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
(1)提高認識,讓大學生明白培養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紀是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時代在不斷發展,知識更新一日千里。有關專家統計現代社會知識的半衰期已經縮短5至7年,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不斷加快的知識更新進程,終身學習成為必然趨勢。終身學習就是要不斷的充實自己,我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大學里。所以大學生在畢業后要根據實際工作利用自己的閑余時間堅持自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知識更新的需要。那么如何能在閑余時間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必須明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學生從入學起就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對課程的預習和復習,獨立完成作業,同時大學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圖書館和互聯網……通過這些方式來培養自己獨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2)轉變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摒棄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時代和社會所必需的。同樣這也是一項長久和繁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教育思想、目標、內容同時還涉及到教育的方法,教師的素質和教育管理的體制以及考試制度等等方面的內容。首先,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使學校教育立足于社會需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進行學科設置,大力加強教育部門的科學管理,擴大自,。其次,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Υ笱生進行衡量和素質教育的評價方法,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大學生。最后,不斷改革課程的結構,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的內容不斷適應社會時展的需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讓大學生更有興趣的進行學習。
(3) 改革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的改革是時展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們認真學習研究,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拒絕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來,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能從教育上獲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教師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點入手:
第一,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方面,教師要合理地對大學生進行引導,詳細的說明和認真的指點。讓大學生知道讀什么書,怎么讀書,讓他們可以將自己的觀點與所讀的書結合起來,加深對于書本內容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所讀的書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第二,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注意運用正向逆向想結合的思維,不要過于僵化與一種思維,要多角度多方向的去思考問題。在鼓勵學生讀書的同時要給學生以發散的思維,通過鼓勵和引導,發散大學生的思維。
第三,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增加思維的開拓力度。針對所閱讀的材料的知識結構,基本理念進行評估,審核與取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一個民族自主創新能力提不上去就永遠擺脫不了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國家民族尚且是這樣,一個人的學習更加如此。我們現在處于一個信息交換極為迅速的時代,虛假的信息,虛擬的信息正在以各種形式侵入我們的生活。所以在思維中,我們不僅要積極的獲取信息,同時還要判斷我們所獲取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4)學校要營造創新的教育環境
學生是否積極的參與創新活動取決于學生是否有創新意識,所以我們的大學應該要不斷增加學生創新能力積極性。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不應該在單獨的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而應該轉換思維,將他們看做發展的對象。從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角度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要積極的改變學校風氣,通過各種競賽、比賽和其他的文體活動為學校建立起自主學習、努力創新的氛圍,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經常性的舉辦知識競賽等活動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學有所用,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積極改變學校的學習氛圍,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出他們學習的熱情。
(5)改革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對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傳統的課程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從課本和教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這導致學生雖然學會了知識,卻不能靈活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大學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應當加大對實驗課等課程的設置,并且盡量避免教師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而不能致用。讓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調研等活動來學會利用學過的知識,并且從實踐活動中再次進行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大學生思考和動手的實踐能力,這樣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掌握知識的過程發展他們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在課程設置是應該設計時間培養計劃,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方向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有明確的方向,讓目標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6)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作用
