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高血壓的癥狀及預防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腦血管病患者治療后血壓水平與腦卒中再發有關。因此,控制高血壓是預防腦卒中的關鍵。
冠心病患者再次發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性極高,這些事件發生與血壓有明確關系。EUROPA試驗表明穩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培哚普利顯著降低了一級終點事件。
HOPE試驗中80%有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常規治療基礎上,觀察加用雷米普利的療效,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ACTION和CAMELOT試驗評估了鈣拮抗劑治療穩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長期療效,均提示對血壓正常和高血壓患者在血壓控制后加用鈣拮抗劑和ACEI類藥均能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生。
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發生密切相關,需ACEI和β受體阻滯劑治療,多項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該類藥物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
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各種降壓藥物使血壓進一步降低能延緩腎臟病變的進展。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和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可減少蛋白尿以及延緩腎功能惡化。
高血壓靶器官損害及心血管疾病的監測
高血壓引起心、腦、腎等靶器官的損害是有一定程度的。靶器官損害可以是單個臟器,亦可以是幾個臟器同時受損害。因此,在積極治療高血壓的同時應注意患者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
臨床觀察①定期測量血壓。不管有無癥狀,強調人群采取定期測量血壓,特別是中青年人和無癥狀性高血壓更顯得十分必要。此外,定期測量血壓對已知有高血壓的患者亦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幫助了解治療效果,而且有助于根據血壓升高的臨床表現特點來判斷靶器官損害的程度及心血管疾病是否發生。強調病情變化或健康人群有頭暈、頭痛、失眠和心悸等高血壓臨床癥狀時要隨時測量血壓。此外,高血壓患者可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這有助于高血壓預后判斷和用藥治療的時間選擇。②重視自覺癥狀。由于沒有根治的方法,原發性高血壓只能長期治療,因此屬于慢性疾病的范圍,部分單純高血壓患者癥狀少而輕,出現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時會出現相應的癥狀。發生心臟疾病時表示有勞力型呼吸困難和(或)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早期腎功能受損時出現夜尿增多;出現腦血管疾病時則伴有頭痛、四肢活動異常。③尋找異常體征。高血壓病早期,部分患者除有心率增快外,無其他異常體征,但出現靶器官損害時,臨床上可有異常體征出現。因此,對于高血壓患者每次就診時要定期進行體格檢查,發現異常體征對早期發現心血管疾病有實際意義。
靈活運用輔助檢查 ①掌握化驗數據。高血壓患者出現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時,應定期做化驗檢測,這對評估高血壓病情有幫助,化驗內容及監測時間在以后敘述。②注意特殊檢查。高血壓靶器官損害及心血管疾病的診斷,除了上述監測指標異常外,還需要依靠一些儀器的特殊檢查來幫助確定診斷。
靶器官損害和血管疾病的防治對策
高血壓防治長期研究表明,有效地控制高血壓是預防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的關鍵,能明顯降低腦卒中、心力衰竭等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但是,在我國高血壓人群中,高血壓控制率在6.1%,也有部分醫務人員不能將測量血壓作為患者就診的常規處置,這是測壓率與知曉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醫務人員要重視給就診患者進行血壓測量,在人群中注意高血壓患者的檢出。此外,還要積極宣傳測定血壓的重要性和對高血壓患者治療的必要性。