第二課堂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讓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興趣,參加課外科研小組或者進入實驗室進行課題研究,從而提高其對于科學的興趣和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參加第二課堂可以讓大學生以科學研究為目標來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大學生自學的能力。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充分開發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等資源。目前,我國的高校擁有大量圖書資源和花費重金買的數據庫資源,但是這些資源的利用率卻很低,這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教會學生利用數據庫、圖書館等資源來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通過主動的去查找書籍、文獻等資料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大學生不僅能夠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并且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5、結語
關鍵詞:自學能力 學習積極性 大學生 教學方法
進入大學以后,課本知識已經不能完全的概括本專業的知識結構,需要大量的去閱讀相關專業書籍,教師也不再是泛泛的講課本,會引用一些專家的著作、論文,作為學生,完全依賴于課堂教師的講授是不可行的,需要通過自學來提高自己,因此,自習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大學學習的成敗,本文從如下幾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提高大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培養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但如果把教學僅僅停在這種從屬關系上,學生將成為書本的接收器。素質教育的提出對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傳播知識不再是課堂教學中追求的最終目標,而只是一種手段和媒介,更重要的是如何激發學生怎樣思考問題、怎樣學會學習。任何寫在書本上的東西要轉化為學生的知識財富、能力水平,必須通過學生的積極思考和實踐活動,必須要有學生的主動學習來完成。教師的教只有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才能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目前的大學生大多貪玩,自制力差,教師更應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內在動力,讓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二、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是提高大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的更新速度逐漸加快,許多高新技術需要學生以后自己去學習。古人云:“授人以魚,僅供一餐之用;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則是“授人以漁”的重要方面,這就給教學方法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探索教學規律,優化教學方法,恰當地通過教的過程強調引導作用,讓學生主動、獨立、創造性地發現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學習方法多種多樣,良好的教學方法應把不同的學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逐步介紹給學生,有意識地通過教學實踐對學生進行訓練培養,因材施教,這樣學生的自學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迅速的提高。
三、改革教學方法是培養大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措施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加快了教學改革的步伐,不言而喻也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客觀上使我們必須實現觀念上的更新。根據這種將培養自學能力滲透在教與學的全過程的思想,應從下面幾個環節入手:
1.以學為重心,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一過程控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在課前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自學每一節的內容,教師幫助啟發并鼓勵學生提問題,有問題比沒問題好,多提問題比少提問題好,如果能提出有深度的問題就更好了。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或直接回答,或啟發、誘導學生回答,或指出方向,讓學生通過翻閱有關書籍自已解決。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自學的方法,而且鍛煉了能力。
2.注意歸納總結及典型案例的講與練。每門課都有自已的特點,在講解時注意對每次課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傳授給學生的是本質的、核心的、相互聯系的知識結構,而非孤立的知識點,能使學生在理解、掌握課程核心內容的同時發現已有知識的不足和知識的興奮點,激發他們對知識主動探求的欲望。歸納后,可通過典型題目的講解與練習,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從而加深理解、記憶與鞏固,并熟練化。
3.利用多媒體技術促進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是一個知識和能力傳遞過程。學生具有好奇的心理和好動的特點,在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教學中,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和人機對話,實現了教與學雙向交互,促使學生耳、眼、手、腦并用;學、思、練結合。由于屏幕畫面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這就意味著學生自己控制和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使之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節奏加快。在這種激勵機制的引導下,反過來又使得學生集中精力去學習、思考新的知識,并產生一種成功的喜悅,再次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