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 ①控制高血壓。很多大規模臨床試驗表明,抗高血壓治療對各種高血壓患者均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發展,ALL-HAT研究表明只要使血壓下降到一定程度,利尿劑和長效鈣拮抗劑保護靶器官作用也很明顯。目前對不同情況下血壓控制的值已有明確的規定,應該在臨床實踐中達到標準。②消除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合并危險因素時更容易引起或加重靶器官的損害。因此,在抗高血壓治療的同時,消除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可使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a.血脂異常:20世紀60年代血脂異常已被確定為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關系正在被進一步闡明,伴有高血壓的血脂異常者,降脂目標已有規定,我們要求對血脂異常者要堅持飲食控制、運動等,同時給予調脂藥物治療。b.糖尿病:高血壓患者伴糖尿病不少見,特別是有些空腹血糖正常而僅表現餐后血糖升高,因此對每位高血壓患者均應測餐后2小時血糖,以便及時發現糖尿病。糖尿病不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癥。高血壓患者應嚴格限制血糖和嚴格控制血壓。c.吸煙:吸煙對高血壓靶器官損害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吸煙是冠心病、腦卒中的危險因素。高血壓患者戒煙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在一年內能降到接近不吸煙者的水平。由此可見,戒煙是防止高血壓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這不僅適用于冠心病的一級預防,而且也適用于二級預防。d.飲酒:飲酒超過一定限度者可致血壓升高,并可導致頑固性高血壓。因此,戒酒不僅有利于防治高血壓,而且可減少高血壓靶器官損害的發生。e.缺少運動:運動可以減肥、控制血壓,從而達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高血壓(hypertension)是現在非常普遍的一種疾病,特別是對于廣大的中老年朋友來說。高血壓一般是指病人在安靜休息時,其收縮壓超過160毫米汞柱(21.3千帕)或舒張壓超過95毫米汞柱(12.7千帕)而言[1]。很多中老年人時常會因為高血壓的突發,威脅到生命安全。我們可以從飲食方面,加上運動來控制血壓。讓家人可以不要再為高血壓的長輩擔心。血壓病的病因很多,主要有長期精神緊張、身體過胖、常吃含鹽量高的食品、大量吸煙以及有高血壓家族史。高血壓病程緩慢。有些人開始無明顯癥狀,以后逐漸有頭暈、頭痛、耳鳴、失眠;全身無力、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能集中。若不及時治療,到三期高血壓時,可有發生腦、心、腎并發癥的危險。預防醫學以人群為研究對象,是從醫學科學體系中分化出來的,研究預防、消滅病害、講究衛生、增強體質、改善生產環境和生活條件的科學。中國高血壓聯盟名譽主席劉力生指出,中國現有高血壓患者3億余人,但高血壓的知曉率僅為42.6%,治療率為34.1%,控制率為9.3%。高血壓可致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實際上,絕大多數高血壓患者在早期感覺不到任何癥狀。現在的高血壓對人的心、腦、腎等人體一些的重要器官的損害都是緩慢、長期,而且還是持續性的,有攝鹽過多、肥胖、高血壓家族史、長期精神壓力大等危險因素的人,應半年測量一次血壓[2]。定期測量血壓是唯一能及時發現高血壓的辦法。“140/90”既是高血壓診斷的分界線,也是高血壓治療的起始線,更是高血壓控制的達標線。我院采用預防醫學的原則,進行科學的護理、預防、治療綜合一體的措施進行治療,總防治措施效果突出,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在2012年4月―2014年10月期間我院住院的22例高血壓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和實驗組各11例。對照組男5例,女6例,年齡分布在42-79歲,平均62±10.8歲,病程2-8年,平均4.1±2.3年;實驗組男4例,女7例,年齡50-78歲,平均68±9.9歲,病程2-7年,平均3.3±2.1年。兩組患者經過相關檢查均具有高血壓的典型癥狀。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明顯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患者均為高血壓患者,經過相關檢查收縮壓≥139mmHg和/或舒張壓≥89mmHg。
1.3 防治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的高血壓防治措施,如限鹽、運動、服藥等方式。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預防醫學原則,從病因預防、發病預防、臨床預防三個方面進行預防,結合相應的護理治療措施,具體措施如下:①改善飲食結構,?限鹽建議每人每日5克以下的標準,增加鉀的攝入,增加鈣攝入,鈣可降低血壓②防治肥胖和超重,一是防止從膳食攝入過多的熱量;二是增加體育活動;③減少飲酒和戒煙④家庭護理,堅持長期規則治療和保健護理,不可隨意添加或停用藥物。定期督促患者測量血壓,以觀察病情。定期帶患者回醫院檢查等等。
1.4 觀察指標
通過患者的血壓狀況及是否又頭疼、頭暈現象判斷臨床療效。①改善明顯:血壓基本恢復正常,頭暈、耳鳴、眼花、失眠等高血壓癥狀基本消失;②好轉:血壓有所降低,離正常值相差不大,已無頭痛、耳鳴、眼花、失眠等高血壓癥狀;③未見好轉:未達到以上兩標準,尚有頭痛、頭暈、眼花、失眠等高血壓癥狀。將明顯改善數和好轉數為總有效病例,計算總有效率。