4.實訓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高職教師的專業教學能力強調的是教、學、做一體化,包括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內容設計、行動導向的教學過程設計(包括教學情境、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評價的設計)以及指導學生專業學習與實踐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熟悉專業工作現場要求,具有規范的專業技能操作示范能力和專業實踐指導的技能)等。專業實踐能力是指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專業工作能力,主要反映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專業實踐經驗以及對行業和專業的熟悉程度。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也說過:“能力的長進得靠訓練,能力的保持得靠熟習,其間都有個條理、步驟,不能馬馬虎虎一讀了之”。可見別人傳授給我們的知識遠不如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所得的知識深刻、久遠。靠自己親身實踐得到的知識將成為一筆完全屬于自己的財富,更為活潑生動,永駐心田,是僅靠被動接受無法企及的。
[關鍵詞]大學生 自學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6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肩負著國家建設和接班的重任,面對瞬息萬變、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如果不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將來走向社會,難以及時吸取新知識、新技術、新理念,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具有較強自學能力的人,在獨立學習的條件下,能夠學得深、學得活、學得快、學得多,并能根據學習與工作的需要,善于將新的知識信息整合到已有的知識體系中,不斷地調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
一、自學能力是新世紀大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對于以往的大學生,一次性學校充電,一輩子工作中放電的時代已成為歷史。作為當今的大學生,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只有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才能在未來社會里更好地生存與發展。1998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召開了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大會通過的《世界21世紀高等教育宣言》指出:“大學生應成為社會工作崗位的創造者,而不僅僅是求職者。”培養大學生的創造能力,已成了高等學校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而自學能力又是創造能力及其他多種能力的基礎,由自學能力邏輯地向創造能力發展,正是人才成長的一條重要規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指出:從幼兒園到大學,其實都是鼓勵來學的人自學成才,唯有入學而取得了自學的本領,才能成才。事實上,創新并不神秘,成才并不艱難,具有自學能力的大學生均有可能成為未來的創新型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龍馭球也曾說過,具有了獨立求知的自學能力,就能廣采博覽,主動地獲取、積累知識,把知識向前推進一步,向更廣、更深、更精、更新的方向邁出一步,都是創新的一步。
二、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增強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我調控能力是指學習者為了保證學習的成功.提高學習的效果,達到學習的目標而主動對自己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進行監察、評價、調節和控制的能力。自我調控能力的培養強調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是決定學生未來學習成敗的關鍵在。高等學校的教學方法,已逐漸由重知識傳授,到重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指導的轉變,這將有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并完成由被動型學習者向策略型學習者的轉變,也就在這一轉變過程中,提高學習的自我調控能力。例如,醫學本科生一年級課程壓力相對輕一點,不要產生進入大學就可以無節制地玩耍的松勁情緒。應充分利用美好的學習時光,除學好所開課程,可利用圖書館的文獻資料拓展自己的人文社科及相關知識,還可抓緊時間學習外語、計算機知識,以便盡早過級,為后面學習專業基礎和臨床課減輕壓力,為圓滿完成學業和就業、考研早作準備。
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是知行合一,即在教學和課外活動中,把理性知識與感性知識聯系起來,把理論同實踐結合起來,把原理學習和實驗操作統一起來,使之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中要做到知行合一,應該體現靈活貼切,而不是牽強附會地把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比如,醫科學生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盡可能加強實驗、見習、實習及社會調查,在實際活動中學會獨立思考和調查研究的方法;提高獲得第一手資料的能力,增強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一些有研究價值和實用價值的實驗,培養動手能力,掌握儀器設備的運用、實驗反應的觀察、實驗結果的分析、實驗報告的撰寫等本領。實行知行合一,其出發點與落腳點,必須建立在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三、學研結合,培養大學生的自學能力與科學精神
教學與科研的密切結合,能夠及時地將科研成果反映到課堂教學中來,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習與研究的齊頭并進,可促進大學生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前進,把大學生培養成既可以駕馭書本知識,又能夠探索未知領域的雙重能手。大學生正處在精力充沛、風華正茂的黃金時期,他們興趣廣泛,樂于求知;心智活動上愈來愈表現出自主性、獨立性、探索性與創造性。
一些大學生,往往不滿足于教科書上所提供的學習內容和課堂講授。若能把學習與研究有機地聯系起來,就能較長時間地保持的濃郁興趣,發展探索創造精神,從而克服某些自由散漫習氣。對這些大學生及早地從事一些研究工作,受到嚴謹科研態度的早期熏陶,接受到嚴密科研方法的早期訓練,為以后從事專業理論或應用研究打下基礎,為大學生闖進科學研究領域開辟門戶。例如,美國的一些大學,提倡本科從低年級起就參加科學研究;法國實行大學生從他的大學學業開始,便從簡單的形式著手研究工作;俄羅斯認為開展大學生科研工作有助于獲得新知識,擴大科學眼界,提高專業興趣,學會分析本領等。
學研結合貫穿大學生學習的各個階段,低年級學生應了解研究本門學科的特點與方法,并通過個案分析,明了專題調查、實驗設計的程序,了解圖書館的利用。中年級的學生,應該通曉本門工具書的應用,熟悉文獻資料的查閱分析,運用網絡技術獲得網上文獻信息,并具備獲得第一手資料的技能與分析統計的技巧,能結合專題研究,寫出研究總結、論文。高年級的學生應該了解本門學科的技術發展史和最新學術動態;具備比較研究的綜合概括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宋芳.試析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新型學習能力[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1):154-156.
[2]李桂霜.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及其方法[J].教育探索,2006,(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