1.5統計學處理
將統計后的臨床數據資料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結果結果如下表1
對照組明顯改善占45.45%,總有效率72.73%,實驗組明顯改善占54.54%,總有效率81.82%。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 高血壓;方法;治療措施;進展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種類增加,高血壓的發病率逐年增加。高血壓患病后無根治方法,需長期進行服藥治療,如不積極治療,血壓值長期偏高,可能危害患者心、腦、腎等器官,嚴重時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有研究表明,我國蘇州僅在2010年就有47.06%的人患有高血壓。該疾病是可以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的。目前學術界對于該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尚存在爭議,現對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進行如下綜述。
高血壓患者預防措施
國外研究進展:西方發達國家很早便開始了高血壓的相關預防措施的研究,其中美國早在1977年就開始了對于高血壓疾病的研究,經過連續30多年的深入研究發現,早期對高血壓患者進行降壓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出現心腦血管終點現象的概率。有研究人員經過研究得到結論:早期開展高血壓疾病的預防對于防治疾病、減少患者痛苦的效果顯著。有研究人員通過對H型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發現,該型高血易導致患者出現卒中,故應對其進行積極的預防和治療。韓國的研究表明,對高血壓老年患者進行家庭指導干預,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預防患者出現高血壓,保證健康。
國內研究進展:我國在高血壓疾病的研究上開展時間較晚,但隨著醫學的發展,該領域進行的研究逐漸增多,有研究人員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隨訪的方式對高血壓疾病進行預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有研究人員在研究了我國高血壓人群的現狀后得到結論,同時積極進行疾病的健康教育和預防保健,對于控制病情蔓延效果顯著。有研究人員通過對妊娠高血壓患者進行研究發現,通過檢測CysC指標,可有效預防妊高征,提升孕期母嬰生活質量。
高血壓患者治療措施進展
國外研究進展:美國于2008年成立JNC委員會,該委員會提出了3種高血壓疾病的治療措施:①通過口服降壓藥物進行治療,在添加第二種口服藥物時,應將前一種藥物的劑量最大化使用;②在第一種藥物使用未達最大化時添加第一種治療藥物;③同時口服兩種治療藥物時,可繼續添加多種藥物。有研究人員得到結論,高血壓疾病作為一種常見內科疾病,同時還會對腦、眼等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是導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為防止高血壓患者繼發其他疾病,應將患者血壓值控制在130/80 mmHg以內。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其中長效鈣離子拮抗劑聯合應用對于控制病情的效果較好。有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老年高血壓人數較多的原因在于人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動脈硬度增加,患病率升高,在對其進行治療時,臨床應著重開發新的與血管變化有關的治療方法。
國內研究進展:我國目前在高血壓的治療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研究者發現了25羥維生素D與高血壓之間的關聯,得到加用維生素D有助于降壓的結論;有研究者得到構建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提升患者社會支持利用度,著重對病程短、家庭收入差的高血壓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提升其對治療的依從性,更好地控制血壓的結論。
傳統中醫學中無“高血壓”這一名稱,該疾病被歸類于“肝風”“眩暈”等范疇。有研究人員將高血壓分為陰陽兩虛、氣虛血瘀、痰濕阻滯、陰虛陽亢、肝火亢盛5個類型,每一類型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在進行治療時,應根據該證型的具體特點,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法;有研究人員將疾病分為3種類型,分別是陰虛、陽亢、氣陰兩虛,在該癥型中,早期患者表現為陰損或陽亢,后期表現為陰損及陽,最終表現為氣陰兩虛。而《中藥新藥治療高血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則將高血壓分為陰虛陽亢、陰陽兩虛、肝火亢盛、痰濕壅盛4種類型。